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人与企业本质关系回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人与企业本质关系回归

煤炭行业黄金十年与今天煤炭行业的落寞形成的鲜明对比,对于员工而言,最大的教育意义在于,现行市场经济竞争条件情况下,失业再就业或者称下岗再就业,成为了一种常态化的存在。

作者:聂光辉

中央多部委多次强调,去产能将成为今年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最近几年,由于中国经济形势的下行压力,某个行业一旦产能过剩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甚至产能过剩成为了行业诟病。煤炭行业去除落后产能已经是势在必行,人社部2月29日称,以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为例,煤炭系统约有130万人涉及分流安置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产业发展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反思造成这一结果的内在因素有哪些,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导致过剩产能原因探究及其作用

一般造成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比较盛行的说法有三个,凯恩斯主义、产业垄断以及资本管制等。简单讲,凯恩斯主义就是重要及地方政府力求的保增长而进行了大量的资本无序投资、重复性建设等,直接造成的就是国企及部分私企的盲目扩张,这种盲目性在经济放缓情况下,外在表现为产能过剩;产业垄断就是说国有经济垄断地位造成其他资本投资渠道狭窄致使其在饱和的狭小领域激烈竞争,从而呈现阶段性的产能过剩,而国有经济往往因为低效以及追求政绩也会导致过度扩张而表现出产能过剩。而所谓的资本管制是说中国的资本管制导致出境投资以及资本出逃出落后产能市场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原有的市场中竞争加剧表现出产能过剩。

其实资本投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即便是被世人认为是投资经典理论的价值投资理论也认为资本不可能完全获悉所进行领域的所有信息,因此资本管理者根据不完全的信息所做出的判断与最终的市场总有差异。在看到产能过剩不利的一方面,也需要反思一定范围内可控的产能过剩的好处,不仅有利于展开充分的市场竞争,增加了用户的选择权,从而迫使企业着力革新技术、提高服务质量等,而且有利于淘汰掉那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高能耗、高成本、低产出、低效率的企业。

煤炭行业去过剩产能迫在眉睫

2015年11月,中国煤控项目组发布了《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的目标应约束在27.2亿吨标煤,即38亿吨实物量以内,总能耗控制在47.4亿吨标煤。在“十三五”期间,煤矿开采和洗选企业数量要从2015年的6390家压减到3000家以内,到2020年,煤炭开采、洗选行业的失业人数估计分别为67.1万人和19.1万人。要达到目标,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降低至57.4%,较去年下降8.6%;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10%,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到15.2%。

煤炭行业的严重过剩产能的后果已经波及到一些老牌知名企业,转岗分流、停薪留职、离岗再就业等成为了降本增效的部分内容。煤炭黄金十年的情形恐怕只能成为历史了,煤炭行业市场低迷恐怕在经济新常态下要维持相当一段时间了。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中国90家大型煤企的利润减少500亿元,同比下降91%,整体行业的亏损面达到95%。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矿工降薪。事实上,已经有些煤炭企业处于停产状态,未来一段时间,预计煤炭消费的负增长趋势将越发明显,一方面原因源于经济下行压力下能源结构变革,另一方面是人们能源消费观念的转变。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问题已经不是去不去除的问题,而是怎样快速高效,且又能够保障员工利益的情况下去除过剩产能的问题。

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的恶果所带来的启示

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需要更加的考虑自由市场的作用。煤炭落后产能过剩的恶果,作为能源政策的主导者有着难辞其咎的责任,尤其在无序投资、重复建设上的责任担当不足。煤炭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的代表,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的事实短期内还无法得到改变,因此如何保证煤炭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应当是政策导向制定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对于一个产业发展而言,如何建立健全产业发展预警机制,值得从新思考。我国进行产业预警机制建设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了,从市场风险、技术风险、金融风险以及政策风险等都有所涉及,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往往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佳。这与国有经济的一些弊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国有经济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贡献了较多的积极力量,同时缺乏内在发展动力也养懒了不少具有国有成分的企业,等、靠、要甚至成为了一些僵尸企业存在的事实状况,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这类僵尸企业必将改革过程中的累赘,当然也会首当其冲的成为刀俎下鱼肉。

对于员工而言,需要思考的是就业观念的转变。煤炭行业黄金十年与今天煤炭行业的落寞形成的鲜明对比,对于员工而言,最大的教育意义在于,现行市场经济竞争条件情况下,失业再就业或者称下岗再就业,成为了一种常态化的存在。像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样,煤炭行业也面临着被颠覆的风险,但也由于煤炭企业存在的全民企业、集体企业等性质问题,再加上一直以来的讲奉献、以企业为家的宣传,忽略了人与职业的本质关系,忽略了劳资关系、共创价值与分配机制的建立健全,造就了很多员工在择业观念上存在障碍,呈现出的就是再就业过程中的被动局面。对于很多企业而言,造成这种局面的存在,也是存在相当一部分责任的。

作者聂光辉,关注能源、经济与证券。寻找同路人,让我们一起做先行者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转载或刊登需经作者同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人与企业本质关系回归

煤炭行业黄金十年与今天煤炭行业的落寞形成的鲜明对比,对于员工而言,最大的教育意义在于,现行市场经济竞争条件情况下,失业再就业或者称下岗再就业,成为了一种常态化的存在。

作者:聂光辉

中央多部委多次强调,去产能将成为今年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最近几年,由于中国经济形势的下行压力,某个行业一旦产能过剩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甚至产能过剩成为了行业诟病。煤炭行业去除落后产能已经是势在必行,人社部2月29日称,以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为例,煤炭系统约有130万人涉及分流安置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产业发展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反思造成这一结果的内在因素有哪些,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导致过剩产能原因探究及其作用

一般造成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比较盛行的说法有三个,凯恩斯主义、产业垄断以及资本管制等。简单讲,凯恩斯主义就是重要及地方政府力求的保增长而进行了大量的资本无序投资、重复性建设等,直接造成的就是国企及部分私企的盲目扩张,这种盲目性在经济放缓情况下,外在表现为产能过剩;产业垄断就是说国有经济垄断地位造成其他资本投资渠道狭窄致使其在饱和的狭小领域激烈竞争,从而呈现阶段性的产能过剩,而国有经济往往因为低效以及追求政绩也会导致过度扩张而表现出产能过剩。而所谓的资本管制是说中国的资本管制导致出境投资以及资本出逃出落后产能市场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原有的市场中竞争加剧表现出产能过剩。

其实资本投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即便是被世人认为是投资经典理论的价值投资理论也认为资本不可能完全获悉所进行领域的所有信息,因此资本管理者根据不完全的信息所做出的判断与最终的市场总有差异。在看到产能过剩不利的一方面,也需要反思一定范围内可控的产能过剩的好处,不仅有利于展开充分的市场竞争,增加了用户的选择权,从而迫使企业着力革新技术、提高服务质量等,而且有利于淘汰掉那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高能耗、高成本、低产出、低效率的企业。

煤炭行业去过剩产能迫在眉睫

2015年11月,中国煤控项目组发布了《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的目标应约束在27.2亿吨标煤,即38亿吨实物量以内,总能耗控制在47.4亿吨标煤。在“十三五”期间,煤矿开采和洗选企业数量要从2015年的6390家压减到3000家以内,到2020年,煤炭开采、洗选行业的失业人数估计分别为67.1万人和19.1万人。要达到目标,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降低至57.4%,较去年下降8.6%;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10%,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到15.2%。

煤炭行业的严重过剩产能的后果已经波及到一些老牌知名企业,转岗分流、停薪留职、离岗再就业等成为了降本增效的部分内容。煤炭黄金十年的情形恐怕只能成为历史了,煤炭行业市场低迷恐怕在经济新常态下要维持相当一段时间了。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中国90家大型煤企的利润减少500亿元,同比下降91%,整体行业的亏损面达到95%。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矿工降薪。事实上,已经有些煤炭企业处于停产状态,未来一段时间,预计煤炭消费的负增长趋势将越发明显,一方面原因源于经济下行压力下能源结构变革,另一方面是人们能源消费观念的转变。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问题已经不是去不去除的问题,而是怎样快速高效,且又能够保障员工利益的情况下去除过剩产能的问题。

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的恶果所带来的启示

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需要更加的考虑自由市场的作用。煤炭落后产能过剩的恶果,作为能源政策的主导者有着难辞其咎的责任,尤其在无序投资、重复建设上的责任担当不足。煤炭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的代表,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的事实短期内还无法得到改变,因此如何保证煤炭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应当是政策导向制定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对于一个产业发展而言,如何建立健全产业发展预警机制,值得从新思考。我国进行产业预警机制建设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了,从市场风险、技术风险、金融风险以及政策风险等都有所涉及,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往往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佳。这与国有经济的一些弊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国有经济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贡献了较多的积极力量,同时缺乏内在发展动力也养懒了不少具有国有成分的企业,等、靠、要甚至成为了一些僵尸企业存在的事实状况,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这类僵尸企业必将改革过程中的累赘,当然也会首当其冲的成为刀俎下鱼肉。

对于员工而言,需要思考的是就业观念的转变。煤炭行业黄金十年与今天煤炭行业的落寞形成的鲜明对比,对于员工而言,最大的教育意义在于,现行市场经济竞争条件情况下,失业再就业或者称下岗再就业,成为了一种常态化的存在。像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样,煤炭行业也面临着被颠覆的风险,但也由于煤炭企业存在的全民企业、集体企业等性质问题,再加上一直以来的讲奉献、以企业为家的宣传,忽略了人与职业的本质关系,忽略了劳资关系、共创价值与分配机制的建立健全,造就了很多员工在择业观念上存在障碍,呈现出的就是再就业过程中的被动局面。对于很多企业而言,造成这种局面的存在,也是存在相当一部分责任的。

作者聂光辉,关注能源、经济与证券。寻找同路人,让我们一起做先行者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转载或刊登需经作者同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