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微信年度账单背后的那些小心思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微信年度账单背后的那些小心思

只要两个微信号,支出想要多少有多少。

文|雷科技

自支付宝推出年度账单以来,每年的账单公布日都是一年里朋友圈里「凡尔赛」气息最浓郁的时候:有的人暗自为去年超支而苦恼,有的人则为看紧了财务大关而开心;但更多的只是将其当作过去一年的总结,并不会当作他人真实的财力证明,顶多就是彼此看完哈哈一笑,这事儿就过了。

不过今年的情况有些不一样了,除了每年一月支付宝「派单」以外,就连微信支付也加入到「年底晒单」的活动中:在「我的」-「支付」-「钱包」-「账单」-「统计」里,我们可以看到本月的账单统计,在旁边的「年账单」页面里就能看到全年完整的支出与收入统计。

除了可以查看收入与支出信息,在「其他」分类中也可以看到信用卡还款和零钱提现的相关统计,月账单内更是会详细列出每一笔金额的流向。

统计上有偏差

看到自己的账单上的数字,相信不少朋友都觉得奇怪:平时花钱真的有这么大手大脚吗?今天微信说我花了8万,明天银行说我花了15万,可是我账户里哪有这么多钱?我这些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这就和微信的记账方式有关了,微信这里统计的是「有多少钱从微信这里流出」——一切经微信渠道「汇出」的钱都会被纳入到微信的支出中。举个例子,你用储蓄卡里的钱发了一个100元的红包,银行会记录你支出了100元,但微信也会记录你支出了100元,换句话说银行和微信之间可能存在重复记录的情况。

再有就是「只要钱离开你的账户,微信就会记上一笔」。为什么我要强调「离开你的账户」这个概念?因为在这个记账方式中,你通过微信向他人发起转账,不管对方有没有收下这笔钱,只要钱款「离开你的账户」就会被记下。即使收款方选择直接退回这笔转账,这笔「单方面不成功」的转账依然会体现在支出里面。

是不是嗅到「凡学」气息了?没错,只要你能找来另一个微信号,再花上一晚的时间来回倒腾,50元本金就能让你的年度账单显示任何你想要的银码。

既然年度账单数据可以通过左手倒右手的方式「虚增」,为什么我们每年把账单截图再发到朋友圈里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啊,我们「晒」年度账单,到底是为了什么?

账单背后的意义

大家之所以愿意在朋友圈「晒」出成绩单给别人「观赏」,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家希望以此作为谈资,「证明」自己经济实力的方式。虽然年度账单不是银行流水或收入证明,我也没搞明白花得多怎么就能证明自己有经济实力,毕竟花出去的越多省下的就越少。

但对不少人来说,这依然是某种意义上的「炫耀资本」;在他们眼里,「财富」需要用消费、购买商品来体现。在「开销大——会享受——成功人士」这种看似符合常理,实则极端偏激的观点下,有意无意争相晒出数额更高的年度账单也是必然出现的结果。

看到这里,相信有的朋友已经找到关键词了——「在他们眼里,财富需要用消费来体现」。没错,比拼年度账单的支出,本质上就是现代人在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影响下,一种错误价值观的外部体现。

改革开放后物资丰盛,衣食无忧不愁温饱的新时代年轻人在老辈眼里通常都「不会过日子」「花钱大手大脚」。确实,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现代人确实会选择用「金钱」来代替「时间」,比如赶时间的时候打车或快到饭点时叫外卖。尽管我们有更实惠的代替方案,但考虑到时间成本,这些「大手大脚」的开销也能被当作是「享受主义」。

但在资本力量的影响下,大家的消费理念已被潜移默化,从注重心理感受的「享受主义」变成了「为享乐而消费」的享乐主义。在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的观点下,勤俭节约成为了寒酸抠门的代名词,「积蓄」也成为了无用的数字,只有花出去的钱才是真正的钱。

在这种不正确的价值观下,超前消费甚至是借钱消费也成为了「可以拿出来做广告」的事情。前段时间引起网友热议的「花呗过生日」与在微博被「吊路灯」的京东金条视频广告,说白了就是资本力量用环境改变消费价值观的最好体现。而本应掌握主导权的消费者,却像林子祥在《数字人生》中唱的那样,成为了「计算器里幽禁的人质」。

年度统计只为了明年再接再厉

话题回到年度账单身上,无论是微信、支付宝的年度账单,还是Apple Music、Spotify的年度回顾,他们最根本的目的其实是给用户一年一次的「正反馈」,从而让用户来年再接再厉,继续使用他们的产品。从支付软件到音乐软件,再到视频网站或者问答平台,对他们来说一个愿意长期活跃使用的老用户远比「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新用户要值钱很多。

这也是各大平台的年度回顾「越做越精美」的原因,从最早的一图流到现在设计精美还有背景音乐的HTML5页面,各大平台都在暗示用户「未来更精彩」,从而促使用户来年继续使用他们的服务,要是能让用户在自己平台花更多钱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面对来势汹汹的「年报」,我们消费者就真得把钱乖乖送给大平台吗?当然不是,要知道钱在自己手上,只要管好钱包理性消费,任何人都无法撬动我们的钱包。不对,除了钱包还要看好自己的手机,不然要是坐在身后的老板顺手帮你办了15万的网贷,那就只有警察叔叔能打救你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微信年度账单背后的那些小心思

只要两个微信号,支出想要多少有多少。

文|雷科技

自支付宝推出年度账单以来,每年的账单公布日都是一年里朋友圈里「凡尔赛」气息最浓郁的时候:有的人暗自为去年超支而苦恼,有的人则为看紧了财务大关而开心;但更多的只是将其当作过去一年的总结,并不会当作他人真实的财力证明,顶多就是彼此看完哈哈一笑,这事儿就过了。

不过今年的情况有些不一样了,除了每年一月支付宝「派单」以外,就连微信支付也加入到「年底晒单」的活动中:在「我的」-「支付」-「钱包」-「账单」-「统计」里,我们可以看到本月的账单统计,在旁边的「年账单」页面里就能看到全年完整的支出与收入统计。

除了可以查看收入与支出信息,在「其他」分类中也可以看到信用卡还款和零钱提现的相关统计,月账单内更是会详细列出每一笔金额的流向。

统计上有偏差

看到自己的账单上的数字,相信不少朋友都觉得奇怪:平时花钱真的有这么大手大脚吗?今天微信说我花了8万,明天银行说我花了15万,可是我账户里哪有这么多钱?我这些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这就和微信的记账方式有关了,微信这里统计的是「有多少钱从微信这里流出」——一切经微信渠道「汇出」的钱都会被纳入到微信的支出中。举个例子,你用储蓄卡里的钱发了一个100元的红包,银行会记录你支出了100元,但微信也会记录你支出了100元,换句话说银行和微信之间可能存在重复记录的情况。

再有就是「只要钱离开你的账户,微信就会记上一笔」。为什么我要强调「离开你的账户」这个概念?因为在这个记账方式中,你通过微信向他人发起转账,不管对方有没有收下这笔钱,只要钱款「离开你的账户」就会被记下。即使收款方选择直接退回这笔转账,这笔「单方面不成功」的转账依然会体现在支出里面。

是不是嗅到「凡学」气息了?没错,只要你能找来另一个微信号,再花上一晚的时间来回倒腾,50元本金就能让你的年度账单显示任何你想要的银码。

既然年度账单数据可以通过左手倒右手的方式「虚增」,为什么我们每年把账单截图再发到朋友圈里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啊,我们「晒」年度账单,到底是为了什么?

账单背后的意义

大家之所以愿意在朋友圈「晒」出成绩单给别人「观赏」,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家希望以此作为谈资,「证明」自己经济实力的方式。虽然年度账单不是银行流水或收入证明,我也没搞明白花得多怎么就能证明自己有经济实力,毕竟花出去的越多省下的就越少。

但对不少人来说,这依然是某种意义上的「炫耀资本」;在他们眼里,「财富」需要用消费、购买商品来体现。在「开销大——会享受——成功人士」这种看似符合常理,实则极端偏激的观点下,有意无意争相晒出数额更高的年度账单也是必然出现的结果。

看到这里,相信有的朋友已经找到关键词了——「在他们眼里,财富需要用消费来体现」。没错,比拼年度账单的支出,本质上就是现代人在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影响下,一种错误价值观的外部体现。

改革开放后物资丰盛,衣食无忧不愁温饱的新时代年轻人在老辈眼里通常都「不会过日子」「花钱大手大脚」。确实,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现代人确实会选择用「金钱」来代替「时间」,比如赶时间的时候打车或快到饭点时叫外卖。尽管我们有更实惠的代替方案,但考虑到时间成本,这些「大手大脚」的开销也能被当作是「享受主义」。

但在资本力量的影响下,大家的消费理念已被潜移默化,从注重心理感受的「享受主义」变成了「为享乐而消费」的享乐主义。在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的观点下,勤俭节约成为了寒酸抠门的代名词,「积蓄」也成为了无用的数字,只有花出去的钱才是真正的钱。

在这种不正确的价值观下,超前消费甚至是借钱消费也成为了「可以拿出来做广告」的事情。前段时间引起网友热议的「花呗过生日」与在微博被「吊路灯」的京东金条视频广告,说白了就是资本力量用环境改变消费价值观的最好体现。而本应掌握主导权的消费者,却像林子祥在《数字人生》中唱的那样,成为了「计算器里幽禁的人质」。

年度统计只为了明年再接再厉

话题回到年度账单身上,无论是微信、支付宝的年度账单,还是Apple Music、Spotify的年度回顾,他们最根本的目的其实是给用户一年一次的「正反馈」,从而让用户来年再接再厉,继续使用他们的产品。从支付软件到音乐软件,再到视频网站或者问答平台,对他们来说一个愿意长期活跃使用的老用户远比「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新用户要值钱很多。

这也是各大平台的年度回顾「越做越精美」的原因,从最早的一图流到现在设计精美还有背景音乐的HTML5页面,各大平台都在暗示用户「未来更精彩」,从而促使用户来年继续使用他们的服务,要是能让用户在自己平台花更多钱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面对来势汹汹的「年报」,我们消费者就真得把钱乖乖送给大平台吗?当然不是,要知道钱在自己手上,只要管好钱包理性消费,任何人都无法撬动我们的钱包。不对,除了钱包还要看好自己的手机,不然要是坐在身后的老板顺手帮你办了15万的网贷,那就只有警察叔叔能打救你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