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浮现,后续机会在哪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浮现,后续机会在哪儿?

“十四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变化挑战与诸多新发展机遇,需要坚定不移加大政策供给,推动新兴产业进一步壮大发展。

文|张振翼  张立艺  武玙璠

编辑|赵涵

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抵御了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了V型反转,预计到2020年四季度产业发展将基本恢复正常,实现“十三五”的顺利收官。“十四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变化挑战与诸多新发展机遇,需要坚定不移加大政策供给,推动新兴产业进一步壮大发展。

2020年实现V型反弹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国经济遭遇到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最严重的困难,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攻坚克难,产业实现了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韧性十足,全年实现V型反弹。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2020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0%,增速前所未见地出现负增长。国家信息中心千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典型企业的景气调查也显示: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景气处于历史最低谷。2020年一季度,行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仅有69.1和71.7,环比分别回落50.2%和47.5%。2020年二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实现快速回升。当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环比回升50.0%和47.6%,尤其是在大力度的复工复产政策支持下,企业生产得到快速恢复,当季度93.5%的企业已经实现员工基本到岗,用工和设备利用景气指数环比回升幅度超过100%。2020年三季度在生产稳定的同时,需求也得到较好恢复。当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又分别回升了11.1%和20.9%,难能可贵的是,市场需求也已从疫情冲击中明显恢复过来,三季度市场需求景气指数环比上升近20个百分点,已经超过了疫情前最后一个季度的水平。2020年四季度预计产业将实现平稳收官。企业家们对四季度生产经营情况的预期较为乐观,预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景气指数及预期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达到131.8和132.1,预期水平已经与疫情前最后一季度的水平基本相当,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基本恢复到正常发展轨道。

政策措施精准有力,环境营造成效显著。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家为了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尤其是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定向扶持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国家信息中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开展的疫情专项调查显示,在政策支持下90%以上员工到岗的企业比例从2020年一季度的43.2%快速回升到2020年二季度的93.5%。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83.5%的调查企业已经享受过各类政府的援助政策,其中,54.4%的企业已获得减免税费、补贴薪资、减免房租与水电费等降成本类政策,44.9%的企业得到延长还款期限、延缴社保等延期类政策。在国家各项政策支持下,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环境景气指数创下自2014年开始调查以来的最高值。

创新活力不降反升,相关政策诉求强烈。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经营状况形成较大冲击,但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企业对于创新投入的意愿不降反升。2020年二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景气指数达到125.2,环比回升51.3%,其中,研发投入指数达到125.8,环比回升52.8%。2020年三季度,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叠加疫情影响常态化后的市场竞争加剧,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选择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坚持走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2020年三季度创新景气指数环比进一步回升,当季研发投入景气指数达到131.1,已经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企业的创新热情持续提升。另外,调查显示,企业希望政府提供支持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诉求最为强烈,有近70%的企业希望政府提供核心技术研发支持,56%的企业希望政府提供技术改造升级支持。

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主要引擎作用

展望“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仍需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主要引擎的作用。

第一,复杂多变国际环境形成新挑战。当前,世界经济长期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阶段,经济增长减速带来的各类压力持续释放,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加速演变,各类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与此同时,2020年爆发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为新兴产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一是全球产业合作格局重构,国际分工体系全面调整。当前几乎所有行业的价值链体系都开始更多地向研发和创新倾斜,要素价格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正在持续下降。随着传统成本型竞争优势的逐渐消退,长期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所依托的全球化带来的技术扩散红利将显著弱化,将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主要发达国家均极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国需直面国际竞争。在全球共同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过程中,所有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都在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此同时,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发达国家为维护现存的产业链优势,并保证其未来的竞争优势,必然会加大对技术转移、跨国投资等方面的规制性措施的调整力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发展环境将会趋于不利。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治理体系尚不完善,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仍旧较多。当前,在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垄断认定,基因编辑等新型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强度等方面,目前各国的规制规则大多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全球也缺乏统一的认定规则和治理体系,这些规制问题将成为下一步产业发展的重大不确定因素。四是预计突发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难以结束。这将给全球经济造成长期波动风险,对我国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带来直接不利影响,部分产业领域市场国外需求将受到明显冲击,被迫转向拓宽国内市场空间。

第二,国内经济发展步入转型新阶段。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创新阶段的变化。随着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产业与国际产业间的技术代差在快速缩小,这就要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必须要向基础型创新、引领性创新转型,要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二是市场结构的变化。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内需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相较于以往在快速提升,相较于国际先进的距离也在快速缩小。这样的结构变化将使得像光伏组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曾经长期持续的技术、市场“两头在外”的状况不再存在。三是产业布局的变化。随着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产业布局政策关注点的层级也需快速提升,应将重点转向区域集群的建设,通过在重点领域推动重点集群的发展实现整个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第三,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发展新红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前沿技术呈现集中突破态势,多个技术群相互支撑、全面涌现的链式发展局面正在形成。全球新兴的独角兽企业点明了新产业、新技术突破的窗口,在所有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独角兽企业中,明显具有主导驱动力,并将在下一步发展中可以起主要作用的技术群主要包括五大类。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领域仍旧是创新的热点,此外量子信息、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也在不断加快应用普及。这一系列新技术互为支撑、加速突破,广泛应用,在自身带来巨大产业增量的同时,还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新一代的通用技术,引领数字经济新范式的到来。二是生物技术,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技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健康、环境、能源、食物等方面的挑战上提供了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更高效、更低廉、更环保的解决方案。进而在生物产业内部形成了以新药创制、基因技术应用服务,新型医疗器械制造、生物农业等为代表的不断加快发展的新增长点。三是绿色技术,分布式发电、先进储能、能源互联网、高效燃料电池等技术不断成熟,核能、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新型能源应用比例不断提升,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动力结构转型不断深化,低碳、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四是先进制造技术。机器人、增材制造、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正在全面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纳米材料、石墨烯等新材料又为制造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新制造技术、新材料将成为新兴产业下一步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五是新空间开拓技术。近年来深空深海深地探测技术取得快速进展,直接带来了太空、海洋等空间的开发利用成本大幅下降,在新兴产业领域将外空、深海开发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疆域已经成为一股热潮。

第四,美好生活向往催生发展新需求。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新需求重点体现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游、体育等社会服务领域。市场更需要利用新技术以更高效率、更好质量的满足新兴需求。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兴起,以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文化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在不断涌现,通过实现创新发展与跨界融合,促进社会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协同化,更好满足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一是教育需求加速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转化。需要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加快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增强教育资源的全面性、可得性与针对性,以全面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二是康养需求对高效化、精准化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发展劳动力替代及增强技术,通过发展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设备大幅提高供给效率。另一方面要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水平,利用精准医学、智慧社区等技术手段大幅提高供给质量。三是文旅需求展现更加鲜明的时代性需求。数字化技术手段正在全面变革文旅产业体系,数字化的时代需要数字化的内容展现方式、数字化的渠道传播方式和数字化的供需交流互动方式,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可或缺的一环。四是体育需求进入融合创新发展新阶段。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生物监测等新技术在体育产业的实践与融合持续加强,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互联网+体育”更是极大丰富了体育产业传播途径和方式,加快催生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激发了市场活力,实现了产业链条的延伸。

“十四五”产业要补短板促长板

“十四五”推动产业加快发展对策建议如下。

第一,精准推动产业布局调整。

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集群建设体系。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名单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仅是目前产业领域的一半左右,其他如数字创意、新能源汽车等具备高度集群式发展倾向的领域都没有出现,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集群考评机制。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尚未明确其进入退出机制。从进入机制看,《“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100个左右特色集群,因此下一步尚有较多发展空间。从退出机制看,国家级集群的建设应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有退出机制来更好适应产业的发展变化。因此还需进一步明确相关机制才可以更好开展相关工作。

第二,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补短板”。国际竞争形势的变化使得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产业链中的核心短板,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集成电路生产基础工艺与核心设备、高端功能材料等重点“卡脖子”领域,必须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加大投入力度,集中攻关予以突破。二是“促长板”。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想在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国际产业竞争力提升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要牢牢掌握住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也就必须加快形成能够在国际产业链体系中拥有制衡能力的重点“长板”。重点在第五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我国已经具备一定竞争实力的领域,加强整体创新体系建设,在一批产业领域形成中国具备引领能力的产业标准与认证体系。三是“强基础”。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是产业市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是整个产业发展的源头,为了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期发展能力,需在新材料、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重点领域、重点技术方面长期持续投入,久久为功,以图长远。

第三,强化产业发展环境营造。

一是创建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进一步深化创新体制改革,破除有碍创新的各类障碍,加快突破新药审批、空域管理、数字产权确权等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体制瓶颈,积极推行敏捷治理,参与式治理,形成包容审慎的适应性监管体系。二是做好资源引导工作。在基础研究等市场失灵领域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争取形成颠覆性突破,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作用的发挥。并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创新相关的减税降费工作,利用金融等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领域提供充足支撑。三是进一步做好以开放促进发展的相关工作。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创新政策体系,扫除创新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为企业引入全球创新资源创造便利条件。同时加强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平台经济治理等热点领域,积极提出并践行中国解决方案,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谋求更为有利的国际发展环境。

第四,持续释放强大国内需求。

一是加强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统一市场形成的障碍。加强政策研究,强化部门协同,积极推动制约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各种障碍,重点破除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地方保护主义,打造公平竞争市场氛围。二是制定释放新技术新产品需求的政策体系。配合供给侧高质量发展目标,制定基于供需协同发力的需求侧创新政策。鼓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采购新兴产业领域自主的新技术新服务,积极营造产品应用场景。通过更为有效的减税降费手段直接刺激新技术新产品消费。三是加快推动新型消费发展。例如,加速5G网络建设和场景应用,完善配套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促进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型消费发展,扩大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方面消费,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培育壮大起来,加快释放新型消费潜力。

第五,高效推进对外开放合作。

一是鼓励参与有关国际标准制定。鼓励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细分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强化国际市场话语权和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力。深化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和体系建设,推进国家标准互认。加快推广我国优势产业标准,保持产业标准领域领先地位。二是重点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布局。大力发展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联盟,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装备,鼓励布局和申报PCT国际专利。积极探索完善与国内产业和行业协会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及时掌握“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三是大力发展国际化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补贴服务费用等方式,发展一批高水平国际化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国际化的金融、人力、知识产权、会计、管理和咨询等服务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走出去提供高质量服务。

作者简介

张振翼,国家信息中心新兴产业处副处长;

张立艺,国家信息中心高级项目分析师;

武玙璠,国家信息中心分析师。

审核:艾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浮现,后续机会在哪儿?

“十四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变化挑战与诸多新发展机遇,需要坚定不移加大政策供给,推动新兴产业进一步壮大发展。

文|张振翼  张立艺  武玙璠

编辑|赵涵

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抵御了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了V型反转,预计到2020年四季度产业发展将基本恢复正常,实现“十三五”的顺利收官。“十四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变化挑战与诸多新发展机遇,需要坚定不移加大政策供给,推动新兴产业进一步壮大发展。

2020年实现V型反弹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国经济遭遇到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最严重的困难,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攻坚克难,产业实现了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韧性十足,全年实现V型反弹。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2020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0%,增速前所未见地出现负增长。国家信息中心千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典型企业的景气调查也显示: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景气处于历史最低谷。2020年一季度,行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仅有69.1和71.7,环比分别回落50.2%和47.5%。2020年二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实现快速回升。当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环比回升50.0%和47.6%,尤其是在大力度的复工复产政策支持下,企业生产得到快速恢复,当季度93.5%的企业已经实现员工基本到岗,用工和设备利用景气指数环比回升幅度超过100%。2020年三季度在生产稳定的同时,需求也得到较好恢复。当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又分别回升了11.1%和20.9%,难能可贵的是,市场需求也已从疫情冲击中明显恢复过来,三季度市场需求景气指数环比上升近20个百分点,已经超过了疫情前最后一个季度的水平。2020年四季度预计产业将实现平稳收官。企业家们对四季度生产经营情况的预期较为乐观,预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景气指数及预期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达到131.8和132.1,预期水平已经与疫情前最后一季度的水平基本相当,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基本恢复到正常发展轨道。

政策措施精准有力,环境营造成效显著。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家为了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尤其是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定向扶持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国家信息中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开展的疫情专项调查显示,在政策支持下90%以上员工到岗的企业比例从2020年一季度的43.2%快速回升到2020年二季度的93.5%。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83.5%的调查企业已经享受过各类政府的援助政策,其中,54.4%的企业已获得减免税费、补贴薪资、减免房租与水电费等降成本类政策,44.9%的企业得到延长还款期限、延缴社保等延期类政策。在国家各项政策支持下,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环境景气指数创下自2014年开始调查以来的最高值。

创新活力不降反升,相关政策诉求强烈。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经营状况形成较大冲击,但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企业对于创新投入的意愿不降反升。2020年二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景气指数达到125.2,环比回升51.3%,其中,研发投入指数达到125.8,环比回升52.8%。2020年三季度,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叠加疫情影响常态化后的市场竞争加剧,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选择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坚持走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2020年三季度创新景气指数环比进一步回升,当季研发投入景气指数达到131.1,已经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企业的创新热情持续提升。另外,调查显示,企业希望政府提供支持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诉求最为强烈,有近70%的企业希望政府提供核心技术研发支持,56%的企业希望政府提供技术改造升级支持。

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主要引擎作用

展望“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仍需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主要引擎的作用。

第一,复杂多变国际环境形成新挑战。当前,世界经济长期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阶段,经济增长减速带来的各类压力持续释放,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加速演变,各类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与此同时,2020年爆发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为新兴产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一是全球产业合作格局重构,国际分工体系全面调整。当前几乎所有行业的价值链体系都开始更多地向研发和创新倾斜,要素价格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正在持续下降。随着传统成本型竞争优势的逐渐消退,长期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所依托的全球化带来的技术扩散红利将显著弱化,将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主要发达国家均极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国需直面国际竞争。在全球共同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过程中,所有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都在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此同时,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发达国家为维护现存的产业链优势,并保证其未来的竞争优势,必然会加大对技术转移、跨国投资等方面的规制性措施的调整力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发展环境将会趋于不利。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治理体系尚不完善,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仍旧较多。当前,在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垄断认定,基因编辑等新型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强度等方面,目前各国的规制规则大多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全球也缺乏统一的认定规则和治理体系,这些规制问题将成为下一步产业发展的重大不确定因素。四是预计突发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难以结束。这将给全球经济造成长期波动风险,对我国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带来直接不利影响,部分产业领域市场国外需求将受到明显冲击,被迫转向拓宽国内市场空间。

第二,国内经济发展步入转型新阶段。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创新阶段的变化。随着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产业与国际产业间的技术代差在快速缩小,这就要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必须要向基础型创新、引领性创新转型,要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二是市场结构的变化。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内需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相较于以往在快速提升,相较于国际先进的距离也在快速缩小。这样的结构变化将使得像光伏组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曾经长期持续的技术、市场“两头在外”的状况不再存在。三是产业布局的变化。随着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产业布局政策关注点的层级也需快速提升,应将重点转向区域集群的建设,通过在重点领域推动重点集群的发展实现整个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第三,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发展新红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前沿技术呈现集中突破态势,多个技术群相互支撑、全面涌现的链式发展局面正在形成。全球新兴的独角兽企业点明了新产业、新技术突破的窗口,在所有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独角兽企业中,明显具有主导驱动力,并将在下一步发展中可以起主要作用的技术群主要包括五大类。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领域仍旧是创新的热点,此外量子信息、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也在不断加快应用普及。这一系列新技术互为支撑、加速突破,广泛应用,在自身带来巨大产业增量的同时,还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新一代的通用技术,引领数字经济新范式的到来。二是生物技术,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技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健康、环境、能源、食物等方面的挑战上提供了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更高效、更低廉、更环保的解决方案。进而在生物产业内部形成了以新药创制、基因技术应用服务,新型医疗器械制造、生物农业等为代表的不断加快发展的新增长点。三是绿色技术,分布式发电、先进储能、能源互联网、高效燃料电池等技术不断成熟,核能、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新型能源应用比例不断提升,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动力结构转型不断深化,低碳、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四是先进制造技术。机器人、增材制造、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正在全面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纳米材料、石墨烯等新材料又为制造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新制造技术、新材料将成为新兴产业下一步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五是新空间开拓技术。近年来深空深海深地探测技术取得快速进展,直接带来了太空、海洋等空间的开发利用成本大幅下降,在新兴产业领域将外空、深海开发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疆域已经成为一股热潮。

第四,美好生活向往催生发展新需求。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新需求重点体现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游、体育等社会服务领域。市场更需要利用新技术以更高效率、更好质量的满足新兴需求。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兴起,以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文化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在不断涌现,通过实现创新发展与跨界融合,促进社会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协同化,更好满足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一是教育需求加速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转化。需要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加快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增强教育资源的全面性、可得性与针对性,以全面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二是康养需求对高效化、精准化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发展劳动力替代及增强技术,通过发展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设备大幅提高供给效率。另一方面要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水平,利用精准医学、智慧社区等技术手段大幅提高供给质量。三是文旅需求展现更加鲜明的时代性需求。数字化技术手段正在全面变革文旅产业体系,数字化的时代需要数字化的内容展现方式、数字化的渠道传播方式和数字化的供需交流互动方式,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可或缺的一环。四是体育需求进入融合创新发展新阶段。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生物监测等新技术在体育产业的实践与融合持续加强,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互联网+体育”更是极大丰富了体育产业传播途径和方式,加快催生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激发了市场活力,实现了产业链条的延伸。

“十四五”产业要补短板促长板

“十四五”推动产业加快发展对策建议如下。

第一,精准推动产业布局调整。

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集群建设体系。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名单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仅是目前产业领域的一半左右,其他如数字创意、新能源汽车等具备高度集群式发展倾向的领域都没有出现,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集群考评机制。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尚未明确其进入退出机制。从进入机制看,《“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100个左右特色集群,因此下一步尚有较多发展空间。从退出机制看,国家级集群的建设应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有退出机制来更好适应产业的发展变化。因此还需进一步明确相关机制才可以更好开展相关工作。

第二,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补短板”。国际竞争形势的变化使得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产业链中的核心短板,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集成电路生产基础工艺与核心设备、高端功能材料等重点“卡脖子”领域,必须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加大投入力度,集中攻关予以突破。二是“促长板”。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想在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国际产业竞争力提升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要牢牢掌握住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也就必须加快形成能够在国际产业链体系中拥有制衡能力的重点“长板”。重点在第五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我国已经具备一定竞争实力的领域,加强整体创新体系建设,在一批产业领域形成中国具备引领能力的产业标准与认证体系。三是“强基础”。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是产业市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是整个产业发展的源头,为了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期发展能力,需在新材料、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重点领域、重点技术方面长期持续投入,久久为功,以图长远。

第三,强化产业发展环境营造。

一是创建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进一步深化创新体制改革,破除有碍创新的各类障碍,加快突破新药审批、空域管理、数字产权确权等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体制瓶颈,积极推行敏捷治理,参与式治理,形成包容审慎的适应性监管体系。二是做好资源引导工作。在基础研究等市场失灵领域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争取形成颠覆性突破,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作用的发挥。并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创新相关的减税降费工作,利用金融等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领域提供充足支撑。三是进一步做好以开放促进发展的相关工作。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创新政策体系,扫除创新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为企业引入全球创新资源创造便利条件。同时加强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平台经济治理等热点领域,积极提出并践行中国解决方案,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谋求更为有利的国际发展环境。

第四,持续释放强大国内需求。

一是加强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统一市场形成的障碍。加强政策研究,强化部门协同,积极推动制约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各种障碍,重点破除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地方保护主义,打造公平竞争市场氛围。二是制定释放新技术新产品需求的政策体系。配合供给侧高质量发展目标,制定基于供需协同发力的需求侧创新政策。鼓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采购新兴产业领域自主的新技术新服务,积极营造产品应用场景。通过更为有效的减税降费手段直接刺激新技术新产品消费。三是加快推动新型消费发展。例如,加速5G网络建设和场景应用,完善配套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促进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型消费发展,扩大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方面消费,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培育壮大起来,加快释放新型消费潜力。

第五,高效推进对外开放合作。

一是鼓励参与有关国际标准制定。鼓励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细分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强化国际市场话语权和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力。深化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和体系建设,推进国家标准互认。加快推广我国优势产业标准,保持产业标准领域领先地位。二是重点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布局。大力发展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联盟,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装备,鼓励布局和申报PCT国际专利。积极探索完善与国内产业和行业协会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及时掌握“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三是大力发展国际化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补贴服务费用等方式,发展一批高水平国际化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国际化的金融、人力、知识产权、会计、管理和咨询等服务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走出去提供高质量服务。

作者简介

张振翼,国家信息中心新兴产业处副处长;

张立艺,国家信息中心高级项目分析师;

武玙璠,国家信息中心分析师。

审核:艾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