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提倡家庭成员合葬,不保留骨灰”,你同意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提倡家庭成员合葬,不保留骨灰”,你同意吗?

当务之急,是加大力度打击囤墓、炒地等投资怪象,禁止乱建大面积的豪华墓地,真正做到“人死而平等”。推行节地生态安葬虽是文明进步之举,却也需等待时机,循序渐进。

文/王雅莉

近日,民政部、发改委等9个部门出台意见,要求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即鼓励家庭成员合葬,倡导骨灰撒海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

虽然只是意见稿,但许多网友却对此反应激烈,认为这是让人“死无葬身之地”。的确,中国自古就有“入土为安”的说法,火葬在广大农村地区尚且未被人们广泛接受,更何况新型的海葬、树葬等方式呢?如此改革,步子似乎迈得大了些。其实,在民众观念仍趋传统的今天,与其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不如加快打击囤墓、炒地等投资怪象。

在现阶段的中国,推行生态安葬不仅面临着传统观念的压力,更面临着政府公信力下降的问题。和倡导开放式街区一样,提倡节地生态安葬,虽说是走向现代文明、和国际接轨的做法,但也同样有挤压个人权利的嫌疑。“鼓励家庭成员合葬”,这个“家庭成员”是指什么?夫妻合葬尚可理解,但死后公公婆婆、儿子儿媳都葬在一起恐怕不合适吧?

更让人担忧的,是实施生态安葬过程中政府的失职。之前有地方政府为了创造政绩,不顾民意强制推行火葬。比如2014年,安徽省发生了“6老人为求土葬在‘强制火化’前自杀身亡”的悲剧。也有地方由此滋生了权力寻租空间,只要多掏钱就能土葬,还能拿到合法的“火葬证”。此番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会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呢?

以保护生态为名,不顾地方具体情况就大力推行殡葬改革,很容易在实施时“变味”。长此以往,民众就会逐渐失去对政府的信任,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此次人们对节地生态安葬的反感,正是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一种反映。

再者,推行生态安葬,其直接原因是墓地紧张。可是中国的墓地真的有那么紧张吗?去年3月,北京市殡葬协会副会长姜晓刚表示,目前北京现有33所公墓,至少还可以使用50年。事实上,当下中国的墓地短缺多半是结构性的短缺,而非全面短缺。造成这短缺的“墓”后推手就是大量的“炒墓者”。不少墓葬经营企业在大中城市周边大量“囤墓”,炒高墓地价格,待价而沽。普通老百姓看着飞涨的墓地价格,也不得已加入“囤墓”的队伍,怕以后“死不起”。这样一来,家里有人过世,真正急需墓地的人反而没有“阴宅”可用了。

当然,墓地紧张背后的推手不光是“炒墓者”,一些特权阶层乱占土地,建立豪华墓地的行为也进一步加剧了墓地紧张的现象。

这样看来,节地生态安葬意见其实有点像楼市的“限购令”,搞不好会拉大阶级差距。就实际效用来讲,生态安葬的确是提高了墓位使用率,节约了墓地。但长远看来,因为提倡家庭成员合葬,好墓地会变得更加抢手,一些有钱人甚至会因此打造更加豪华气派的“家人合墓”,从而侵占更多的土地,这无疑会让墓地价格的上涨压力更大。而飞涨的墓价,反过来又会加剧墓地的短缺,造成恶性循环。

所以,既然目前中国厚葬思想依然浓厚,墓地也还够用,那为何还要急切地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呢?更何况在实施过程中还会产生基层强制执行“意见”、特权阶层寻租等难以控制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加大力度打击囤墓、炒地等投资怪象,禁止乱建大面积的豪华墓地,真正做到“人死而平等”。推行节地生态安葬虽是文明进步之举,却也需等待时机,循序渐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提倡家庭成员合葬,不保留骨灰”,你同意吗?

当务之急,是加大力度打击囤墓、炒地等投资怪象,禁止乱建大面积的豪华墓地,真正做到“人死而平等”。推行节地生态安葬虽是文明进步之举,却也需等待时机,循序渐进。

文/王雅莉

近日,民政部、发改委等9个部门出台意见,要求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即鼓励家庭成员合葬,倡导骨灰撒海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

虽然只是意见稿,但许多网友却对此反应激烈,认为这是让人“死无葬身之地”。的确,中国自古就有“入土为安”的说法,火葬在广大农村地区尚且未被人们广泛接受,更何况新型的海葬、树葬等方式呢?如此改革,步子似乎迈得大了些。其实,在民众观念仍趋传统的今天,与其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不如加快打击囤墓、炒地等投资怪象。

在现阶段的中国,推行生态安葬不仅面临着传统观念的压力,更面临着政府公信力下降的问题。和倡导开放式街区一样,提倡节地生态安葬,虽说是走向现代文明、和国际接轨的做法,但也同样有挤压个人权利的嫌疑。“鼓励家庭成员合葬”,这个“家庭成员”是指什么?夫妻合葬尚可理解,但死后公公婆婆、儿子儿媳都葬在一起恐怕不合适吧?

更让人担忧的,是实施生态安葬过程中政府的失职。之前有地方政府为了创造政绩,不顾民意强制推行火葬。比如2014年,安徽省发生了“6老人为求土葬在‘强制火化’前自杀身亡”的悲剧。也有地方由此滋生了权力寻租空间,只要多掏钱就能土葬,还能拿到合法的“火葬证”。此番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会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呢?

以保护生态为名,不顾地方具体情况就大力推行殡葬改革,很容易在实施时“变味”。长此以往,民众就会逐渐失去对政府的信任,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此次人们对节地生态安葬的反感,正是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一种反映。

再者,推行生态安葬,其直接原因是墓地紧张。可是中国的墓地真的有那么紧张吗?去年3月,北京市殡葬协会副会长姜晓刚表示,目前北京现有33所公墓,至少还可以使用50年。事实上,当下中国的墓地短缺多半是结构性的短缺,而非全面短缺。造成这短缺的“墓”后推手就是大量的“炒墓者”。不少墓葬经营企业在大中城市周边大量“囤墓”,炒高墓地价格,待价而沽。普通老百姓看着飞涨的墓地价格,也不得已加入“囤墓”的队伍,怕以后“死不起”。这样一来,家里有人过世,真正急需墓地的人反而没有“阴宅”可用了。

当然,墓地紧张背后的推手不光是“炒墓者”,一些特权阶层乱占土地,建立豪华墓地的行为也进一步加剧了墓地紧张的现象。

这样看来,节地生态安葬意见其实有点像楼市的“限购令”,搞不好会拉大阶级差距。就实际效用来讲,生态安葬的确是提高了墓位使用率,节约了墓地。但长远看来,因为提倡家庭成员合葬,好墓地会变得更加抢手,一些有钱人甚至会因此打造更加豪华气派的“家人合墓”,从而侵占更多的土地,这无疑会让墓地价格的上涨压力更大。而飞涨的墓价,反过来又会加剧墓地的短缺,造成恶性循环。

所以,既然目前中国厚葬思想依然浓厚,墓地也还够用,那为何还要急切地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呢?更何况在实施过程中还会产生基层强制执行“意见”、特权阶层寻租等难以控制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加大力度打击囤墓、炒地等投资怪象,禁止乱建大面积的豪华墓地,真正做到“人死而平等”。推行节地生态安葬虽是文明进步之举,却也需等待时机,循序渐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