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百科——孟祥国
投资人简介:参与发起清华同方、诚志股份上市,上市退出后自主创业10余年,在技术孵化、科技园区、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经验丰富。
职务(及荣誉):
清融信控股董事长;
领头会理事;
启迪创投合伙人;
中国火炬创业导师;
清华大学2014级MBA导师;
中国娃公益俱乐部联合发起人、执行主席;
北大清华校友创新创业俱乐部发起人、秘书长。
教育背景:清华88级化工系本科;北大2000级BIMBA
投资案例:艾斯蒙科技、爱听科技、永安信财富、开源中国、瑞恩传媒、昆仑决、惠民网
投资规模:200万以上
投资阶段:天使轮及以后
投资领域:TMT、先进制造、环保、大健康
投资方式特点:
可提供附加值——财富团顾问、天使导师团、导入资源、帮助解决项目发展问题
五个看项目的要点。“第一,先看是不是方向:是不是刚需?是不是类刚需?不是,放弃;是,继续。第二,再看市场容量够不够,最好超过百亿。第三,看团队:也即是人,在三要点的比重中,占到50-70%,其中发起人最关键,占到团队比重的50%以上。第四,看商务模式:有技术壁垒的为最佳,在三要点的比重中,占到25-30%;第五,看产品:包括有形或无形的,有技术创新和解决消费者痛点为最基本要求,在三要点比重中,占到15%。需要说明的是,是不是刚需和市场够不够大,又是由产品和商务模式所决定的。”
孟祥国说,他的工作经历,基本都是被动,是被情势推着走,只有大学毕业时选择做企业和现在选择做投资是主动。他信奉“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的信念,即使是被动选择也要做到出彩。他不求成就一代伟业,但求做到“人过留名”。
无路可走选创业
“我1993年毕业,上大学期间就抱定挣钱的想法,所以,大学毕业时是主动选择做企业的。”
孟祥国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即跟随辅导员在化工系创业,参与创办北京清华永昌化工有限公司。1997年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8岁的孟祥国任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化工公司总经理,并在此期间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直到2000年,孟祥国开始自己创业。“这次创业也是被动,是无路可走。”想必其中别有一番滋味在他的心头。
他创立清大华创,从事技术孵化、技术产业化之类的创投相关行业,到2005年他开始征地做科技产业园和一些配套房地产项目。2009年孟祥国的第一个园区投入使用,2010年他开始跟着创投机构为园区入驻企业做投资。但这些在他看来,仍然都是被动的选择,都有着被情势赶着走的无奈。
2013年底,孟祥国从科技园和房地产的业务中脱出来,2014年创建清融信控股有限公司。2014年4月26日清华校庆当天,一个名叫“梦想路演——同学创业,同学相伴”的活动在清华主楼后厅举行,孟祥国带着他的项目“互联网思维改造投资”走上讲台。“这一次,是我主动规划!”
拥有7年校企、5年技术产业化、8年园区和地产开发、6年园区招商运营、6年投资“豪华”经验的孟祥国,在他看来,对他影响做大的还是做房地产时期的经历。“做房地产那几年,培养了我抓规律的能力。”做房地产,要盖很多章,这意味着要被无数个部门管,就要自己总结政府制定方针的规律,顺着规律走。此外,做房地产还培养了他和各种人交朋友的能力,做房地产不仅要知道政府的思维逻辑,知道如何跟政府打交道,还要知道社会底层人的想法,比如施工队、包工头,得和他们打交道。
“人生是一个平衡的状态,一个年轻时候经历挫折的人,往往在他年老的时候都能够拥有很好的状态。”孟祥国认为一个人走弯路很正常,但走过后要善于总结,知道为什么走了弯路,下一步怎么办。
孟祥国做房地产时走过一个大弯路,他现在想来还后悔不已。一个面潮海背靠山的房地产项目,非常适合盖花园洋房,投出产出大,但当时由于坚持出面积盖高楼。一味追求面积,忽视投入产出比,造成的结果就是少赚很多钱。
孟祥国将这一次教训总结为“太自信,太将自己当回事”。“清华也考上了,北大也混过,弄个房地产项目有什么了不起。”他抱着这样的思想,结果走了大弯路。现在他反复告诫自己,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局限,要放低自己去尊重别人,千万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这也正好符合当下大势的互联网思维。
实业旧人做投资
孟祥国一路从实业走来,他充分体会到实业人做投资的优势,也了解实业人做投资的难处。
他将实业人做投资的优势概括为两点。一点是实业人做投资能够看透项目,因为实业人创过业带过团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点是实业人更善于交朋友,更容易获得好资源,因为做实业得求人,不会交朋友实业做不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投资机构高高在上的时代一去不返,现在投资人要放下身段和创业者做朋友。北大清华一路创业的“豪华”经验,让孟祥国能一眼看透项目的优势和不足,并很快给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人性是共通的,你真为创业者好他会知道,他们会想‘和这个人打交道,会对我未来发展更有好处。’”一路做实业累积的人格魅力让孟祥国能自信地说,他能够让创业者和他做朋友。
孟祥国将实业人做投资的难处也概括为两点,一是风控意识不行,二是看项目容易带入。
他认为国内过去做实业的人普遍有很强的赌性,他们信奉一句话“1%的希望要付出100%的努力”。这句话从投行的角度看,赌性太大。
实业人看项目还很容易毫无意识地把自己想象成CEO。“他一眼看出项目这里有问题,那里有问题,然后顺势思维下去,怎么办这个问题能解决,找谁那个问题能解决。”所以实业人眼里没有孬项目,如果他们自己操盘,就算只有1%的希望也能把项目做起来。这样问题就来了,因为投资过后,项目并不是投资人操作,而是由创业团队操作,投资人原来想好的一切问题解决对策都成了白搭。
孟祥国说,一些很有名的实业老总转型做投资人,到现在还是这个思维。“我用3年多时间才摆脱了实业思想,直到2014年上半年才真正开始用投资人的思维做投资,不容易。”
良将良策造优势
2014年孟祥国联合陈学军创立清融信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融信),下设基金管理公司、财富管理公司,用互联网思维做“一级市场投资&创业生态服务”,致力于“为投资人创造长期、稳定、较高的年复合投资收益率”。
孟祥国分析,现在国内不缺钱,缺的是好的投资机会。想要获得好的投资机会,汇聚资源必不可少。所以,清融信在资源汇聚上做了大量工作,他们成立了清融信影响力投资俱乐部和北大清华校友创新创业俱乐部,帮助投资人集合资源。孟祥国说,包括他以创始发起人的身份加入中国投资人中心,也是为了更好地汇聚资源。
相较与其它机构“募投管退”模式先募资金,清融信采用“选募投管退”模式,将选择项目放在第一位。目前国内投资环境,获得好的投资机会最难,所以将精力主要放在选择项目上在孟祥国看来是明智之举。而且把“选”放在第一位也顺应了如今互联网思维大势的透明化要求。
“募投管退”是先把资金募集起来,好处是“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但它不好的地方是资金一旦募集起来GP就对投资人有负债,GP不由自主地想方设法加快投资进度。任何事情只要一味追求速度就容易出事,投资更是如此。“选募投管退”模式,可以让选项目更加从容,也顺应清融信“宁可错过不可错投”的理念。
孟祥国介绍他们的投后管理也有特色。他们领投的C轮和B轮项目,他们会配置一个由5位合适人员组成的“财富顾问团”,他们领投的天使轮和A轮项目,他们会配置一个由3位合适人员组成的“创业导师团”,这些顾问或者导师,主要是事业有成的北大清华校友,义务为被投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
此外“选募投管退”模式还创造出缩短投资退出期限的优势。“一个项目一支基金,选好项目再募资,募集到的基金只定向投资这一个项目,不用互相等。”孟祥国介绍。而现在普遍的“募投管退”一般是一支基金投多个项目,只要一个项目没有退出,整支基金都无法清盘。所以相比普遍的“募投管退”基金期限,清融信做到了缩短投资退出期限。
当然这也给他们带来挑战,要求他们必须把项目看准,一旦看走眼就会十分麻烦。“我们的GP与合伙人,大多是从实业转型投资,能够看透项目的优点与不足,并能够准确预测项目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们敢选择‘选募投管退’模式的原因。”
人过留名不求急
孟祥国介绍,由于选项目流程具有优势,目前为止他投资过的项目发展都很不错。
从天使轮开始投的项目中,经营物联网和虚拟化的北京艾斯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斯蒙)让孟祥国印象深刻。2010年,孟祥国投资艾斯蒙天使轮,并担任创业导师。
孟祥国透露,他和艾斯蒙之间发生过一段冷战小插曲。艾斯蒙刚起步时公司不大,孟祥国认为公司没有必要设立太多领导,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个人担任就已足够,于是他建议艾斯蒙创始人将二股东的总经理职务去除。结果是艾斯蒙创始人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为此还和他冷战。
一年多后艾斯蒙创始人主动来找孟祥国,告诉他还是他的观点正确。“我做过实业,看出来他们分设后带来的问题。”孟祥国不计前嫌的特性在此时充分体现,继续帮助艾斯蒙,“这是导师,要用自己的经历和能力帮助被投企业。”
目前艾斯蒙已经完成股改,登陆新三板。孟祥国介绍,艾斯蒙没有融A轮和B轮,而是融完天使轮后直接到新三板。实业出身的孟祥国知道,公司发展,从银行贷款代价最低,股权融资成本最大,很多创业企业选择股权融资是因为它们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作为导师,孟祥国运用自身资源帮助艾斯蒙解决银行融资问题,让他们有足够流动资金储备,所以艾斯蒙才能在第二次融资就直接登录新三板。
今年孟祥国将从艾斯蒙股权退出,从天使轮投资至今共6年时间,据保守估计他将获得30倍收益,年复利率76%。
从2014年4月26日第一次公开演讲到2015年末,清融信投资了整整20个项目。平均下来每月一个项目。如果投资过快,孟祥国会主动控制速度,他说:“不能过快,投资是个口碑活,也是一辈子的事。我希望成为巴菲特那样的人,巴菲特的钱多是50岁以后挣的。所以做投资不要着急,‘人过留名’也不要太急。”
原创声明:本文由创投梦工场原创,转载请注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