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篮球新星德拉甘·本德(Dragan Bender)预计将进入今年的NBA选秀前三甲。在某些方面,这位克罗地亚少年承继了巴尔干传统的篮球天资,这些传统可以追溯到本德从小以来的偶像、前芝加哥公牛队球员托尼·库科奇(Toni Kukoc)和本德将来可能挑战的克罗地亚最伟大的球员德拉赞·皮特洛维奇(Drazen Petrovic)等球星。
不过库科奇和皮特洛维奇是在本国打球,有一群疯狂的观众,而本德在进军NBA之前是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马卡比队(Maccabi Tel Aviv)效力。去年夏天国际篮联U-19世界杯比赛中,克罗地亚获得亚军,在加时赛中输给美国。本德因为运动鞋合同与国家队有冲突,没有上场。
“这真让我费解,克罗地亚足协本应努力赢得联赛,却做了阻碍比赛最佳预期的事”,一位球探当时这么告诉《体育画报》。
这就是现在的巴尔干篮球圈乱象,从俱乐部到国际舞台都大抵如此。而在1990年代南斯拉夫还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时期,它曾到达过今日不可企及的高度,那时篮球英才不断地进入世界上最好的篮球队。
“巴塞罗那奥运会来临时,我们都在想着这支非常棒的队伍,我们觉得他们有机会对战梦之队”,巴尔干篮球作家Igor Malinovic说,“这想法是有点不切实际,因为梦之队是世上最强的。但是我们认为我们有机会与他们拼一拼。”
弗拉德·迪瓦茨vs大卫·罗宾逊
德拉赞·皮特洛维奇vs迈克尔·乔丹
托尼·库科奇vs斯科蒂·皮蓬
迪诺·拉德加vs卡尔·马龙
那本可以成为国际篮球比赛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
然而,事情并未如愿。

“有一个阴谋论流传甚广,特别是在塞尔维亚,说是因为南斯拉夫在1990年代作势要包揽所有大型体育赛事冠军,美国和德国才要毁掉它”,巴尔干运动研究者Dario Brentin说。
当然这是个玩笑——黑色的。1990年代南斯拉夫的解体以及接下来巴尔干战争中,美国带着北约介入都与体育运动无关,而是充斥着可怕的战争罪行和种族清洗运动,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人民间爆发的冲突将这片土地摧残得支离破碎。
不过,这么说还是在理的,如果曾经有哪支队伍可能可以挫败梦之队,或者说接近他们的实力,那就是前无古人的1992年奥运会上的南斯拉夫队。
可以肯定的是美国队的实力强劲,梦之队最终确实力压新独立的克罗地亚队,里面一半的南斯拉夫球员都离开了。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一个完整的南斯拉夫队能否破天荒地挫挫他们锐气,不过我们可以确定当时的对战阵容是,那时组建过的大概最棒的非美国人球队vs一支不大可能获胜但依然值得纪念的篮球天才队。
“当你集合起来(1992年的南斯拉夫队),你得到了某种篮球奇迹”,巴尔干历史学家Vjekoslav Perica说道,“但是当它联系到一些特定的历史时刻,我觉得历史还是会重演。已经很难复兴了。”
南斯拉夫过去不可能是一块篮球沃土,不夸张地说:它只是一个与纽约市区人口差不多的小国家,篮球比赛日渐在全球流行时也无力保住自己地位。
30年前的那支队伍特别有天分。投篮精准的德拉赞·皮特洛维奇是他那个时代的斯蒂芬·库里(Stephen Curry)。他曾在南斯拉夫联赛中单场拿下112分,60投40中,其中三分球20投10中,还有22个罚球全中。他打过五季NBA,最后两季平均每场比赛能拿20多分,1993年因车祸去世。他死后被选入名人堂,他的背号挂在布鲁克林篮网队的架子上。
前NBA球星肯尼·安德森(Kenny Anderson)在ESPN纪录片《Once Brothers(曾经的兄弟)》中回忆说,“他曾在与乔丹对位中砍下40分,他与乔丹对位时会说,‘这没什么,把球传给我,我现在手感正热,让我来干掉乔丹’”。
但是南斯拉夫不止有皮特洛维奇。中锋弗拉德·迪瓦茨与魔术师约翰逊是洛杉矶湖人队王朝末期的明星主力,这位21号球员退役后去了萨克拉门托国王队。大前锋托尼·库科奇加入乔丹、皮蓬所在的芝加哥公牛队,一起拿了三个NBA总冠军,荣获1996年NBA最佳第六人。大前锋迪诺·拉德加在效力波士顿凯尔特人队每场贡献数十分之前就称霸欧洲了。
皮特洛维奇与公司解约是不错,但他们在一起会更好。南斯拉夫在1988年奥运会上获得银牌,为1989和1991年欧锦赛夺冠打下了基础,而正是1990年的世锦赛上南斯拉夫的表现让所有人,特别是让美国知道,年轻的南斯拉夫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1990年那场比赛中,南斯拉夫打进本应是美国队在的决赛场,当时美国队有阿朗佐·莫宁(Alonzo Mourning)和克里斯汀·莱特纳(Christian Laettner)领队。相反,皮特洛维奇拿下31分,带队在半决赛中以99:91击败美国。

这支队伍到底是怎么凑在一起的呢?感谢共产主义。
“他们相处的很好”,Perica说,“有刻板印象认为,以共产主义制度团结起来的不同群体只能违心地合作,而他们恰好相反”。
南斯拉夫在强权下被拼成一个国家,是遍布6个不同共和国且相互间偶有种族敌对的民族——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穆斯林——的集合体。讽刺的是,这种被迫的团结使得政府可以把不同民族的运动员和教练集中到篮球场上,将可用之才最大化。
“就个人来说,我相信成功的秘密是它有可观的招募范围”,Perica说,“南斯拉夫文化和成员国的多样性。在前南斯拉夫时期,大家都是白人,但族群间差异很大。我在某处写过,七八十年代最好的运动员来自克罗地亚,但最好的教练在塞尔维亚。”
确实,南斯拉夫队最好的运动员并不是同一国籍。皮特洛维奇、库科奇、拉德加是克罗地亚人,而迪瓦茨和在1990年与美国的比赛中斩获15分的扎克•帕斯帕约(Zarko Paspalj)是塞尔维亚人。
这是个折中的团体——能在一起打球只是因为政府授命这么做。在不断激化的紧张局势中,这支队伍备受推崇,然而最终还是爆发了巴尔干战争,各共和国和民族都脱离塞尔维亚主导的中央政府。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行不通,但它的篮球队是可以的。
“国家的体育胜果确实允许政府拿来利用并且掩盖了生活中的其他不足”,Brentin说,“在一定程度上,球队的成功确实对社会有正面效应”。
Perica表示认同,“他们很好,很优秀”,“就像体育界的什么伟大实验和奇迹”。

但是真到了南斯拉夫解体的时候,篮球什么的都变成了第二位。就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前,打败美国队的梦想破灭了。大部分的克罗地亚运动员,包括皮特洛维奇和库科奇离开去了新的克罗地亚国家队。其余的运动员被取消参赛资格:在美国的推动下,南斯拉夫队被禁止参加国际比赛,包括1992年奥运会(本国的个体运动员可以比赛,但是不可以用国旗。)
“你知道1990年代发生了战争”,Brentin说道,“克罗地亚大不如前。很多联赛被停,或是缩减成水杯大小的联赛。最好的运动员已经离开去了欧洲俱乐部或是NBA。在塞尔维亚,体育基建完全崩溃。”
对篮球的影响在战乱结束后凸显出来。战争摧残后的国家经济无法提供资金周转,城市无力支持体育比赛。同时,其他欧洲篮球队正变得更强。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甚至土耳其都开始投资项目或联盟,说服一些最好的非NBA类型的美国球星加入来推广这项比赛。
“(文化)也开始削弱”,Brentin说,“在2000年代初面临这种境况,篮球在波斯尼亚变得无足轻重,南斯拉夫在欧洲赛事中没了分量。”
Perica把曾经无与伦比的奥林匹克队的命运与这块仍在努力从政治和人道主义灾难中恢复的地区联系起来,不禁想象数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我出生在克罗地亚,大家都知道但是没有人会公开说的是,过去25年的发展真是太失败了”,他说,“大家是想说它是成功的,但事实却是每个人都贫穷,克罗地亚又是一个勉强维持的小国家。”
“(巴尔干地区的国家)都很悲惨并且厌恶彼此。我想篮球的萎靡也是国家衰退的一部分。”
“我有时也看看比赛,但是会觉得伤感”,Perica这么形容本国的联赛,“回到1980年代,南斯拉夫联盟堪比今日的欧洲联赛。所有的赛场都人山人海,并且到处洋溢着天赋和激情。”
而现在呢?一切烟消云散。没有钱,没有中央政府为体育比赛投入资源。联盟规模小又没人。这块土地上留下的粉丝们仍然记得那段辉煌的日子,并且对他们的队伍仍然抱有很高的期望。
“足球队能有资格参加世界杯,就是巨大的成功。但如果篮球队有资格进了世界杯却在第一轮被淘汰,就是失败”,Malinovic这么说道,“人们意识不到欧洲的篮球已经发展起来,而克罗地亚没有赶上来,所以他们看到的就是一支能力平平的球队。”
篮球并没有完全跟随前南斯拉夫消失。像本德、尼古拉·米罗蒂奇(Nikola Mirotic)、尼古拉·武切维奇(Nikola Vucevic)这样的运动员就是证据。但是这些运动员更多的像是映射着过去所失,而不是照亮未来的指路明灯。
(翻译:李雪)
来源:Vice Sports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