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富士康集团老板郭台铭,被喻为台湾业界的“成吉思汗”,被美国的《商业周刊》评为“代工之王”。他的企业一年生产全球1/10的台式电脑、2/3的个人电脑组件。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传统企业掘金乏力背景下,郭台铭带领下的富士康依然赚的金满钵满。今天,探求郭台铭及其企业管理本质,具有很重要的借鉴和标杆意义。
一.可满足顾客各种需求变动
郭台铭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叫:“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变化抵不上客户一通电话。”他的一切商业行为都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一切以顾客为中心,一切依靠市场的成长。
富士康这样一个科技企业,成功的秘诀竟并非靠技术,而是以顾客至上,高效、及时满足顾客各种需求变动的能力。
二.常态化和本能化的执行力
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富士康成功的关键就是出色的管制能力,并结合愿景和弹性,化执行为常态和本能。
郭台铭主张“没有管理,只有执行。”他的富士康彻底靠系统、标准管理,要求执行结果必须体现效率高、行动准、品位精的诉求。这种近乎残酷的铁血纪律,带来了令竞争对手胆寒的高效执行。
三.创新力、研发力影响效率
作为科技企业,富士康“代工”的效率,绝不仅仅体现为绝对数量,衡量其团队战斗力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创新能力、研发能力。
四.产能速度决定效益
富士康以最快的产能速度赢得客户,他们总能在“不可能完成的时间”内完成客户生产需求。这一切源于富士康对生产流程的控制以及对时间的管理。
为了追赶产能速度,富士康建立了全球48小时远程互动设计体系。通过网络,充分利用时差,让美国和中国大陆的工程师以接力赛的形式完成设计。
五.做生意需有点乞丐精神
在生意场上,巨富们的成功经验总结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经历一段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最后凭借持之以恒、自强不息等找到了出路。
在它们看来,挫折、困难可以帮助一个人成长进步。在郭台铭看来,付出辛苦和努力获得的成功更弥足珍贵,一蹴而就的成功是不可靠的。遭遇挫折的时候,多一点百折不挠的乞丐精神更有意义。
那些把困难当作成长机会的人,往往会激发更大反弹能力,从过往的失败教训中找到妥当的解决办法,从而成为最后的赢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