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 国家卫计委印发防控方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 国家卫计委印发防控方案

为做好国内可能出现的寨卡病毒病医疗救治准备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2月3日公布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

图片来源:网络

寨卡(Zika)病毒近期引起关注。截至今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发现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

为做好国内可能出现的寨卡病毒病医疗救治准备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2月3日公布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

诊疗方案指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治疗方面,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此外,诊疗方案指出,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国家卫计委要求,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特别是与疫情发生地有人员往来的口岸地区卫生计生部门,要高度重视寨卡病毒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准备工作,加强与口岸卫生检疫、交通等部门的沟通与联动,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广东、海南、云南等重点省份要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及时、有效开展灭蚊工作,降低蚊媒疾病传播风险。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至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至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寨卡病毒1947年在非洲乌干达首次被发现,1952年初次证实人类感染个案,目前正在美洲肆虐,世界卫生组织(WHO)周一已把寨卡列为“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 国家卫计委印发防控方案

为做好国内可能出现的寨卡病毒病医疗救治准备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2月3日公布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

图片来源:网络

寨卡(Zika)病毒近期引起关注。截至今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发现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

为做好国内可能出现的寨卡病毒病医疗救治准备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2月3日公布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

诊疗方案指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治疗方面,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此外,诊疗方案指出,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国家卫计委要求,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特别是与疫情发生地有人员往来的口岸地区卫生计生部门,要高度重视寨卡病毒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准备工作,加强与口岸卫生检疫、交通等部门的沟通与联动,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广东、海南、云南等重点省份要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及时、有效开展灭蚊工作,降低蚊媒疾病传播风险。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至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至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寨卡病毒1947年在非洲乌干达首次被发现,1952年初次证实人类感染个案,目前正在美洲肆虐,世界卫生组织(WHO)周一已把寨卡列为“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