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日媒体发出关于“限塑令名存实亡”的说法,《人民日报》17日撰文称,“限塑令”实施7年来成效明显,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购物袋140万吨左右。
从2008年6月开始,“限塑令”在国内实施至今已经历了7个多年头,每年到了春节等民众消费量大增的节假日,不少媒体会回顾这条法令的实施效果,从各媒体的报道来看,“限塑令”实施的情况以不尽人意的居多。
2月15日,《人民法院报》撰文称,“限塑令”令行不止,反而让卖塑料袋的赚得盆满钵满,在不少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这样的尴尬不能不引起社会各方深刻反思。“从表面上看,‘限塑令’名存实亡,甚至沦为‘卖塑令’,主要归因于法令执行无力,执法部门失职,违规生产厂家猖獗等因素,但如果深入思考,却会发现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该文指出,塑料袋的价格弹性小,只能为消费者增加负担,却无法减少塑料袋用量,此外消费者付费以后,会产生代偿心理,使用起塑料袋来反而会更理直气壮,从本质上讲,是与禁塑令的环保目的背道而驰的。同时,“限塑令”在执行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替代品环保购物袋价格太高,消费者难以承受。
一时间,这个实施了7年多的“限塑令”再次备受人们质疑。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但现实中,我行我“塑”的现象仍十分严重。
有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中国消费6000万吨以上。2014年2月,吉林省正式发布“禁塑令”,要求2015年1月1号开始,规定全省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然而这项禁令在一些自由市场、小店和小摊贩处也难以落实。
对此,有媒体反思“限塑令”方向是否错了,指出“限塑令”的生效有赖于公民自律,而公民的自律有赖于政府的引导和善意的政策。
针对公众与媒体的质疑,《人民日报》17日发表报道称,记者当日从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获悉,自20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实施,7年来成效明显,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购物袋140万吨左右,相当于节约840万吨石油、节约标煤1200多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近3000万吨。
同时,根据有关协会调查,2009年以来,我国塑料购物袋消费量持续保持在80万吨以下,其中超市等零售场所保持在30万吨以下。2015年,国内塑料购物袋消费量约70万吨,其中超市等零售场所约30万吨。
报道还称,良好的环境效应之外,“限塑令”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消费者自带购物用具现象增多,不少学校等公共机构开展了宣传活动,购物袋多次重复利用意识增强。
不过,《人民日报》也引述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负责人的话指出,“限塑令”的实施,在农贸市场、大型商场两重天。超市、商场的不可降解塑料产品替换率较高,塑料袋都有可降解标志,而菜市场塑料袋更为轻薄,并没有标注是否可降解。商贩还是习惯用塑料袋简单包装,想要查获生产违规塑料袋的“黑作坊”却非常难。
关于政府如何正确引导公民“限塑”,《人民日报》援引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段昌群的话表示,塑料制品作为一种刚需,短时间内杜绝基本不可能,“只能通过减量化,依靠循环利用、舆论引导、政府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来进行抑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