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北大教授彭波谈在线教学思维创新三维度:场景、实战、情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北大教授彭波谈在线教学思维创新三维度:场景、实战、情感

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网络直播教学给原有的线下教学带来了挑战,也给探索互联网在线教学带来了新机遇。

图片来源:Pixabay

文|彭波

2020年初,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高校将线下教学转向了网络直播,这给原有的教学带来了“三无”挑战:教室无学生、镜头无状态、信号无交流。然而,这也为探索互联网在线教学带来新机遇。北京大学《新媒体导论》通过场景、实战、情感三个维度进行在线教学的思维创新与实践探索,对“三无”有突破,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本文立足在线教学基本规律,通过对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效果检验、反思改进的全流程性分析,系统化探讨在线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希望对网络时代的教学创新与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互联网正在加快从信息科技时代走向数字科技时代,5G时代更将重塑社会网络,这对传媒行业和人才培养都将面临新的转型和挑战。2019年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2018年教育部、中宣部文件《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北大本科教改指导意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理念。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令线下教学遭遇了诸多困难,作为替代选项的网络在线教学、网络直播教学等方式初露头角,方兴未艾。北大部署安排并培训教师采用直播、录播、慕课、视频会议等多种模式展开网络教学。本文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核心课《新媒体导论》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探索在新的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

一.在线教学案例

《新媒体导论》主要面向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本科低年级学生,是从新媒体的历史、理论和实务三个层面进行导入型教学的课程。在媒体格局大变革背景下,从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基础与应用,既注重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前瞻性,同时提升教学方法的互动性和科学性,在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媒体认知、把握和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新媒体综合素养。

2020年春季学期课程采取在线教学模式,固定人数共108人,其中包括1位授课老师、104名选课学生、3名助教,另外有8位新媒体名家分享和100余人旁听。

二.在线教学设计

(一)在线教学的主要挑战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线下教学推向线上,网络教学主要面临三点挑战:第一,教室无学生,如何激发教师的想象力和激情?第二,镜头无状态,如何及时获知并应对意外情况?第三,信号无交流,如何与电脑前的学生有效互动?

(二)在线教学的探索创新

第一,场景转换:思维创新、案例教学。从实景教室到云课堂,从教室单一环境到网络多元场景,从传统面授到网络教学,这是场景转换,更是思维创新,即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精神,前者如记忆储备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理解能力等,后者如兴趣、情感、效率等思维精神激发。网络场景,学生处于开放空间,选择性信息丰富,单一的课堂讲授,学生们总有“不解渴”的感觉,故容易“分神”。但是在线课程设计若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分析判断能力、综合理解能力等方面发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等创造性思维精神要素,课程实践正面效率显著提升。如本课程从新媒体创作与运营典型案例出发,面对网络“诱惑”,不但选课的一百余名同学聚精会神,还吸引了一百多位旁听生,后期制作的网络公开课更是吸引了数百万的播放量。

第二,实战演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线课堂思维创新探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情感,提升分析、理解等能力,但是若不能与实战结合,100分钟课程结束后,由兴趣点燃的“激情”很容易“降温”、“熄火”。故线上课堂教师主讲结束后马上进行“实战演练”,即结合本课程每个学生或小组创作和运营本课程的微信公众号“燕园学子”,本学期总计发布了138篇原创内容、75篇“师说新语”、120余篇“佳作赏析”、18篇“燕园新论”和6篇“大咖说”,在校内、新媒体业内、互联网界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第三,情感情怀:实时互动、体验升级。网络教学将面对空教室、摄像机和世界各地的学子“网络一线牵”的情景,师生原有教室场域中形成的“情感”也发生新的变化。脑科学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情绪促进认知,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学习最重要的内容,网络教学互动与面对面在场交流不可同日而语。在常规化的线下教学中,一般是安排每周固定答疑时间,但北大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和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每周的速度和效率不高,但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实时互动,线上辅导和答疑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的主动性。高频高质的实时互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互联网情感新体验。

三.在线教学实施

(一)课程准备

为了保证在线课堂的顺利展开,授课老师与助教认真试用并分析不同的授课平台及其性能优缺点,在挑选好的平台上进行了多次练习,最终决定综合多种平台优势为网络教学服务:

1.微信:发布群通知、群聊对话、单独指导(贯穿一学期课程的所有互动中);

2.智慧教室直播:授课主要平台,与腾讯课堂同步启动;

3.腾讯课堂:授课主要平台,与智慧教室同步启动;

4.腾讯会议:名家分享、学生课堂讨论;

5.微信公众号:推送学生新媒体原创作品、“佳作赏析(学生对新媒体佳作的评赏分析)”、“师说新语(师生一对一辅导对话的整理)”、“大咖说(新媒体名家分享内容)”、“燕园新论(学生期末小论文)”等;

6.头条号:两个头条号(授课老师个人头条号主推“师说新语”,课程头条号主推学生原创作品);

7.抖音:两个抖音号(授课老师个人抖音号主推课程“干货”,课程抖音号主推学生剪辑的小视频、课堂讨论内容等)、北大抖音公开课(由智慧课堂录像内容剪辑而成);

8.教学网:发布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参考书目、成绩评定办法,分享新媒体资料,布置和检查课后作业等;

9.电子邮件:收公号Logo设计、收期末论文;

10.学习强国App:网络公开课(与抖音公开课同源)。

网络教学并不是把线下课程的内容直接搬到线上来,做好网络教学则需要重新备课。同样一门课程,从线下到线上,无论是内容组织形式、老师的演绎方式、学生的学习状态都发生了变化,备课方式也需要相应做出调整。对于已经习惯写教案、用黑板板书的老师,网络教学最好课前制作好电子课件如PPT。《新媒体导论》基本采用PPT教学,一共做了1,289页PPT。网络教学的PPT要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有吸引力和冲击力,尽量运用一些网络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动图或表情包等。

《新媒体导论》授课首选方案是智慧教室直播,因为它是最接近传统教室授课的方式——站立行走、用肢体语言传递信息、用黑板板书、让学生有在教室上课的感觉,同时,在教室里的讲台上授课也是教师的一种情怀。但考虑到同时间段上课人数过多可能造成的网络拥塞问题,为保障课堂正常运行,教学方案中做了备案:腾讯会议,其优点是操作相对简单、技术实力有保障、网络拥塞情况少。第一节课之后,备案从腾讯会议改为了使用更便捷的腾讯课堂,而腾讯会议主要用于名家分享和课堂讨论。

为确保网络教学顺利开展,在正式开课之前,授课老师在腾讯课堂、腾讯会议平台多次试讲,由助教配合探索平台的各项功能并反馈改进;提前一周到智慧教室演练,并由助教配合给出效果反馈。在第一节线上课堂结束后,助教收集了学生的意见,并做出反馈和改进,保障了良好的授课和听课效果。

除了硬件设备的准备和网络教学工具的熟悉,在每次两小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满堂灌?如何让学生持续产生兴趣?为此,授课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内容上,有高度、有深度、有故事、有金句;在形式上,图多字少、有趣活泼,用大量的表情包、动图、音频、视频、超链接等,展示新媒体的风采。

(二)课程开展

在智慧教室直播时,没有实时互动、没有眼神和语言交流,出了错误没有人纠正、讲了故事没有人反应、提出问题没有人回答……面对空教室,如何调动教师自己的激情?这需要授课老师发挥想象力,调动情绪,想象学生就坐在台下。另外,还可利用腾讯课堂的“画中画”功能,既可以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画面,也可以让老师看到自己的讲课状态,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一个人在空教室讲课的种种不便。

为了加深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和兴趣,课程特意邀请新媒体名家在腾讯会议上分享其新媒体创作与运营经验。在新媒体名家分享课之后,由当周值班学生小组制作名家分享课的文案和视频,完成的作品发布在公众号的“大咖说”栏目上,供同学们后期回顾和对外知识传播。

(三)师生互动

智慧教室直播不同线下面授,不易互动,因此本课程互动主要在微信群内、腾讯课堂“讨论区”或者腾讯会议“聊天区”进行——由助教协助解答,或者在课间休息时,授课老师看到消息等到课上时再做统一回复。但大部分的师生互动是在课前与课后进行:或在群内展开热烈讨论,如开学之初,师生在微信群里就曾热议《“4000亿”只蝗虫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没的|大象公会》一文;或在在微信上进行一对一交流,辅导其新媒体作品创作、期末论文撰写等等。当然,除了辅导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互动检查上课效果、指导助教和学生做微信公众号的每日推送。

四.教学效果检验

《新媒体导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考核方式奉行知行合一的原则。师生一起办公众号、头条号、抖音号,学生写文章、做视频、写作业就是检查教学效果,且是以一种公开、透明的方式来检查。在开学之初,注册课程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和抖音号,作为学生新媒体作品展示的平台;在北大教学网开设问答板块,设置课后作业检查其听课效果。而怎么找出一个好的选题、写出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文案、或者制作出一个质量绝佳的H5或短视频、想出一个吸引眼球的好标题和好摘要,最终获得新媒体用户的认可——是老师和学生绞尽脑汁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操作如下:

1. 所有选课学生共同创办、一起运营微信公众号和头条号“燕园学子”

2. “佳作赏析”栏目:每位同学从400篇阅读量10万+的公众号作品中挑选一到两篇进行评鉴和赏析。其一,提高鉴赏与分析能力;其二,通过“佳作赏析”学习新媒体爆款的创作套路;其三,让零基础的学生学会如何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创作与运营。

3. 个人与团队原创作品:每个同学至少创作一个新媒体作品,并且组成一个小组(5-7人)创作一个多媒体作品

4. “燕园新论”栏目:将期末小论文以新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发布在公众号和头条号上

5. 9次课后作业:教学网设有14个讨论版,每个版块下设置了4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根据学生的答案,可以直观地检验教学效果;通过查漏补缺,也可以让授课老师改进教学工作。

通过课下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关注学生最终的新媒体作品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在期末成绩评定中,学生表现整体优秀,并没有因网络教学而影响学习效果的情况。

此外,本课程作为首批上线抖音平台的北京大学公开课,其播放量已接近70万;在学习强国App的公开课播放量已接近80万,而抖音号“彭波新媒体小课堂”课程相关短视频总播放量也超百万。本课程教学成果具体还体现在三本书上:第一本是教材《新媒体创作与运营》(已经确定为北大“重点教材”,第二稿已经成稿);第二本是学生的课程作品选《2020抗疫——中国“毛细血管”观察》(人民东方出版社,预计10月出版);第三本是自己写作的《网络教学实务》(中国青年出版社,预计10月出版)。

五.教学反思与启示

疫情将教学从线下推向线上,绝大多数老师起初都感到不适应,但由于笔者对互联网的熟悉,以及充分的准备与练习、快速适应和敢于探索,从学生收获和个人体验来看,本学期的在线教学效果还是满意的。反思课程,对未来的在线教学有三点思考:

第一,不断创新、激发潜能。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我们需要充分运用这些优势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线课程设计若从创新角度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综合理解能力等方面发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等创造性思维,教学效果会显著提升。

第二,学生主体、讲练结合。如何能激发学生持续的关注度和主动学习性是直播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但若课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更容易持续关注和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辅之讲练结合是重要抓手。本课程在主讲结束后马上进行“实战演练”,以微信公众号、头条号、抖音号等为创作平台,将新媒体创作与运营的实践和理论融合,可以说是北京大学本科新媒体教学中的首次探索。

第三,实时互动、畅通交流。本课程在课后互动和课外辅导中积极利用微信和电子邮件,但课堂上的师生实时互动仍是一大短板。希望在未来的网络教学实践中,探索更真实、体验更好的线上教室效果,完全打通课前-课中-课后师生互动渠道。

随着疫情的好转,很多学校秋季学期已经开学并恢复线下教学,但一些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尚有部分老师和学生滞留海外,线上+线下教学成为了很多课程的优先选择,也将成为未来教学的新常态,从场景、实战、情感三个维度进行在线教学的思维创新与实践探索将成为新趋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北大教授彭波谈在线教学思维创新三维度:场景、实战、情感

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网络直播教学给原有的线下教学带来了挑战,也给探索互联网在线教学带来了新机遇。

图片来源:Pixabay

文|彭波

2020年初,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高校将线下教学转向了网络直播,这给原有的教学带来了“三无”挑战:教室无学生、镜头无状态、信号无交流。然而,这也为探索互联网在线教学带来新机遇。北京大学《新媒体导论》通过场景、实战、情感三个维度进行在线教学的思维创新与实践探索,对“三无”有突破,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本文立足在线教学基本规律,通过对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效果检验、反思改进的全流程性分析,系统化探讨在线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希望对网络时代的教学创新与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互联网正在加快从信息科技时代走向数字科技时代,5G时代更将重塑社会网络,这对传媒行业和人才培养都将面临新的转型和挑战。2019年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2018年教育部、中宣部文件《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北大本科教改指导意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理念。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令线下教学遭遇了诸多困难,作为替代选项的网络在线教学、网络直播教学等方式初露头角,方兴未艾。北大部署安排并培训教师采用直播、录播、慕课、视频会议等多种模式展开网络教学。本文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核心课《新媒体导论》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探索在新的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

一.在线教学案例

《新媒体导论》主要面向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本科低年级学生,是从新媒体的历史、理论和实务三个层面进行导入型教学的课程。在媒体格局大变革背景下,从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基础与应用,既注重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前瞻性,同时提升教学方法的互动性和科学性,在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媒体认知、把握和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新媒体综合素养。

2020年春季学期课程采取在线教学模式,固定人数共108人,其中包括1位授课老师、104名选课学生、3名助教,另外有8位新媒体名家分享和100余人旁听。

二.在线教学设计

(一)在线教学的主要挑战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线下教学推向线上,网络教学主要面临三点挑战:第一,教室无学生,如何激发教师的想象力和激情?第二,镜头无状态,如何及时获知并应对意外情况?第三,信号无交流,如何与电脑前的学生有效互动?

(二)在线教学的探索创新

第一,场景转换:思维创新、案例教学。从实景教室到云课堂,从教室单一环境到网络多元场景,从传统面授到网络教学,这是场景转换,更是思维创新,即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精神,前者如记忆储备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理解能力等,后者如兴趣、情感、效率等思维精神激发。网络场景,学生处于开放空间,选择性信息丰富,单一的课堂讲授,学生们总有“不解渴”的感觉,故容易“分神”。但是在线课程设计若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分析判断能力、综合理解能力等方面发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等创造性思维精神要素,课程实践正面效率显著提升。如本课程从新媒体创作与运营典型案例出发,面对网络“诱惑”,不但选课的一百余名同学聚精会神,还吸引了一百多位旁听生,后期制作的网络公开课更是吸引了数百万的播放量。

第二,实战演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线课堂思维创新探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情感,提升分析、理解等能力,但是若不能与实战结合,100分钟课程结束后,由兴趣点燃的“激情”很容易“降温”、“熄火”。故线上课堂教师主讲结束后马上进行“实战演练”,即结合本课程每个学生或小组创作和运营本课程的微信公众号“燕园学子”,本学期总计发布了138篇原创内容、75篇“师说新语”、120余篇“佳作赏析”、18篇“燕园新论”和6篇“大咖说”,在校内、新媒体业内、互联网界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第三,情感情怀:实时互动、体验升级。网络教学将面对空教室、摄像机和世界各地的学子“网络一线牵”的情景,师生原有教室场域中形成的“情感”也发生新的变化。脑科学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情绪促进认知,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学习最重要的内容,网络教学互动与面对面在场交流不可同日而语。在常规化的线下教学中,一般是安排每周固定答疑时间,但北大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和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每周的速度和效率不高,但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实时互动,线上辅导和答疑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的主动性。高频高质的实时互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互联网情感新体验。

三.在线教学实施

(一)课程准备

为了保证在线课堂的顺利展开,授课老师与助教认真试用并分析不同的授课平台及其性能优缺点,在挑选好的平台上进行了多次练习,最终决定综合多种平台优势为网络教学服务:

1.微信:发布群通知、群聊对话、单独指导(贯穿一学期课程的所有互动中);

2.智慧教室直播:授课主要平台,与腾讯课堂同步启动;

3.腾讯课堂:授课主要平台,与智慧教室同步启动;

4.腾讯会议:名家分享、学生课堂讨论;

5.微信公众号:推送学生新媒体原创作品、“佳作赏析(学生对新媒体佳作的评赏分析)”、“师说新语(师生一对一辅导对话的整理)”、“大咖说(新媒体名家分享内容)”、“燕园新论(学生期末小论文)”等;

6.头条号:两个头条号(授课老师个人头条号主推“师说新语”,课程头条号主推学生原创作品);

7.抖音:两个抖音号(授课老师个人抖音号主推课程“干货”,课程抖音号主推学生剪辑的小视频、课堂讨论内容等)、北大抖音公开课(由智慧课堂录像内容剪辑而成);

8.教学网:发布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参考书目、成绩评定办法,分享新媒体资料,布置和检查课后作业等;

9.电子邮件:收公号Logo设计、收期末论文;

10.学习强国App:网络公开课(与抖音公开课同源)。

网络教学并不是把线下课程的内容直接搬到线上来,做好网络教学则需要重新备课。同样一门课程,从线下到线上,无论是内容组织形式、老师的演绎方式、学生的学习状态都发生了变化,备课方式也需要相应做出调整。对于已经习惯写教案、用黑板板书的老师,网络教学最好课前制作好电子课件如PPT。《新媒体导论》基本采用PPT教学,一共做了1,289页PPT。网络教学的PPT要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有吸引力和冲击力,尽量运用一些网络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动图或表情包等。

《新媒体导论》授课首选方案是智慧教室直播,因为它是最接近传统教室授课的方式——站立行走、用肢体语言传递信息、用黑板板书、让学生有在教室上课的感觉,同时,在教室里的讲台上授课也是教师的一种情怀。但考虑到同时间段上课人数过多可能造成的网络拥塞问题,为保障课堂正常运行,教学方案中做了备案:腾讯会议,其优点是操作相对简单、技术实力有保障、网络拥塞情况少。第一节课之后,备案从腾讯会议改为了使用更便捷的腾讯课堂,而腾讯会议主要用于名家分享和课堂讨论。

为确保网络教学顺利开展,在正式开课之前,授课老师在腾讯课堂、腾讯会议平台多次试讲,由助教配合探索平台的各项功能并反馈改进;提前一周到智慧教室演练,并由助教配合给出效果反馈。在第一节线上课堂结束后,助教收集了学生的意见,并做出反馈和改进,保障了良好的授课和听课效果。

除了硬件设备的准备和网络教学工具的熟悉,在每次两小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满堂灌?如何让学生持续产生兴趣?为此,授课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内容上,有高度、有深度、有故事、有金句;在形式上,图多字少、有趣活泼,用大量的表情包、动图、音频、视频、超链接等,展示新媒体的风采。

(二)课程开展

在智慧教室直播时,没有实时互动、没有眼神和语言交流,出了错误没有人纠正、讲了故事没有人反应、提出问题没有人回答……面对空教室,如何调动教师自己的激情?这需要授课老师发挥想象力,调动情绪,想象学生就坐在台下。另外,还可利用腾讯课堂的“画中画”功能,既可以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画面,也可以让老师看到自己的讲课状态,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一个人在空教室讲课的种种不便。

为了加深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和兴趣,课程特意邀请新媒体名家在腾讯会议上分享其新媒体创作与运营经验。在新媒体名家分享课之后,由当周值班学生小组制作名家分享课的文案和视频,完成的作品发布在公众号的“大咖说”栏目上,供同学们后期回顾和对外知识传播。

(三)师生互动

智慧教室直播不同线下面授,不易互动,因此本课程互动主要在微信群内、腾讯课堂“讨论区”或者腾讯会议“聊天区”进行——由助教协助解答,或者在课间休息时,授课老师看到消息等到课上时再做统一回复。但大部分的师生互动是在课前与课后进行:或在群内展开热烈讨论,如开学之初,师生在微信群里就曾热议《“4000亿”只蝗虫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没的|大象公会》一文;或在在微信上进行一对一交流,辅导其新媒体作品创作、期末论文撰写等等。当然,除了辅导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互动检查上课效果、指导助教和学生做微信公众号的每日推送。

四.教学效果检验

《新媒体导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考核方式奉行知行合一的原则。师生一起办公众号、头条号、抖音号,学生写文章、做视频、写作业就是检查教学效果,且是以一种公开、透明的方式来检查。在开学之初,注册课程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和抖音号,作为学生新媒体作品展示的平台;在北大教学网开设问答板块,设置课后作业检查其听课效果。而怎么找出一个好的选题、写出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文案、或者制作出一个质量绝佳的H5或短视频、想出一个吸引眼球的好标题和好摘要,最终获得新媒体用户的认可——是老师和学生绞尽脑汁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操作如下:

1. 所有选课学生共同创办、一起运营微信公众号和头条号“燕园学子”

2. “佳作赏析”栏目:每位同学从400篇阅读量10万+的公众号作品中挑选一到两篇进行评鉴和赏析。其一,提高鉴赏与分析能力;其二,通过“佳作赏析”学习新媒体爆款的创作套路;其三,让零基础的学生学会如何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创作与运营。

3. 个人与团队原创作品:每个同学至少创作一个新媒体作品,并且组成一个小组(5-7人)创作一个多媒体作品

4. “燕园新论”栏目:将期末小论文以新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发布在公众号和头条号上

5. 9次课后作业:教学网设有14个讨论版,每个版块下设置了4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根据学生的答案,可以直观地检验教学效果;通过查漏补缺,也可以让授课老师改进教学工作。

通过课下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关注学生最终的新媒体作品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在期末成绩评定中,学生表现整体优秀,并没有因网络教学而影响学习效果的情况。

此外,本课程作为首批上线抖音平台的北京大学公开课,其播放量已接近70万;在学习强国App的公开课播放量已接近80万,而抖音号“彭波新媒体小课堂”课程相关短视频总播放量也超百万。本课程教学成果具体还体现在三本书上:第一本是教材《新媒体创作与运营》(已经确定为北大“重点教材”,第二稿已经成稿);第二本是学生的课程作品选《2020抗疫——中国“毛细血管”观察》(人民东方出版社,预计10月出版);第三本是自己写作的《网络教学实务》(中国青年出版社,预计10月出版)。

五.教学反思与启示

疫情将教学从线下推向线上,绝大多数老师起初都感到不适应,但由于笔者对互联网的熟悉,以及充分的准备与练习、快速适应和敢于探索,从学生收获和个人体验来看,本学期的在线教学效果还是满意的。反思课程,对未来的在线教学有三点思考:

第一,不断创新、激发潜能。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我们需要充分运用这些优势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线课程设计若从创新角度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综合理解能力等方面发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等创造性思维,教学效果会显著提升。

第二,学生主体、讲练结合。如何能激发学生持续的关注度和主动学习性是直播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但若课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更容易持续关注和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辅之讲练结合是重要抓手。本课程在主讲结束后马上进行“实战演练”,以微信公众号、头条号、抖音号等为创作平台,将新媒体创作与运营的实践和理论融合,可以说是北京大学本科新媒体教学中的首次探索。

第三,实时互动、畅通交流。本课程在课后互动和课外辅导中积极利用微信和电子邮件,但课堂上的师生实时互动仍是一大短板。希望在未来的网络教学实践中,探索更真实、体验更好的线上教室效果,完全打通课前-课中-课后师生互动渠道。

随着疫情的好转,很多学校秋季学期已经开学并恢复线下教学,但一些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尚有部分老师和学生滞留海外,线上+线下教学成为了很多课程的优先选择,也将成为未来教学的新常态,从场景、实战、情感三个维度进行在线教学的思维创新与实践探索将成为新趋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