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当上合之潮再度澎湃,为何选择青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当上合之潮再度澎湃,为何选择青岛?

上合之风,再度席卷青岛。上合之潮,将再度在胶州湾畔澎湃。

文 | 宋光耀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初冬的青岛,海风正劲。

12月10日,2020青岛国际技术转移大会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启幕。启动仪式上,中挪未来创新科技平台、北欧(青岛)跨境产业创新合作中心与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签约,将依托挪威企业协会的产业资源优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成果转化,加快推进与青岛市企业跨境合作及贸易的往来,促进青岛市企业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升级及国际化产业链的建设。

同时,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副秘书长卓农,科技部国合司副司长赵静,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祖亮,青岛市副市长耿涛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揭牌。这是国内首个集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等诸多特色为一身的中心,承担着国家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重要使命,是上合组织秘书处、科技部赋能的分布式创新协作生态体系。将充分发挥其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共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合之风,再度席卷青岛。上合之潮,将再度在胶州湾畔澎湃。

深耕上合,江海同潮

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的举办城市,青岛一直以来都是深耕上合理念的“先行者”与“排头兵”。

2018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倡导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对拓展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文化、商贸合作提出了新要求,对青岛作出了“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重要指示。

随后,身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举办地的青岛市市南区迅速做出响应,在同年10月成功举办首届上合组织成员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得到各方高度评价。

首届上合组织成员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2019年11月2日,在塔什干举办的上合组织总理会上,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了“中国与各方共同建设上合组织成员国技术转移中心”的倡议。

今年11月30日,李克强总理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再次提到:“中方正在筹建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还将举办第二届成员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愿同各方建设好上合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携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复苏’。”

主席和总理的频频点名,是对创新发展的高度重视,是为各国企业营造开放、合作、非歧视的营商环境的重大决心,更是对青岛这一“一带一路”双节点城市寄予了新的希冀。

2019年5月,青岛市市南区获科技部专项委派任务。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在科技部大力支持下,青岛市科技局和市南区积极筹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并将其列入青岛市国际科技合作重点工作任务。

1500年前,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北线起点,“古青岛”开启了我国北方海上贸易的大门。1500年后,作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青岛深耕上合,并收获了万分珍贵的“上合礼物”: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

“后峰会”时代,打造开放、现代、活力、时尚之城成为了青岛的发展目标。无论是上合经贸示范区,还是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向海而兴”都是青岛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青岛也承担着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国之重任。在新发展格局中,面临着开放发展的重大机遇。

此次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落户青岛,是对青岛的肯定,更是对青岛的考验。

江海同潮,大有可为!

创新协作,抢抓机遇

目前,上合国家人口总规模超过30亿,约占世界人口数量的45%,其中15-24岁青年人口达8亿,占世界青年人口的2/3,上合国家GDP总量目前占全球的22.5%,2025年占比将上升至38%—40%。地域面积上看,上合国家面积超过欧亚总面积的60%。可谓市场巨大,潜力无限。

“得青年者得未来,上合国家人口基数巨大,是不折不扣的潜力股,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就是要为未来打下良好基础,为国内外的科技型创新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同时,打破传统的技术转移转化的局限性,通过科技的引领作用,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以创新之名,成就企业发展,这是我们的初心”。中心负责人赵中元说道。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

据赵中元介绍,中心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由国家支持、市区联动,上合组织秘书处、科技部赋能,选取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技术服务机构负责运营,促进总部中心与境外协同中心高效有序运转和可持续发展。“市场化运营是我们与其他技术转移中心的最大区别。中心拥有上百位技术经理人、会计、法务、知识产权等所有的创新要素需要的专业人才,我们也与上百家欧洲、俄语系国家高校有紧密联系,可以帮助企业和院所减少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海外市场开拓的成本,增强其与国外高层次资源的对接能力、议价能力”。

创新运作模式,整合国内外资源相互协作,满足国内外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诉求……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立足国内,并逐渐向四个方向精准发力,北线通过中心优势巩固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深度合作,西线积极承建中东欧“16+1”国际合作体系,东线以中日韩自贸区为基础瞄准东北亚五国发力,南线推动共享机制联合东盟十国协同发展。

青岛,地处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之间核心地带,是黄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欧亚大陆桥东部重要端点,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

去年以来,青岛市提出了开展“科技引领城”建设等“十五大攻势”,强调要强化与科技发达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的设立正是青岛落实科技引领城攻势,推动创新资源跨国转移转化的有力抓手。

“昨日”上合选择青岛,“今日”青岛交互世界。

“软硬”兼备,当仁不让

“技术的转移转化十分看重当地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只有具备高度发达的服务产业,才能为企业、为技术转移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青岛是以服务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城市,中心所在的青岛市市南区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90%以上,所以非常适合中心在此扎根。”为何选择青岛,选择市南区?中心负责人赵中元给出了答案。

在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中,青岛服务业表现令人眼前一亮:2019年增加值7148.57亿元,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0%,达到60.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4%,对新增就业的贡献接近七成,对全市投资增速贡献率81.7%……

而作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的“落户地”,仅占有青岛市2.7‰的土地,却实现了全市10%的GDP的市南区,不仅是青岛最具“国际范儿”的现代化城区,更是青岛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区。全市一半以上的甲级商务楼宇, 147家大型总部企业,5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性总部,各类人才总量占户籍人口40%,高度发达的服务经济,优越的营商环境……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市南当仁不让。

今年7月份,青岛市提出全面对接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战略。上海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引领者,现代服务业发展处于全国乃至全球最前沿。上海和青岛因海而生、因海而兴,都承担着国家战略任务,青岛要完成习近平主席确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学习上海的开放创新包容,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山东、黄河流域乃至更大区域发展。

市南,拥有无与伦比的先发优势, 2020上半年,市南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总量达252.21亿元,占青岛市内四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50.69%,居第1位,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达1.7%,居四区第1位。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灌木花草”,在市南都可以享受到天然沃土和阳光雨露,植根于此,成长于此,绽放于此。

实力打造样板,落户市南绝非偶然。何为样板?市南的示范效应即为样板,在立足中国的开放格局的基础之上,大胆闯,大胆试,创造青岛独有的上合成绩单。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是未来,皆有可期。上合之于青岛的故事,将再启华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当上合之潮再度澎湃,为何选择青岛?

上合之风,再度席卷青岛。上合之潮,将再度在胶州湾畔澎湃。

文 | 宋光耀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初冬的青岛,海风正劲。

12月10日,2020青岛国际技术转移大会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启幕。启动仪式上,中挪未来创新科技平台、北欧(青岛)跨境产业创新合作中心与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签约,将依托挪威企业协会的产业资源优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成果转化,加快推进与青岛市企业跨境合作及贸易的往来,促进青岛市企业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升级及国际化产业链的建设。

同时,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副秘书长卓农,科技部国合司副司长赵静,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祖亮,青岛市副市长耿涛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揭牌。这是国内首个集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等诸多特色为一身的中心,承担着国家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重要使命,是上合组织秘书处、科技部赋能的分布式创新协作生态体系。将充分发挥其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共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合之风,再度席卷青岛。上合之潮,将再度在胶州湾畔澎湃。

深耕上合,江海同潮

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的举办城市,青岛一直以来都是深耕上合理念的“先行者”与“排头兵”。

2018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倡导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对拓展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文化、商贸合作提出了新要求,对青岛作出了“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重要指示。

随后,身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举办地的青岛市市南区迅速做出响应,在同年10月成功举办首届上合组织成员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得到各方高度评价。

首届上合组织成员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2019年11月2日,在塔什干举办的上合组织总理会上,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了“中国与各方共同建设上合组织成员国技术转移中心”的倡议。

今年11月30日,李克强总理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再次提到:“中方正在筹建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还将举办第二届成员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愿同各方建设好上合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携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复苏’。”

主席和总理的频频点名,是对创新发展的高度重视,是为各国企业营造开放、合作、非歧视的营商环境的重大决心,更是对青岛这一“一带一路”双节点城市寄予了新的希冀。

2019年5月,青岛市市南区获科技部专项委派任务。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在科技部大力支持下,青岛市科技局和市南区积极筹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并将其列入青岛市国际科技合作重点工作任务。

1500年前,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北线起点,“古青岛”开启了我国北方海上贸易的大门。1500年后,作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青岛深耕上合,并收获了万分珍贵的“上合礼物”: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

“后峰会”时代,打造开放、现代、活力、时尚之城成为了青岛的发展目标。无论是上合经贸示范区,还是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向海而兴”都是青岛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青岛也承担着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国之重任。在新发展格局中,面临着开放发展的重大机遇。

此次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落户青岛,是对青岛的肯定,更是对青岛的考验。

江海同潮,大有可为!

创新协作,抢抓机遇

目前,上合国家人口总规模超过30亿,约占世界人口数量的45%,其中15-24岁青年人口达8亿,占世界青年人口的2/3,上合国家GDP总量目前占全球的22.5%,2025年占比将上升至38%—40%。地域面积上看,上合国家面积超过欧亚总面积的60%。可谓市场巨大,潜力无限。

“得青年者得未来,上合国家人口基数巨大,是不折不扣的潜力股,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就是要为未来打下良好基础,为国内外的科技型创新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同时,打破传统的技术转移转化的局限性,通过科技的引领作用,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以创新之名,成就企业发展,这是我们的初心”。中心负责人赵中元说道。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

据赵中元介绍,中心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由国家支持、市区联动,上合组织秘书处、科技部赋能,选取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技术服务机构负责运营,促进总部中心与境外协同中心高效有序运转和可持续发展。“市场化运营是我们与其他技术转移中心的最大区别。中心拥有上百位技术经理人、会计、法务、知识产权等所有的创新要素需要的专业人才,我们也与上百家欧洲、俄语系国家高校有紧密联系,可以帮助企业和院所减少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海外市场开拓的成本,增强其与国外高层次资源的对接能力、议价能力”。

创新运作模式,整合国内外资源相互协作,满足国内外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诉求……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立足国内,并逐渐向四个方向精准发力,北线通过中心优势巩固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深度合作,西线积极承建中东欧“16+1”国际合作体系,东线以中日韩自贸区为基础瞄准东北亚五国发力,南线推动共享机制联合东盟十国协同发展。

青岛,地处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之间核心地带,是黄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欧亚大陆桥东部重要端点,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

去年以来,青岛市提出了开展“科技引领城”建设等“十五大攻势”,强调要强化与科技发达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的设立正是青岛落实科技引领城攻势,推动创新资源跨国转移转化的有力抓手。

“昨日”上合选择青岛,“今日”青岛交互世界。

“软硬”兼备,当仁不让

“技术的转移转化十分看重当地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只有具备高度发达的服务产业,才能为企业、为技术转移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青岛是以服务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城市,中心所在的青岛市市南区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90%以上,所以非常适合中心在此扎根。”为何选择青岛,选择市南区?中心负责人赵中元给出了答案。

在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中,青岛服务业表现令人眼前一亮:2019年增加值7148.57亿元,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0%,达到60.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4%,对新增就业的贡献接近七成,对全市投资增速贡献率81.7%……

而作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的“落户地”,仅占有青岛市2.7‰的土地,却实现了全市10%的GDP的市南区,不仅是青岛最具“国际范儿”的现代化城区,更是青岛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区。全市一半以上的甲级商务楼宇, 147家大型总部企业,5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性总部,各类人才总量占户籍人口40%,高度发达的服务经济,优越的营商环境……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市南当仁不让。

今年7月份,青岛市提出全面对接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战略。上海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引领者,现代服务业发展处于全国乃至全球最前沿。上海和青岛因海而生、因海而兴,都承担着国家战略任务,青岛要完成习近平主席确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学习上海的开放创新包容,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山东、黄河流域乃至更大区域发展。

市南,拥有无与伦比的先发优势, 2020上半年,市南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总量达252.21亿元,占青岛市内四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50.69%,居第1位,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达1.7%,居四区第1位。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灌木花草”,在市南都可以享受到天然沃土和阳光雨露,植根于此,成长于此,绽放于此。

实力打造样板,落户市南绝非偶然。何为样板?市南的示范效应即为样板,在立足中国的开放格局的基础之上,大胆闯,大胆试,创造青岛独有的上合成绩单。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是未来,皆有可期。上合之于青岛的故事,将再启华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