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得欧冠冠军可以说是所有足球俱乐部的最高目标,不仅仅是因为其高额的奖金——本赛季冠军得主将会获得近5500万欧元的收入,这还不包括“市场份额”、门票收入和其他商业奖金所带来的约4000万欧元的收益。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欧洲顶级的足球俱乐部们都要倾力赢得比赛。
我们咨询了来自体育情报(Sporting Intelligence)的Nick Harris,请他分析了过去十年欧冠冠军与亚军的一些数据,并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夺冠的秘诀。他们是怎么获胜或者进入决赛的?他们做到了哪些是对手没有做到的?是否奏效?下面是从过去十年的荣耀追逐战中得到的些许启示。
1、资金投入
历年冠亚军球队身价。(白色:冠军;黑色:亚军。)
这看起来似乎过于浅显,但充分利用经济实力的好处确实是显而易见的。在过去十年的欧冠决赛中,身价更高的球队(首发11人)仅输掉3次,其中只有一次输掉比赛的队伍有着更豪华的23人大名单和首发11人阵容:2008-09赛季的曼联(1亿8870万英镑)输给了巴塞罗那(1亿2380万英镑)。
2、拥有自己的球员
历年冠亚军球队自由/租借球员人数。(白色:冠军;黑色:亚军。)
过去十年的欧冠比赛,有八届冠军球队在首发11人中拥有最少的租借球员和自由转会球员。(十届欧冠的冠军都是全体球员中租借球员和自由转会球员最少的球队。)这也许听起来有点奇怪,却与上一条关于资金投入的理论不谋而合。
尤文图斯在2014-15赛季的欧冠决赛中殊死一搏,但队伍中有五名自由球员(安德烈·皮尔洛、鲁比尼奥、保罗·博格巴、费尔南多·略伦特和金斯利·科曼)和三名租借球员(罗穆洛、罗贝托·佩雷拉和亚历桑德罗·马特里),最终还是一直以来致力于壮大球队阵容的对手巴塞罗那表现更为出色。在欧洲,想要获得成功就没有廉价的道路可走。
3、充分利用自家青训
历年冠亚军球队中来自青训球员的数量。(白色:冠军;黑色:亚军。)
一般而言,那些青训工作做的好的球队往往能在欧冠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过去十年中的七届欧冠冠军球队都是队伍中拥有自家青训出身球员最多的球队。拥有较多青训球员的球队仅输了两次,凑巧的是两次输掉比赛的都是拜仁慕尼黑(2009-10赛季对战国际米兰,2011-12赛季对战切尔西)。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次获胜的都是经济实力更强的球队(参见第一条)。
4、效力时间无关紧要
历年冠亚军球队中每名球员平均效力时长。(白色:冠军;黑色:亚军。)
巴塞罗那以拥有众多长时间效力的球员保持稳定阵容而闻名,但这一特点并没有给他们的欧冠之旅带来可观的成效。那些球员效力平均时长最长的球队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五次胜利,也五次落败,没有显示出明显优势。不过,所有20支决赛队伍都有较为稳定的阵容。曼联在2010-11赛季的欧冠决赛中失利,每位球员在球队效力的平均时长达到5.9年,首发11人中更是高达7.2年。
5、年龄不是问题
历年冠亚军球队球员平均年龄。(白色:冠军;黑色:亚军。)
在欧冠这一足球界的最大舞台上,经验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非必不可少。冠军球队的平均年龄比亚军高出半年(26.8对26.3),不过米兰在2006-07赛季击败利物浦的一战使该数据有所偏差,当时米兰的平均年龄高达30.3,利物浦仅为25.4。过去十年中有五届冠军为更年轻的队伍所得。
6、任用本土球员
历年冠亚军球队中本土球员的数量。(白色:冠军;黑色:亚军。)
如今各个足球大国在踢球风格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小,但拥有更多本土球员的球队还是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更多次胜利,夺得6次冠军。欧冠冠军的23人大名单中平均有10.2名本土球员,而亚军仅有9.1名。
(翻译:王思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