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寻找这个漫改故事最安全的落地方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寻找这个漫改故事最安全的落地方式

不夸张地说,《棋魂》是在少有的严格审视中,走完了收视的全程。

文|黑白文娱 蓝二

编辑|王子之

​“我们还是在努力求取最大公约数,寻找这个故事最安全的落地方式。人物众多,结局归宿总有一些没和观众想到一块去的,这也正常。大家在热情地思考和讨论,这也说明我们的剧是成功的,观众是希望我们更好。”

不夸张地说,《棋魂》是在少有的严格审视中,走完了收视的全程。

豆瓣从7.3到8.4分,外界看来是真香、逆袭,在导演刘畅的认知中则比较纯粹:

在与观众寻求“解题思路”的共识上,“遇到了一些槛,也大体平稳地迈过去了”。

从创作伊始,创作者们对于全周期的难度与风险就有充分的准备,爱奇艺、厚海、小糖人的这一组合,从项目策划、剧本写作到拍摄制作全程在内容呈现上的打磨,可以说是青春漫改剧领域的一个良心范本。

在这个遵循创作规律的基础之上,《棋魂》希望做出自己的主张,也在努力求得这部剧集的最大公约数。

用现实主义做“最大公约数”

一定程度上来说,漫画的真人改编,尤其是日漫到中国的本土化,本质上是一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

日漫经典的热血番,占据过80后、90后整整两代人的青春记忆,其存在的独特性,绝大部分在于一种“陪伴与激励”的精神连接。在过去单一路径的成长环境中,对日漫青春中所包含的成长可能性的向往,以及这两代人在后续人生现实下的怀旧,促生了足以延续多年的“滤镜”。

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忽略和包容其中的夸张之处——因为高于现实,或疏离于现实的理想化状态,正是人们在漫画中的追求,这其实也是“漫感”的一个重要隐性因素。而一旦离开了二次元土壤以及日本文化,它的落地就又是一种情况。

比如以运动或其他专业领域为题材的动漫,为了突出信念感和热血感,当然也因日本社会本身所持的比较极致的重道、匠人精神,很多都存在一丝“神化”的氛围。这一点在围棋这样的特殊品类中会更为明显,事实上在很多喜欢《棋魂》原著又同时学习围棋的中国读者看来,原著对于围棋的塑造还是过于“入化境”,他们对于中国真人改编的初始担心,是怕“太端着”——这恰又与另一批棋界外的读者期待相悖,后者害怕的反而是“失了意境”。

面对必然面临的改编争议,选A计划B计划,做加法做减法,或许是绝大部分创作者的核心难题。但至少能确定的一点是,即便是日本本土的真人化,“不敢改”,只会带来卡在次元壁中的尴尬。

剧版《棋魂》最坚定的选择就是现实主义,完全的本土化。

导演刘畅说,最初去日本与版权所有方集英社做改编方向的沟通,关键就是谈三点设定:“魂”的改编方向;完全本土化的、没有漫感的故事;主角“时光”,会有六年的成长跨度。

“魂”的处理是中国创作审查中的必然要求,不能有怪力乱神。

完全本土化,核心在于当代的几十年里中国围棋发展与日本有着极大差异,必然导致人物逻辑、境况等方面的重要不同;同时,围棋也好,人物也好,境遇变化又与本土经济文化的实际发展息息相关。而主角“时光”,从原著中始终小学生的阶段,到剧集中有岁月成长,有“离开围棋的六年”,恰又与完全本土化的真实性相关。

事实上,这样的总体方案在当时就得到了集英社的基本共识——关于后两个设定,在逻辑梳理清楚的情况下,是一种最佳的选择;而集英社唯一存有过疑虑和重点聚焦的,就是“魂”的处理,毕竟这是IP的关键之处。

现实主义是好药,却不是万能药,这背后的关键在于,创作者是如何对现实主义做构建的,如何将故事设定融入现实的。

比如现在不免看到一种既精巧却又省力的“虚拟现实”做法,就是借助服化道的构建,根据年代需要,将环境细节布置得完整到位,作品一打开就有那味;但缺就缺在,一旦人物要行动,事件要发展,突然就与时代脱了轨,不具备处在相应时代环境中的逻辑。

在《棋魂》千头万绪的改编工作中,主创们的做法是从根上捋,先建立故事在中国的时代背景,选择了由中国围棋最近一次的低谷期做切入,人物的成长与中国围棋的新成长时代同步并行,才会有自然真实的风云际会、际遇变迁。这样的选定和构建之后,才会去结合原著。

这样的构建工作中,令人咂舌的是创作者们对于“现实”宏观与细微的把握程度。

大背景拿捏住了中国围棋的再次崛起之路,在其中又将阶段性的行业变化融入了剧情发展,比如有传统与求变之间的碰撞,有大体制下市场化因素的生长,有平台、机遇的演变。再进一步就有了各色人物动机逻辑与命运走线的因应设置,比如有背负家庭传承志在恢复围棋荣光的两代人,有试图挑战规矩规定的人,有受困于现实仍在坚持自己梦想的人,也不乏在快速变化中投机取巧之人。

如果说宏观上的把握体现的是一种成熟的创作经验,更多细微之处就可见创作者的打磨功夫。比如一句“高考围棋不加分了”的台词,围棋的尴尬处境,社会文化的阶段浮躁,就得以管中窥豹。而褚嬴在“围达网”上的成名历程,又恰似多年前的真实围棋传奇“龙飞虎事件”——可见这部作品延续数年之久的创作功课。

与这些相比,剧集中广为称道的服化道和环境细节,就显得很顺理成章了。

遵循创作规律的范本

创作修改剧本的三年,在一起工作的时间,比跟家人都多。

当我们就故事文本中明显难度很大的细节处理、台词设计询问其方法诀窍时,《棋魂》的总编剧卓越泡沫这样说。

《棋魂》里有两条线,一条是围棋线,一条是与之相关的青春线;后者是这个团队已经非常熟悉和擅长的领域,而前者显然比其他行业剧的专业难度更大。当然,主创团队全程邀请了专业的围棋人士来进行指导,但其中的问题在于,逻辑、视角转换非常多。

比如,同样是围绕围棋的道理,有褚嬴这个千年之前的古文人的视角,有俞晓暘这样当代中年砥柱的理念,有社会各身份层次小人物对围棋与生活的感悟,还有一帮专业程度不一的少年对于围棋的认知。语境不断转换,逻辑和深度也会各有不同。

“很大程度上,围棋能永恒流传的原因就是背后隐藏的哲理,非常丰富也具变化性。我们既查找资料,也得靠自身感悟。大家一起聊,一起写,一起改,有时候这集初稿分给你,改到终稿可能只剩几句话还是你的。同样,你的意见也会渗透到别人的分集里,伺机而改,择优而定。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这集是谁写的’,给不出答案,都已经融汇到一起了。”卓越泡沫告诉我们。

导演本人客串的新增人物懒和尚(左),被观众戏称为剧集中的“神之一手”。

《棋魂》中的人物塑造无疑是最大的亮点之一。这种塑造一方面依靠剧本阶段的打磨,但又并不足够。

比如褚嬴,作为“魂”是原著中最出彩的人物,要让观众满意,他在“神”与“小孩”两种状态之间的表演拿捏切换,非常关键。而事实上,刘畅告诉我们,尽管在开拍前他与演员张超也反复聊过很多,但真正开拍,依然经过十几天磨合,直到“天台1对3”的戏份之后,两人才真正明确了褚嬴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与之类似,众多的其他人物,也是靠演员在现场不断地与主创们碰撞,花时间把人物框架建立好之后,越演越生活、越生动,也不断给出了让观众看好的大量自然细节。

也因此,“现场调整一直比较多”。不仅编剧组全员跟组,连策划都跟组了,一直在调整剧本,直到杀青。

可以看到,无论观众对于故事的具体表达认可与否,在项目创作层面,《棋魂》可称得上范本之作。他们遵循创作规律,做足工业化流程,实现了对于故事的精细打磨。

当剧集播放到第30集《神之一手》时,迎来了原著粉与路人观众的大和谐,以及全剧的高光时刻。该集也被导演刘畅盖章为自己职业生涯的最佳单集。但刘畅却不认为这是一种灵光一现的创作,恰恰相反,它是此前29集细密、耐心铺垫的水到渠成。当全剧的人物群像都已经完整打造完成,并已在形象丰满的过程中收获了观众的感情,当褚嬴时光俞晓暘关于“神之一手”的执念和情绪已经烘托到位,当围棋本身的魅力和张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呈现,丰富的视点汇流至此才最终实现了这一集的完满。

正是基于这样的工夫,使得最初对年轻团队比较担忧的集英社和原著作者,最后会说出,“如果(光和亮)在中国,应该就是这样子的”。

收官之时,尽管最终的立意表达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但此时的刘畅已经显得很坦然。

“我们还是在努力取最大公约数,寻找这个故事最安全的落地方式。人物众多,归宿结局总有一些没和观众想到一块去的,这也正常。大家在热情地思考和讨论,这也说明我们的剧是成功的,观众们希望我们更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寻找这个漫改故事最安全的落地方式

不夸张地说,《棋魂》是在少有的严格审视中,走完了收视的全程。

文|黑白文娱 蓝二

编辑|王子之

​“我们还是在努力求取最大公约数,寻找这个故事最安全的落地方式。人物众多,结局归宿总有一些没和观众想到一块去的,这也正常。大家在热情地思考和讨论,这也说明我们的剧是成功的,观众是希望我们更好。”

不夸张地说,《棋魂》是在少有的严格审视中,走完了收视的全程。

豆瓣从7.3到8.4分,外界看来是真香、逆袭,在导演刘畅的认知中则比较纯粹:

在与观众寻求“解题思路”的共识上,“遇到了一些槛,也大体平稳地迈过去了”。

从创作伊始,创作者们对于全周期的难度与风险就有充分的准备,爱奇艺、厚海、小糖人的这一组合,从项目策划、剧本写作到拍摄制作全程在内容呈现上的打磨,可以说是青春漫改剧领域的一个良心范本。

在这个遵循创作规律的基础之上,《棋魂》希望做出自己的主张,也在努力求得这部剧集的最大公约数。

用现实主义做“最大公约数”

一定程度上来说,漫画的真人改编,尤其是日漫到中国的本土化,本质上是一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

日漫经典的热血番,占据过80后、90后整整两代人的青春记忆,其存在的独特性,绝大部分在于一种“陪伴与激励”的精神连接。在过去单一路径的成长环境中,对日漫青春中所包含的成长可能性的向往,以及这两代人在后续人生现实下的怀旧,促生了足以延续多年的“滤镜”。

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忽略和包容其中的夸张之处——因为高于现实,或疏离于现实的理想化状态,正是人们在漫画中的追求,这其实也是“漫感”的一个重要隐性因素。而一旦离开了二次元土壤以及日本文化,它的落地就又是一种情况。

比如以运动或其他专业领域为题材的动漫,为了突出信念感和热血感,当然也因日本社会本身所持的比较极致的重道、匠人精神,很多都存在一丝“神化”的氛围。这一点在围棋这样的特殊品类中会更为明显,事实上在很多喜欢《棋魂》原著又同时学习围棋的中国读者看来,原著对于围棋的塑造还是过于“入化境”,他们对于中国真人改编的初始担心,是怕“太端着”——这恰又与另一批棋界外的读者期待相悖,后者害怕的反而是“失了意境”。

面对必然面临的改编争议,选A计划B计划,做加法做减法,或许是绝大部分创作者的核心难题。但至少能确定的一点是,即便是日本本土的真人化,“不敢改”,只会带来卡在次元壁中的尴尬。

剧版《棋魂》最坚定的选择就是现实主义,完全的本土化。

导演刘畅说,最初去日本与版权所有方集英社做改编方向的沟通,关键就是谈三点设定:“魂”的改编方向;完全本土化的、没有漫感的故事;主角“时光”,会有六年的成长跨度。

“魂”的处理是中国创作审查中的必然要求,不能有怪力乱神。

完全本土化,核心在于当代的几十年里中国围棋发展与日本有着极大差异,必然导致人物逻辑、境况等方面的重要不同;同时,围棋也好,人物也好,境遇变化又与本土经济文化的实际发展息息相关。而主角“时光”,从原著中始终小学生的阶段,到剧集中有岁月成长,有“离开围棋的六年”,恰又与完全本土化的真实性相关。

事实上,这样的总体方案在当时就得到了集英社的基本共识——关于后两个设定,在逻辑梳理清楚的情况下,是一种最佳的选择;而集英社唯一存有过疑虑和重点聚焦的,就是“魂”的处理,毕竟这是IP的关键之处。

现实主义是好药,却不是万能药,这背后的关键在于,创作者是如何对现实主义做构建的,如何将故事设定融入现实的。

比如现在不免看到一种既精巧却又省力的“虚拟现实”做法,就是借助服化道的构建,根据年代需要,将环境细节布置得完整到位,作品一打开就有那味;但缺就缺在,一旦人物要行动,事件要发展,突然就与时代脱了轨,不具备处在相应时代环境中的逻辑。

在《棋魂》千头万绪的改编工作中,主创们的做法是从根上捋,先建立故事在中国的时代背景,选择了由中国围棋最近一次的低谷期做切入,人物的成长与中国围棋的新成长时代同步并行,才会有自然真实的风云际会、际遇变迁。这样的选定和构建之后,才会去结合原著。

这样的构建工作中,令人咂舌的是创作者们对于“现实”宏观与细微的把握程度。

大背景拿捏住了中国围棋的再次崛起之路,在其中又将阶段性的行业变化融入了剧情发展,比如有传统与求变之间的碰撞,有大体制下市场化因素的生长,有平台、机遇的演变。再进一步就有了各色人物动机逻辑与命运走线的因应设置,比如有背负家庭传承志在恢复围棋荣光的两代人,有试图挑战规矩规定的人,有受困于现实仍在坚持自己梦想的人,也不乏在快速变化中投机取巧之人。

如果说宏观上的把握体现的是一种成熟的创作经验,更多细微之处就可见创作者的打磨功夫。比如一句“高考围棋不加分了”的台词,围棋的尴尬处境,社会文化的阶段浮躁,就得以管中窥豹。而褚嬴在“围达网”上的成名历程,又恰似多年前的真实围棋传奇“龙飞虎事件”——可见这部作品延续数年之久的创作功课。

与这些相比,剧集中广为称道的服化道和环境细节,就显得很顺理成章了。

遵循创作规律的范本

创作修改剧本的三年,在一起工作的时间,比跟家人都多。

当我们就故事文本中明显难度很大的细节处理、台词设计询问其方法诀窍时,《棋魂》的总编剧卓越泡沫这样说。

《棋魂》里有两条线,一条是围棋线,一条是与之相关的青春线;后者是这个团队已经非常熟悉和擅长的领域,而前者显然比其他行业剧的专业难度更大。当然,主创团队全程邀请了专业的围棋人士来进行指导,但其中的问题在于,逻辑、视角转换非常多。

比如,同样是围绕围棋的道理,有褚嬴这个千年之前的古文人的视角,有俞晓暘这样当代中年砥柱的理念,有社会各身份层次小人物对围棋与生活的感悟,还有一帮专业程度不一的少年对于围棋的认知。语境不断转换,逻辑和深度也会各有不同。

“很大程度上,围棋能永恒流传的原因就是背后隐藏的哲理,非常丰富也具变化性。我们既查找资料,也得靠自身感悟。大家一起聊,一起写,一起改,有时候这集初稿分给你,改到终稿可能只剩几句话还是你的。同样,你的意见也会渗透到别人的分集里,伺机而改,择优而定。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这集是谁写的’,给不出答案,都已经融汇到一起了。”卓越泡沫告诉我们。

导演本人客串的新增人物懒和尚(左),被观众戏称为剧集中的“神之一手”。

《棋魂》中的人物塑造无疑是最大的亮点之一。这种塑造一方面依靠剧本阶段的打磨,但又并不足够。

比如褚嬴,作为“魂”是原著中最出彩的人物,要让观众满意,他在“神”与“小孩”两种状态之间的表演拿捏切换,非常关键。而事实上,刘畅告诉我们,尽管在开拍前他与演员张超也反复聊过很多,但真正开拍,依然经过十几天磨合,直到“天台1对3”的戏份之后,两人才真正明确了褚嬴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与之类似,众多的其他人物,也是靠演员在现场不断地与主创们碰撞,花时间把人物框架建立好之后,越演越生活、越生动,也不断给出了让观众看好的大量自然细节。

也因此,“现场调整一直比较多”。不仅编剧组全员跟组,连策划都跟组了,一直在调整剧本,直到杀青。

可以看到,无论观众对于故事的具体表达认可与否,在项目创作层面,《棋魂》可称得上范本之作。他们遵循创作规律,做足工业化流程,实现了对于故事的精细打磨。

当剧集播放到第30集《神之一手》时,迎来了原著粉与路人观众的大和谐,以及全剧的高光时刻。该集也被导演刘畅盖章为自己职业生涯的最佳单集。但刘畅却不认为这是一种灵光一现的创作,恰恰相反,它是此前29集细密、耐心铺垫的水到渠成。当全剧的人物群像都已经完整打造完成,并已在形象丰满的过程中收获了观众的感情,当褚嬴时光俞晓暘关于“神之一手”的执念和情绪已经烘托到位,当围棋本身的魅力和张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呈现,丰富的视点汇流至此才最终实现了这一集的完满。

正是基于这样的工夫,使得最初对年轻团队比较担忧的集英社和原著作者,最后会说出,“如果(光和亮)在中国,应该就是这样子的”。

收官之时,尽管最终的立意表达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但此时的刘畅已经显得很坦然。

“我们还是在努力取最大公约数,寻找这个故事最安全的落地方式。人物众多,归宿结局总有一些没和观众想到一块去的,这也正常。大家在热情地思考和讨论,这也说明我们的剧是成功的,观众们希望我们更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