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极了,太惨了,嗷嗷惨!李嘉诚损失1400亿!最近,内地不少媒体在看李嘉诚的笑话。原因是,李嘉诚旗下的长实地产在重组后,股价暴跌,从最高时的77.2港元下跌至最低的38.2港元,如此估算,总市值蒸发了1400多亿港元。股价暴跌,正是发生在李嘉诚从内地撤资之后。联系起内地一线城市如深圳火爆的楼市,结果似乎表明李嘉诚撤资是“搬石砸脚”。
想提醒各位的是,股价时涨时落,都是纸面上的数字,并未转化成真金白银。别说港股了,就算是一向坚挺的人民币,还有涨有跌呢。本来就不属于你的钱,怎么能算是亏损呢?何况,一个香港老头儿有多少钱,跟咱们又有多大关系呢?
当我们对李嘉诚幸灾乐祸的时候,在我们眼中,李嘉诚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整个香港。单说经济对比,香港GDP曾经占中国的18%,如今降至3%。经济总量上,我们根本不把香港放在眼里,但我们对香港的依赖却没有降低。奶粉、电子产品、奢侈品,哪一样不是到香港买更划算?但香港商贩与内地买家的甜蜜期却早已过去。
近年来,从官方发布规定限制携带奶粉离境,到街头商贩天价宰客,香港对内地似乎越来越不友好。这也导致内地人的情绪反弹。我们似乎比关心内地更加关心香港,“香港楼市下跌”也成为内地媒体不断热炒的话题。
暴跌70%?不成立!
香港楼市又大跌了?近期被热炒的“大跌”论,引爆点源于香港新界大埔区的一块土地拍卖。这块地被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以21.3亿港元的价格拿下,以地盘面积37696平方米计,单位价格约为5.65万港元/平方米。而去年9月初,同样是大埔区地段用作私人住宅的土地招标,其单位价格高达17.7万港元/平方米。相较而言,最新招标价格较去年9月大幅下挫逾68%。这就是“香港地价暴跌70%”的缘由。
事实上,这纯粹是危言耸听。香港楼市在下跌,没错,但与大埔区这块地无关。因为早有环保团体对这块地提出司法复核,该地块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争议,政府本就是带条件拍卖。出让协议约定,若政府胜诉,开发商才能开发;要是政府败诉,则原款奉还,不带利息。这种官司一旦打起拉锯战,则利息和时间成本损失都不在小数目。
这相当于一个赌局。正像电影《美人鱼》邓超买下临海一块地皮一样,填海造陆计划若被批准,开发价值巨大;若未被批准,那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只要看看被拍卖地块的资料,就能看穿谣言,为什么媒体却还在喊“狼来了”呢?对香港楼市的预警,近几年越来越频。除了最近21.3亿地块事件,香港楼市的风险一直在被内地媒体密切关注。
香港房地产也的确频频露出下跌的兆头。如:2015年8月,香港市场的房屋销量同比去年下滑了1/3。去年,摩根大通企业和房地产研究部门报告显示,香港的住宅价格可能从2016年开始每年下降5-10%。瑞银(UBS)则预测香港房价到2017年底将下跌25-30%左右。
香港中原地产数据显示,2016年1月份香港地产成交数量跌到25年内最低值——包括公寓、商铺和车位的地产成交数量仅有3500起。而在一个月前,香港楼市也在2015年第四季度创下了七年来的最高季度跌幅——7.5%。地产咨询公司莱坊国际的报告则显示,即使是价格相对坚挺的香港豪宅,预计2016年也将跌价5%左右。
楼市下跌多少 全看政府多大决心
香港楼市会不会跌、能跌多少,主要还是取决于特区政府。香港特首梁振英说:“从2003年至今,香港房价已经上涨340%。近年来,香港甚至成为全球住宅最贵城市之一。”这正说明,香港房价的确存在巨大的下跌空间。而特区政府为了挤出房价泡沫、遏制房价上涨,也用了一些办法。
2010年10月,为了遏制外资炒楼,特区政府把置业从投资移民门类中剔除。2011年6月,特区政府按楼价总价不同分别下调按揭比例,又对买楼后两年内转卖的炒家征收交易额5%-15%的额外印花税。2014年又通过《2012印花税(修订)条例草案》,凡是2012年10月27日或以后买入住宅物业的业主,若在3年内转手交易,需支付额外印花税(SSD)10%-20%,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和所有公司买家另需缴纳15%的买家印花税(BSD)。
毫无疑问,买家印花税针对的正是内地投资客。也就是说,如果香港二手房交易的印花税都由买家承担,一套售价1000万港币的房产在3年内转手,要额外缴纳250万到350万港币的印花税。有数据显示,在这之后,内地投资客锐减,内地买家投资一手住宅项目的比例已经从最高峰的40%下跌至2015年的10%。尤其是内地投资者参与较多的高端住宅市场,交易疲软。
梁振英公开表示,“香港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房屋价格都开始下跌,政府遏制价格的措施正在显效。”
近十年的房价暴涨 也是政府惹的祸
香港的土地所有权跟内地一样,都属于国有。1997回归之前,属于英国王室所有,之后属于国家所有,“由特区政府负责管理、使用、开发、出租或批给个人、法人或团体使用或开发,其收入全归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支配”。
回归之前,港英当局以卖地作为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手段。回归后,特区政府也基本延续了港英当局的土地制度及土地政策。特区政府限制土地供应,成为迅速抬高香港房价的主要原因。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许成钢公开表示,出于保护环境等种种原因,香港政府规定香港80%的土地是不允许使用的,那些土地或是荒山,或是郊野公园。而《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专门对土地供给做出规定:1985年起香港政府每年向市场供应的土地数字不可以超过50公顷。这一规定至今仍影响着特区政府的土地供应政策。目前香港有超过700万人口,每年仅有50公顷的土地供应,后果可想而知。
香港教训 内地千万别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关心香港问题的时候,也别忘了内地楼市的潜在风险。内地楼市正面临严重分化的局面: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巨量的库存无法消化;另一方面,发达地区的房价过高,居民买不起房。
对待香港楼市下跌的风险,见过大风大浪的资本家们安然处之。李嘉诚表示,香港房价下跌10%也不足为奇,香港的楼价上升或下跌10%都是平常事。恒隆地产主席陈启宗也说,对香港楼市而言,楼市上涨或下跌15%至20%都不是什么大事。
船小好调头,香港的体量不大,又经过上世纪金融危机的考验,应对寒冬经验充足。但内地可承担不起硬着陆的风险。我不知道内地的楼市到底有没有泡沫,但大量居民买不起房,大量地产商卖不出去房,这都是事实。
解决内地楼市的难题,一方面,增加一线城市的土地供应,不能死守红线;另一方面,严格监督三四线地区的财政收支,切莫让当地政府养成依赖土地的瘾。从源头上解决了土地供应的问题,再谈居民买不买房。抛开土地问题谈去库存,就是耍流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