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科技大学:创新图变 尽显内生活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科技大学:创新图变 尽显内生活力

山东科技大学在深化改革的路上不断发力,精心打造山东科技大学“高铁动车组”,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吹响了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集结号”。

初冬时节,山东科技大学校园落叶飘飘,金黄满地,置身这江北最美校园。山东科技大学在深化改革的路上不断发力,精心打造山东科技大学“高铁动车组”,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吹响了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集结号”。

“十大工程”引领发展节奏

伟大梦想从来都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校党委书记罗公利表示:“党委领导班子将改革作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直面挑战和压力,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舍我其谁的勇气,打出一套组合拳,推出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推动学校观念转变、方式转换、动力转化、创新图变、浴火重生。”

据介绍,学校在布局谋篇上,聚焦办学定位,突出“工科主导”,强化专业特色;突出“特色鲜明”,夯实学科基础;突出“应用研究型”,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随之,“十大工程”任务分解落实全面展开。“十大工程”立足学校实际,瞄准5年奋斗目标,详细列出了主要任务、措施和责任单位、保障措施,既是任务书、路线图,也是施工表、责任状。

据悉,山东科技大学的“十大工程”是边设计边落实,边落实边完善的,在这一过程中,也悄然促进了校园的变化。一位在校任教多年的老教师眼中是这样的:“在校园道路上,人们都是急匆匆走过;晚上,办公楼亮灯的房间多了;假期里,倘若晚去办公室一会儿就找不到停车位。”工作节奏在加快,“忙”成了一种常态。

筑巢引凤建好人才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3246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1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突贡专家等国家级人才30人次;有泰山学者、省突贡专家、省杰青、省教学名师和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省部级人才91人次;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52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山东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14个、人才引育计划创新团队11个。

在高层次人才项目申报方面,2018年至今,学校获评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申报获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英才托举工程”2人,获评“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获得“全国模范教师”1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获批山东省顶尖人才一事一议1人,入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3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9人,获评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14个、人才引育计划创新团队11个,50余人入选青岛市及西海岸新区高层次人才。

固本强基发力一流本科

“本科教育就是学校建设发展的‘生命线’。”校长姚庆国说,要通过提高办学质量来赢得学生、赢得市场。山东科技大学办学近70年来,共培育了35万余名各类人才,现已成长起4名两院院士、3名世界500强企业CEO,涌现出一大批科坛巨匠、工程精英、政界要人和教育家、企业家、艺术家……这些办学成果,主要得益于学校的本科教育。

作为山东省五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之一,学校助推学生创新创业,学生掀起“双创”热潮。学校不断出台政策,从人、财、物各方面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资助力度。学校设立了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进一步开放实验室、聘任指导教师、邀请校外专家举办讲座,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两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励近8000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学生授权专利1000余件,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中蔚然成风。

为促进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近年来,学校牢牢抓住课程育人主阵地,要求所有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引导所有教师都成为学生的“人生领航员”。“飞驰的中国高铁”“下洋捉鳖的蛟龙号”“远望太空的天眼”……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常春在思政课上提到的案例;“和我们同专业的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历尽艰难也要回国……”这是发生在《工业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专业课上的场景,“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民族自信”就这样丝丝缕缕浸入学生心田,融入课堂教学中。

学科建设昂起发展龙头

作为一所从“矿山”走出来的大学,学校凭借一股顽强的韧劲,在新时期不断展现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眼力、实力。校党委书记罗公利在2020年学校工作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在时间上要有战略视野,空间上要有战略格局,行动上要有战略定力,慎终如初、善作善成。科大人按照学校擘画的蓝图,抢抓新旧动能转换、经略海洋、乡村振兴、军民融合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在学科建设的征途上阔步前进。

这是一份按照蓝图艰难而务实的施工计划,是一项进入深水区的改革攻坚任务。进程中,打破原有固化模式,以学科群建设为依托,按照“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基础学科3个层次进行建设,组建了能源学科群、人工智能学科群、先进制造学科群3个“高原”学科群和现代管理培育学科群,冲击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3个学科高峰。

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全力支持“学科筑峰工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建立国家、社会、学校、学科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设立学科筑峰工程专项经费,用于学科平台条件建设、学科梯队建设、科研活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合作、日常管理等。

面对未来,各学部及相关部门紧密围绕山东省“八大战略布局”和青岛市“十五个攻势”,着力建设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学位授权点,积极谋划在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生态环境等领域进行学科布局,着力发展数学、物理学、化学等通用基础学科,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打造一流引领、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山东科技大学校园里的这句标语成了很多教工的心里话,正如一位教师所说:“在紧张忙碌的时光里,科大人真切感受到了党性的高度、思想的锐度、改革的力度、工作的强度、发展的速度、民生的温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科技大学:创新图变 尽显内生活力

山东科技大学在深化改革的路上不断发力,精心打造山东科技大学“高铁动车组”,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吹响了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集结号”。

初冬时节,山东科技大学校园落叶飘飘,金黄满地,置身这江北最美校园。山东科技大学在深化改革的路上不断发力,精心打造山东科技大学“高铁动车组”,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吹响了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集结号”。

“十大工程”引领发展节奏

伟大梦想从来都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校党委书记罗公利表示:“党委领导班子将改革作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直面挑战和压力,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舍我其谁的勇气,打出一套组合拳,推出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推动学校观念转变、方式转换、动力转化、创新图变、浴火重生。”

据介绍,学校在布局谋篇上,聚焦办学定位,突出“工科主导”,强化专业特色;突出“特色鲜明”,夯实学科基础;突出“应用研究型”,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随之,“十大工程”任务分解落实全面展开。“十大工程”立足学校实际,瞄准5年奋斗目标,详细列出了主要任务、措施和责任单位、保障措施,既是任务书、路线图,也是施工表、责任状。

据悉,山东科技大学的“十大工程”是边设计边落实,边落实边完善的,在这一过程中,也悄然促进了校园的变化。一位在校任教多年的老教师眼中是这样的:“在校园道路上,人们都是急匆匆走过;晚上,办公楼亮灯的房间多了;假期里,倘若晚去办公室一会儿就找不到停车位。”工作节奏在加快,“忙”成了一种常态。

筑巢引凤建好人才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3246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1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突贡专家等国家级人才30人次;有泰山学者、省突贡专家、省杰青、省教学名师和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省部级人才91人次;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52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山东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14个、人才引育计划创新团队11个。

在高层次人才项目申报方面,2018年至今,学校获评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申报获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英才托举工程”2人,获评“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获得“全国模范教师”1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获批山东省顶尖人才一事一议1人,入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3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9人,获评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14个、人才引育计划创新团队11个,50余人入选青岛市及西海岸新区高层次人才。

固本强基发力一流本科

“本科教育就是学校建设发展的‘生命线’。”校长姚庆国说,要通过提高办学质量来赢得学生、赢得市场。山东科技大学办学近70年来,共培育了35万余名各类人才,现已成长起4名两院院士、3名世界500强企业CEO,涌现出一大批科坛巨匠、工程精英、政界要人和教育家、企业家、艺术家……这些办学成果,主要得益于学校的本科教育。

作为山东省五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之一,学校助推学生创新创业,学生掀起“双创”热潮。学校不断出台政策,从人、财、物各方面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资助力度。学校设立了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进一步开放实验室、聘任指导教师、邀请校外专家举办讲座,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两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励近8000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学生授权专利1000余件,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中蔚然成风。

为促进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近年来,学校牢牢抓住课程育人主阵地,要求所有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引导所有教师都成为学生的“人生领航员”。“飞驰的中国高铁”“下洋捉鳖的蛟龙号”“远望太空的天眼”……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常春在思政课上提到的案例;“和我们同专业的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历尽艰难也要回国……”这是发生在《工业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专业课上的场景,“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民族自信”就这样丝丝缕缕浸入学生心田,融入课堂教学中。

学科建设昂起发展龙头

作为一所从“矿山”走出来的大学,学校凭借一股顽强的韧劲,在新时期不断展现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眼力、实力。校党委书记罗公利在2020年学校工作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在时间上要有战略视野,空间上要有战略格局,行动上要有战略定力,慎终如初、善作善成。科大人按照学校擘画的蓝图,抢抓新旧动能转换、经略海洋、乡村振兴、军民融合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在学科建设的征途上阔步前进。

这是一份按照蓝图艰难而务实的施工计划,是一项进入深水区的改革攻坚任务。进程中,打破原有固化模式,以学科群建设为依托,按照“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基础学科3个层次进行建设,组建了能源学科群、人工智能学科群、先进制造学科群3个“高原”学科群和现代管理培育学科群,冲击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3个学科高峰。

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全力支持“学科筑峰工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建立国家、社会、学校、学科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设立学科筑峰工程专项经费,用于学科平台条件建设、学科梯队建设、科研活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合作、日常管理等。

面对未来,各学部及相关部门紧密围绕山东省“八大战略布局”和青岛市“十五个攻势”,着力建设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学位授权点,积极谋划在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生态环境等领域进行学科布局,着力发展数学、物理学、化学等通用基础学科,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打造一流引领、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山东科技大学校园里的这句标语成了很多教工的心里话,正如一位教师所说:“在紧张忙碌的时光里,科大人真切感受到了党性的高度、思想的锐度、改革的力度、工作的强度、发展的速度、民生的温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