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两会”观察①|市北区:破解“老城有机更新”的密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两会”观察①|市北区:破解“老城有机更新”的密码

作为老城、主城,市北近年来展现出了惊人的魄力。

文|陈明一

1月5日至8日,青岛市市北区率先进入“两会”时间。挥别“十三五”、迈入“十四五”,兼具“主城老城”双重身份的市北怎么走,牵动着青岛的心。

就在不久前,借力RCEP,市北率先启动了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建设,并力争到2022年,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完善、效益明显的产业发展格局。

这也是市北区推动各项工作向全市“第一方阵”迈进的一个缩影。

作为老城、主城,市北近年来展现出了惊人的魄力。坚持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大平台承载大发展,全力构建“1+6+N”产业载体支撑体系。从亮剑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到国际邮轮母港再出发,再到如今的胶州湾东岸高质量发展的新地标、新增长极,每一次跃升的背后,都是市北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决心。

迎来“十四五”,市北也即将迎来“加快老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趟出一条老城区开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仍然是市北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所在。

在城市更新成为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突破点的当下,认清“老城区”之本质,不忘“开放创新”之动力,或许,市北复兴与崛起的行动方法,会给我们研究传统主城的蝶变提供些许灵感。

增量崛起的思索,有限空间释放无限可能

八年前,当两个工业老城合并为“新”老城区,留给世人更多的是惊愕:陆路三面空间扩展受限,仅有西侧一个寂寥多时的“后海”。在这个局限之地,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历史包袱重……无外乎,市北区区委书记张新竹曾意味深长的说,“市北突破了,青岛老城复兴就有了希望;市北崛起了,青岛主城高质量发展就有了未来。”

然而,如何破题老城区的局限?

漫步四流南路纺织谷,这里是国棉五厂旧址。每一位青岛人都能从长辈那一代找到与纺织人的关联。三十年前,身为国棉厂的工人是骄傲的。彼时,这个行业是青岛居民收入的至高点,一个月开几次工资并不鲜见。

沿着胶济线从北到南贯穿市北,沿线分布着青岛纺织业的诸多纱厂,这里曾经为青岛市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创造了“上青天”纺织业神话。只不过,随着国家经济搞活,“大锅饭”体制逐渐没落,昔日的工业大区唯留残败的厂房诉说岁月的凄凉。破题,必须从有限的城市体量释放足够的空间开始。增量崛起,一部分传统企业直接外迁,另一部分原址转型升级再造。

有数据显示,市北区仅在一次搬迁计划中就涉及企业54家,占时青岛全市搬迁总数的60%。然而,搬迁腾地意味着要面临较长的规划收益空白期,以及较长时间的亿元级别的税收损失。但是,市北人明白,在新旧动能转换新形势下,改革是一个阵痛的过程,没有这一阵痛的举措,老城区永远不会有腾飞的基础。现在看来,这一预判是准确的。

近年来,市北区不断立于区情谋求发展。如今,国棉五厂华丽转身为“纺织谷”创业孵化基地,以纺织产业引领带动创业。作为纺织业向“U”型曲线两端发展的重要载体,已引进相关企业150多家,成为纺织服装产业集成创新和服务贸易的新平台,以及青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成功案例。

同时,伴随着腾笼换鸟,空间释放,市北区有了重新规划、增量崛起的可能。2019年,在市北区举办的人工智能项目相关企业座谈暨签约活动上,市北借势人工智能项目群的签约落地,分工明确的“六个千亩”规划浮出水面,利用数千亩核心区域的土地,分别从人工智能、大健康、数字科技、跨国公司总部、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着手,打造六个千亩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路径。

根据政府报告,2020年,“六个千亩”捷报频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启动项目开工,青岛工业互联网会展中心暨人工智能国际客厅建成运行;国际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百洋国际大健康商务客厅项目启动建设,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唯一代表机构入驻园区;跨国企业区域总部集聚区加快建设,投资 14.7 亿元的中国钢研“一院一园”项目开工;高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联合海尔卡奥斯,搭建橡胶大规模定制平台并上线发布;数字科技产业集聚区总投资10亿元的数字科创楼宇产业园开工建设,主城区首个M0用地项目正式启动;产业互联网集聚区4个项目开工建设,助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两年间,“六个千亩”产业集聚区快速崛起,印证了市北区对“增量崛起”的等待是值得的。

港区升华的步伐,对接融入国家双循环战略

游走市北区西部的大街小巷,你会觉得,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的交汇点”,这片历史城区愈发沉淀。

1934年夏,当陆路并不通畅,市北区的这片海便已开启了青岛蹒跚的国际梦。当一艘由上海而来的船儿慢慢驶入青岛港,一位诗人登岸,一本《岛居漫兴》的出版,成为世人追寻青岛的指南,八十年光阴匆匆过,这里已是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酝酿近百年的国际风尚,再次接轨世界,积极对接融入国家双循环战略。不得不说,青岛国际邮轮母港的到来,应时应景。

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曾提到,“国际邮轮母港区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着眼青岛未来百年发展谋划部署的历史性工程。”市北区亦在全力培育新型产业发展体系,强化城市有机更新与港产城融合,构建向海而兴城区空间新格局。

2020年3月28日,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建设开工暨全球招商仪式举行,总投资313.5亿元的15个项目现场签约。自此,集聚邮轮旅游、金融贸易、智慧创新、商务文化四大产业,国际邮轮母港作为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的承载区、国际资源对接的思想策源地、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的核心区,重新出发。

一年来,院士团队编制的邮轮港区空间规划和启动区城市设计全面完成,邮轮港区功能区改革加快推进,邮轮港管理局驻沪工商中心挂牌运营,启动区配套办公、商业楼宇项目开工建设,山东港口大厦主体封顶。与英国卫狮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共建中国首个船员总部基地;与上海海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上海海事大学青岛研究院。挪威船级社、中国船级社青岛分社、德玛国际物流总部等32家优质企业及机构注册落地。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已成为市北城市有机更新的代表作,更是青岛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地标。

RCEP迸发之力,超越山东半岛的视野谋略

回望“十三五”,这是青岛在国际舞台频频亮相的时期,诸多国际盛会在青岛举办。2018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召开之后,国家先后赋予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等一系列国之重任,为青岛新一轮开放发展、为胶州湾西岸、北岸崛起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但唯独市北区所在的东岸主城区发展相对缓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入“十四五”,青岛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搞活东岸主城区必须成为重要课题。

如果前文中提及的是市北在推进老城区高质量发展上的自我实践,那么建设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则是市北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层面,奋勇争先的探索。

2020年11月15日,RCEP历时八年正式签署,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将形成一体化大市场。东盟已成为青岛最大的贸易市场,通过RCEP的签署,原本并没有自贸协定的中日、日韩之间也建立起了新的自贸伙伴关系。在山东自贸试验区中,青岛片区重要的差异化发展方向是深化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这是市北推动格局重塑、实现进位赶超的绝佳机遇,市北区必须率先有所行动。

不难看出,RCEP的签署,港口、航运、贸易等多领域最先并将长期受益。回看市北,大港区域是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城市发展原点,近年来,青岛市一直把国际邮轮母港区更新改造,作为青岛未来百年发展的历史性工程顶格推进。

同时,在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及协同区建设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有利于推动胶州湾均衡发展。RCEP试验基地将与胶州湾北岸的上合示范区、西岸的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互为犄角,在区位上形成“品”字结构,有利于推动青岛全域开放创新高质量发展,进而引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据了解,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范围北至舞阳路,东至重庆南路-四流南路-胶济铁路-延安三路,南至市北区南边界,西至胶州湾,总面积约34.2平方公里。规划结构为“一核、两廊、五片区”。“一核”为邮轮港区核心区;“两廊”为滨海产业创新走廊、滨河(李村河-张村河)创新发展走廊;“五片区”包括历史文化记忆示范片区以及人工智能、大健康、跨国企业区域总部、高端新材料等4个千亩园区。

那么,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有多重要多牛气?从RCEP试验基地重点建设的“五中心一所一平台”可见一斑。“五中心”是指中国(青岛)RCEP国际博览中心、跨境贸易创新中心、国际健康管理中心、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国际航运金融中心;“一所”即青岛航运交易所;“一平台”则为大宗贸易数字化科技平台。

其中,中国(青岛)RCEP国际博览中心,就像青岛新名片的“名片盒”,面向“10+5”成员国,集聚国际展会、会议、会展、活动等新业态、现代商贸服务业,打造全球展销中心、品牌中心、采购中心等,促进会、展、贸、购、金融、物流等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并将RCEP的成果集纳于此,对外展示。

此外,围绕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智慧贸易等发力,建设国际油气交易中心,筹建1个油气商品线上交易平台、1个金融服务平台、1个信息服务平台,围绕发展成为油气商品交易定价中心、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智慧贸易功能体这一目标定向发力,形成油气商品贸易创新生态体系,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

“五中心”搭载更多业态赋予老港区以新鲜血液,如何让“血液”畅通循环,“一所一平台”强化百年老城重新启航的载体支撑,青岛航运交易所、大宗贸易数字化科技平台应运而生。

站在世界角度,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交易中心多位于城市核心区,国际上,能源期货和期权交易排名前两位的纽约商业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分别位于纽约曼哈顿金融中心和伦敦核心区域的牛津街,而落户于青岛主城市北区的青岛航运交易所亦如是。

青岛航运交易所将借鉴上海、重庆、广州、宁波等地设立航交所先进经验,协调交通运输部以及省交通厅,落户国际邮轮母港区,在“10+5”乃至更高层面整合资源,做大做强航运交易、法律服务、金融保险三大航运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海铁联运公共信息系统,发挥规范交易、交流信息、配置资源、聚集要素作用。同步引导航运、贸易、金融企业在港区设立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产业协会,进一步提升青岛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和市场资源配置能力。

老港区蝶变升级,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数字化”,为此,这里计划建设大宗贸易数字化科技平台,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整合橡胶轮胎、铁矿石等产业上下游企业及国内分销、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制造技术等资源,嫁接海尔集团全球客户资源、品牌效应、资金授信优势,以及山东省港口集团贸易流通优势,提供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闭环形态下全流程、多节点、跨组织、跨品种的综合供应链服务及解决方案,建设集大宗原材料交易中心、流通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于一体的产业数字化科技平台。

不得不说,RCEP试验基地的建设,将推动市北开放能级站上全市、全省乃至国家的前沿,特别是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将吸引“10+5”国家的海量流量、资源要素等向市北流动集聚。有利于依托国内大市场,畅通与RCEP区域间联通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有利于立足陆海双向开放,加速引进日韩优势产业,推动中日韩产业交流;有利于构建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助推区域共享开放发展红利;有利于青岛充分发挥“双循环”中的“双节点”作用;有利于提升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的稳定性和互联互通,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影响力和成效。

借此,市北区既可以重构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又能推动区域在重构胶州湾开放发展新格局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进而让市北各方面工作对标国际一流。因此,RCEP试验基地建设绝不止是一个项目的概念、产业发展的概念、经济战线的概念,不仅关系市北,也关系青岛、关系山东。

回顾“十三五”,市北曾以“国际航运金融贸易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揭开了老城复兴的“市北篇章”;迈入“十四五”,市北重整行装、重构格局、重塑生态,深化港产城融合、陆海河联动、新经济赋能,以“胶州湾东岸高质量发展的新地标、新增长极”点燃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始终置身于青岛乃至全国发展的大局中谋划未来,过往的实践中,这座老城区已然探索出了市北发展史上具有开拓性、先导性、标志性的里程碑意义的宝贵经验。

如今,当青岛擘画出一副“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蓝图,我们也期待着市北能够以复兴的老城、以崛起的主城,驱动更具活力的城市未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两会”观察①|市北区:破解“老城有机更新”的密码

作为老城、主城,市北近年来展现出了惊人的魄力。

文|陈明一

1月5日至8日,青岛市市北区率先进入“两会”时间。挥别“十三五”、迈入“十四五”,兼具“主城老城”双重身份的市北怎么走,牵动着青岛的心。

就在不久前,借力RCEP,市北率先启动了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建设,并力争到2022年,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完善、效益明显的产业发展格局。

这也是市北区推动各项工作向全市“第一方阵”迈进的一个缩影。

作为老城、主城,市北近年来展现出了惊人的魄力。坚持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大平台承载大发展,全力构建“1+6+N”产业载体支撑体系。从亮剑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到国际邮轮母港再出发,再到如今的胶州湾东岸高质量发展的新地标、新增长极,每一次跃升的背后,都是市北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决心。

迎来“十四五”,市北也即将迎来“加快老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趟出一条老城区开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仍然是市北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所在。

在城市更新成为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突破点的当下,认清“老城区”之本质,不忘“开放创新”之动力,或许,市北复兴与崛起的行动方法,会给我们研究传统主城的蝶变提供些许灵感。

增量崛起的思索,有限空间释放无限可能

八年前,当两个工业老城合并为“新”老城区,留给世人更多的是惊愕:陆路三面空间扩展受限,仅有西侧一个寂寥多时的“后海”。在这个局限之地,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历史包袱重……无外乎,市北区区委书记张新竹曾意味深长的说,“市北突破了,青岛老城复兴就有了希望;市北崛起了,青岛主城高质量发展就有了未来。”

然而,如何破题老城区的局限?

漫步四流南路纺织谷,这里是国棉五厂旧址。每一位青岛人都能从长辈那一代找到与纺织人的关联。三十年前,身为国棉厂的工人是骄傲的。彼时,这个行业是青岛居民收入的至高点,一个月开几次工资并不鲜见。

沿着胶济线从北到南贯穿市北,沿线分布着青岛纺织业的诸多纱厂,这里曾经为青岛市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创造了“上青天”纺织业神话。只不过,随着国家经济搞活,“大锅饭”体制逐渐没落,昔日的工业大区唯留残败的厂房诉说岁月的凄凉。破题,必须从有限的城市体量释放足够的空间开始。增量崛起,一部分传统企业直接外迁,另一部分原址转型升级再造。

有数据显示,市北区仅在一次搬迁计划中就涉及企业54家,占时青岛全市搬迁总数的60%。然而,搬迁腾地意味着要面临较长的规划收益空白期,以及较长时间的亿元级别的税收损失。但是,市北人明白,在新旧动能转换新形势下,改革是一个阵痛的过程,没有这一阵痛的举措,老城区永远不会有腾飞的基础。现在看来,这一预判是准确的。

近年来,市北区不断立于区情谋求发展。如今,国棉五厂华丽转身为“纺织谷”创业孵化基地,以纺织产业引领带动创业。作为纺织业向“U”型曲线两端发展的重要载体,已引进相关企业150多家,成为纺织服装产业集成创新和服务贸易的新平台,以及青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成功案例。

同时,伴随着腾笼换鸟,空间释放,市北区有了重新规划、增量崛起的可能。2019年,在市北区举办的人工智能项目相关企业座谈暨签约活动上,市北借势人工智能项目群的签约落地,分工明确的“六个千亩”规划浮出水面,利用数千亩核心区域的土地,分别从人工智能、大健康、数字科技、跨国公司总部、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着手,打造六个千亩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路径。

根据政府报告,2020年,“六个千亩”捷报频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启动项目开工,青岛工业互联网会展中心暨人工智能国际客厅建成运行;国际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百洋国际大健康商务客厅项目启动建设,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唯一代表机构入驻园区;跨国企业区域总部集聚区加快建设,投资 14.7 亿元的中国钢研“一院一园”项目开工;高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联合海尔卡奥斯,搭建橡胶大规模定制平台并上线发布;数字科技产业集聚区总投资10亿元的数字科创楼宇产业园开工建设,主城区首个M0用地项目正式启动;产业互联网集聚区4个项目开工建设,助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两年间,“六个千亩”产业集聚区快速崛起,印证了市北区对“增量崛起”的等待是值得的。

港区升华的步伐,对接融入国家双循环战略

游走市北区西部的大街小巷,你会觉得,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的交汇点”,这片历史城区愈发沉淀。

1934年夏,当陆路并不通畅,市北区的这片海便已开启了青岛蹒跚的国际梦。当一艘由上海而来的船儿慢慢驶入青岛港,一位诗人登岸,一本《岛居漫兴》的出版,成为世人追寻青岛的指南,八十年光阴匆匆过,这里已是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酝酿近百年的国际风尚,再次接轨世界,积极对接融入国家双循环战略。不得不说,青岛国际邮轮母港的到来,应时应景。

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曾提到,“国际邮轮母港区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着眼青岛未来百年发展谋划部署的历史性工程。”市北区亦在全力培育新型产业发展体系,强化城市有机更新与港产城融合,构建向海而兴城区空间新格局。

2020年3月28日,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建设开工暨全球招商仪式举行,总投资313.5亿元的15个项目现场签约。自此,集聚邮轮旅游、金融贸易、智慧创新、商务文化四大产业,国际邮轮母港作为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的承载区、国际资源对接的思想策源地、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的核心区,重新出发。

一年来,院士团队编制的邮轮港区空间规划和启动区城市设计全面完成,邮轮港区功能区改革加快推进,邮轮港管理局驻沪工商中心挂牌运营,启动区配套办公、商业楼宇项目开工建设,山东港口大厦主体封顶。与英国卫狮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共建中国首个船员总部基地;与上海海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上海海事大学青岛研究院。挪威船级社、中国船级社青岛分社、德玛国际物流总部等32家优质企业及机构注册落地。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已成为市北城市有机更新的代表作,更是青岛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地标。

RCEP迸发之力,超越山东半岛的视野谋略

回望“十三五”,这是青岛在国际舞台频频亮相的时期,诸多国际盛会在青岛举办。2018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召开之后,国家先后赋予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等一系列国之重任,为青岛新一轮开放发展、为胶州湾西岸、北岸崛起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但唯独市北区所在的东岸主城区发展相对缓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入“十四五”,青岛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搞活东岸主城区必须成为重要课题。

如果前文中提及的是市北在推进老城区高质量发展上的自我实践,那么建设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则是市北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层面,奋勇争先的探索。

2020年11月15日,RCEP历时八年正式签署,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将形成一体化大市场。东盟已成为青岛最大的贸易市场,通过RCEP的签署,原本并没有自贸协定的中日、日韩之间也建立起了新的自贸伙伴关系。在山东自贸试验区中,青岛片区重要的差异化发展方向是深化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这是市北推动格局重塑、实现进位赶超的绝佳机遇,市北区必须率先有所行动。

不难看出,RCEP的签署,港口、航运、贸易等多领域最先并将长期受益。回看市北,大港区域是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城市发展原点,近年来,青岛市一直把国际邮轮母港区更新改造,作为青岛未来百年发展的历史性工程顶格推进。

同时,在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及协同区建设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有利于推动胶州湾均衡发展。RCEP试验基地将与胶州湾北岸的上合示范区、西岸的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互为犄角,在区位上形成“品”字结构,有利于推动青岛全域开放创新高质量发展,进而引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据了解,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范围北至舞阳路,东至重庆南路-四流南路-胶济铁路-延安三路,南至市北区南边界,西至胶州湾,总面积约34.2平方公里。规划结构为“一核、两廊、五片区”。“一核”为邮轮港区核心区;“两廊”为滨海产业创新走廊、滨河(李村河-张村河)创新发展走廊;“五片区”包括历史文化记忆示范片区以及人工智能、大健康、跨国企业区域总部、高端新材料等4个千亩园区。

那么,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有多重要多牛气?从RCEP试验基地重点建设的“五中心一所一平台”可见一斑。“五中心”是指中国(青岛)RCEP国际博览中心、跨境贸易创新中心、国际健康管理中心、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国际航运金融中心;“一所”即青岛航运交易所;“一平台”则为大宗贸易数字化科技平台。

其中,中国(青岛)RCEP国际博览中心,就像青岛新名片的“名片盒”,面向“10+5”成员国,集聚国际展会、会议、会展、活动等新业态、现代商贸服务业,打造全球展销中心、品牌中心、采购中心等,促进会、展、贸、购、金融、物流等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并将RCEP的成果集纳于此,对外展示。

此外,围绕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智慧贸易等发力,建设国际油气交易中心,筹建1个油气商品线上交易平台、1个金融服务平台、1个信息服务平台,围绕发展成为油气商品交易定价中心、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智慧贸易功能体这一目标定向发力,形成油气商品贸易创新生态体系,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

“五中心”搭载更多业态赋予老港区以新鲜血液,如何让“血液”畅通循环,“一所一平台”强化百年老城重新启航的载体支撑,青岛航运交易所、大宗贸易数字化科技平台应运而生。

站在世界角度,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交易中心多位于城市核心区,国际上,能源期货和期权交易排名前两位的纽约商业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分别位于纽约曼哈顿金融中心和伦敦核心区域的牛津街,而落户于青岛主城市北区的青岛航运交易所亦如是。

青岛航运交易所将借鉴上海、重庆、广州、宁波等地设立航交所先进经验,协调交通运输部以及省交通厅,落户国际邮轮母港区,在“10+5”乃至更高层面整合资源,做大做强航运交易、法律服务、金融保险三大航运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海铁联运公共信息系统,发挥规范交易、交流信息、配置资源、聚集要素作用。同步引导航运、贸易、金融企业在港区设立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产业协会,进一步提升青岛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和市场资源配置能力。

老港区蝶变升级,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数字化”,为此,这里计划建设大宗贸易数字化科技平台,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整合橡胶轮胎、铁矿石等产业上下游企业及国内分销、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制造技术等资源,嫁接海尔集团全球客户资源、品牌效应、资金授信优势,以及山东省港口集团贸易流通优势,提供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闭环形态下全流程、多节点、跨组织、跨品种的综合供应链服务及解决方案,建设集大宗原材料交易中心、流通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于一体的产业数字化科技平台。

不得不说,RCEP试验基地的建设,将推动市北开放能级站上全市、全省乃至国家的前沿,特别是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将吸引“10+5”国家的海量流量、资源要素等向市北流动集聚。有利于依托国内大市场,畅通与RCEP区域间联通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有利于立足陆海双向开放,加速引进日韩优势产业,推动中日韩产业交流;有利于构建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助推区域共享开放发展红利;有利于青岛充分发挥“双循环”中的“双节点”作用;有利于提升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的稳定性和互联互通,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影响力和成效。

借此,市北区既可以重构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又能推动区域在重构胶州湾开放发展新格局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进而让市北各方面工作对标国际一流。因此,RCEP试验基地建设绝不止是一个项目的概念、产业发展的概念、经济战线的概念,不仅关系市北,也关系青岛、关系山东。

回顾“十三五”,市北曾以“国际航运金融贸易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揭开了老城复兴的“市北篇章”;迈入“十四五”,市北重整行装、重构格局、重塑生态,深化港产城融合、陆海河联动、新经济赋能,以“胶州湾东岸高质量发展的新地标、新增长极”点燃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始终置身于青岛乃至全国发展的大局中谋划未来,过往的实践中,这座老城区已然探索出了市北发展史上具有开拓性、先导性、标志性的里程碑意义的宝贵经验。

如今,当青岛擘画出一副“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蓝图,我们也期待着市北能够以复兴的老城、以崛起的主城,驱动更具活力的城市未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