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故宫文创打头阵,圆明园紧随其后,会是下一个文创大IP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故宫文创打头阵,圆明园紧随其后,会是下一个文创大IP吗?

有了数字圆明园的赋能,让大众真正认知、乃至认同这颗文化瑰宝的美与价值,圆明园未来,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

文|麻辣娱投 星眸

12月1日,珍贵文物「马首」,正式回到了它的家——圆明园。

短短几十天内,这是圆明园第二次登上微博热搜。

11月10日,关于「重建圆明园」,国家文物局作出官方回应,已经让圆明园上过一次热搜,备受瞩目。

事情的起因是,全国人大代表阎建国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重建圆明园,加强国家爱国主义文化建设」。

国家文物局在官网上的公开回复共800字余,简单来说核心信息主要是两点:

圆明园被毁也是历史信息的一部分,不支持实体重建。

支持加强圆明园文化价值传播工作,支持采用数字化等虚拟方式再现圆明园盛景。

从获得最多点赞的微博前排评论来看,对于此事的意见,网友和官方态度高度一致,都赞同对圆明园进行虚拟重建。

其实,这个呼声颇高的数字化方案已经实施,而且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果。

01 数字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万园之园重生

或许很多人都有疑问:圆明园为何不能重建?

实体圆明园的重建不但耗时耗力,最重要的是——那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圆明园的工作人员告知我们:历史上每一个不同时期,每位皇帝对圆明园都有不同程度的喜爱,重建圆明园,是重建哪个时期的呢?

仅仅是这个问题,就让重建圆明园变得不太现实。

而且,圆明园的废墟也有其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

但是,由于历经数次浩劫,圆明园被损毁得极其严重。

现存的断壁残垣固然震撼人心,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但不可避免地,一定程度上,也会对观众造成理解和审美上的双重障碍。

如果游历者没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和想象力,圆明园这颗文化瑰宝带来的体验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而数字圆明园对于盛景的复原,让原本因被毁而导致视觉效果贫瘠的圆明园,重新焕发生机。

原本需要想象的美,得以可视化。

2020年7月11日,重返·万园之园——数字圆明园光影感映展在北京首钢RE睿·国际创忆馆开幕,展出持续至11月30日。

光影展上通过5G+8K,AR+AI的前沿科技再现了圆明园50多处盛景。

另,根据数字圆明园官方对外的信息,如今,数字圆明园项目,已经完成了对圆明园景区65%的复原,完成了195个时空单元的虚拟重建。

在进行虚拟重建之前,传播较广的,往往是圆明园遗址实景照片。

如今,通过虚拟重建,大大降低了对圆明园的欣赏门槛,有利于更广的传播,让更多人能真切地体验圆明园这颗民族智慧的结晶,加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而且依托数字科技复原后的圆明园,与现存的遗址实景,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唤醒当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60年后又被八国联军劫掠的惨痛历史记忆。

痛定思痛,人民群众对于奋发自强、抵御外敌、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认知,必定会更加强烈。

正符合国家文物局所倡导的「加强圆明园文化价值传播工作」。

另外,为了虚拟重建万园之园盛景,数字圆明园团队,在清华教授郭黛姮女士的带领下(郭师从建筑史大师梁思成先生),进行了长达20余年严谨的科研。

这期间,他们搜集了大量的文史、园林、图画等资料,为西洋楼木栈道、碧澜桥修复工程等提供依据,科研成果用到文物保护上,堪称经典案例。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吸纳了考古、视觉传达、数字建模等多领域人才,对相关产业的研究和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广作用。

同时,数字圆明园获得的经济收益,又可以直接反哺遗址的保护。

可谓一举多得,利在千秋。

02有趣有用能互动,文创大IP放异彩

在文创领域,圆明园无疑是一个超级IP。

中国人的认知度毋庸多言,就连大文豪雨果也曾写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更是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在遥远的东方,有着圆明园这座令人神往的艺术殿堂。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这个IP不缺知名度,而且是世界性的知名度。

厚重的历史底蕴、五任皇帝投射出的审美偏好、中西结合的独特建筑风格......它也不缺丰富的内涵。

可惜,1860年的冲天大火,以及后续的历次劫难,让圆明园变得千疮百孔。

当代人对它体验不多,甚至有所误解。

数字圆明园项目的领头人,郭黛妲女士曾在演讲中提到,不少国人对圆明园的印象竟然是:它是帝王骄奢淫逸的代表。

而根据《起居注》记载,实际上在圆明园,皇帝多是勤勉理政,而非玩乐。

如何改变人们对圆明园的固有印象,让其巨大的学科价值,转化为对大众的吸引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数字圆明园或许是一个好答案。

除进行虚拟重建的展出外,数字圆明园公众号还上线了「圆明园历史场景360°全景重现」功能。

网友可以以第一视角,亲临实境般,体验圆明园,可以选择复原场景,或是遗址场景。

可以参与摄影月赛、漫画月赛、写生季赛等活动进一步与圆明园互动。

如此,借助科技和媒体手段,弥补了圆明园体验感相对匮乏的缺陷,加强互动,增加趣味性,可以让遗产文化扎根大众生活,为文创助益。

这种趣味化、生活化、重互动、展销结合的路径,先行者北京故宫早已证明,是能够实现商业化的。

2013年,受台北故宫推出的一款「朕知道了」纸胶带启发,北京故宫文创团队创造出爱比剪刀手的反差萌皇帝形象。

一改过去庄严肃穆,不够亲民的印象,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赢得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人广泛的好感。

其后,故宫文创顺势推出围绕皇帝格格们设计的折扇、眼罩、旅行牌等系列产品,大受欢迎。

2017年,围绕"千里江山及青绿山水展""赵孟頫及元代书画展""四僧书画展"等特展,故宫文创进行了系列研发。

提取展品的精华元素,突出文物传统美的同时,结合现代审美进行调色简化或者再创造,推出书画、书签、茶具、丝巾、扇子等品类。

经过几年经营,故宫以「紫禁城生活美学」发展出囊括礼品、文具、生活用品、饮食等种类丰富的产品线。

相关数据显示,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仅仅两年时间,利润过亿。

销售额从2013年的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近10亿元,现如今,已超15亿。

有了故宫IP商业化的前例,圆明园文创周边也在默默发力。

只是,与起步更早,享有美誉的故宫文创相比,圆明园文创的知名度和效益,显然还有很大优化的空间。

目前,圆明园文创产生的实际效益,与圆明园本身的巨大潜在价值,并不匹配。

不过,随着人民审美观念的提高,以及近年来国潮风兴起,文创产业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圆明园的IP价值潜力无限,如果运营得当,前景可期。

03紧跟时代趋势,圆明园*新文旅大有可为

近几年,文旅业正热衷于挖掘传统文化的商业价值,「体验式消费」的商业模式已经成熟。

有了虚拟重建绝美视效的助力,今年8月,圆明园结合乾隆皇帝与富察皇后的爱情故事,做了一期七夕专场,正是「体验式消费」的一个好范例。

另外,随着概念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沉浸式」新消费体验热潮也在蔓延。

数字圆明园正踩在这个节奏上。

以圆明园数字光影感映展为例,展出场馆北京首钢,本身就是重要的工业遗产,在工业遗产的基础上衍生数字圆明园,两者结合,使人有一种时空穿越的绝妙体验。

RE睿·国际创忆馆所在的四号筒,构造极具特色,筒高28米,筒仓保留了底部11.5米高的下料锥,与高画质智能设备结合,形成了超大、超全视域联动影像,造就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独特的空间体验,绝美的视效,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基因,三者结合,让这个展出大受欢迎,成为被北京卫视认证的「网红打卡地」、「网红展览」。

光与影的交织,让这个空间充满了梦幻之美,设计之美。

这个展览因为太受欢迎,延期到了2021年1月17日,展馆负责人邰云称,这里也是北京中小学许多家长带娃来打卡、进行爱国教育的绝佳地点。

在这之前,2016年圆明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展览馆,举行了"重返万园之园——数字圆明园5R互动体验展"。游客可以利用VR设备,体验和皇帝合影等多种特色服务。

得益于数字化研究成果的可移动性,圆明园的展示能够摆脱时空的限制,造成更广泛的影响。

数字化重建,使群众可以对圆明园更加了解,产生深入探访的兴趣,实现从数字圆明园,引流到实体遗址的可能。

而且,作为第一批民政部确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圆明园尤其适合开展团建党建、中小学爱国教育教学、家庭出游活动。

旅游网站携程的北京景点人气榜显示,圆明园目前位列第五,前四名依次是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北京野生动物园。

作为历史的见证,皇家文化的载体,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圆明园在文化遗产的深度、广度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支持文旅创新实践,行业正迎来难得的新机遇。

有了数字圆明园的赋能,让大众真正认知、乃至认同这颗文化瑰宝的美与价值,圆明园未来,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

而在圆明园的守护者——郭黛姮教授的主持下, 相信未来的数字圆明园,一定会大放异彩。

去国际创忆馆拜访时,我注意到离开展馆,有一本所有博物馆都摆放着的来访留言册,翻阅到其中一页,瞬时有了泪奔的感觉。

"我没有见到过他,但我梦见过它,期待重现,中国加油!"

这位不知名的来访者所留下的这句话,大概,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愿望吧,实体圆明园无法重现,但我们期待着,一个盛世的重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故宫文创打头阵,圆明园紧随其后,会是下一个文创大IP吗?

有了数字圆明园的赋能,让大众真正认知、乃至认同这颗文化瑰宝的美与价值,圆明园未来,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

文|麻辣娱投 星眸

12月1日,珍贵文物「马首」,正式回到了它的家——圆明园。

短短几十天内,这是圆明园第二次登上微博热搜。

11月10日,关于「重建圆明园」,国家文物局作出官方回应,已经让圆明园上过一次热搜,备受瞩目。

事情的起因是,全国人大代表阎建国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重建圆明园,加强国家爱国主义文化建设」。

国家文物局在官网上的公开回复共800字余,简单来说核心信息主要是两点:

圆明园被毁也是历史信息的一部分,不支持实体重建。

支持加强圆明园文化价值传播工作,支持采用数字化等虚拟方式再现圆明园盛景。

从获得最多点赞的微博前排评论来看,对于此事的意见,网友和官方态度高度一致,都赞同对圆明园进行虚拟重建。

其实,这个呼声颇高的数字化方案已经实施,而且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果。

01 数字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万园之园重生

或许很多人都有疑问:圆明园为何不能重建?

实体圆明园的重建不但耗时耗力,最重要的是——那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圆明园的工作人员告知我们:历史上每一个不同时期,每位皇帝对圆明园都有不同程度的喜爱,重建圆明园,是重建哪个时期的呢?

仅仅是这个问题,就让重建圆明园变得不太现实。

而且,圆明园的废墟也有其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

但是,由于历经数次浩劫,圆明园被损毁得极其严重。

现存的断壁残垣固然震撼人心,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但不可避免地,一定程度上,也会对观众造成理解和审美上的双重障碍。

如果游历者没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和想象力,圆明园这颗文化瑰宝带来的体验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而数字圆明园对于盛景的复原,让原本因被毁而导致视觉效果贫瘠的圆明园,重新焕发生机。

原本需要想象的美,得以可视化。

2020年7月11日,重返·万园之园——数字圆明园光影感映展在北京首钢RE睿·国际创忆馆开幕,展出持续至11月30日。

光影展上通过5G+8K,AR+AI的前沿科技再现了圆明园50多处盛景。

另,根据数字圆明园官方对外的信息,如今,数字圆明园项目,已经完成了对圆明园景区65%的复原,完成了195个时空单元的虚拟重建。

在进行虚拟重建之前,传播较广的,往往是圆明园遗址实景照片。

如今,通过虚拟重建,大大降低了对圆明园的欣赏门槛,有利于更广的传播,让更多人能真切地体验圆明园这颗民族智慧的结晶,加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而且依托数字科技复原后的圆明园,与现存的遗址实景,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唤醒当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60年后又被八国联军劫掠的惨痛历史记忆。

痛定思痛,人民群众对于奋发自强、抵御外敌、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认知,必定会更加强烈。

正符合国家文物局所倡导的「加强圆明园文化价值传播工作」。

另外,为了虚拟重建万园之园盛景,数字圆明园团队,在清华教授郭黛姮女士的带领下(郭师从建筑史大师梁思成先生),进行了长达20余年严谨的科研。

这期间,他们搜集了大量的文史、园林、图画等资料,为西洋楼木栈道、碧澜桥修复工程等提供依据,科研成果用到文物保护上,堪称经典案例。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吸纳了考古、视觉传达、数字建模等多领域人才,对相关产业的研究和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广作用。

同时,数字圆明园获得的经济收益,又可以直接反哺遗址的保护。

可谓一举多得,利在千秋。

02有趣有用能互动,文创大IP放异彩

在文创领域,圆明园无疑是一个超级IP。

中国人的认知度毋庸多言,就连大文豪雨果也曾写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更是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在遥远的东方,有着圆明园这座令人神往的艺术殿堂。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这个IP不缺知名度,而且是世界性的知名度。

厚重的历史底蕴、五任皇帝投射出的审美偏好、中西结合的独特建筑风格......它也不缺丰富的内涵。

可惜,1860年的冲天大火,以及后续的历次劫难,让圆明园变得千疮百孔。

当代人对它体验不多,甚至有所误解。

数字圆明园项目的领头人,郭黛妲女士曾在演讲中提到,不少国人对圆明园的印象竟然是:它是帝王骄奢淫逸的代表。

而根据《起居注》记载,实际上在圆明园,皇帝多是勤勉理政,而非玩乐。

如何改变人们对圆明园的固有印象,让其巨大的学科价值,转化为对大众的吸引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数字圆明园或许是一个好答案。

除进行虚拟重建的展出外,数字圆明园公众号还上线了「圆明园历史场景360°全景重现」功能。

网友可以以第一视角,亲临实境般,体验圆明园,可以选择复原场景,或是遗址场景。

可以参与摄影月赛、漫画月赛、写生季赛等活动进一步与圆明园互动。

如此,借助科技和媒体手段,弥补了圆明园体验感相对匮乏的缺陷,加强互动,增加趣味性,可以让遗产文化扎根大众生活,为文创助益。

这种趣味化、生活化、重互动、展销结合的路径,先行者北京故宫早已证明,是能够实现商业化的。

2013年,受台北故宫推出的一款「朕知道了」纸胶带启发,北京故宫文创团队创造出爱比剪刀手的反差萌皇帝形象。

一改过去庄严肃穆,不够亲民的印象,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赢得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人广泛的好感。

其后,故宫文创顺势推出围绕皇帝格格们设计的折扇、眼罩、旅行牌等系列产品,大受欢迎。

2017年,围绕"千里江山及青绿山水展""赵孟頫及元代书画展""四僧书画展"等特展,故宫文创进行了系列研发。

提取展品的精华元素,突出文物传统美的同时,结合现代审美进行调色简化或者再创造,推出书画、书签、茶具、丝巾、扇子等品类。

经过几年经营,故宫以「紫禁城生活美学」发展出囊括礼品、文具、生活用品、饮食等种类丰富的产品线。

相关数据显示,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仅仅两年时间,利润过亿。

销售额从2013年的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近10亿元,现如今,已超15亿。

有了故宫IP商业化的前例,圆明园文创周边也在默默发力。

只是,与起步更早,享有美誉的故宫文创相比,圆明园文创的知名度和效益,显然还有很大优化的空间。

目前,圆明园文创产生的实际效益,与圆明园本身的巨大潜在价值,并不匹配。

不过,随着人民审美观念的提高,以及近年来国潮风兴起,文创产业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圆明园的IP价值潜力无限,如果运营得当,前景可期。

03紧跟时代趋势,圆明园*新文旅大有可为

近几年,文旅业正热衷于挖掘传统文化的商业价值,「体验式消费」的商业模式已经成熟。

有了虚拟重建绝美视效的助力,今年8月,圆明园结合乾隆皇帝与富察皇后的爱情故事,做了一期七夕专场,正是「体验式消费」的一个好范例。

另外,随着概念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沉浸式」新消费体验热潮也在蔓延。

数字圆明园正踩在这个节奏上。

以圆明园数字光影感映展为例,展出场馆北京首钢,本身就是重要的工业遗产,在工业遗产的基础上衍生数字圆明园,两者结合,使人有一种时空穿越的绝妙体验。

RE睿·国际创忆馆所在的四号筒,构造极具特色,筒高28米,筒仓保留了底部11.5米高的下料锥,与高画质智能设备结合,形成了超大、超全视域联动影像,造就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独特的空间体验,绝美的视效,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基因,三者结合,让这个展出大受欢迎,成为被北京卫视认证的「网红打卡地」、「网红展览」。

光与影的交织,让这个空间充满了梦幻之美,设计之美。

这个展览因为太受欢迎,延期到了2021年1月17日,展馆负责人邰云称,这里也是北京中小学许多家长带娃来打卡、进行爱国教育的绝佳地点。

在这之前,2016年圆明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展览馆,举行了"重返万园之园——数字圆明园5R互动体验展"。游客可以利用VR设备,体验和皇帝合影等多种特色服务。

得益于数字化研究成果的可移动性,圆明园的展示能够摆脱时空的限制,造成更广泛的影响。

数字化重建,使群众可以对圆明园更加了解,产生深入探访的兴趣,实现从数字圆明园,引流到实体遗址的可能。

而且,作为第一批民政部确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圆明园尤其适合开展团建党建、中小学爱国教育教学、家庭出游活动。

旅游网站携程的北京景点人气榜显示,圆明园目前位列第五,前四名依次是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北京野生动物园。

作为历史的见证,皇家文化的载体,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圆明园在文化遗产的深度、广度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支持文旅创新实践,行业正迎来难得的新机遇。

有了数字圆明园的赋能,让大众真正认知、乃至认同这颗文化瑰宝的美与价值,圆明园未来,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

而在圆明园的守护者——郭黛姮教授的主持下, 相信未来的数字圆明园,一定会大放异彩。

去国际创忆馆拜访时,我注意到离开展馆,有一本所有博物馆都摆放着的来访留言册,翻阅到其中一页,瞬时有了泪奔的感觉。

"我没有见到过他,但我梦见过它,期待重现,中国加油!"

这位不知名的来访者所留下的这句话,大概,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愿望吧,实体圆明园无法重现,但我们期待着,一个盛世的重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