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郑玮
编辑|洪晓文
日前,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通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全文共十四章68条建议,其中第九章重点强调要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进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
这不是广东首提区域协调发展,2002年广东即在继续深入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的基础上,提出新增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经过近20年努力,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果。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渐次成形,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提升,沿海经济带产业支撑强化,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优势凸显,交通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老区苏区、民族地区加快振兴发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亦强调,广东经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依然存在,处于“两个前沿”所面临的外部风险挑战更为直接,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城乡、区域、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农业农村、安全发展等领域还存在短板弱项。
因此,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广东要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与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体系。
(“十四五时期”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制图/郑玮)
突出重点强化“核”“带”“区”主体功能
珠三角核心区突出创新引领
创新是珠三角9市下一个五年规划毫无疑问的关键词。今年8月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珠三角核心区应突出创新驱动、示范带动。此次公布的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则对珠三角核心区如何实现创新引领作出进一步明确规划。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珠三角核心区应推进深度一体化,延伸产业链创新链布局,加快构建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建设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政策,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建设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广东省统计局披露数据显示,广东省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由2015年的2.43%稳步提升至2019年的2.88%。其中东莞市R&D占比在2019年预计将达3.05%,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投入强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东莞市市长肖亚非此前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曾表示,“面对当前经济形势,我们更加清醒看到创新的宝贵性和迫切性,以及创新对产业安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下一步,东莞将进一步加大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广度和深度,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东莞创新能级。”
此外,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珠三角9市作为大湾区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与港澳合作上被赋予重任,其中科技创新即是粤港澳合作重要支点之一。
2019年,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印发《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一核”即珠三角地区是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区和主引擎,要携手港澳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与《意见》中“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提法不同,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以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指明实践抓手。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第35条表示,要以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化与港澳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作为珠三角地区科创“领头羊”,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向记者表示,深圳近年来在新经济方面表现强劲,广州相对略逊一筹,比较缺乏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领军型创新企业,此次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化广深“双城”联动,深圳可以发挥一定的新产业带动作用。
具体来看,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更好发挥港澳开放创新优势和珠三角产业创新优势,强化国际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更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形成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
同时,探索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深化粤港澳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领域合作,提高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水平。强化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实现国家级高新区地市全覆盖。
沿海经济带强调海洋产业发展
《意见》明确,“一带”即沿海经济带,是新时代全省发展的主战场,要重点推进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阳都市区加快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临港产业布局,把东西两翼地区打造成全省新的增长极,与珠三角沿海地区串珠成链,共同打造世界级沿海经济带。
针对沿海经济带发展,今年8月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和此次公布的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均提出要突出陆海统筹、港产联动,做强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及加快构建世界级沿海产业带。
湛江即是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之一,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表示湛江的战略地位,“我们充分认识到,湛江拥有天然的深水良港、广阔的发展空间、绵长的海岸线、巨大的土地潜力,在国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战略中,可以让粤港澳琼各方在更广阔的区域中配置资源、优势互补。”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在第44节关于海洋强省的建设中详细列出“十四五”时期要重点发展的海洋产业,为沿海经济带做大做强临海产业集群提供具体发展方向。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发展高地,重点发展海洋油气、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等产业集群,培育天然气水合物等海洋新兴产业,推进海洋交通运输、船舶制造、临海石化钢铁等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建设海洋牧场。加快推进建设滨海旅游公路,发展国际邮轮母港,建设以海岛旅游为主的海洋旅游产业集群。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郑人豪指出,湛江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临港产业、滨海旅游业、特色优势农业,以及加快推进军民结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
北部生态发展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意见》明确,“一区”即北部生态发展区,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重点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大力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表示,北部生态发展区应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北部生态屏障,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抓好平台载体建设,强化特殊机制安排。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北部生态区要“建立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绿水青山不是不发展,关键是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能够具备把它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能力。”此前韶关市委书记王瑞军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指出,“我们把生态优势作为招商引资的最大竞争力、作为实现绿色发展的最大优势。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原则,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第47条“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中亦再次强调,要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粤北生态休闲旅游高地,将港珠澳大桥打造成为世界级地标景点景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民族民俗旅游。
梅州市委书记陈敏亦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我们把文化建设当作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坚持守正创新、创先争优,充分发掘和用好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先贤文化、客商文化、球乡文化等主题文化和文化遗产,让文化成为点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明灯’。”
加强衔接实现“核”“带”“区”优势互补
2002年广东首提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时即明确,要努力实现各种类型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200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启动“双转移战略”,推动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东西北转移,并推动粤东西北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以及向珠三角转移。2016年广东进一步提出推动跨区域产业共建,明确2017-2020年将统筹安排210亿元用于鼓励有技术含量的珠三角地区企业优先在省内梯度转移,以进一步振兴粤东粤西粤北发展。
下一个5年,广东省内各区域协同发展将以何为抓手?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各区域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共建协作协同、生态环保联防联治、民生保障畅顺衔接,推动“核”“带”“区”在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中一体协同、各扬所长。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区域协同合作的基础。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要打造贯通全省、畅通国内、连接全球的“12312”现代化交通体系。实现珠三角内部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各市陆路2小时左右通达。同时,推动“市市通350高铁”,其中广汕汕高铁、广湛高铁和深汕高铁被明确列入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第21条“.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之中。
在产业共建协作协同方面,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特别明确将继续支持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上新水平。
深汕特别合作区位处广东省汕尾市东南部,由深圳市直接管理,是“飞地经济”典型代表。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改革和财政局披露数据显示,2019年1-12月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达46.80亿元,增速达23.1%,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36.8%。今年1-10月深汕特别合作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达60.0%。
基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为广东累积的“飞地经济”发展经验,2019年4月广州和清远两市签订《深化广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要高水平建设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积极探索“广州总部+清远基地”“广州总装+清远配套”“广州前端+清远后台”“广州研发+清远制造”“广州孵化+清远产业化”等合作模式,两市产业合作由产业功能疏解向产业转型升级、生产优化布局转变。
陈敏亦指出,要推进梅州与“双区”之间的产业协同发展。以广梅园等10个产业转移工业园(集聚地)为平台,积极寻求与深圳开展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5G产业、互联网等产业合作,积极推进“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总装+配套”“前端+后台”等跨区域产业共建新模式,挖掘、承接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溢出效应,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除了内部联通,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势必要对外延伸融入双循环。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明确要大力拓展经济纵深,提高市场对接效率,支持粤东地区双向链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峡西岸城市群,支持粤西地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战略联动走廊,支持北部生态发展区加强与闽赣湘桂等周边区域的经济互动。深度融入强大国内市场,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畅顺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所所长、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虽然是购买力大省,但在高端消费领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临近广东的香港、海南等“免税购物天堂”分流了部分高端消费,高端医疗、教育等专业服务的供给亦有不足。如何引导这些追求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回流,将成为广东省撬动内需的重要支点。
同时,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发挥湾区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具体来看,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促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离岸贸易等聚集发展,努力实现贸易新业态五年倍增。同时,提高出口竞争力,引导一批本土企业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加工贸易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
来源:21财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