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两会观察⑥|从制造强市到“智”造强市,科技创新如何点亮青岛产业新格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两会观察⑥|从制造强市到“智”造强市,科技创新如何点亮青岛产业新格局?

作为制造业强市的青岛,也必将抓住互联和科技创新的风口,积极演进迭代,走出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再向“智造强市”的转型和跨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图片来源:摄图网

文 | 王茗萱

立泰山之巅方为壮阔,居海洋之畔方观波澜。

从轻纺工业赢得“上青天”的美誉,到“五朵金花”名扬全国、享誉世界,青岛以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底蕴,向全国、向世界展示了“品牌之都工匠之城”的独特魅力。此后的青岛,更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力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而站在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要求我们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善弈者谋势。作为制造业强市的青岛,也必将抓住互联和科技创新的风口,积极演进迭代,走出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再向“智造强市”的转型和跨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2021年1月12日,青岛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市人民会堂开幕,代市长赵豪志代表青岛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其中,“产业”一词被提及了74次。

“实体经济根基还需要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还不够高。”在作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赵豪志直言不讳。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青岛要聚力做大做强十三条产业链,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水平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和创业城市,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青岛制造”名片闪耀全国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黄海之滨的青岛,传统制造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轻纺工业曾为青岛赢得了“上青天”的美誉,“五朵金花”名扬全国、享誉世界,可以说,制造业一直是青岛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骄傲所在。

《人民日报》曾表示,“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第11位跃升到第5位,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三位;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在全国负增长的情况下,增长15.3%;发明专利申请量比2011年增长近16倍,在副省级城市中位次由第13位上升到第1位……

此后2019年,以海尔、海信、青啤等为代表的青岛品牌企业登陆央视,在CCTV-1等四大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向全国人民展示了青岛“品牌之都工匠之城”的独特魅力,也充分显示着“青岛制造”的深厚底蕴。

且2019年,青岛提出放大三个坐标,找准自身定位:立足山东,强化率先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勇当全省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排头兵;面向全国,“学深圳、赶深圳”,创新“青岛模式”,争创全国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导区;放眼世界,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制造强市”再向“智造强市”,青岛已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承继着百年传统制造业的基因,如今站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节点上,如今的青岛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秉承着互联网浪潮,依靠科技创新,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

此前,青岛也提出,要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智能经济生态,奋力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借此,实现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再向“智造强市”的转型和跨越,真正推动产业跨越升级、迭代绽放。

从制造强市到“智”造强市

2019年以来,青岛“学深圳、赶深圳”,全力打好15个攻势,打开了发展新境界,实现了发展新突破。而在这之中,科技战线奋勇争先、捷报频传,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全面起势,为青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且产业高质量发展依靠产业跨越式升级,而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跨越式升级的根本动力。

“看见未来才能走向未来。”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这样说。

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一定是由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主导。面向未来,青岛正充分发挥工业门类齐全、资源禀赋雄厚等优势,开放应用场景,支持青岛海尔卡奥斯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做大做强,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培育285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推动3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或过会,有望提前完成年度目标;科创母基金签约首批合作的4只子基金,总规模近20亿元;“投保贷联动”业务为36家次企业提供贷款1.8亿元;创业黑马建设的独角兽加速基地落地并引进注册了60家企业;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成立,构筑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高地……上半年,青岛的科技创新交出了逆势上扬的靓丽成绩单。且青岛注重以以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并进发展,用平台思维做乘法,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如青岛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运行监测及评估中心,健全全市“一区多园”统筹发展机制,为科技园区的“组团”发展、高效互通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指引,并制定科教产融合园区建设方案等,也让一批大项目、大产业在青岛落地。

让科技创新点亮青岛发展

王清宪说,创新能走多远决定了我们的经济能走多远,决定了我们的国家能走多远,当然也就决定了我们的企业能走多远。创新的使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迫,像现在这样首当其冲。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时代发展的节点,青岛势必要以科技创新为发展抓手,从而推动产业迭代、转型升级。

去年10月14日,青岛印发了《青岛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要在工业互联网、智能轨道交通、智能家居、超高清视频、智慧医疗等优势特色领域“趟出一条路子”,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青岛模式”,全面打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生态链。10月29日,青岛还成立了市科技创新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瞄准重点产业链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坚持用资本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用市场的逻辑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以技术创新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让青岛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

世界经济秩序在重构,谁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调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确定自己的独特价值,谁就拥有了对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动。未来,青岛将要厚植产业根基,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去汇聚创新资源,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科技创新。还将要强化龙头带动,着力培育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和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态势。

此外,青岛还要引进高水平团队,激发创新潜能,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还要做优载体平台,充分发挥作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值得注意的是,青岛从制造强市到“智”造强市的跨越,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政府要改进企业服务,抓好政策落实,加强辅导培训,更好发挥服务管家作用,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

立足工业门类齐全,场景丰富的优势,青岛仍需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13条产业链,联合华为、腾讯等十五家头部企业,重点打造中国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且依靠青岛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青岛还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拥抱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掌握产业竞争的主动权。

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黄海之滨的青岛,正以科技创新点亮产业新格局,扬起高速发展的风帆,渡过狂风、越过浪涛,驶向更为广阔的蓝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两会观察⑥|从制造强市到“智”造强市,科技创新如何点亮青岛产业新格局?

作为制造业强市的青岛,也必将抓住互联和科技创新的风口,积极演进迭代,走出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再向“智造强市”的转型和跨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图片来源:摄图网

文 | 王茗萱

立泰山之巅方为壮阔,居海洋之畔方观波澜。

从轻纺工业赢得“上青天”的美誉,到“五朵金花”名扬全国、享誉世界,青岛以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底蕴,向全国、向世界展示了“品牌之都工匠之城”的独特魅力。此后的青岛,更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力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而站在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要求我们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善弈者谋势。作为制造业强市的青岛,也必将抓住互联和科技创新的风口,积极演进迭代,走出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再向“智造强市”的转型和跨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2021年1月12日,青岛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市人民会堂开幕,代市长赵豪志代表青岛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其中,“产业”一词被提及了74次。

“实体经济根基还需要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还不够高。”在作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赵豪志直言不讳。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青岛要聚力做大做强十三条产业链,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水平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和创业城市,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青岛制造”名片闪耀全国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黄海之滨的青岛,传统制造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轻纺工业曾为青岛赢得了“上青天”的美誉,“五朵金花”名扬全国、享誉世界,可以说,制造业一直是青岛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骄傲所在。

《人民日报》曾表示,“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第11位跃升到第5位,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三位;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在全国负增长的情况下,增长15.3%;发明专利申请量比2011年增长近16倍,在副省级城市中位次由第13位上升到第1位……

此后2019年,以海尔、海信、青啤等为代表的青岛品牌企业登陆央视,在CCTV-1等四大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向全国人民展示了青岛“品牌之都工匠之城”的独特魅力,也充分显示着“青岛制造”的深厚底蕴。

且2019年,青岛提出放大三个坐标,找准自身定位:立足山东,强化率先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勇当全省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排头兵;面向全国,“学深圳、赶深圳”,创新“青岛模式”,争创全国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导区;放眼世界,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制造强市”再向“智造强市”,青岛已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承继着百年传统制造业的基因,如今站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节点上,如今的青岛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秉承着互联网浪潮,依靠科技创新,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

此前,青岛也提出,要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智能经济生态,奋力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借此,实现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再向“智造强市”的转型和跨越,真正推动产业跨越升级、迭代绽放。

从制造强市到“智”造强市

2019年以来,青岛“学深圳、赶深圳”,全力打好15个攻势,打开了发展新境界,实现了发展新突破。而在这之中,科技战线奋勇争先、捷报频传,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全面起势,为青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且产业高质量发展依靠产业跨越式升级,而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跨越式升级的根本动力。

“看见未来才能走向未来。”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这样说。

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一定是由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主导。面向未来,青岛正充分发挥工业门类齐全、资源禀赋雄厚等优势,开放应用场景,支持青岛海尔卡奥斯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做大做强,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培育285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推动3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或过会,有望提前完成年度目标;科创母基金签约首批合作的4只子基金,总规模近20亿元;“投保贷联动”业务为36家次企业提供贷款1.8亿元;创业黑马建设的独角兽加速基地落地并引进注册了60家企业;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成立,构筑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高地……上半年,青岛的科技创新交出了逆势上扬的靓丽成绩单。且青岛注重以以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并进发展,用平台思维做乘法,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如青岛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运行监测及评估中心,健全全市“一区多园”统筹发展机制,为科技园区的“组团”发展、高效互通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指引,并制定科教产融合园区建设方案等,也让一批大项目、大产业在青岛落地。

让科技创新点亮青岛发展

王清宪说,创新能走多远决定了我们的经济能走多远,决定了我们的国家能走多远,当然也就决定了我们的企业能走多远。创新的使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迫,像现在这样首当其冲。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时代发展的节点,青岛势必要以科技创新为发展抓手,从而推动产业迭代、转型升级。

去年10月14日,青岛印发了《青岛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要在工业互联网、智能轨道交通、智能家居、超高清视频、智慧医疗等优势特色领域“趟出一条路子”,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青岛模式”,全面打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生态链。10月29日,青岛还成立了市科技创新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瞄准重点产业链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坚持用资本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用市场的逻辑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以技术创新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让青岛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

世界经济秩序在重构,谁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调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确定自己的独特价值,谁就拥有了对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动。未来,青岛将要厚植产业根基,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去汇聚创新资源,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科技创新。还将要强化龙头带动,着力培育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和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态势。

此外,青岛还要引进高水平团队,激发创新潜能,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还要做优载体平台,充分发挥作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值得注意的是,青岛从制造强市到“智”造强市的跨越,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政府要改进企业服务,抓好政策落实,加强辅导培训,更好发挥服务管家作用,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

立足工业门类齐全,场景丰富的优势,青岛仍需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13条产业链,联合华为、腾讯等十五家头部企业,重点打造中国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且依靠青岛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青岛还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拥抱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掌握产业竞争的主动权。

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黄海之滨的青岛,正以科技创新点亮产业新格局,扬起高速发展的风帆,渡过狂风、越过浪涛,驶向更为广阔的蓝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