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广州1年迎三大省级高新区,争夺高新区背后在争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广州1年迎三大省级高新区,争夺高新区背后在争什么?

阔别三十余年,广州各地为何再掀起高新区建设热?高新区又将带来什么、前景又如何?

文|南方+记者 傅鹏 郭苏莹

编辑|万映雪

一年内,广州斩获三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月8日,广州琶洲高新区建设启动仪式举行。2020年12月25日,广州琶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获广东省政府发文批准,同意认定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广州琶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琶洲高新区”)。

琶洲高新区

1月9日,花都汽车产业基地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花都高新区”)的消息也对外公布。

更早前传来好消息的是去年2月25日,广东省政府同意认定广州天河智慧城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广州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天河高新区”)。同年7月,天河高新区就迎来共36个项目签约、开工、奠基,项目总投资超800亿元。

三个高新区获批对广州来说可谓旧雨重逢,因为上一次广州成立省级高新区还是在1988年,后升级为如今名声在外的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广州高新区”)。阔别三十余年,广州各地为何再掀起高新区建设热?高新区又将带来什么、前景又如何?

广州与高新区

三个省级高新区的接连获批为广州的高新区建设再添一把“火”。

除了朝着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目标迈进,三大省级高新区也各有侧重,琶洲高新区将建设成为“数字+会展+总部”融合发展、外向型和创新型经济集聚发展的高质量经济增长极;天河高新区将打造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节点等;花都高新区将多元化培育和发展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先进制造业。

获批高新区为这三地实现鸿鹄之志再添一份“底气”。什么是高新区?简单来说,即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

国家高新区的数据可以带来最直观的感受:2019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支出是8259亿元,占全国企业整体投入的50%;国家高新区集聚了企业8.1万家,占全国的35.9%。国家高新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有800多名研发人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8倍。

除了数据“牛”,提起高新区中的佼佼者,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中关村科技园区。1988年5月10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即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时至今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依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创新创业故事之一。

1991年3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决定继1988年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之后,在各地已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再选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26个开发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此后,高新区建设在全国兴起,发展至今中国已经成立169个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

高新区与广州同样渊源已久。上世纪80年代,广州率先成立了省级高新区——1988年6月经国家科委、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广州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成立。值得一提的是,老天河高新区与成立不久的天河高新区尽管同名但范围不同。

老天河高新区更于1991年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国兴起的高新区建设中最早的一批。1996年,更名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年,广州高新区实行“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包括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广州民营科技园和南沙资讯科技园。1998年8月,广州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并报请科技部批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广州高新区合署办公。

广州科学城

相隔三十余年,广州在一年内接连收获三个省级高新区,如今形成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三个省级高新区的格局。这三个新晋升的省级高新区将如何搅动一池春水,令人期待。

“香”在哪里?

为什么要建立高新区?

科技部官网显示,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增强国际竞争力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时至今日,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旗帜,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作为广州的希望之星,琶洲高新区、天河高新区志存高远,申请高新区正是为区域未来再添一笔筹码。

对于琶洲申报高新区的原因,琶洲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总结为首先有利于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凝聚发展合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把握全球技术革命重大发展机遇;其次有利于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发展战略,深度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最后有利于适应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探索创建高新区经济发展新模式。

可期待的未来之外,更有资源配置的倾斜。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从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支持利用“三旧”改造政策建设创新创业载体、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优化高新区资源配置。如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方面,可赋予国家级高新区和具备条件的省级高新区一级财政管理权限。

琶洲高新区

“在获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后,高新区内企业将可享受省一级优惠政策,在税收、征地、国土建设方面支持力度将加大。”广州天河科技园相关负责人透露,获批后,在园区建设、政策优惠上,将有更多主导权,将促进园区企业发展、助力高质量发展。

获批高新区,本身就是对区域实力、发展潜力的一个认可。

从高新区的准入门槛来看,《广东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办法》对高新区的认定条件明确,如在产业特色方面就有产业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园区工业增加值50%以上等硬指标。

事实胜于雄辩,“前辈们”的表现更铸就了高新区的金字招牌。2019年,广东省23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26万亿元,同比增长39.76%;实现净利润3735.74亿元,同比增长40.85%。

放眼全国,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1家国家自创区、169家国家高新区成为地方创新发展“领头雁”,2019年营业收入达38.6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52%。

无论是专注现在、还是着眼未来,花都高新区、琶洲高新区、天河高新区获批,对区域发展都可以说是“不会赔本的买卖”。

只是开始

获批省级高新区只是开始,下一步是国家高新区。

“争取2023年晋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天河科技园管委会主任邹彦庭透露,天河高新区力争实现营业总收入、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每年都达两位数增长。随着天河高新区建设发展“加速跑”,2023年完成晋级的“小目标”后,将实现与天河科技园原有国家级片区的“会师”,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琶洲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琶洲高新区会朝申报国家级高新区这个方向继续努力,未来将会“软硬兼修”。

政策也支持高新区从省级升级为国家级。《广东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办法》明确,促进省级高新区提质增效,加快推动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努力实现国家级高新区地市全覆盖。

广州高新区的崛起更是珠玉在前,也为花都高新区、琶洲高新区、天河高新区成功探路。

花都高新区

花都高新区

以“一区多园”中的广州科学城为例,其设立之初人口仅有5500人、建设用地仅有220公顷,如今常住人口已将近10万人、户籍人口约2万人。2019年,科学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2700亿元,同比增长8.4%。

时至今日,广州科学城依旧在茁壮成长。不久前公布的《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深化设计》明确,科学城规划范围总面积约145公里,将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并形成“一环、三心、双轴、多片区的总体结构”。

从花都高新区、琶洲高新区、天河高新区所在区域看,无一例外都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如琶洲高新区为例就已汇聚超过189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不乏腾讯、阿里巴巴等领军企业。2020年重磅推出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广州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也覆盖了琶洲高新区的所在地,政策的叠加效应显著。

“琶洲高新区获批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华邦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琶洲高新区获批的2020年也是该公司成立的20周年,他们在琶洲高新区的华邦-凯旋项目即将迎来竣工,2021年从琶洲高新区再出发恰逢其时。

校对:符如瑜

来源:南方Plus

原标题:南方观察 广州1年迎三大省级高新区!争夺高新区背后在争什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广州1年迎三大省级高新区,争夺高新区背后在争什么?

阔别三十余年,广州各地为何再掀起高新区建设热?高新区又将带来什么、前景又如何?

文|南方+记者 傅鹏 郭苏莹

编辑|万映雪

一年内,广州斩获三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月8日,广州琶洲高新区建设启动仪式举行。2020年12月25日,广州琶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获广东省政府发文批准,同意认定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广州琶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琶洲高新区”)。

琶洲高新区

1月9日,花都汽车产业基地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花都高新区”)的消息也对外公布。

更早前传来好消息的是去年2月25日,广东省政府同意认定广州天河智慧城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广州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天河高新区”)。同年7月,天河高新区就迎来共36个项目签约、开工、奠基,项目总投资超800亿元。

三个高新区获批对广州来说可谓旧雨重逢,因为上一次广州成立省级高新区还是在1988年,后升级为如今名声在外的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广州高新区”)。阔别三十余年,广州各地为何再掀起高新区建设热?高新区又将带来什么、前景又如何?

广州与高新区

三个省级高新区的接连获批为广州的高新区建设再添一把“火”。

除了朝着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目标迈进,三大省级高新区也各有侧重,琶洲高新区将建设成为“数字+会展+总部”融合发展、外向型和创新型经济集聚发展的高质量经济增长极;天河高新区将打造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节点等;花都高新区将多元化培育和发展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先进制造业。

获批高新区为这三地实现鸿鹄之志再添一份“底气”。什么是高新区?简单来说,即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

国家高新区的数据可以带来最直观的感受:2019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支出是8259亿元,占全国企业整体投入的50%;国家高新区集聚了企业8.1万家,占全国的35.9%。国家高新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有800多名研发人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8倍。

除了数据“牛”,提起高新区中的佼佼者,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中关村科技园区。1988年5月10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即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时至今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依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创新创业故事之一。

1991年3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决定继1988年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之后,在各地已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再选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26个开发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此后,高新区建设在全国兴起,发展至今中国已经成立169个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

高新区与广州同样渊源已久。上世纪80年代,广州率先成立了省级高新区——1988年6月经国家科委、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广州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成立。值得一提的是,老天河高新区与成立不久的天河高新区尽管同名但范围不同。

老天河高新区更于1991年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国兴起的高新区建设中最早的一批。1996年,更名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年,广州高新区实行“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包括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广州民营科技园和南沙资讯科技园。1998年8月,广州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并报请科技部批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广州高新区合署办公。

广州科学城

相隔三十余年,广州在一年内接连收获三个省级高新区,如今形成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三个省级高新区的格局。这三个新晋升的省级高新区将如何搅动一池春水,令人期待。

“香”在哪里?

为什么要建立高新区?

科技部官网显示,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增强国际竞争力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时至今日,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旗帜,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作为广州的希望之星,琶洲高新区、天河高新区志存高远,申请高新区正是为区域未来再添一笔筹码。

对于琶洲申报高新区的原因,琶洲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总结为首先有利于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凝聚发展合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把握全球技术革命重大发展机遇;其次有利于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发展战略,深度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最后有利于适应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探索创建高新区经济发展新模式。

可期待的未来之外,更有资源配置的倾斜。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从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支持利用“三旧”改造政策建设创新创业载体、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优化高新区资源配置。如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方面,可赋予国家级高新区和具备条件的省级高新区一级财政管理权限。

琶洲高新区

“在获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后,高新区内企业将可享受省一级优惠政策,在税收、征地、国土建设方面支持力度将加大。”广州天河科技园相关负责人透露,获批后,在园区建设、政策优惠上,将有更多主导权,将促进园区企业发展、助力高质量发展。

获批高新区,本身就是对区域实力、发展潜力的一个认可。

从高新区的准入门槛来看,《广东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办法》对高新区的认定条件明确,如在产业特色方面就有产业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园区工业增加值50%以上等硬指标。

事实胜于雄辩,“前辈们”的表现更铸就了高新区的金字招牌。2019年,广东省23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26万亿元,同比增长39.76%;实现净利润3735.74亿元,同比增长40.85%。

放眼全国,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1家国家自创区、169家国家高新区成为地方创新发展“领头雁”,2019年营业收入达38.6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52%。

无论是专注现在、还是着眼未来,花都高新区、琶洲高新区、天河高新区获批,对区域发展都可以说是“不会赔本的买卖”。

只是开始

获批省级高新区只是开始,下一步是国家高新区。

“争取2023年晋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天河科技园管委会主任邹彦庭透露,天河高新区力争实现营业总收入、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每年都达两位数增长。随着天河高新区建设发展“加速跑”,2023年完成晋级的“小目标”后,将实现与天河科技园原有国家级片区的“会师”,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琶洲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琶洲高新区会朝申报国家级高新区这个方向继续努力,未来将会“软硬兼修”。

政策也支持高新区从省级升级为国家级。《广东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办法》明确,促进省级高新区提质增效,加快推动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努力实现国家级高新区地市全覆盖。

广州高新区的崛起更是珠玉在前,也为花都高新区、琶洲高新区、天河高新区成功探路。

花都高新区

花都高新区

以“一区多园”中的广州科学城为例,其设立之初人口仅有5500人、建设用地仅有220公顷,如今常住人口已将近10万人、户籍人口约2万人。2019年,科学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2700亿元,同比增长8.4%。

时至今日,广州科学城依旧在茁壮成长。不久前公布的《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深化设计》明确,科学城规划范围总面积约145公里,将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并形成“一环、三心、双轴、多片区的总体结构”。

从花都高新区、琶洲高新区、天河高新区所在区域看,无一例外都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如琶洲高新区为例就已汇聚超过189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不乏腾讯、阿里巴巴等领军企业。2020年重磅推出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广州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也覆盖了琶洲高新区的所在地,政策的叠加效应显著。

“琶洲高新区获批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华邦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琶洲高新区获批的2020年也是该公司成立的20周年,他们在琶洲高新区的华邦-凯旋项目即将迎来竣工,2021年从琶洲高新区再出发恰逢其时。

校对:符如瑜

来源:南方Plus

原标题:南方观察 广州1年迎三大省级高新区!争夺高新区背后在争什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