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城市观察 |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靠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城市观察 |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靠什么?

在这个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关键节点,青岛相较于国内其他海洋城市处于什么位置?又该注意哪些方面,实现哪些突破?

图片来源:摄图网

文 | 孙新宇

临近年底,正在致力于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青岛开始亮“成绩单”,梳理总结今年全市在海洋事业方面取得的工作成绩。

近日,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公开表示,2020年青岛实现了海洋发展走在前列、海洋资源不断优化、渔业管理持续规范的良好局面,并介绍了本年度青岛在谋海惠企利民、统筹海洋经济发展、筑牢用海护海屏障等方面的亮点。

青岛市科技局则透露,2020年青岛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取得深海水下滑翔机刷新下潜深度世界纪录等科技进步,正在积极打造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成绩显著的同时,青岛在全面经略海洋、发起海洋攻势上也动作频频,下定决心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海洋事业发展新高地。

12月16日,青岛公布了《青岛市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表示通过健全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青岛将构建“一湾、三线、四区、多岛”海洋旅游布局,着力塑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海上画廊”海洋旅游品牌,打造国际知名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

在海洋科技方面,《青岛市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的意见》近日印发,提出青岛将重点培育包括海洋科技在内的10个新产业,并要实现海洋科技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青岛在全面经略海洋事业上亮点诸多、动作频频。而在这个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关键节点,青岛相较于国内其他海洋城市处于什么位置?又该注意哪些方面,实现哪些突破?

图片来源:摄图网

依托海洋科教优势,争当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青岛是我国重要的海洋中心城市,海洋发展历史悠久,海洋经济和科技实力雄厚。据统计,青岛聚集了我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科研机构,拥有全国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许多国家级海洋重点实验室和科考基地等均坐落于此,海洋经济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青岛近年来也尤其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2019年1月31日,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来青赴任的首次调研便选择了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指出海洋是青岛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所在,要充分发挥青岛海洋特色优势,研究部署在全市发起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海洋攻势”。

无疑,经过长期发展,青岛海洋经济处于全国海洋经济方阵前列,具有较强竞争力。2019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28.7%,根据界面山东估算后海洋生产总值约为3370亿元。同为副省级城市的厦门2019年海洋生产总值1649亿元。而被青岛视为学习标杆的深圳,2019年海洋生产总值约260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值约10%。

但青岛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2019年,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破万亿,达10372亿元,占全市GDP的27.2%,远高于青岛。就深圳而言,2016年深圳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到1480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3000亿元,发展迅猛。且深圳仍在努力提高海洋生产总值在GDP中的比重,所以未来增长潜力巨大。因此,青岛仍需加快脚步,不断追赶、超越和突破。

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越来越成为海洋经济转型的生力军,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极。青岛在海洋经济总量和海洋科技上具有一定优势,但需注意的是,在海洋科技方面,青岛偏重基础研究,用于高技术产业的开发相对不足,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如在海洋工程和装备制造领域,距离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占海洋经济总量的比例只有11%,远低于深圳的31%。

因此,想要在激烈的海洋经济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青岛要坚持坚持走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生动力,争当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图片来源:摄图网

营造浓厚海洋文化氛围,增强城市发展软实力

文化是现代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因此现代城市的发展和竞争,越来越看重城市所具有的文化软实力。

在新媒体时代,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西安、成都和重庆等城市在网上爆红,成为“抖音之城”,极大地推动了城市文旅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城市吸引力、影响力。

而支撑这些城市爆红的背后,是城市所具有的独特鲜明的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比如,西安走红依赖的是作为十三朝古都所累积的历史文化资源,成都通过走温情市井路线,成功塑造了“休闲之都”的形象,重庆则因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建筑而被网友称为“魔幻3D之都”。那么,青岛最独特鲜明的文化资源优势是什么?

答案就是海洋。

红瓦碧树,碧海蓝天。海洋之于青岛,就如黄河之于中国。青岛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资源丰富,独具特色。青岛的美食、历史建筑、旅游景点、奥运、民俗等,随处可见海洋的印记,海洋元素可谓深深地融入到了青岛的基因中。海洋就像是青岛的母亲,滋养着这片沃土和人民。

尽管青岛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海洋文化氛围浓厚,但相对而言,青岛的海洋文旅仍是大而不强,缺少全国著名的海洋文化品牌IP和影响力较大的海洋文旅项目,海洋文旅整合营销和宣传力度较小。

除了海洋文化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还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居民文化素养、城市品牌传播力等诸多方面,此外必须得到重视的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积极调动民众的参与,能够让民众切实地参与到城市公共文化生活中。

在这些方面,结合着海洋文化优势,青岛同样大有可为。比如积极推进与海洋有关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海洋文化展览、读书节等活动,要通过更多的实际行动,积极营造青岛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充分保障市民的文化权利,不断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青岛显然也在积极寻求改变和行动。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及的,青岛近日公布的《青岛市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提出将整合海滨旅游资源,构建海洋旅游布局和“海上画廊”海洋旅游品牌,打造国际知名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这正是青岛积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全面高质量经略海洋的重要举措。

图片来源:摄图网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独辟蹊径增强核心竞争优势

在海洋经济、科技等方面突飞猛进的当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话题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是,海洋生态环保或许可以成为青岛扣响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大门的“敲门砖”。

今年7月30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以海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目前,上海等4个试点城市已经完成规划编制的先行先试,在试点基础上,全国海洋生态环保“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开始全面推进。

此外,对于已获得中央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的深圳而言,2015年11月,国家海洋局明确了“以深圳为试点、创建基于生态系统的国家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2016年12月30日,全国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在深圳正式成立。相关国家海洋局领导表示,“深圳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建设世界级海洋城市、打造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为全国的海洋综合管理工作率先探路、积累经验”。

由此可见,在国家海洋强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之下,深圳获批全国设立全国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乃至获得中央支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或许是题中之义和关键所在。

对于青岛而言,在海洋科技、海洋产业等竞争趋于白热化的格局中,或许可以借鉴深圳的宝贵经验,转变思路、独辟蹊径、先行先试,通过注重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创新、不断加强海洋生态系统检测和预警、积极开展海洋污染源头治理和海洋生态修复等,做到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并重,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协调发展,为加快实现海洋强国目标、深化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通过积极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优势,青岛或许便能够拿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一宝贵的入场券。

向海图强,逐浪新高。正如青岛聚焦打好海洋产业转型跨越、海洋科技创新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六场硬仗一样,青岛要矢志不渝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增强城市海洋文化软实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下苦功夫、真抓实干,不断扩大自身竞争优势,抢占全面经略海洋事业的制高点,坚定不移向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迈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城市观察 |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靠什么?

在这个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关键节点,青岛相较于国内其他海洋城市处于什么位置?又该注意哪些方面,实现哪些突破?

图片来源:摄图网

文 | 孙新宇

临近年底,正在致力于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青岛开始亮“成绩单”,梳理总结今年全市在海洋事业方面取得的工作成绩。

近日,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公开表示,2020年青岛实现了海洋发展走在前列、海洋资源不断优化、渔业管理持续规范的良好局面,并介绍了本年度青岛在谋海惠企利民、统筹海洋经济发展、筑牢用海护海屏障等方面的亮点。

青岛市科技局则透露,2020年青岛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取得深海水下滑翔机刷新下潜深度世界纪录等科技进步,正在积极打造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成绩显著的同时,青岛在全面经略海洋、发起海洋攻势上也动作频频,下定决心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海洋事业发展新高地。

12月16日,青岛公布了《青岛市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表示通过健全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青岛将构建“一湾、三线、四区、多岛”海洋旅游布局,着力塑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海上画廊”海洋旅游品牌,打造国际知名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

在海洋科技方面,《青岛市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的意见》近日印发,提出青岛将重点培育包括海洋科技在内的10个新产业,并要实现海洋科技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青岛在全面经略海洋事业上亮点诸多、动作频频。而在这个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关键节点,青岛相较于国内其他海洋城市处于什么位置?又该注意哪些方面,实现哪些突破?

图片来源:摄图网

依托海洋科教优势,争当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青岛是我国重要的海洋中心城市,海洋发展历史悠久,海洋经济和科技实力雄厚。据统计,青岛聚集了我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科研机构,拥有全国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许多国家级海洋重点实验室和科考基地等均坐落于此,海洋经济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青岛近年来也尤其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2019年1月31日,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来青赴任的首次调研便选择了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指出海洋是青岛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所在,要充分发挥青岛海洋特色优势,研究部署在全市发起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海洋攻势”。

无疑,经过长期发展,青岛海洋经济处于全国海洋经济方阵前列,具有较强竞争力。2019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28.7%,根据界面山东估算后海洋生产总值约为3370亿元。同为副省级城市的厦门2019年海洋生产总值1649亿元。而被青岛视为学习标杆的深圳,2019年海洋生产总值约260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值约10%。

但青岛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2019年,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破万亿,达10372亿元,占全市GDP的27.2%,远高于青岛。就深圳而言,2016年深圳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到1480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3000亿元,发展迅猛。且深圳仍在努力提高海洋生产总值在GDP中的比重,所以未来增长潜力巨大。因此,青岛仍需加快脚步,不断追赶、超越和突破。

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越来越成为海洋经济转型的生力军,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极。青岛在海洋经济总量和海洋科技上具有一定优势,但需注意的是,在海洋科技方面,青岛偏重基础研究,用于高技术产业的开发相对不足,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如在海洋工程和装备制造领域,距离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占海洋经济总量的比例只有11%,远低于深圳的31%。

因此,想要在激烈的海洋经济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青岛要坚持坚持走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生动力,争当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图片来源:摄图网

营造浓厚海洋文化氛围,增强城市发展软实力

文化是现代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因此现代城市的发展和竞争,越来越看重城市所具有的文化软实力。

在新媒体时代,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西安、成都和重庆等城市在网上爆红,成为“抖音之城”,极大地推动了城市文旅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城市吸引力、影响力。

而支撑这些城市爆红的背后,是城市所具有的独特鲜明的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比如,西安走红依赖的是作为十三朝古都所累积的历史文化资源,成都通过走温情市井路线,成功塑造了“休闲之都”的形象,重庆则因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建筑而被网友称为“魔幻3D之都”。那么,青岛最独特鲜明的文化资源优势是什么?

答案就是海洋。

红瓦碧树,碧海蓝天。海洋之于青岛,就如黄河之于中国。青岛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资源丰富,独具特色。青岛的美食、历史建筑、旅游景点、奥运、民俗等,随处可见海洋的印记,海洋元素可谓深深地融入到了青岛的基因中。海洋就像是青岛的母亲,滋养着这片沃土和人民。

尽管青岛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海洋文化氛围浓厚,但相对而言,青岛的海洋文旅仍是大而不强,缺少全国著名的海洋文化品牌IP和影响力较大的海洋文旅项目,海洋文旅整合营销和宣传力度较小。

除了海洋文化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还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居民文化素养、城市品牌传播力等诸多方面,此外必须得到重视的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积极调动民众的参与,能够让民众切实地参与到城市公共文化生活中。

在这些方面,结合着海洋文化优势,青岛同样大有可为。比如积极推进与海洋有关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海洋文化展览、读书节等活动,要通过更多的实际行动,积极营造青岛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充分保障市民的文化权利,不断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青岛显然也在积极寻求改变和行动。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及的,青岛近日公布的《青岛市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提出将整合海滨旅游资源,构建海洋旅游布局和“海上画廊”海洋旅游品牌,打造国际知名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这正是青岛积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全面高质量经略海洋的重要举措。

图片来源:摄图网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独辟蹊径增强核心竞争优势

在海洋经济、科技等方面突飞猛进的当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话题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是,海洋生态环保或许可以成为青岛扣响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大门的“敲门砖”。

今年7月30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以海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目前,上海等4个试点城市已经完成规划编制的先行先试,在试点基础上,全国海洋生态环保“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开始全面推进。

此外,对于已获得中央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的深圳而言,2015年11月,国家海洋局明确了“以深圳为试点、创建基于生态系统的国家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2016年12月30日,全国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在深圳正式成立。相关国家海洋局领导表示,“深圳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建设世界级海洋城市、打造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为全国的海洋综合管理工作率先探路、积累经验”。

由此可见,在国家海洋强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之下,深圳获批全国设立全国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乃至获得中央支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或许是题中之义和关键所在。

对于青岛而言,在海洋科技、海洋产业等竞争趋于白热化的格局中,或许可以借鉴深圳的宝贵经验,转变思路、独辟蹊径、先行先试,通过注重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创新、不断加强海洋生态系统检测和预警、积极开展海洋污染源头治理和海洋生态修复等,做到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并重,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协调发展,为加快实现海洋强国目标、深化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通过积极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优势,青岛或许便能够拿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一宝贵的入场券。

向海图强,逐浪新高。正如青岛聚焦打好海洋产业转型跨越、海洋科技创新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六场硬仗一样,青岛要矢志不渝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增强城市海洋文化软实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下苦功夫、真抓实干,不断扩大自身竞争优势,抢占全面经略海洋事业的制高点,坚定不移向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迈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