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疫情教训被一次次遗忘,拿什么应对下一次大流行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疫情教训被一次次遗忘,拿什么应对下一次大流行病?

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从来就没有认真吸取过诸如SARS疫情等严重疫情的教训。

文|郑渝川

美国流行病学家、美国候任总统拜登聘任的新冠疫情特别顾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董事会席位教授、公共卫生管理系首席教授迈克尔·T.奥斯特霍姆在其所著的《致命病人:为下一次大流行病做准备》一书中谈到,疫苗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当时的中国医生通过划开或割伤皮肤来注入少量的天花脓液,这样的人痘接种法其实与我们现在注射疫苗的原理是一致的。在古代,一些医生还会将痘痂晒干磨成粉末,将它吹入接种者的鼻子里。

当然,源自中国古代的“接种法”有时会让接种者并没有真正获得免疫力,还会有个别接种者患病,却在现代的科学方法出现前,是长期有效的办法。

疫苗如此有效,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对于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脊髓灰质炎、白喉、天花等1个多世纪之前的“加强版艾滋病”、“加强版新冠”都感到陌生。百日咳疫苗出现前,美国每年平均出现20万病例。同样风疹疫苗的出现让美国年均发病数从53万例,降低到了668例,感染者多数是那些拒绝接种疫苗者的孩子。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病例也减少了99%,脊髓灰质炎、天花等疾病病例数也已清零。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近年来兴起的抵制疫苗接种的浪潮,参与者多数是见多识广的高学历者,质疑疫苗会造成严重问题——一些问题确实存在,但发生概率极低,而不接种疫苗感染相关疾病的概率却高得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前广泛投入使用的疫苗高度有效,所以使得疫苗作为医药产业的一门生意,渐渐变得无利可图。全球各主要的制药商可以从一些专利药物获得单品数百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但疫苗销售额却不到这个零头。受此影响,愿意研发疫苗并保持生产线的生产商变少了,这也是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真正能够投入疫苗研发生产的厂商其实寥寥无几的重要原因。

疫苗和药物不同。许多慢性病的患者都需要长期服用维持性药物,这使得制药公司的制药市场稳定且可预测。但疫苗则不同,针对特定疫苗的需求并不稳定,也难以预测。这个关键因素使得愿意投入到疫苗研发的资金变得更少。

《致命病人:为下一次大流行病做准备》书中提醒指出,人们受到小说和电影的误导,误认为科学家都可以很快找到神奇的药方,让医疗队赶往现场注入感染者体内,后者可以很快奇迹般的康复。这种事情不会在现实中发生,疫苗不是神药,主要用于预防而非治疗。而且,疫苗的验证而今变得十分严格,从动物实验再到三个阶段的人体试验,还要提交监管部门审查,过程很长。

制备疫苗更难、过程更漫长、成本更高,市场还不确定,这意味着要确保疫苗的开发,就需要各国政府以及慈善公益组织投入其中,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

《致命病人:为下一次大流行病做准备》这本书写作于2014-2016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爆发期间。最近20年里,从SARS疫情到HINI流感疫情,到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到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爆发,书作者在当时就预言将在近年来发生一次类似于“西班牙流感”的传染病全球疫情,破坏性与1918-1919年的大流感相当,但在一个人口三倍于当时、人口和贸易流动比百年前密切数倍的世界爆发,所以更加危险。

迈克尔·T.奥斯特霍姆的预言并非危言耸听。相比100年前,2019-2020年的今天,我们身处一个国际商业航空旅行更加频繁的世界(这也是新冠疫情爆发后,主要爆发地的商业航班纷纷被取消,以切断病毒国际船舶链条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城市崛起但除了中国等少数国家能够确保特大城市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安全性并配置相对充分的医疗急救资源,多数新崛起城市的居民生活在一个非常拥挤、肮脏的环境中;百年间,人类加剧了对自然栖息地的侵占,这对于让动物的“疾病储藏库”毫无保留的开在了人类聚集圈的家门口;全球化使得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救生用品等用品都实现了跨国协作生产、输送和销售,疫情使得这种协作和贸易链条的安全性受到威胁。这些都意味着,哪怕是经历过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应对下一次大流行病仍然显得十分脆弱。

《致命病人:为下一次大流行病做准备》书中还指出,正是因为之前在应对一些流行病疫情的处置效率令人满意,所以一些国家和地区乃至国际组织对于疫情的严重性以及需要为应对疫情所进行的周全准备,包括投入资源进行疫苗开发等,都显得漫不经心。而在流行病、传染病疫情爆发,超出人们尤其是决策者预期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也会低估疫情的影响程度,担心采取更加果断的处置措施的经济和社会成本,犹疑迟缓。书作者直言不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从来就没有认真吸取过诸如SARS疫情等严重疫情的教训。

迈克尔·T.奥斯特霍姆在书中详细回顾了最近几十年来美国等国家在应对多项传染病、流行病疫情的处置应对,梳理了当下各国应对传染病、流行病疫情的有效经验和短板。书作者认为,美国应当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保持密切合作,加大对流感等传染病的疫苗、药物研发等方面的经济投入,建立国际组织来处理相关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鼓励企业、资本、公益组织与政府密切合作加快推动各种急需疫苗的开发和储备,预测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对加大传染病爆发风险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所评图书:

书名:《致命病人:为下一次大流行病做准备》

作者:(美)迈克尔·T.奥斯特霍姆、马克·奥尔沙克

译者:张彦希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疫情教训被一次次遗忘,拿什么应对下一次大流行病?

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从来就没有认真吸取过诸如SARS疫情等严重疫情的教训。

文|郑渝川

美国流行病学家、美国候任总统拜登聘任的新冠疫情特别顾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董事会席位教授、公共卫生管理系首席教授迈克尔·T.奥斯特霍姆在其所著的《致命病人:为下一次大流行病做准备》一书中谈到,疫苗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当时的中国医生通过划开或割伤皮肤来注入少量的天花脓液,这样的人痘接种法其实与我们现在注射疫苗的原理是一致的。在古代,一些医生还会将痘痂晒干磨成粉末,将它吹入接种者的鼻子里。

当然,源自中国古代的“接种法”有时会让接种者并没有真正获得免疫力,还会有个别接种者患病,却在现代的科学方法出现前,是长期有效的办法。

疫苗如此有效,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对于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脊髓灰质炎、白喉、天花等1个多世纪之前的“加强版艾滋病”、“加强版新冠”都感到陌生。百日咳疫苗出现前,美国每年平均出现20万病例。同样风疹疫苗的出现让美国年均发病数从53万例,降低到了668例,感染者多数是那些拒绝接种疫苗者的孩子。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病例也减少了99%,脊髓灰质炎、天花等疾病病例数也已清零。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近年来兴起的抵制疫苗接种的浪潮,参与者多数是见多识广的高学历者,质疑疫苗会造成严重问题——一些问题确实存在,但发生概率极低,而不接种疫苗感染相关疾病的概率却高得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前广泛投入使用的疫苗高度有效,所以使得疫苗作为医药产业的一门生意,渐渐变得无利可图。全球各主要的制药商可以从一些专利药物获得单品数百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但疫苗销售额却不到这个零头。受此影响,愿意研发疫苗并保持生产线的生产商变少了,这也是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真正能够投入疫苗研发生产的厂商其实寥寥无几的重要原因。

疫苗和药物不同。许多慢性病的患者都需要长期服用维持性药物,这使得制药公司的制药市场稳定且可预测。但疫苗则不同,针对特定疫苗的需求并不稳定,也难以预测。这个关键因素使得愿意投入到疫苗研发的资金变得更少。

《致命病人:为下一次大流行病做准备》书中提醒指出,人们受到小说和电影的误导,误认为科学家都可以很快找到神奇的药方,让医疗队赶往现场注入感染者体内,后者可以很快奇迹般的康复。这种事情不会在现实中发生,疫苗不是神药,主要用于预防而非治疗。而且,疫苗的验证而今变得十分严格,从动物实验再到三个阶段的人体试验,还要提交监管部门审查,过程很长。

制备疫苗更难、过程更漫长、成本更高,市场还不确定,这意味着要确保疫苗的开发,就需要各国政府以及慈善公益组织投入其中,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

《致命病人:为下一次大流行病做准备》这本书写作于2014-2016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爆发期间。最近20年里,从SARS疫情到HINI流感疫情,到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到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爆发,书作者在当时就预言将在近年来发生一次类似于“西班牙流感”的传染病全球疫情,破坏性与1918-1919年的大流感相当,但在一个人口三倍于当时、人口和贸易流动比百年前密切数倍的世界爆发,所以更加危险。

迈克尔·T.奥斯特霍姆的预言并非危言耸听。相比100年前,2019-2020年的今天,我们身处一个国际商业航空旅行更加频繁的世界(这也是新冠疫情爆发后,主要爆发地的商业航班纷纷被取消,以切断病毒国际船舶链条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城市崛起但除了中国等少数国家能够确保特大城市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安全性并配置相对充分的医疗急救资源,多数新崛起城市的居民生活在一个非常拥挤、肮脏的环境中;百年间,人类加剧了对自然栖息地的侵占,这对于让动物的“疾病储藏库”毫无保留的开在了人类聚集圈的家门口;全球化使得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救生用品等用品都实现了跨国协作生产、输送和销售,疫情使得这种协作和贸易链条的安全性受到威胁。这些都意味着,哪怕是经历过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应对下一次大流行病仍然显得十分脆弱。

《致命病人:为下一次大流行病做准备》书中还指出,正是因为之前在应对一些流行病疫情的处置效率令人满意,所以一些国家和地区乃至国际组织对于疫情的严重性以及需要为应对疫情所进行的周全准备,包括投入资源进行疫苗开发等,都显得漫不经心。而在流行病、传染病疫情爆发,超出人们尤其是决策者预期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也会低估疫情的影响程度,担心采取更加果断的处置措施的经济和社会成本,犹疑迟缓。书作者直言不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从来就没有认真吸取过诸如SARS疫情等严重疫情的教训。

迈克尔·T.奥斯特霍姆在书中详细回顾了最近几十年来美国等国家在应对多项传染病、流行病疫情的处置应对,梳理了当下各国应对传染病、流行病疫情的有效经验和短板。书作者认为,美国应当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保持密切合作,加大对流感等传染病的疫苗、药物研发等方面的经济投入,建立国际组织来处理相关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鼓励企业、资本、公益组织与政府密切合作加快推动各种急需疫苗的开发和储备,预测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对加大传染病爆发风险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所评图书:

书名:《致命病人:为下一次大流行病做准备》

作者:(美)迈克尔·T.奥斯特霍姆、马克·奥尔沙克

译者:张彦希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