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评论】便利不应成为借口,面对扫码点单你有权利说“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评论】便利不应成为借口,面对扫码点单你有权利说“不”

餐饮行业应当在追赶科技的同时照顾到少部分群体的需求、关注消费者的权益,让科技变得更有“温度”。

图片来源:unsplash

记者 | 佘晓晨

你有多久没用纸质菜单点菜了?

拿出手机、扫码点单、结账走人,成为许多人在餐厅吃饭的常态。科技在进步,看得见的二维码背后,是一个个“看不见”的代码造出来的智慧王国。

突如其来的疫情无疑推进了这种无接触消费模式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商家加入了扫码点单的队伍。根据商家服务公司有赞的数据,在有赞连锁统计的2020年线下门店交易额中,通过线上点单完成的交易额增长占比达到了30%-40%。

对于消费者来说,相较于传统的点菜方式,扫码点单更加方便且高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的效率。对商家而言,扫码点单则可以节省人力成本、提升服务效率,也能帮助他们获取所谓的“私域流量”——扫码点单关注公众号、加入会员获取优惠等方式,已经是许多餐厅的标配。

在一家数字点单系统供应商的宣传中,传统150平方米的餐饮门店一个中午能够接待的客人在80单左右,使用扫码点单后,可帮助门店接待160-200单客人。会员数量、顾客复购率等数据也成为扫码点单的“战绩”。

但与此同时,消费者选择权、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也凸显出来:线上点单优惠更大的情况下,消费者能否真正自由选择如何点单?扫码点单获取个人手机号等信息的方式是否合理?这些都亟待讨论。

像不少肯德基门店已撤掉菜单,店员都在推荐“扫码下单”。而《中国青年报》近日发表的《扫码点单 疲惫不堪》一文也指出,“现代生活的精髓,就是稀里糊涂跟着科技的潮流奔涌向前,在手机上点‘同意、同意、同意’,向机器让渡选择的权利。”

商家的确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却也忽视了那些远离互联网、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人群需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4.63亿,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和设备不足是他们不上网的主要原因。

就在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导各级政府与社会各方力量,切实做好老年人与智能服务的对接工作,让老年人在智能时代的生活便利性问题得到多方关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许可认为,这一问题关乎的是消费者的选择权。在餐厅不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的情况下,是否提供人工点单服务是商家的经营自由,消费者也有权因为商家不提供某种服务选择离开。但基于实际的生活,“扫码点单”已经无形中将一些人拒之门外。

此外,扫码点单让消费者被动成为了“大数据”的一部分。据界面新闻了解,扫码点单要么让消费者进入某一个数字点餐系统,要么是进入店家(尤其是连锁品牌)的公众号,很多情况下消费者需要点击关注及注册会员后才能点菜。

早在2018年,《南方都市报》就曾报道过,在消费者扫码点单或使用店内无线网络时,其被动地关注了公众号,后续又收到了很多广告信息。如今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以一家上海的连锁餐饮品牌店铺为例,除了不提供纸质菜单之外,在消费者扫码点单之后,顾客需要关注该品牌的公众号,继而进入小程序。而在点单之前,小程序又需要获取用户的手机号和位置等信息。

许可认为,一部分商家是出于网络支付实名制的要求而必须获取手机号等实名信息,但很多餐厅并不需要在线上付款,他们收集用户信息意欲何为、信息又去向何处等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目前,我国首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正在审议中。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的规定,处理个人信息的同意,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意思表示,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和处理的个人信息种类发生变更的,应当重新取得个人同意。此外,基于个人同意而进行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个人有权撤回其同意。

就现阶段而言,“扫码点单”并未触犯法律层面的规则,消费者也可以自愿选择是否离开餐厅和“贡献”信息,但这不代表商家的做法一定合理。

面对值得商榷的科技应用,消费者有权利说“不”。餐饮行业也应当在追赶科技的同时照顾到少部分群体的需求、关注消费者的权益,让科技变得更有“温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有赞

2.4k
  • 科技早报|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过阿里;B站日活用户破1亿
  • 中国有赞:建议根据奖励计划A向401名承授人授出合共约1.06亿份奖励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评论】便利不应成为借口,面对扫码点单你有权利说“不”

餐饮行业应当在追赶科技的同时照顾到少部分群体的需求、关注消费者的权益,让科技变得更有“温度”。

图片来源:unsplash

记者 | 佘晓晨

你有多久没用纸质菜单点菜了?

拿出手机、扫码点单、结账走人,成为许多人在餐厅吃饭的常态。科技在进步,看得见的二维码背后,是一个个“看不见”的代码造出来的智慧王国。

突如其来的疫情无疑推进了这种无接触消费模式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商家加入了扫码点单的队伍。根据商家服务公司有赞的数据,在有赞连锁统计的2020年线下门店交易额中,通过线上点单完成的交易额增长占比达到了30%-40%。

对于消费者来说,相较于传统的点菜方式,扫码点单更加方便且高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的效率。对商家而言,扫码点单则可以节省人力成本、提升服务效率,也能帮助他们获取所谓的“私域流量”——扫码点单关注公众号、加入会员获取优惠等方式,已经是许多餐厅的标配。

在一家数字点单系统供应商的宣传中,传统150平方米的餐饮门店一个中午能够接待的客人在80单左右,使用扫码点单后,可帮助门店接待160-200单客人。会员数量、顾客复购率等数据也成为扫码点单的“战绩”。

但与此同时,消费者选择权、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也凸显出来:线上点单优惠更大的情况下,消费者能否真正自由选择如何点单?扫码点单获取个人手机号等信息的方式是否合理?这些都亟待讨论。

像不少肯德基门店已撤掉菜单,店员都在推荐“扫码下单”。而《中国青年报》近日发表的《扫码点单 疲惫不堪》一文也指出,“现代生活的精髓,就是稀里糊涂跟着科技的潮流奔涌向前,在手机上点‘同意、同意、同意’,向机器让渡选择的权利。”

商家的确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却也忽视了那些远离互联网、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人群需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4.63亿,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和设备不足是他们不上网的主要原因。

就在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导各级政府与社会各方力量,切实做好老年人与智能服务的对接工作,让老年人在智能时代的生活便利性问题得到多方关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许可认为,这一问题关乎的是消费者的选择权。在餐厅不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的情况下,是否提供人工点单服务是商家的经营自由,消费者也有权因为商家不提供某种服务选择离开。但基于实际的生活,“扫码点单”已经无形中将一些人拒之门外。

此外,扫码点单让消费者被动成为了“大数据”的一部分。据界面新闻了解,扫码点单要么让消费者进入某一个数字点餐系统,要么是进入店家(尤其是连锁品牌)的公众号,很多情况下消费者需要点击关注及注册会员后才能点菜。

早在2018年,《南方都市报》就曾报道过,在消费者扫码点单或使用店内无线网络时,其被动地关注了公众号,后续又收到了很多广告信息。如今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以一家上海的连锁餐饮品牌店铺为例,除了不提供纸质菜单之外,在消费者扫码点单之后,顾客需要关注该品牌的公众号,继而进入小程序。而在点单之前,小程序又需要获取用户的手机号和位置等信息。

许可认为,一部分商家是出于网络支付实名制的要求而必须获取手机号等实名信息,但很多餐厅并不需要在线上付款,他们收集用户信息意欲何为、信息又去向何处等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目前,我国首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正在审议中。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的规定,处理个人信息的同意,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意思表示,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和处理的个人信息种类发生变更的,应当重新取得个人同意。此外,基于个人同意而进行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个人有权撤回其同意。

就现阶段而言,“扫码点单”并未触犯法律层面的规则,消费者也可以自愿选择是否离开餐厅和“贡献”信息,但这不代表商家的做法一定合理。

面对值得商榷的科技应用,消费者有权利说“不”。餐饮行业也应当在追赶科技的同时照顾到少部分群体的需求、关注消费者的权益,让科技变得更有“温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