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格莱美颁奖礼终于落幕,作为一个(伪)资深欧美乐迷,我被精彩的现场表演所折服:唱功扎实的歌手、过耳难忘的创新、全场嗨翻的热情,我不禁仰天长叹:照这样下去,华语音乐何时才有出头之日?
华语音乐相比于欧美音乐,不论是体系的完整还是运作的成熟,都还差很远。
一、欧美音乐类型丰富,包容性很强
看看格莱美设置的奖项你就知道,流行、摇滚、电子舞曲、R&B、古典、说唱、乡村,甚至还有金属、福音等小众音乐类型。每个类型中都有很多大牌歌手,他们作品数量多且质量高,传唱度很高,在音乐市场中各分天下,百花齐放。而华语音乐中流行独大,即使最近独立音乐进入主流视线,也不能改变流行乐占领大部分市场的事实。
流行乐本身没错,重点是流行乐的质量完全跟不上数量的发展。每年都有批量的流行乐被生产出来,但题材无非三种:
1、我爱你,但你不爱我,我好痛苦啊啊啊;
2、我爱你,但我不能和你在一起,我好难过啊啊啊;
3、我不爱你了,你却纠缠着我,我好心烦啊啊啊……跳来跳去跳不出“爱情”的题材,就算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也经不住您这么絮叨吧?
另外一些不听流行的“捣蛋鬼”还挺得意,听着所谓“小众音乐”孤芳自赏,说着“你们红了我好难过”,非要和流行乐划清界限,你这么任性,要是华语音乐江河日下你要负责任咯?
二、音乐驱动不同,粉丝效应还是回归音乐本身?
在华语乐坛,歌手出新歌要打榜,势必借助强大而盲目的粉丝后援,在微博刷话题、买热点,占领版面头条,制造爆点推波助澜,可以说,大部分的歌能传唱大街小巷,并不是因为优秀的歌词和编曲,而是庞大的粉丝群和公关运营的结果。
欧美音乐更多地是关注音乐本身。一首歌要配备专业的音乐制作人、专业的乐手、专业的和声和DJ,你能从精致的编曲中听到满满的诚意。歌迷也比较“理性”,即使是自己的爱豆,出了不好听的歌也会被吐槽。
一个是明星效应驱动,一个是音乐本身驱动,哪个更能创造好音乐呢?答案不言而喻。
三、原创才是王道,创新精神不能少
看看欧美乐坛的当红歌手:Taylor Swift、Adele、Lady Gaga,都凭借原创歌曲红遍全球,虽然自己写歌有局限(比如前两位经常写歌倾诉失恋的痛苦……)但表达的是真情感,也是衡量歌手才华的标准。而国内的大牌歌手会写歌的有几个?应该感谢林夕、黄伟文、姚谦等一众优秀作词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欧美歌手的创新精神也值得学习,我们惊艳于乡村音乐中穿插布鲁斯的旋律,惊艳于摇滚中增加说唱元素,这些现在看来很普通的做法,都是欧美音乐不断融合、不断创新的结果。每个成功的歌手在某一阶段都会选择转型,寻求突破。Taylor Swift唱乡村出道,在专辑《1989》中转向流行,最终成功证明了自己。除了在音乐上玩出新花样,他们在舞台效果、舞美编排上也别出心裁,相信大家对格莱美上Gaga致敬大卫鲍伊的高科技表演还念念不忘呢。
再看国内,老牌歌手的经典还在反复演唱,新晋歌手的作品也不过红了一时。孙楠夺冠歌曲《红旗飘飘》!excuse me?这种歌编曲翻出花来我都不想听好吗!翻来覆去还是老调重弹,换汤不换药,即使老歌重新编曲,也是熟悉的套路,玩的都是别人剩下的。所以当谭维维和华阴老腔这种组合出现时,大家都很激动,这才是属于我大中华的创新嘛!华语音乐应该换换脑子,找到新出路了,别再让听众听到某一首歌时感觉“唉?这个旋律好熟悉!”
四、规范版权是音乐发展的底线
(麦当娜)
2013年的福布斯名人排行榜前十名中,半数都是歌手,其中麦当娜以12500万美元位居收入排名第一,Lady Gaga、Bon Jovi、Justin Bieber等巨星都有不菲收入,除了演唱会收入以外,音乐版权收入占很大一部分。从1978年开始,美国对各类型作品进行为期70年的版权保护,包括音乐。而最早的版权保护法案可以追溯到18世纪。成熟的版权保护也体现在国外各种音乐软件的下载功能上——大部分歌曲都是付费下载的。这一点国内也在改进,付费听歌是大趋势。别再让优秀的原创音乐人饿着肚子去酒吧街头卖唱了,他们本应该通过自己的才华来获得财富,也获得尊重。
其实拿华语音乐和欧美音乐比较是不公平的,因为华语流行乐最初就来源于欧美流行乐,一路上学习着、模仿着,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被大人拉扯着,踉跄前行。欧美音乐有成熟完整的发展体系:从爵士到布鲁斯,从摇滚到电子,他们扎实地一步步走来,国内对这些的学习却是零散而片面的,没有深厚的底蕴,生产不出优秀的音乐也可以理解。
但是我们一直在改进,比如唱歌节目越来越强调音乐本身,拒绝权威和老套;对于假唱现象,大家也都狠狠吐槽;独立音乐不再小众,南山南热度直逼小苹果(好想笑怎么回事);乐评人对音乐的分析也让更多人理性思考。吐槽归吐槽,谁不希望华语音乐也能有格莱美这般盛世?
其实,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远不止于此,如何打破僵化的制度,开拓音乐的新思路,是每个音乐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更多好音乐,支持优秀音乐人,让更多人听到新鲜的声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