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阿里应该买下趣头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阿里应该买下趣头条

趣头条则应该趁自己还值些钱时尽早出售。

文|牛刀财经 吴大郎

编辑|方文 

商业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12月10日,据自媒体公众号平台「开染」援引多位接近趣头条相关人士的消息称,趣头条在与包括腾讯及阿里等在内的多家巨头和头部企业接触,商谈整体出售或部分出售事宜。

对此,趣头条对外回应称,“出售资产完全子虚乌有”。随后,上述公众号平台「开染」发布的《据说,趣头条可能要“变天”?》一文,也显示“被发布者删除”状态。

据趣头条2020Q2财报显示,趣头条综合平均月活跃用户数(MAU)为1.365亿,综合平均日活跃用户数(DAU)为4300万, 每DAU平均每天花费时间为55.2分钟。

趣头条本身流量很大,但目前仍然没有很好地变现。

如果从下沉流量角度看,这或许是摆在阿里面前的一个战略机会,阿里应该直接买下趣头条。阿里需要下沉流量,趣头条则需要给海量流量找一个能够跑通的变现模式。

要知道,阿里内部对战投部的定位,是通过投资的手段配合集团战略,讲求中心化投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流量、用户和技术。而趣头条是一个不错的标的。

在流量越来越贵的当下,趣头条这辆驶向三线及三线城市之外的流量列车,其下沉的用户流量,正是阿里瞄准的目标。一个例子是,阿里收购优酷后,将优酷用户和电商用户进行了打通,如果收购趣头条,也可以同样通过账号打通实现用户新增的一步到位。

2018年9月,趣头条登陆纳斯达克,迎来了高光时刻。这个速度打破了当时中国企业在纳斯达克的最快上市纪录,后来被瑞幸咖啡用一年零六个月的速度超越。

但趣头条和瑞幸咖啡有不少相同点,特别是在给用户“发钱”这一点上,趣头条就堪称资讯产品界的瑞幸咖啡。

在趣头条上,用户签到可以换金币,看新闻(根据篇数、时长来计算)可以换金币、“收徒”(指拉新,发展“下线”用户后,“徒弟”的收益“师傅”可分享)也可以换金币,一切有助于增长和活跃的用户行为,都能得到相应激励。这就吸引了很多时间充裕的下沉用户。

2018年3月,腾讯对这款资讯软件领投了2亿美元的B轮。这意味着,趣头条的老用户可以将趣头条中自己的邀请码分享至朋友圈、微信群、QQ群,让新用户用自己的邀请码下载趣头条客户端,搞定收徒,以便赢得更多的现金奖励。

有意思的是,腾讯是有自己的资讯类软件的,即腾讯新闻。因此有媒体解读为,腾讯是想培养一个“小头条”来防御今日头条。

实际上,在趣头条成功之后,业内模仿者不断,在百度上趣头条的搜索联想中,例如“惠头条”、“快头条”等同样打着看新闻领现金旗号的竞争者,数量多达十几个。

尽管淘汰更新的速度很快,但网赚阅读的赛道依然不乏竞争者,而削弱核心商业模式竞争力以止损的趣头条,如何与模仿者竞争,又成为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从2016年成立至今, 趣头条从未实现盈利,背后则是其商业模式不可回避的弊端,这主要在两个层面:

一是要实现用户的增长及活跃度提升,就要源源不断的金币返现激励,一旦这种策略暂停或者降低力度,用户增速、活跃度随之降低,在趣头条的财报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财报显示,2020年二季度趣头条的平均月活跃用户(MAU)为1.365亿,较去年同期为1.193亿,增长14.4%,低于一季度24.1%的同比增速。

再看趣头条的平均日活用户(DAU),根据2020财报披露,趣头条二季度平均日活跃用户为4300万,高于去年同期的3870万,低于今年第一季度的4560万,报告期内,趣头条的平均日活用户较少了260万。

趣头条商业模式的想象力在于当用户带来的广告价值大于获取和运营成本后的规模效应,而这还有待验证。

下沉人口的红利是个好机会,但外界也普遍担心其激励获客模式能否持续。这主要取决于三点:用户带来的广告价值能否超过用户成本、用户的流失率和广告的商业价值大小。

前两点是趣头条商业模式成立的前提,后一点决定广告主能否长期持续地投入广告,以及流量变现的价值。

阿里需要一个自己的“拼多多”。与快手、拼多多一样,趣头条的核心用户群体也是五环外的用户。自成立以来,趣头条的战略目标就是中国三线以下城市的用户群体,因为这个服务不足的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根据趣头条的招股书显示,其长远目标是建立一个领先的全球在线内容生态系统。为了实现这一愿景,趣头条计划实施以下增长战略:扩大用户群体;丰富内容产品;增加社交功能,提升用户原创内容数质量;投资技术和创新;提高盈利能力;有选择性地寻求收购和投资机会。

可以看到的是,从拼多多的突然崛起开始,此前关于线上流量见底的讨论戛然而止,在中国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人口为10.27亿人口,平均每人拥有0.5部移动设备(相比之下,一二线城市人口为3.63亿,平均每人拥有1.3部移动设备)。

这表明其拥有进一步的移动应用普及率及巨大潜力。由于线下娱乐场所有限,三线及以下城市手机用户的生活节奏往往较慢,上网时间也较多。

此外,由于住房成本较低,同时可支配收入的迅速增加使得其财务压力也较低,可以尽情享受生活。这些因素导致了三线及以下城市手机用户对移动娱乐内容的巨大需求,同时也创造了强大的盈利潜力。

而趣头条一直被称为资讯界的“拼多多”。在发展的速度和用户群体上有极大的相似性。

更为直白的说,拼多多电商增量用户和趣头条网赚的那些人群是有极高的重合度。如果阿里能将这部分用户导流到自己的电商平台上,阿里与拼多多相比唯一的劣势就补齐了。

对阿里来说,在线上流量越发昂贵的今天,成功占据三四线城市市场、拥有高用户黏性的趣头条成为给自己导流的绝佳选择。

毕竟,相比网购,新闻资讯阅读对用户来说是更高频率的需求,亦霸占着用户更多的时间,阿里渴望的就是这样一个能为自己导流的场景。

对于趣头条来说,很明显没有能力用好自己流量。

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数据,趣头条Q2净营收为14.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13.8亿元,为净亏损为2.2亿元。即使是广告收入,也充满了“灰色”。

今年央视315对趣头条多项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了曝光,趣头条上的广告主资质审核不严格,在其代理商的允可下,没有资质的广告主可以随意在趣头条上刊登广告。

与此同时,趣头条的广告中也有大量的违规乃至赌博性质的广告。

这表明,下沉市场的流量,趣头条并不能转化为正常的商业价值。

此外,做空机构Wolfpack Research发布的报告指出,趣头条用于对用户奖励的支出,其中超过25%的奖励进入了公司CEO未披露的关联公司。

受此影响,趣头条股价从5.2元每股不断下跌,目前仅为2.6元每股,已经腰斩。

下沉市场的流量不能转化,自身股价又不断下跌,对于谭思亮来讲,不如及时出售变现,反而落袋为安。2015年1月,谭思亮13.5亿元出售了创办两年的互众广告套现离场,2016年,趣头条上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阿里应该买下趣头条

趣头条则应该趁自己还值些钱时尽早出售。

文|牛刀财经 吴大郎

编辑|方文 

商业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12月10日,据自媒体公众号平台「开染」援引多位接近趣头条相关人士的消息称,趣头条在与包括腾讯及阿里等在内的多家巨头和头部企业接触,商谈整体出售或部分出售事宜。

对此,趣头条对外回应称,“出售资产完全子虚乌有”。随后,上述公众号平台「开染」发布的《据说,趣头条可能要“变天”?》一文,也显示“被发布者删除”状态。

据趣头条2020Q2财报显示,趣头条综合平均月活跃用户数(MAU)为1.365亿,综合平均日活跃用户数(DAU)为4300万, 每DAU平均每天花费时间为55.2分钟。

趣头条本身流量很大,但目前仍然没有很好地变现。

如果从下沉流量角度看,这或许是摆在阿里面前的一个战略机会,阿里应该直接买下趣头条。阿里需要下沉流量,趣头条则需要给海量流量找一个能够跑通的变现模式。

要知道,阿里内部对战投部的定位,是通过投资的手段配合集团战略,讲求中心化投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流量、用户和技术。而趣头条是一个不错的标的。

在流量越来越贵的当下,趣头条这辆驶向三线及三线城市之外的流量列车,其下沉的用户流量,正是阿里瞄准的目标。一个例子是,阿里收购优酷后,将优酷用户和电商用户进行了打通,如果收购趣头条,也可以同样通过账号打通实现用户新增的一步到位。

2018年9月,趣头条登陆纳斯达克,迎来了高光时刻。这个速度打破了当时中国企业在纳斯达克的最快上市纪录,后来被瑞幸咖啡用一年零六个月的速度超越。

但趣头条和瑞幸咖啡有不少相同点,特别是在给用户“发钱”这一点上,趣头条就堪称资讯产品界的瑞幸咖啡。

在趣头条上,用户签到可以换金币,看新闻(根据篇数、时长来计算)可以换金币、“收徒”(指拉新,发展“下线”用户后,“徒弟”的收益“师傅”可分享)也可以换金币,一切有助于增长和活跃的用户行为,都能得到相应激励。这就吸引了很多时间充裕的下沉用户。

2018年3月,腾讯对这款资讯软件领投了2亿美元的B轮。这意味着,趣头条的老用户可以将趣头条中自己的邀请码分享至朋友圈、微信群、QQ群,让新用户用自己的邀请码下载趣头条客户端,搞定收徒,以便赢得更多的现金奖励。

有意思的是,腾讯是有自己的资讯类软件的,即腾讯新闻。因此有媒体解读为,腾讯是想培养一个“小头条”来防御今日头条。

实际上,在趣头条成功之后,业内模仿者不断,在百度上趣头条的搜索联想中,例如“惠头条”、“快头条”等同样打着看新闻领现金旗号的竞争者,数量多达十几个。

尽管淘汰更新的速度很快,但网赚阅读的赛道依然不乏竞争者,而削弱核心商业模式竞争力以止损的趣头条,如何与模仿者竞争,又成为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从2016年成立至今, 趣头条从未实现盈利,背后则是其商业模式不可回避的弊端,这主要在两个层面:

一是要实现用户的增长及活跃度提升,就要源源不断的金币返现激励,一旦这种策略暂停或者降低力度,用户增速、活跃度随之降低,在趣头条的财报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财报显示,2020年二季度趣头条的平均月活跃用户(MAU)为1.365亿,较去年同期为1.193亿,增长14.4%,低于一季度24.1%的同比增速。

再看趣头条的平均日活用户(DAU),根据2020财报披露,趣头条二季度平均日活跃用户为4300万,高于去年同期的3870万,低于今年第一季度的4560万,报告期内,趣头条的平均日活用户较少了260万。

趣头条商业模式的想象力在于当用户带来的广告价值大于获取和运营成本后的规模效应,而这还有待验证。

下沉人口的红利是个好机会,但外界也普遍担心其激励获客模式能否持续。这主要取决于三点:用户带来的广告价值能否超过用户成本、用户的流失率和广告的商业价值大小。

前两点是趣头条商业模式成立的前提,后一点决定广告主能否长期持续地投入广告,以及流量变现的价值。

阿里需要一个自己的“拼多多”。与快手、拼多多一样,趣头条的核心用户群体也是五环外的用户。自成立以来,趣头条的战略目标就是中国三线以下城市的用户群体,因为这个服务不足的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根据趣头条的招股书显示,其长远目标是建立一个领先的全球在线内容生态系统。为了实现这一愿景,趣头条计划实施以下增长战略:扩大用户群体;丰富内容产品;增加社交功能,提升用户原创内容数质量;投资技术和创新;提高盈利能力;有选择性地寻求收购和投资机会。

可以看到的是,从拼多多的突然崛起开始,此前关于线上流量见底的讨论戛然而止,在中国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人口为10.27亿人口,平均每人拥有0.5部移动设备(相比之下,一二线城市人口为3.63亿,平均每人拥有1.3部移动设备)。

这表明其拥有进一步的移动应用普及率及巨大潜力。由于线下娱乐场所有限,三线及以下城市手机用户的生活节奏往往较慢,上网时间也较多。

此外,由于住房成本较低,同时可支配收入的迅速增加使得其财务压力也较低,可以尽情享受生活。这些因素导致了三线及以下城市手机用户对移动娱乐内容的巨大需求,同时也创造了强大的盈利潜力。

而趣头条一直被称为资讯界的“拼多多”。在发展的速度和用户群体上有极大的相似性。

更为直白的说,拼多多电商增量用户和趣头条网赚的那些人群是有极高的重合度。如果阿里能将这部分用户导流到自己的电商平台上,阿里与拼多多相比唯一的劣势就补齐了。

对阿里来说,在线上流量越发昂贵的今天,成功占据三四线城市市场、拥有高用户黏性的趣头条成为给自己导流的绝佳选择。

毕竟,相比网购,新闻资讯阅读对用户来说是更高频率的需求,亦霸占着用户更多的时间,阿里渴望的就是这样一个能为自己导流的场景。

对于趣头条来说,很明显没有能力用好自己流量。

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数据,趣头条Q2净营收为14.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13.8亿元,为净亏损为2.2亿元。即使是广告收入,也充满了“灰色”。

今年央视315对趣头条多项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了曝光,趣头条上的广告主资质审核不严格,在其代理商的允可下,没有资质的广告主可以随意在趣头条上刊登广告。

与此同时,趣头条的广告中也有大量的违规乃至赌博性质的广告。

这表明,下沉市场的流量,趣头条并不能转化为正常的商业价值。

此外,做空机构Wolfpack Research发布的报告指出,趣头条用于对用户奖励的支出,其中超过25%的奖励进入了公司CEO未披露的关联公司。

受此影响,趣头条股价从5.2元每股不断下跌,目前仅为2.6元每股,已经腰斩。

下沉市场的流量不能转化,自身股价又不断下跌,对于谭思亮来讲,不如及时出售变现,反而落袋为安。2015年1月,谭思亮13.5亿元出售了创办两年的互众广告套现离场,2016年,趣头条上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