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汽车、飞机和轮船,带给我们的美学启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汽车、飞机和轮船,带给我们的美学启迪

轮船的简洁明快、汽车的精益规模、飞机的效率与目的,为人类设计领域开辟出一片令人愉悦的无政府主义的百花齐放。它们自然而然地创建出一种能屈能伸地秩序,在清醒的混乱中运转着,久而久之,于和谐中产生了美。

你若只把它们当做简单的交通工具,那就错了。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它们的出现,曾经颠覆了我们对美学、建筑、设计的认知。

时至今日,没有人能否定现代工业所表现出来的美学,但人们的普遍审美,从繁枝缛节的古典主义转变为清朗爽洁的现代主义,或者说功能主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过渡过程?我们如何战胜了自己对于传统的依恋与不舍?比例、形态、材料的搭配,是如何让我们抛弃固有思维的局限?建立于知识、数字上的设计与美学,就如同建立在秩序之上的现代社会,一个时代的风格,蕴藏在大量普及的物品中,而不是那些精致的装饰品。那么,究竟是什么,改变了我们?

无论是古希腊人、罗马人,还是随后的阿拉伯、拜占庭,甚至直到米开朗基罗、笛卡尔、亚当斯密,无论是前人,还是伟人,他们对艺术或美的见解,似乎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无非是山花的雕刻、椭圆或者是圆,围绕的关键词都是取悦与被取悦。简而言之,在材料技术革命前夕,信仰和权贵的品味与喜好,左右了时代的存在特征。住宅像神堂,神堂像章或玺,家具若宫殿,墙上的画作也都是雍容华贵的奢靡气息。在陈规旧俗中喘不过气来的,是古典主义压的余温在工业革命后尚未经历启蒙运动的旧式审美与价值观。

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从希腊时期开始,对人类的影响力贯穿了古罗马、中世纪、工业革命,并一直作为一种必须遵循的建筑方式,但新建筑已经很少循规蹈矩了,这是为什么?

对比上图典型的巴洛克式贵族装饰,回归到以人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的设计,而不是围绕狭隘价值观的局限,才是是适合时代的美。古典式的宫殿,半米厚的墙壁,每往下一层外墙都要向外延伸15厘米,导致由石材堆砌的底层墙壁超过一米,这严重影响了室内采光。轮船没有这么大的空间,也经不起这样的重量,它迫使我们想出新的方式,适应移动中的生活。

轮船和火车,是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的两种改变人类的交通工具,同时,它们的设计思想里,不经意地埋下了现代主义的伏笔与引发革命性的包豪斯设计理念的萌芽。远洋轮船一侧全部开窗的墙,充满光线的大厅,和十九世纪住宅里开在墙上的窗户相比,对比非常强烈。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巴洛克风格,依靠传统石材与刻板的建筑规则而搭建的房子,宽厚的墙壁阻隔了大量光线,导致屋内阴暗光线明暗对比强烈,而不得不用窗帘使光线柔和。另一方面,符合人类尺寸的层高与面积,使得人和建筑的关系更为和谐,巨大的体积与有条的内室分隔,让人与巨型物体之间的关系和谐而统一。

巨大与渺小,如何共存;空间、时间与密度的关系,如何平衡。引领革命的是工程师,不是设计师。简单有效的框架设计,为20世纪纽约高楼提供了理论基础。交通工具的作用在于,我们没有必要带着累赘出行,同样,也没有必要带着累赘生活。

相比雍容的靠垫、华盖、锦缎花纹的墙纸、金漆雕花的家具等属于伯爵夫人的如同旧货市场的阴沉画像,纯粹、干净、明朗而合理的东西更适合现代生活。艺术是严谨的事情,但一个社会首先靠面包与阳光以及必要的设备才能维持,而非努力地向旧世界旧秩序频送秋波。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给了人类一个一切从简的理由和机会,并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秩序。如果我们暂时忘记一艘远洋轮船是一个运输工具,并且用新的眼光观察,就会觉得我们正面对一个严谨、无谓、和谐与宁静、紧张且强烈的一种美的综合表现。一个纠结于传统的艺术家在它面前,会感到解放,从罗马的穹顶中解放、从巴洛克的曲率中解放、从中世纪的仪式中解放。

轮船上层建筑的设计平面而简洁,削弱了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功能至上、标准至上,而对于传统的视觉敏感性而言,回归到一个相对理性的水平。20世纪初的包豪斯设计理念的提出,和19世纪末的游轮设计理念不能说没有关系。

如果说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史诗,那么曼哈顿树立了这部剧作的美学范本。大量现代艺术脱离了传统欧洲对于美学的狭隘定义。当然,对于格罗皮乌斯他们来说,这里是他们大显身手的地方。

汽车的批量生产给了人们一个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如果房子也能像汽车一样规模化生产,一种意想不到的健康、合理的形式就会出现,并表现出一中整齐合一的、高精度的美学,而这其中,标准,是最值得推敲的学问。标准,是人类劳动中所必须的秩序,但汽车,是一种功能简单而目标复杂的东西,它要求舒适、坚固并且漂亮,它迫使我们在一定的规则下标准化生产,但还得按照同样的基本布局。框架结构的房屋和承载式车身的车子运用的是同样的理论基础,但在对高精确度和光洁度的追求,已经超越了我们对阿基里德式的机械的理解,而制造速度超越了我们对牛顿式的定理的领悟。汽车是一件功能简单,但制造目标复杂的物品,在达到“行驶”这个终极目标的路上,横着舒适、结实、美观等路障,而一路的墙上,都刷着“汽车代表着属于我们时代的风格”,这样的标语。在上个世纪之初,没人会意识到“量产”会发生在建筑领域。

然而,真是这样吗?我们能看到,每个时代的建筑,都是一种风格的量产。希腊时代的神庙,都是对由柱式单元的量产;古罗马建筑同样的对于某些标准的重复,比如,拱券与混凝土的重复,围绕成角斗场;哥特式建筑的骨架券与飞扶壁的量产,组成了巴黎圣母院,组成了科隆教堂……另一面,伟大作品都是以重要标准为基础的。

汽车是产业标准化的最大受益者,不断的重复制作能让所有产品都无限接近一个最佳的匹配,也让误差降低到最小可容忍范围。这样的好处还有能无限扩大产能,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建筑与设计也同样是某个标准的不断重复,不同的是,现代建筑是理念和标准的不断重复,而不是个体内的重复。更安全的房子让越来越多的人居住,这也导致现在所有的房子看上去都很像。同时,汽车产业也有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品牌看上去都彼此相似,辨认不出。

一个是汽车中最坚持古典风格的劳斯莱斯,一个是建筑史上最成功的传承元素:山花加圆柱。二者间的联系不言而喻。

在现代工业中,飞机当然是最精选的产品之一,它动员了发明才能,智慧和勇气,集成了想象力和冷静的理性,这是一种人类在建造帕提农神庙和万神殿中所共同释放的能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用的是同一种设计思维和设计语言。从维多利亚时期开始,一种叫“把结构显露出来”的设计思路,集合了工业革命时期对钢材大量使用以至于滥用的癖好,并被追捧为美。比如在英国比比皆是的维多利亚式火车站的屋顶、和埃菲尔铁塔复杂的结构。而飞机的存在,让人类第一次从整体来看待一个问题:它是独立存在的、单一功能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为了完善这个单一功能而不断进行的斗争,如同人类进化的历程一样充满偶然和必然。它必须排除与纯粹机械学无关的所有联想,回归到升力与推力的狭小领域。当一件物品充分符合某种需求时,它就是美的。

同样的逻辑,在哲学层面可以解释以下命题:椅子是给人做的,坚固与舒适的二元空间是它要满足的狭小领域;电灯是用来照明的,亮度与省电是它的二维功能指数。现代的工业设计在实用和艺术——在这个在大部分人的价值观处于启蒙状态的的幼稚时代——这个相互取舍的两个对立面进行的。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飞机第一次让人类从一个严谨运行的机器的整体角度来思考,但却又不时一元论的非此即彼,它更像是二元论的相辅相成。飞机的发展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这足以解释现在的客机看上去都长一个样的原因。

一百年来,飞机替代了飞艇、火车、游轮,成为人们长距离旅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其成功归结为对一个二维目标的不断追求。上图为莱特兄弟的飞机,下图是最先进的客机波音787。二者都是为了满足当时的高效出行,从复杂到简单,无论是建筑,还是飞机,都遵循这样的规律。

“把结构显露出来”的设计思路,最早从哥特式建筑的飞扶壁开始衍生。为了抵抗来自屋顶的侧向压力,飞扶壁用力学结构将侧向应力分散到地面。但现代框架结构已经不再需要这样设计。

Caproni Ca.60,意大利飞机设计大师乔瓦尼·卡普罗尼的作品,但却因为设计过于复杂,结构松散,导致坠毁。将一切藏起来,成了后来飞机设计的主导思路。到了21世纪,美国的F22隐身战斗机,将导弹、炸弹,也藏到机身内部。

建筑是住人的机器,艺术是人类心灵的载体,而汽车、飞机、轮船,我们则看做是移动的容器。在这个属于科学与斗争的时代里,所有让我们躲进去的机械外衣,都是人类最杰出的的成果,它们最大的魅力是达成协调一致的和谐。在某种层度上,它们又确有其共通之处,比如它们都基于同样的人道基础,都依据人的尺度,都顺延情感的需求,但也都同样受世界,和世界观的局限。比如,波音707、波音747的成功,是因为它们比同时代的对手更大,而空客A380不一定能成功,因为这个世界就这么大,这是受到了世界的局限;再比如齐柏林飞艇的坠毁、泰坦尼克的沉没、以及英国水晶宫的坍塌,是我们在技术层面、认知世界层面的不完善,都统称为受到世界观的局限。

最后,我想说,轮船的简洁明快、汽车的精益规模、飞机的效率与目的,为人类设计领域开辟出一片令人愉悦的无政府主义的百花齐放。它们摆脱了旧社会与旧秩序的如同庄严的空宅一般无趣的意识形态,自然而然地创建出一种能屈能伸地秩序,在清醒的混乱中运转着,久而久之,于和谐中产生了美。

这便是在快速移动的时代,交通工具对于我们在五感之上的美学启迪。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汽车、飞机和轮船,带给我们的美学启迪

轮船的简洁明快、汽车的精益规模、飞机的效率与目的,为人类设计领域开辟出一片令人愉悦的无政府主义的百花齐放。它们自然而然地创建出一种能屈能伸地秩序,在清醒的混乱中运转着,久而久之,于和谐中产生了美。

你若只把它们当做简单的交通工具,那就错了。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它们的出现,曾经颠覆了我们对美学、建筑、设计的认知。

时至今日,没有人能否定现代工业所表现出来的美学,但人们的普遍审美,从繁枝缛节的古典主义转变为清朗爽洁的现代主义,或者说功能主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过渡过程?我们如何战胜了自己对于传统的依恋与不舍?比例、形态、材料的搭配,是如何让我们抛弃固有思维的局限?建立于知识、数字上的设计与美学,就如同建立在秩序之上的现代社会,一个时代的风格,蕴藏在大量普及的物品中,而不是那些精致的装饰品。那么,究竟是什么,改变了我们?

无论是古希腊人、罗马人,还是随后的阿拉伯、拜占庭,甚至直到米开朗基罗、笛卡尔、亚当斯密,无论是前人,还是伟人,他们对艺术或美的见解,似乎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无非是山花的雕刻、椭圆或者是圆,围绕的关键词都是取悦与被取悦。简而言之,在材料技术革命前夕,信仰和权贵的品味与喜好,左右了时代的存在特征。住宅像神堂,神堂像章或玺,家具若宫殿,墙上的画作也都是雍容华贵的奢靡气息。在陈规旧俗中喘不过气来的,是古典主义压的余温在工业革命后尚未经历启蒙运动的旧式审美与价值观。

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从希腊时期开始,对人类的影响力贯穿了古罗马、中世纪、工业革命,并一直作为一种必须遵循的建筑方式,但新建筑已经很少循规蹈矩了,这是为什么?

对比上图典型的巴洛克式贵族装饰,回归到以人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的设计,而不是围绕狭隘价值观的局限,才是是适合时代的美。古典式的宫殿,半米厚的墙壁,每往下一层外墙都要向外延伸15厘米,导致由石材堆砌的底层墙壁超过一米,这严重影响了室内采光。轮船没有这么大的空间,也经不起这样的重量,它迫使我们想出新的方式,适应移动中的生活。

轮船和火车,是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的两种改变人类的交通工具,同时,它们的设计思想里,不经意地埋下了现代主义的伏笔与引发革命性的包豪斯设计理念的萌芽。远洋轮船一侧全部开窗的墙,充满光线的大厅,和十九世纪住宅里开在墙上的窗户相比,对比非常强烈。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巴洛克风格,依靠传统石材与刻板的建筑规则而搭建的房子,宽厚的墙壁阻隔了大量光线,导致屋内阴暗光线明暗对比强烈,而不得不用窗帘使光线柔和。另一方面,符合人类尺寸的层高与面积,使得人和建筑的关系更为和谐,巨大的体积与有条的内室分隔,让人与巨型物体之间的关系和谐而统一。

巨大与渺小,如何共存;空间、时间与密度的关系,如何平衡。引领革命的是工程师,不是设计师。简单有效的框架设计,为20世纪纽约高楼提供了理论基础。交通工具的作用在于,我们没有必要带着累赘出行,同样,也没有必要带着累赘生活。

相比雍容的靠垫、华盖、锦缎花纹的墙纸、金漆雕花的家具等属于伯爵夫人的如同旧货市场的阴沉画像,纯粹、干净、明朗而合理的东西更适合现代生活。艺术是严谨的事情,但一个社会首先靠面包与阳光以及必要的设备才能维持,而非努力地向旧世界旧秩序频送秋波。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给了人类一个一切从简的理由和机会,并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秩序。如果我们暂时忘记一艘远洋轮船是一个运输工具,并且用新的眼光观察,就会觉得我们正面对一个严谨、无谓、和谐与宁静、紧张且强烈的一种美的综合表现。一个纠结于传统的艺术家在它面前,会感到解放,从罗马的穹顶中解放、从巴洛克的曲率中解放、从中世纪的仪式中解放。

轮船上层建筑的设计平面而简洁,削弱了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功能至上、标准至上,而对于传统的视觉敏感性而言,回归到一个相对理性的水平。20世纪初的包豪斯设计理念的提出,和19世纪末的游轮设计理念不能说没有关系。

如果说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史诗,那么曼哈顿树立了这部剧作的美学范本。大量现代艺术脱离了传统欧洲对于美学的狭隘定义。当然,对于格罗皮乌斯他们来说,这里是他们大显身手的地方。

汽车的批量生产给了人们一个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如果房子也能像汽车一样规模化生产,一种意想不到的健康、合理的形式就会出现,并表现出一中整齐合一的、高精度的美学,而这其中,标准,是最值得推敲的学问。标准,是人类劳动中所必须的秩序,但汽车,是一种功能简单而目标复杂的东西,它要求舒适、坚固并且漂亮,它迫使我们在一定的规则下标准化生产,但还得按照同样的基本布局。框架结构的房屋和承载式车身的车子运用的是同样的理论基础,但在对高精确度和光洁度的追求,已经超越了我们对阿基里德式的机械的理解,而制造速度超越了我们对牛顿式的定理的领悟。汽车是一件功能简单,但制造目标复杂的物品,在达到“行驶”这个终极目标的路上,横着舒适、结实、美观等路障,而一路的墙上,都刷着“汽车代表着属于我们时代的风格”,这样的标语。在上个世纪之初,没人会意识到“量产”会发生在建筑领域。

然而,真是这样吗?我们能看到,每个时代的建筑,都是一种风格的量产。希腊时代的神庙,都是对由柱式单元的量产;古罗马建筑同样的对于某些标准的重复,比如,拱券与混凝土的重复,围绕成角斗场;哥特式建筑的骨架券与飞扶壁的量产,组成了巴黎圣母院,组成了科隆教堂……另一面,伟大作品都是以重要标准为基础的。

汽车是产业标准化的最大受益者,不断的重复制作能让所有产品都无限接近一个最佳的匹配,也让误差降低到最小可容忍范围。这样的好处还有能无限扩大产能,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建筑与设计也同样是某个标准的不断重复,不同的是,现代建筑是理念和标准的不断重复,而不是个体内的重复。更安全的房子让越来越多的人居住,这也导致现在所有的房子看上去都很像。同时,汽车产业也有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品牌看上去都彼此相似,辨认不出。

一个是汽车中最坚持古典风格的劳斯莱斯,一个是建筑史上最成功的传承元素:山花加圆柱。二者间的联系不言而喻。

在现代工业中,飞机当然是最精选的产品之一,它动员了发明才能,智慧和勇气,集成了想象力和冷静的理性,这是一种人类在建造帕提农神庙和万神殿中所共同释放的能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用的是同一种设计思维和设计语言。从维多利亚时期开始,一种叫“把结构显露出来”的设计思路,集合了工业革命时期对钢材大量使用以至于滥用的癖好,并被追捧为美。比如在英国比比皆是的维多利亚式火车站的屋顶、和埃菲尔铁塔复杂的结构。而飞机的存在,让人类第一次从整体来看待一个问题:它是独立存在的、单一功能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为了完善这个单一功能而不断进行的斗争,如同人类进化的历程一样充满偶然和必然。它必须排除与纯粹机械学无关的所有联想,回归到升力与推力的狭小领域。当一件物品充分符合某种需求时,它就是美的。

同样的逻辑,在哲学层面可以解释以下命题:椅子是给人做的,坚固与舒适的二元空间是它要满足的狭小领域;电灯是用来照明的,亮度与省电是它的二维功能指数。现代的工业设计在实用和艺术——在这个在大部分人的价值观处于启蒙状态的的幼稚时代——这个相互取舍的两个对立面进行的。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飞机第一次让人类从一个严谨运行的机器的整体角度来思考,但却又不时一元论的非此即彼,它更像是二元论的相辅相成。飞机的发展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这足以解释现在的客机看上去都长一个样的原因。

一百年来,飞机替代了飞艇、火车、游轮,成为人们长距离旅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其成功归结为对一个二维目标的不断追求。上图为莱特兄弟的飞机,下图是最先进的客机波音787。二者都是为了满足当时的高效出行,从复杂到简单,无论是建筑,还是飞机,都遵循这样的规律。

“把结构显露出来”的设计思路,最早从哥特式建筑的飞扶壁开始衍生。为了抵抗来自屋顶的侧向压力,飞扶壁用力学结构将侧向应力分散到地面。但现代框架结构已经不再需要这样设计。

Caproni Ca.60,意大利飞机设计大师乔瓦尼·卡普罗尼的作品,但却因为设计过于复杂,结构松散,导致坠毁。将一切藏起来,成了后来飞机设计的主导思路。到了21世纪,美国的F22隐身战斗机,将导弹、炸弹,也藏到机身内部。

建筑是住人的机器,艺术是人类心灵的载体,而汽车、飞机、轮船,我们则看做是移动的容器。在这个属于科学与斗争的时代里,所有让我们躲进去的机械外衣,都是人类最杰出的的成果,它们最大的魅力是达成协调一致的和谐。在某种层度上,它们又确有其共通之处,比如它们都基于同样的人道基础,都依据人的尺度,都顺延情感的需求,但也都同样受世界,和世界观的局限。比如,波音707、波音747的成功,是因为它们比同时代的对手更大,而空客A380不一定能成功,因为这个世界就这么大,这是受到了世界的局限;再比如齐柏林飞艇的坠毁、泰坦尼克的沉没、以及英国水晶宫的坍塌,是我们在技术层面、认知世界层面的不完善,都统称为受到世界观的局限。

最后,我想说,轮船的简洁明快、汽车的精益规模、飞机的效率与目的,为人类设计领域开辟出一片令人愉悦的无政府主义的百花齐放。它们摆脱了旧社会与旧秩序的如同庄严的空宅一般无趣的意识形态,自然而然地创建出一种能屈能伸地秩序,在清醒的混乱中运转着,久而久之,于和谐中产生了美。

这便是在快速移动的时代,交通工具对于我们在五感之上的美学启迪。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