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央行稳杠杆第一步,收紧金融机构海外融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央行稳杠杆第一步,收紧金融机构海外融资

下调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意味着金融机构可借外债额度减少。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摄影:陈鹏

记者 陈鹏

中国央行周五宣布下调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收紧金融机构海外融资,同时也是人民币快速升值之下的一项逆周期调节措施,旨在促进外汇收支平衡。

12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央行称,此举是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调节外汇资产负债结构。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意味着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举借更多的外债;反之,其海外融资活动则会受到抑制。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对界面新闻表示,此次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下调属于逆周期调节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金融机构通过海外举债增加国内外汇贷款的能力,减少整个经济体系增加货币错配、增大汇率敞口的行为。

他表示:“人民币已经连升六个多月,金融机构此时增加跨境融资,实际上就是在赌汇率升值,有违‘风险中性’的原则。下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可以释放一个信号,让市场预期分化,促进外汇收支平衡。”

Wind数据显示,截至周五16:30官方收盘时间,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报6.5411,较5月末最低点上涨6000多个基点,涨幅接近9%。

另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可得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银行外债余额为9937亿美元,上半年累计新增757亿美元,比2018年和2019年的总和还高,接近上一个人民币升值年度——2017年下半年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多位监管高层就杠杆问题密集发声。11月,央行行长易纲在《再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及政策含义》一文中指出,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宏观杠杆率上升较快,金融资产风险向银行部门集中。新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对金融体系及其资源配置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发挥好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又要避免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形成系统性风险,实现经济和金融之间的良性循环。12月,央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发表署名文章《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称,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就是对银行信贷确定基本的资本金约束,杠杆率必须处于安全范围。

此外,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重提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央行指出,上半年为对冲疫情影响,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所加大,宏观杠杆率出现阶段性上升。未来随着经济增速逐步向潜在水平回归,宏观杠杆率有望趋于平稳。

我国自2016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建立宏观审慎规则下基于微观主体资本或净资产的跨境融资约束机制。具体原则为: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指已提用未偿余额)不得超过上限。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除资本或净资产由企业或金融机构自己提供外,后两项均由央行设定。初始值分别为,跨境融资杠杆率: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1,银行类金融机构为0.8。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为1。

根据央行2017年3月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央行建有跨境融资宏观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在跨境融资宏观风险指标触及预警值时,可以采取包括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和调整跨境融资杠杆率在内的总量调控措施,以及包括各类风险转换因子在内的结构调控措施进行逆周期调节。必要时,还可根据需要采取征收风险准备金等措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今年3月,央行和外管局联合发布通知,将全口径外债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这意味着境内企业可以借用的外债额度从净资产2倍上升至2.5倍。值得注意的是,周五的通知并不涉及企业对外融资。

金融监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毅认为,此次调金融机构不调企业,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金融机构天然具备扩张性、杠杆性和顺周期性,金融机构外债影响更大,政策方面也更谨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继续支持企业实体经济。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对界面新闻表示,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加之目前海外融资利率也较低,发行主体从海外融资看上去是有利可图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顺周期行为。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下调至1,向中性回归,显示政策有意控制一下资本流入。

不过,管涛认为,虽然都可以称作外资,但由境内机构去海外市场举债形成的资本流入与外界通常所理解的资本流入并不相同,不能笼统地用“抑制外资流入”来定义,后者一般是指外资主动来华投资、购买中国债券等行为,而中国也将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央行稳杠杆第一步,收紧金融机构海外融资

下调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意味着金融机构可借外债额度减少。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摄影:陈鹏

记者 陈鹏

中国央行周五宣布下调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收紧金融机构海外融资,同时也是人民币快速升值之下的一项逆周期调节措施,旨在促进外汇收支平衡。

12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央行称,此举是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调节外汇资产负债结构。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意味着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举借更多的外债;反之,其海外融资活动则会受到抑制。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对界面新闻表示,此次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下调属于逆周期调节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金融机构通过海外举债增加国内外汇贷款的能力,减少整个经济体系增加货币错配、增大汇率敞口的行为。

他表示:“人民币已经连升六个多月,金融机构此时增加跨境融资,实际上就是在赌汇率升值,有违‘风险中性’的原则。下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可以释放一个信号,让市场预期分化,促进外汇收支平衡。”

Wind数据显示,截至周五16:30官方收盘时间,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报6.5411,较5月末最低点上涨6000多个基点,涨幅接近9%。

另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可得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银行外债余额为9937亿美元,上半年累计新增757亿美元,比2018年和2019年的总和还高,接近上一个人民币升值年度——2017年下半年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多位监管高层就杠杆问题密集发声。11月,央行行长易纲在《再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及政策含义》一文中指出,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宏观杠杆率上升较快,金融资产风险向银行部门集中。新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对金融体系及其资源配置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发挥好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又要避免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形成系统性风险,实现经济和金融之间的良性循环。12月,央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发表署名文章《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称,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就是对银行信贷确定基本的资本金约束,杠杆率必须处于安全范围。

此外,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重提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央行指出,上半年为对冲疫情影响,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所加大,宏观杠杆率出现阶段性上升。未来随着经济增速逐步向潜在水平回归,宏观杠杆率有望趋于平稳。

我国自2016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建立宏观审慎规则下基于微观主体资本或净资产的跨境融资约束机制。具体原则为: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指已提用未偿余额)不得超过上限。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除资本或净资产由企业或金融机构自己提供外,后两项均由央行设定。初始值分别为,跨境融资杠杆率: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1,银行类金融机构为0.8。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为1。

根据央行2017年3月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央行建有跨境融资宏观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在跨境融资宏观风险指标触及预警值时,可以采取包括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和调整跨境融资杠杆率在内的总量调控措施,以及包括各类风险转换因子在内的结构调控措施进行逆周期调节。必要时,还可根据需要采取征收风险准备金等措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今年3月,央行和外管局联合发布通知,将全口径外债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这意味着境内企业可以借用的外债额度从净资产2倍上升至2.5倍。值得注意的是,周五的通知并不涉及企业对外融资。

金融监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毅认为,此次调金融机构不调企业,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金融机构天然具备扩张性、杠杆性和顺周期性,金融机构外债影响更大,政策方面也更谨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继续支持企业实体经济。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对界面新闻表示,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加之目前海外融资利率也较低,发行主体从海外融资看上去是有利可图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顺周期行为。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下调至1,向中性回归,显示政策有意控制一下资本流入。

不过,管涛认为,虽然都可以称作外资,但由境内机构去海外市场举债形成的资本流入与外界通常所理解的资本流入并不相同,不能笼统地用“抑制外资流入”来定义,后者一般是指外资主动来华投资、购买中国债券等行为,而中国也将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