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创新歧路多多,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成果未必是用户所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创新歧路多多,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成果未必是用户所需

只要好的创新,才能满足用户需求,才能立足于市场,才能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但现实往往是把创新当成了教条。

文|家电魂  杨贺

最近与一个家电厂家的研发人员聊天,他谈起现在的创新真难。这个难不在于项目做不下来,而是研发创新出来的东西自认为极好,但在市场上并不叫座,用户总认为这种创新似乎与需求不搭,解决不了需求的痛点。

这位研究人员还说,领导让研发人员搞调研,深入用户群体当中,了解用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一开始,研发人员很兴奋,觉得这下不用闭门造车了,和用户一接触,创新的方向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其实,我们跑了很多市场,与各种用户接触交流也不少。但是,回来后的研发还是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这位研发人员如是说。实际上,这是企业的创新思路出了问题。嘴上喊着要有用户思维,还是骨子里仍在坚持传统的工厂思维。

像这样的企业并不在少数,很多还是知名品牌。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工厂做产品,用户卖产品的阶段。虽然在说法上融入了很多的互联网新词,但在做法上却还是抱着以产品为核心的理念。

现象1:把创新当成是玄学,弄些不着边际的新功能。对于这样的创新产品,绝大多数用户是不买账的。而企业领导却认为这是厂家投入了大量资源,是研发人员精心打磨的产品。用户看不上,是用户对品牌、对研发人员的苦心不理解。需要的是市场人员的推广。

所谓玄学就是把创新的产品当成是神一样,搞得既复杂又另类,似乎就是让用户一下子看不懂,然后企业再去讲故事,把产品说的神乎其神。这种就是在产品短缺时代养成的思维,厂家可以把产品包装成神器,赋予很多不着边际的概念,从而驾驭用户。但现在产品过剩时期,这种玄学似乎早该寿终正寝了。

现象2:为创新而创新,把创新当成KPI指标来完成。创新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考验耐心的工作,既需要灵感,更需要时间的沉淀。但很多厂家把创新成果用KPI指标来衡量,难免就形成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尴尬。在企业玩不成KPI是什么结果?导向首先是不正确的!

创新的目的是为什么?是为了完成一个创新才要去创新吗?显然不是,但很多企业在实际操作中,明确的下的KPI指标,一年必须要有几个创新项目,否则玩不成KPI就没有奖金。甚至,1-2年内拿不出创新就走入也是常见。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怎么会有沉下心的创新呢?

现象3:舍本求末去创新,自我感觉良好,其实华而不实。在企业创新中闭门造车并不稀奇,很多的创新品,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大有舍我其谁的感觉。但实际上进入市场后,用户并不买账,并不是用户所需求的东西。厂家推广说得口干舌燥,用户昏昏欲睡不敢兴趣。

本来用户对功能性产品需求非常明确,你还要在此基础之上加上很多附加功能。结果是画蛇添足,用户对很多家电品的创新功能视而不见,根本就没有用过。这种创新实际上也是一种浪费。

现象4:拿市场热点作为创新标的,跟随战略使得创新落入俗套。恰如这位企业研发人员所说,企业的创新人员,基本上是看到竞争对手创新了什么,再去依葫芦画瓢似的进行新产品开发。因为,这样才能跟得上市场所谓潮流,也最容易在选题会上通过。

好的创新往往是标新立异,拿出别没有的东西,这才叫创新。而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的,说好听了是模仿式创新,说难听一点就是抄袭剽窃。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的今天,还要面临法律的风险。

现象5: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画蛇添足让用户哭笑不得。很多创新说得是为用户着想,把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考虑到,实际上有些附加功能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具有价值,但是我们的创新中却当成了普遍性。

科学的问题本应该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某些创新却是把简单的家电品变得更复杂。这样的创新产品用起来特别复杂难以用,用户不愿用无形中就成为摆设。这样的创新用户当然不会买账,只能是被用户嗤之以鼻。

这些创新中出现问题,归结起来还是指导思想上的问题,没有把创新真正当成一回事,而是作为一种负担而敷衍。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点都不奇怪。说白了,多数企业在创新上的滞后,已经成为企业升级的掣肘,到了重新审视自己创新的时候了。

当然,作为企业创新,应该是企业的一把手工程。做得好做不好,责任都在一把手。一把手要是对创新不管不顾,放任自流,或者是当成KPI指标,流于形式就不难理解。可见,一把手对创新必须有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像厨电企业中的方太,恰恰是董事长茅忠群特别看重创新。因此才会有像水槽洗碗机、蝶翼环吸升降油烟机、方太NSP选择性过滤膜饮水机等等创新产品,并且还都是原创性的发明。还有像格兰仕董事长梁昭贤,对创业也是亲自来抓,这才有了在全球微波炉核心技术的掌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创新歧路多多,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成果未必是用户所需

只要好的创新,才能满足用户需求,才能立足于市场,才能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但现实往往是把创新当成了教条。

文|家电魂  杨贺

最近与一个家电厂家的研发人员聊天,他谈起现在的创新真难。这个难不在于项目做不下来,而是研发创新出来的东西自认为极好,但在市场上并不叫座,用户总认为这种创新似乎与需求不搭,解决不了需求的痛点。

这位研究人员还说,领导让研发人员搞调研,深入用户群体当中,了解用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一开始,研发人员很兴奋,觉得这下不用闭门造车了,和用户一接触,创新的方向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其实,我们跑了很多市场,与各种用户接触交流也不少。但是,回来后的研发还是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这位研发人员如是说。实际上,这是企业的创新思路出了问题。嘴上喊着要有用户思维,还是骨子里仍在坚持传统的工厂思维。

像这样的企业并不在少数,很多还是知名品牌。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工厂做产品,用户卖产品的阶段。虽然在说法上融入了很多的互联网新词,但在做法上却还是抱着以产品为核心的理念。

现象1:把创新当成是玄学,弄些不着边际的新功能。对于这样的创新产品,绝大多数用户是不买账的。而企业领导却认为这是厂家投入了大量资源,是研发人员精心打磨的产品。用户看不上,是用户对品牌、对研发人员的苦心不理解。需要的是市场人员的推广。

所谓玄学就是把创新的产品当成是神一样,搞得既复杂又另类,似乎就是让用户一下子看不懂,然后企业再去讲故事,把产品说的神乎其神。这种就是在产品短缺时代养成的思维,厂家可以把产品包装成神器,赋予很多不着边际的概念,从而驾驭用户。但现在产品过剩时期,这种玄学似乎早该寿终正寝了。

现象2:为创新而创新,把创新当成KPI指标来完成。创新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考验耐心的工作,既需要灵感,更需要时间的沉淀。但很多厂家把创新成果用KPI指标来衡量,难免就形成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尴尬。在企业玩不成KPI是什么结果?导向首先是不正确的!

创新的目的是为什么?是为了完成一个创新才要去创新吗?显然不是,但很多企业在实际操作中,明确的下的KPI指标,一年必须要有几个创新项目,否则玩不成KPI就没有奖金。甚至,1-2年内拿不出创新就走入也是常见。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怎么会有沉下心的创新呢?

现象3:舍本求末去创新,自我感觉良好,其实华而不实。在企业创新中闭门造车并不稀奇,很多的创新品,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大有舍我其谁的感觉。但实际上进入市场后,用户并不买账,并不是用户所需求的东西。厂家推广说得口干舌燥,用户昏昏欲睡不敢兴趣。

本来用户对功能性产品需求非常明确,你还要在此基础之上加上很多附加功能。结果是画蛇添足,用户对很多家电品的创新功能视而不见,根本就没有用过。这种创新实际上也是一种浪费。

现象4:拿市场热点作为创新标的,跟随战略使得创新落入俗套。恰如这位企业研发人员所说,企业的创新人员,基本上是看到竞争对手创新了什么,再去依葫芦画瓢似的进行新产品开发。因为,这样才能跟得上市场所谓潮流,也最容易在选题会上通过。

好的创新往往是标新立异,拿出别没有的东西,这才叫创新。而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的,说好听了是模仿式创新,说难听一点就是抄袭剽窃。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的今天,还要面临法律的风险。

现象5: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画蛇添足让用户哭笑不得。很多创新说得是为用户着想,把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考虑到,实际上有些附加功能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具有价值,但是我们的创新中却当成了普遍性。

科学的问题本应该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某些创新却是把简单的家电品变得更复杂。这样的创新产品用起来特别复杂难以用,用户不愿用无形中就成为摆设。这样的创新用户当然不会买账,只能是被用户嗤之以鼻。

这些创新中出现问题,归结起来还是指导思想上的问题,没有把创新真正当成一回事,而是作为一种负担而敷衍。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点都不奇怪。说白了,多数企业在创新上的滞后,已经成为企业升级的掣肘,到了重新审视自己创新的时候了。

当然,作为企业创新,应该是企业的一把手工程。做得好做不好,责任都在一把手。一把手要是对创新不管不顾,放任自流,或者是当成KPI指标,流于形式就不难理解。可见,一把手对创新必须有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像厨电企业中的方太,恰恰是董事长茅忠群特别看重创新。因此才会有像水槽洗碗机、蝶翼环吸升降油烟机、方太NSP选择性过滤膜饮水机等等创新产品,并且还都是原创性的发明。还有像格兰仕董事长梁昭贤,对创业也是亲自来抓,这才有了在全球微波炉核心技术的掌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