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这些年,归来的流失文物

归途漫漫。

编辑 | 蔡星卓

据12月1日的报道,结束了百年流离,圆明园流失文物马首铜像终于“回家”,回到原属地圆明园,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截至此时,龙首、蛇首、羊首、鸡首和狗首的下落仍未见公开报道。

防止利用公众对流失文物的关注而炒高价格的行为,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方面。原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生前接受东方早报的采访时曾说,“圆明园兽首的最大价值是见证了罪恶,其中承载着民族情感,但不宜过分炒高其价格。”

回顾近些年,不少流失海外或民间的文物都“物归原主”。今年,就有两批文物归国,其中包括11月从美国“回家”并正式移交给南京博物院的361件珍贵文物,以及历时10个月追索回国的68件走私文物,这些文物曾流失英国25年。让我们跟随这些图片,看看这些年通过各种方式“回家”的流失文物。

“传统+科技”的方式可以帮助流失海外千年的古壁画“回家”。 2018年10月10日,山西太原美术馆内,市民正在参观流失海外的千年永乐宫壁画《朝元图》,这幅巨型壁画是借助高科技手段按照1:1的比例还原制作,首次在国内展出,免费供游人近距离参观。据了解,在上世纪20年代,大量文物流失海外,壁画也未能幸免,流失到欧、美、亚洲等一些国家的博物馆及私人手中,此次展出的80余件壁画作品都是中国流失在海外至今未回归的国宝精品。
2019年2月23日,北京圆明园。首场“回归圆明园流散文物展”在圆明园于2018年10月18日开展,园方首次集中展示自1976年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以来回归的37件重要石质文物,其中包括两件二级文物和六件三级文物。据悉,此展已作为常设展免费对游人开放。
2019年5月28日,北京,“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通过“共同礼敬历史文明”“共创文物追索典范”“共聚文明互鉴之光”三个单元,集中展示意大利向中国返还的796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据悉,此次返还文物有三个特点:一是数量大;二是总体价值高,器物种类多样,保存状况较为完好;三是时间跨度长,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各时期生产生活场景、精神生活面貌、文明发展进程的实物见证。
2019年8月8日,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博物馆核心场馆《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内游人如织。观众正在参观2015年从法国返还的流失文物,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出土的金饰片。
2019年9月12日,北京,圆明园正觉寺展出的《圆明园匠作则例》。当日,圆明园正式收回首套古籍文物《圆明园匠作则例》,这是被毁160年来圆明园收到的第一件古籍原件。《圆明园匠作则例》共两函48册,是始作于清乾隆年间、成书于道光年间的内府装帧手抄孤本,上面记载了营建圆明园时涉及建筑、园林、工艺、材料、人工经费等内容,涵盖修建圆明园所用之木、石、瓦、土、油、漆、装修、画、裱、佛像等用料、用工规格。该古籍的回归,将为圆明园复建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2019年9月20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图为观众参观从英国追索的青铜虎鎣。虎蓥(yíng),是圆明园被抢的稀有西周青铜器,距今约3000年。
2019年9月20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共展出了6座兽首。
2019年9月20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永乐大典》也出现在此次展览中。
2019年9月26日,《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科技保护成果展》在山西省太原市博物馆开幕。该展对散落在全球9个国家、近30座博物馆的100余件天龙山石窟造像进行三维数据采集,并借助数字复原技术,让流失百年、分隔两地的造像身首合一、魂归故里。这也是技术帮助海外流失文物重归国人视野的另一实例。
2020年11月1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68件流失英国文物成功追索回国有关情况。今年1月以来,国家文物局与外交、海关等部门紧密合作,在中国驻英国使馆大力支持下,历时10个月,成功将流失英国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追索回国。(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12月1日,北京,流离海外百余年的马首铜像正式重回圆明园。

 

*除特殊标注外,文中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