正在阅读:

这里有几种介入音乐投资的方向可以考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里有几种介入音乐投资的方向可以考虑

从核心音乐领域来讲,版权收入和现场音乐才是音乐人最具有可持续性的收入来源。在传统唱片公司已经丧失渠道权利的互联网时代,行业的主导权正在转移到音乐人自己手上。

这两年资本在渐渐的进入音乐行业,除了能真金白银变现的“版权领域”及“现场演出”领域,衍生出的一些创新互联网音乐项目这两年得到了资本的青睐,比如echo回声、幕后圈、合音量、乐童音乐等。

音乐产业领域目前的大致框架为:

产业领域生产端,也就是所谓的上游:唱片公司和音乐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疏远,唱片公司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版权”,音乐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现场音乐演出”。

从生产端到消费端,主要会经历三种渠道,也就是“数字音乐平台”、“现场音乐”、“娱乐作品,包括广告、综艺节目、影视作品和游戏等”。

第一、数字音乐平台的主要商业模式为:广告收入和用户付费,但两者并不能覆盖日渐高企的版权采购成本。

第二、消费者消费音乐的主要形式仍为参加现场音乐活动,包括演唱会、音乐节、剧场演出和Livehouse演出,围绕现场音乐衍生出来一种新的消费模式,也就是线上直播。

第三、对于文化娱乐作品而言,消费者更多的是一种综合娱乐消费,音乐只是其中一种基础元素,消费者和音乐之间的关系很“间接”。但要吸引观众,综艺影视游戏100%都离不开音乐,要采购”好音乐”。

从核心音乐领域来讲,版权收入和现场音乐才是音乐人最具有可持续性的收入来源。在传统唱片公司已经丧失渠道权利的互联网时代,行业的主导权正在转移到音乐人自己手上。以音乐人为核心的工作室和独立厂牌将在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他们将自己承担唱片制作、发行及宣传工作,为音乐人提供“外包”服务的公司及平台也将随之越来越多。

唱片公司并没有坐以待毙,早已启动转型:

第一、转型成为综合性的艺人经纪公司,让艺人在音乐之外也参与很多其他的影视、综艺娱乐项目。

第二、以摩登天空为代表的独立音乐公司转型做演出渠道,也就是音乐节、线下演出和场地。

第三、滚石重新出发,做演出场地,2014年,滚石在广州开了一家Livehouse“中央车站”,广受好评,取得阶段性成果正。2015年9月,滚石签约落地杭州,开始扩张之路。

第三、太合麦田,2011年宣布转型成为版权公司,去年又宣布与海蝶、大石版权和百度音乐组成综合型音乐娱乐集团,不再是一家纯粹的唱片公司。

那么,看完了基本格局。我们来看看,新入行的朋友,有哪些方向值得研究并介入呢?

一、投资音乐内容?

我们看到像甲壳虫这样的老牌乐队,去年底登陆Apple Music、Spotify和其它一些音乐流媒体后仍然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说明即使过了很多年,经典音乐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当前音乐行业,内容是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最值得投资的领域。

虽然在推广上,电视台的音乐综艺节目和影视作品最给力,但是仅仅靠这两个内容去推红几首歌是远远不够的。何况,音乐选秀节目选出的更多的是“人”而非“音乐”,每年中国好声音选出来那么多选手,又真正出来了几个呢?谁还记得2015年的冠军张磊?没有自己可以依靠的作品,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即使是《中国好歌曲》,推红一个人的能力还是远远大于推红一首歌。

有一位网友给我们评论:“我一直认为版权的生产能力比版权本身重要,反映在资本上应该给更高的PE。”我们深以为然。

现在卖的都是老版权,存在大量以次充好的曲库。投资人完全可以看一些具有持续新版权生产能力的工作室或者项目,支持创造新版权,寻找下一首《董小姐》、《南山南》。

二、投资现有曲库?

如果你觉得投资新内容太慢,也不知道是否能红,可以考虑采购你看好的现有市场上的曲库或者歌曲版权。

国内正版化是趋势,获取流量又越来越贵。只要用户对互联网巨头有价值,凭借音乐内容聚集了大量用户的数字音乐平台就必须得采购足够全足够优质的曲库。

所以,如果你相信曲库会越来越值钱,不妨和BMG在全球买买买的姿态一样,大力扩充自己的曲库,或者选择一些市场上好的歌曲,积累一个数量少但优质的曲库。

当然,版权在国内简直一团乱麻,信息不透明,买卖双方在交易中互不信任,撕逼时有发生。而且由于国内没有科学的版权定价方法,版权价格到底怎么定,数字音乐平台到底怎么付款,预付价款怎么谈,完全是一个贵圈水深的江湖!

谁说曲库买卖会一直只能在私底下谈判交易?技术进步這么快,或许未来很快会形成以曲库为标的资产的金融衍生品、互联网买卖平台甚至是交易所呢。

三、投资“音乐人”或“乐队”?

人是文化行业的关键,粉丝经济在哪个时代都能带来“真金白银”。作为天使,投资音乐人创立的初创公司或者工作室是不错的选择。

传统唱片公司在签艺人的时候,动辄要签个10年15年的,做不好耽误艺人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才有十分流行的新闻标题“XXX被公司雪藏,落魄潦倒”。正因如此,现在的音乐人越来越不希望被一纸合约束缚,有一定名气之后独立运营成为最有利于他们的选择。

这一点影视圈艺人更加明显,艺人出来单干设立工作室,做自己的业务,也签其它艺人。韩红这样的一线主流歌手做一家公司,估值数亿元。小有名气的音乐人独立运作也大有可为,创立新厂牌,找一些志同道合的音乐人做合伙人抱团成长,未来也是前途无限,早期阶段介入的话,估值也很便宜。

四、投资现场音乐?

所有人都很清楚现场演出是变现能力最快的一种商业模式,也是目前竞争最激烈、泥沙巨下的一个领域。

培养一个张学友陈奕迅这样级别能卖得动演唱会的天王可能需要数十年,但是培养一个音乐节品牌也就仅仅需要三五年时间,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应。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方政府支持发展音乐节的原因,可以带动地方的知名度,提高整体的旅游收入。但是当下,随着音乐节越来越多,内容同质化、体验差等问题日渐突出,运营不当赔钱的音乐节也很多。

此外,演唱会市场基本拼关系,流行歌手能卖得起票的并不多,并且后继乏人,这是制约演唱会市场发展的最大问题。去年,以李志为代表的独立音乐人登上工体舞台,好妹妹乐队以众筹的方式也登上了工体的舞台,但也是现象级,流行乐式微,独立音乐人目前看来也没有多少个能登上工体舞台大量卖票。艺人举办Livehouse巡演就更不说了,由于场地面积小,以核心乐迷及学生群体为主,消费能力有限,即使乐队能靠票房盈利,程度也有限。

看似现场音乐的机会很多,繁荣的表面下,是演出行业突出的“人”的问题,一端是大量供应(演出)的增加,一端是消费者的培养,提升演出质量和体验,中间环节需要大量专业的靠谱的人才。

五、投资场地?

我们看到一些大公司和大平台已经介入场地运营,去年最抢眼的莫过于“Livehouse”这个关键词,摩登天空、乐视音乐、酷狗等品牌纷纷有了自己的线下演出场地。

当然,Livehouse也有虚火之象。去年我们看到:瓦雀瓦舍不得不搬家,就是因为房租涨30%,北京鼓楼的Mao宣布2016停止运营,原因也是承担不起房租;此外,Livehouse的利用率比较低,酒水销售有限,仅仅靠票房又很难维持,因为周一到周四,Livehouse基本上是没什么事干的。如何运营一间商业成功的Livehouse,也有365种姿势有待挖掘。

六、投资互联网创新项目?

与音乐相关的互联网创新项目实在是太多了,看看国外有什么好的模式,可以拿来中国借鉴的。

七、股票?

国内目前没有以音乐为核心的上市公司,但相关上市公司不少,个人投资者和机构可以长期跟踪这些公司的股票走势,了解他们的动态。

八、收藏?

作为个人投资者,如果你要投资音乐领域,你就要多多关注拍卖行的一些消息了,它们每年都会拍卖一些与知名音乐人或者已逝音乐人相关的乐器、亲笔签名、专辑、照片和其它物品。比如迈克尔.杰克逊的黑毡帽,去年8月拍卖的时候,价格就达到了3.68万元。

只要你相信,再过十年,这些你收藏的唱片、乐器和衍生物品会升值,就放心的去买吧。

除了拍卖行,收藏唱片更是值得每一个人去小本投资的收藏。一方面,为了你喜欢的音乐人,买下所有的唱片,有情怀在;另一方面,研究唱片、收藏唱片的过程中,往往一些经典版本的唱片对于乐迷来说“千金难求”,这是一种让自己有成就感、开心、可以炫耀、社交又可能会升值的一个投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里有几种介入音乐投资的方向可以考虑

从核心音乐领域来讲,版权收入和现场音乐才是音乐人最具有可持续性的收入来源。在传统唱片公司已经丧失渠道权利的互联网时代,行业的主导权正在转移到音乐人自己手上。

这两年资本在渐渐的进入音乐行业,除了能真金白银变现的“版权领域”及“现场演出”领域,衍生出的一些创新互联网音乐项目这两年得到了资本的青睐,比如echo回声、幕后圈、合音量、乐童音乐等。

音乐产业领域目前的大致框架为:

产业领域生产端,也就是所谓的上游:唱片公司和音乐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疏远,唱片公司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版权”,音乐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现场音乐演出”。

从生产端到消费端,主要会经历三种渠道,也就是“数字音乐平台”、“现场音乐”、“娱乐作品,包括广告、综艺节目、影视作品和游戏等”。

第一、数字音乐平台的主要商业模式为:广告收入和用户付费,但两者并不能覆盖日渐高企的版权采购成本。

第二、消费者消费音乐的主要形式仍为参加现场音乐活动,包括演唱会、音乐节、剧场演出和Livehouse演出,围绕现场音乐衍生出来一种新的消费模式,也就是线上直播。

第三、对于文化娱乐作品而言,消费者更多的是一种综合娱乐消费,音乐只是其中一种基础元素,消费者和音乐之间的关系很“间接”。但要吸引观众,综艺影视游戏100%都离不开音乐,要采购”好音乐”。

从核心音乐领域来讲,版权收入和现场音乐才是音乐人最具有可持续性的收入来源。在传统唱片公司已经丧失渠道权利的互联网时代,行业的主导权正在转移到音乐人自己手上。以音乐人为核心的工作室和独立厂牌将在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他们将自己承担唱片制作、发行及宣传工作,为音乐人提供“外包”服务的公司及平台也将随之越来越多。

唱片公司并没有坐以待毙,早已启动转型:

第一、转型成为综合性的艺人经纪公司,让艺人在音乐之外也参与很多其他的影视、综艺娱乐项目。

第二、以摩登天空为代表的独立音乐公司转型做演出渠道,也就是音乐节、线下演出和场地。

第三、滚石重新出发,做演出场地,2014年,滚石在广州开了一家Livehouse“中央车站”,广受好评,取得阶段性成果正。2015年9月,滚石签约落地杭州,开始扩张之路。

第三、太合麦田,2011年宣布转型成为版权公司,去年又宣布与海蝶、大石版权和百度音乐组成综合型音乐娱乐集团,不再是一家纯粹的唱片公司。

那么,看完了基本格局。我们来看看,新入行的朋友,有哪些方向值得研究并介入呢?

一、投资音乐内容?

我们看到像甲壳虫这样的老牌乐队,去年底登陆Apple Music、Spotify和其它一些音乐流媒体后仍然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说明即使过了很多年,经典音乐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当前音乐行业,内容是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最值得投资的领域。

虽然在推广上,电视台的音乐综艺节目和影视作品最给力,但是仅仅靠这两个内容去推红几首歌是远远不够的。何况,音乐选秀节目选出的更多的是“人”而非“音乐”,每年中国好声音选出来那么多选手,又真正出来了几个呢?谁还记得2015年的冠军张磊?没有自己可以依靠的作品,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即使是《中国好歌曲》,推红一个人的能力还是远远大于推红一首歌。

有一位网友给我们评论:“我一直认为版权的生产能力比版权本身重要,反映在资本上应该给更高的PE。”我们深以为然。

现在卖的都是老版权,存在大量以次充好的曲库。投资人完全可以看一些具有持续新版权生产能力的工作室或者项目,支持创造新版权,寻找下一首《董小姐》、《南山南》。

二、投资现有曲库?

如果你觉得投资新内容太慢,也不知道是否能红,可以考虑采购你看好的现有市场上的曲库或者歌曲版权。

国内正版化是趋势,获取流量又越来越贵。只要用户对互联网巨头有价值,凭借音乐内容聚集了大量用户的数字音乐平台就必须得采购足够全足够优质的曲库。

所以,如果你相信曲库会越来越值钱,不妨和BMG在全球买买买的姿态一样,大力扩充自己的曲库,或者选择一些市场上好的歌曲,积累一个数量少但优质的曲库。

当然,版权在国内简直一团乱麻,信息不透明,买卖双方在交易中互不信任,撕逼时有发生。而且由于国内没有科学的版权定价方法,版权价格到底怎么定,数字音乐平台到底怎么付款,预付价款怎么谈,完全是一个贵圈水深的江湖!

谁说曲库买卖会一直只能在私底下谈判交易?技术进步這么快,或许未来很快会形成以曲库为标的资产的金融衍生品、互联网买卖平台甚至是交易所呢。

三、投资“音乐人”或“乐队”?

人是文化行业的关键,粉丝经济在哪个时代都能带来“真金白银”。作为天使,投资音乐人创立的初创公司或者工作室是不错的选择。

传统唱片公司在签艺人的时候,动辄要签个10年15年的,做不好耽误艺人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才有十分流行的新闻标题“XXX被公司雪藏,落魄潦倒”。正因如此,现在的音乐人越来越不希望被一纸合约束缚,有一定名气之后独立运营成为最有利于他们的选择。

这一点影视圈艺人更加明显,艺人出来单干设立工作室,做自己的业务,也签其它艺人。韩红这样的一线主流歌手做一家公司,估值数亿元。小有名气的音乐人独立运作也大有可为,创立新厂牌,找一些志同道合的音乐人做合伙人抱团成长,未来也是前途无限,早期阶段介入的话,估值也很便宜。

四、投资现场音乐?

所有人都很清楚现场演出是变现能力最快的一种商业模式,也是目前竞争最激烈、泥沙巨下的一个领域。

培养一个张学友陈奕迅这样级别能卖得动演唱会的天王可能需要数十年,但是培养一个音乐节品牌也就仅仅需要三五年时间,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应。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方政府支持发展音乐节的原因,可以带动地方的知名度,提高整体的旅游收入。但是当下,随着音乐节越来越多,内容同质化、体验差等问题日渐突出,运营不当赔钱的音乐节也很多。

此外,演唱会市场基本拼关系,流行歌手能卖得起票的并不多,并且后继乏人,这是制约演唱会市场发展的最大问题。去年,以李志为代表的独立音乐人登上工体舞台,好妹妹乐队以众筹的方式也登上了工体的舞台,但也是现象级,流行乐式微,独立音乐人目前看来也没有多少个能登上工体舞台大量卖票。艺人举办Livehouse巡演就更不说了,由于场地面积小,以核心乐迷及学生群体为主,消费能力有限,即使乐队能靠票房盈利,程度也有限。

看似现场音乐的机会很多,繁荣的表面下,是演出行业突出的“人”的问题,一端是大量供应(演出)的增加,一端是消费者的培养,提升演出质量和体验,中间环节需要大量专业的靠谱的人才。

五、投资场地?

我们看到一些大公司和大平台已经介入场地运营,去年最抢眼的莫过于“Livehouse”这个关键词,摩登天空、乐视音乐、酷狗等品牌纷纷有了自己的线下演出场地。

当然,Livehouse也有虚火之象。去年我们看到:瓦雀瓦舍不得不搬家,就是因为房租涨30%,北京鼓楼的Mao宣布2016停止运营,原因也是承担不起房租;此外,Livehouse的利用率比较低,酒水销售有限,仅仅靠票房又很难维持,因为周一到周四,Livehouse基本上是没什么事干的。如何运营一间商业成功的Livehouse,也有365种姿势有待挖掘。

六、投资互联网创新项目?

与音乐相关的互联网创新项目实在是太多了,看看国外有什么好的模式,可以拿来中国借鉴的。

七、股票?

国内目前没有以音乐为核心的上市公司,但相关上市公司不少,个人投资者和机构可以长期跟踪这些公司的股票走势,了解他们的动态。

八、收藏?

作为个人投资者,如果你要投资音乐领域,你就要多多关注拍卖行的一些消息了,它们每年都会拍卖一些与知名音乐人或者已逝音乐人相关的乐器、亲笔签名、专辑、照片和其它物品。比如迈克尔.杰克逊的黑毡帽,去年8月拍卖的时候,价格就达到了3.68万元。

只要你相信,再过十年,这些你收藏的唱片、乐器和衍生物品会升值,就放心的去买吧。

除了拍卖行,收藏唱片更是值得每一个人去小本投资的收藏。一方面,为了你喜欢的音乐人,买下所有的唱片,有情怀在;另一方面,研究唱片、收藏唱片的过程中,往往一些经典版本的唱片对于乐迷来说“千金难求”,这是一种让自己有成就感、开心、可以炫耀、社交又可能会升值的一个投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