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什么美国人在情人节流行送“国产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什么美国人在情人节流行送“国产花”?

本土制造这股消费潮流正在席卷所有商品,从服装、到食物,到鲜花。

情人节鲜花

加州花饰委员会(California Cut Flower Commission)CEO凯西·克朗奇斯特(Kasey Cronquist)希望与大家分享一位鲜花零售合作伙伴的故事,这位合作伙伴通过一个简单的营销手段让鲜花销量足足增长300%,那就是在店中的花瓶上都贴上一个标签,标签上写着两个词:“原产地美国(American Grown)”。

这是一家来自俄克拉何马州的杂货连锁店,店中的货架上摆放着来自加州的鲜花。随着鲜花产品地域间同质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很多来自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鲜花涌入市场,而这个美国生产的标签让杂货店中的鲜花就销售一空。克朗奇斯特说:“这是我听过的最有趣的故事之一。这件事说明当我们给自己的产品加上标签时,消费者确实会注意到的。”

克朗奇斯特其实是在说,消费者买的是“美国”这个牌子。像这种故事在现在已经不稀奇了,当商家把美国制造这个事实做成品牌推销出去,他们就可以享受销量的飞速提升。

不过,在情人节的心跳氛围中,我们或许还是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这个极具美国特色的节日里,人们购买的鲜花中有80%并非产于美国。美国情人节的玫瑰赠送量预计有2.24亿支,其中只有2%生长于美国的土地上。来自南美的花卉占据了情人节花市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平均每天有多达12万盒插瓶花运抵美国,它们中的91%都是经由迈阿密国际机场输入的。

进口花卉成为美国花市的主流当然有着客观的原因:进口花卉更加便宜,这并不是因为外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而是因为1991年颁布的《安第斯贸易优惠法案(Andean Trade Preference Act eliminated)》免除了赤道以南国家出口到美国花卉产品的一切关税。

尽管如此,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美国消费者也更加倾向于选择美国自种的花卉。

情人节花卉

“这并非一种趋势,这是一场运动。” 在加州圣克鲁斯市经营伯尼顿园艺公司(Bonny Doon Garden Company)的特蕾莎·萨班卡雅(Teresa Sabankaya)说。萨班卡雅只出售当地种植的鲜花,因为“她的顾客都很喜欢这些花”。在她看来,“当美国人在加州拥有了自己的玫瑰种植者,就没有必要再从南美进口花卉”。

萨班卡雅认为,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对鲜花的产地感兴趣,是因为“出于对经济态势、就业形势和环境问题的关注,人们渴望与自己身处的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这与追求健康的慢食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事实上,我们可以将这场关于花卉的运动称为“慢花运动(slow flower movement)”。德布拉·普林欣(Debra Prinzing)创办了一家名为“慢花(Slow Flowers)”的网站,这个网站列出了出售美国本土花卉的农场和花商的名单(部分花商为情人节定制的花卉已经在网站上列出)。“我在2014年5月带着250位合作伙伴创立了这家网站,”普林欣说,“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增长至680。”普林欣认为进口花卉永远不会从市场上消亡,但是“情况已经有所改变----消费者们希望买到本土出产的花卉”。

但是,究竟有多少消费者这样想呢?精确的数字还无法给出,不过根据美国本土物产认证机构(Certified American Grown)提供的资料,虽然有74%的消费者并不清楚花卉的原产地,但是他们中有58%都表示在能够选择的情况下希望购买美国本土花卉。

除此之外,供给侧提供的统计资料同样证明了本土花卉需求量的增长。普林欣提供的数据表明,自2007年以来美国花卉农场的数量已经增长了16%,最新数字显示美国一共有5903家花卉农场。普林欣表示,“肯定有人去购买这些农场生产的花卉”。

德布拉•凯伊(Debra Kaye)是贝尔克里克农场(Bear Creek Farm)的所有者,凯伊认为消费者对当地自产花卉的兴趣正在提升是毫无疑问的事情,贝尔克里克农场位于纽约州斯坦福维尔市,这里出产的大丽菊也是受到关注的产品之一。“就像人们对厄瓜多尔进口花卉的碳足迹感兴趣一样,现在他们也开始对我们留下的碳足迹产生兴趣,所谓碳足迹指的运输所需的天然气能源总量。”凯伊说。在她看来,就算不关心碳排放或全球碳足迹的顾客也有充足的理由选购本地花卉。“本地种植的花卉无需长途跋涉,它们的香气更加持久,看起来也更加健康美丽,人们确实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关于美国自产花卉的价格相对较高这个问题,萨班卡雅认为其实本土花卉的价格并不是很高,她估计自产花卉的价格“不过是高了几美分”。凯伊针对这一点补充道,像雏菊这些常见花种,本土花卉和进口花卉的价差“微乎其微”,不过她也承认像贝尔克里克农场出产的大丽菊等特殊花种的本土产品就比进口货要贵得多。“但是其他商品也是如此,”凯伊说,“这是一个有区分度的市场体系,你既可以到沃尔玛去挑选大众货,也可以选择自己的高端品牌。”

凯伊对于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知识也略有了解:她于1999年至2003年在广告公司TBWA Italy担任CEO。对高端市场持有的信念促使她从本年度开始投身于大丽菊的销售活动中,她的直销顾客基本都位于纽约市内。除此之外,花卉销售业务也让凯伊成为即将于本年度举办的“从原野到花瓶晚餐会(Field to Vase Dinner Tour)”的主办农场主之一,这场晚餐会的一个席位售价235美元(约1544人民币),参会者将在鲜花农场中畅饮座谈。

“从某种程度来说,花卉是我们最后的边界,”凯伊说,“就像‘从农场到餐桌运动’那样,喜爱当地美食的人们确实存在,而这股风潮现在则发生在了花卉界。这确实是一股浪潮,一股经久不衰的浪潮。”

 

译者:王一诺

来源:Adweek

原标题:Why American-Grown Flowers Are the Latest Valentine's Day Trend Most blooms given in the U.S. weren't grown her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什么美国人在情人节流行送“国产花”?

本土制造这股消费潮流正在席卷所有商品,从服装、到食物,到鲜花。

情人节鲜花

加州花饰委员会(California Cut Flower Commission)CEO凯西·克朗奇斯特(Kasey Cronquist)希望与大家分享一位鲜花零售合作伙伴的故事,这位合作伙伴通过一个简单的营销手段让鲜花销量足足增长300%,那就是在店中的花瓶上都贴上一个标签,标签上写着两个词:“原产地美国(American Grown)”。

这是一家来自俄克拉何马州的杂货连锁店,店中的货架上摆放着来自加州的鲜花。随着鲜花产品地域间同质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很多来自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鲜花涌入市场,而这个美国生产的标签让杂货店中的鲜花就销售一空。克朗奇斯特说:“这是我听过的最有趣的故事之一。这件事说明当我们给自己的产品加上标签时,消费者确实会注意到的。”

克朗奇斯特其实是在说,消费者买的是“美国”这个牌子。像这种故事在现在已经不稀奇了,当商家把美国制造这个事实做成品牌推销出去,他们就可以享受销量的飞速提升。

不过,在情人节的心跳氛围中,我们或许还是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这个极具美国特色的节日里,人们购买的鲜花中有80%并非产于美国。美国情人节的玫瑰赠送量预计有2.24亿支,其中只有2%生长于美国的土地上。来自南美的花卉占据了情人节花市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平均每天有多达12万盒插瓶花运抵美国,它们中的91%都是经由迈阿密国际机场输入的。

进口花卉成为美国花市的主流当然有着客观的原因:进口花卉更加便宜,这并不是因为外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而是因为1991年颁布的《安第斯贸易优惠法案(Andean Trade Preference Act eliminated)》免除了赤道以南国家出口到美国花卉产品的一切关税。

尽管如此,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美国消费者也更加倾向于选择美国自种的花卉。

情人节花卉

“这并非一种趋势,这是一场运动。” 在加州圣克鲁斯市经营伯尼顿园艺公司(Bonny Doon Garden Company)的特蕾莎·萨班卡雅(Teresa Sabankaya)说。萨班卡雅只出售当地种植的鲜花,因为“她的顾客都很喜欢这些花”。在她看来,“当美国人在加州拥有了自己的玫瑰种植者,就没有必要再从南美进口花卉”。

萨班卡雅认为,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对鲜花的产地感兴趣,是因为“出于对经济态势、就业形势和环境问题的关注,人们渴望与自己身处的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这与追求健康的慢食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事实上,我们可以将这场关于花卉的运动称为“慢花运动(slow flower movement)”。德布拉·普林欣(Debra Prinzing)创办了一家名为“慢花(Slow Flowers)”的网站,这个网站列出了出售美国本土花卉的农场和花商的名单(部分花商为情人节定制的花卉已经在网站上列出)。“我在2014年5月带着250位合作伙伴创立了这家网站,”普林欣说,“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增长至680。”普林欣认为进口花卉永远不会从市场上消亡,但是“情况已经有所改变----消费者们希望买到本土出产的花卉”。

但是,究竟有多少消费者这样想呢?精确的数字还无法给出,不过根据美国本土物产认证机构(Certified American Grown)提供的资料,虽然有74%的消费者并不清楚花卉的原产地,但是他们中有58%都表示在能够选择的情况下希望购买美国本土花卉。

除此之外,供给侧提供的统计资料同样证明了本土花卉需求量的增长。普林欣提供的数据表明,自2007年以来美国花卉农场的数量已经增长了16%,最新数字显示美国一共有5903家花卉农场。普林欣表示,“肯定有人去购买这些农场生产的花卉”。

德布拉•凯伊(Debra Kaye)是贝尔克里克农场(Bear Creek Farm)的所有者,凯伊认为消费者对当地自产花卉的兴趣正在提升是毫无疑问的事情,贝尔克里克农场位于纽约州斯坦福维尔市,这里出产的大丽菊也是受到关注的产品之一。“就像人们对厄瓜多尔进口花卉的碳足迹感兴趣一样,现在他们也开始对我们留下的碳足迹产生兴趣,所谓碳足迹指的运输所需的天然气能源总量。”凯伊说。在她看来,就算不关心碳排放或全球碳足迹的顾客也有充足的理由选购本地花卉。“本地种植的花卉无需长途跋涉,它们的香气更加持久,看起来也更加健康美丽,人们确实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关于美国自产花卉的价格相对较高这个问题,萨班卡雅认为其实本土花卉的价格并不是很高,她估计自产花卉的价格“不过是高了几美分”。凯伊针对这一点补充道,像雏菊这些常见花种,本土花卉和进口花卉的价差“微乎其微”,不过她也承认像贝尔克里克农场出产的大丽菊等特殊花种的本土产品就比进口货要贵得多。“但是其他商品也是如此,”凯伊说,“这是一个有区分度的市场体系,你既可以到沃尔玛去挑选大众货,也可以选择自己的高端品牌。”

凯伊对于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知识也略有了解:她于1999年至2003年在广告公司TBWA Italy担任CEO。对高端市场持有的信念促使她从本年度开始投身于大丽菊的销售活动中,她的直销顾客基本都位于纽约市内。除此之外,花卉销售业务也让凯伊成为即将于本年度举办的“从原野到花瓶晚餐会(Field to Vase Dinner Tour)”的主办农场主之一,这场晚餐会的一个席位售价235美元(约1544人民币),参会者将在鲜花农场中畅饮座谈。

“从某种程度来说,花卉是我们最后的边界,”凯伊说,“就像‘从农场到餐桌运动’那样,喜爱当地美食的人们确实存在,而这股风潮现在则发生在了花卉界。这确实是一股浪潮,一股经久不衰的浪潮。”

 

译者:王一诺

来源:Adweek

原标题:Why American-Grown Flowers Are the Latest Valentine's Day Trend Most blooms given in the U.S. weren't grown her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