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两会前瞻】上海经验引领第三批自贸区申报 有望两会后获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两会前瞻】上海经验引领第三批自贸区申报 有望两会后获批

界面新闻从接近权威部门的政府顾问处获悉,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很可能落子于包括武汉、西安、郑州、成都等在内的几个内陆城市或城市群,以及一个沿边地区。

图片来源:网络

两会前夕,有关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即将获批的消息再次成为焦点。界面新闻从接近权威部门的政府顾问处获悉,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很可能落子于包括武汉、西安、郑州、成都等在内的几个内陆城市或城市群,以及一个沿边地区,目前最终名单尚未确定。

此前,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数量可能是5至8家,最快有望在两会后获批。

若上半年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推出,则表明中国的自贸区建设将进入快车道。“十三五”规划提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自贸区建设即为开放的核心举措之一。

在即将举行的全国两会上,自贸区建设也可能被重点提及。

致公党中央就在今年的提案中谈到了加快自贸区推广,实现开放升级。提案提出,下一步要放大自贸区“溢出效应”,推动开放型经济提档升级。比如支持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有条件的地区,以及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加强与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的积极对接,进行制度上的先行先试。围绕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建立更加紧密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自贸区改革措施研究,加快复制推广工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也在2月23日的经济每月谈论坛上建议,中国各地可以发展定向自贸区。“在我们具备条件的地方加快复制自贸区,定向自贸区。比如广西可以定向东盟,新疆定向中亚西亚,黑龙江定向俄罗斯、蒙古国。我觉得定向自贸区可以把地方的优势发挥出来。”

对于第三批自贸试验区的功能定位,上述政府顾问表示,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应会延续此前的大政方针,不形成税收上的政策洼地,而是以制度开放为主,促进贸易、投资的自由度。这些制度开放既有复制于前两批的普适性改革措施,也会探索与各自贸易特色相关的新举措。此外,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将承担起与“一带一路”协同效应的作用。

自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已有两批共4个省市开展自贸区试点,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简政放权、负面清单等改革举措逐步向全国推广。

实践表明,这些制度创新对上海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拉动作用。据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最新披露,2015年扩区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以上海1/50的面积,创造了全市1/4的生产总值,在自贸区建设的带动下,2015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增长9.1%,比全市高2.2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近两年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

自贸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市场活力也进一步增强。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自贸区新设企业数1.8万家,同比增长20%,一年新设企业数量相当于浦东开发开放25年来新设企业总数的1/10。其中,有税收记录的新设企业占比在七成左右。

外商投资方面,2015年新设外资企业数量相当于2014年的1.5倍。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占比,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0%,户均注册资本(约1500万美元)相当于内资企业(约5000万元)的两倍。

由于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国内率先实施境外投资备案制,2015年自贸区共办结境外投资项目636个,其中中方投资额229亿美元,相当于2014年的5.5倍,境外实际投资额约占全国的7%。

不依靠税收优惠来招商引资,而是以开放市场和不断完善的事中事后监管来吸引市场主体,激发投资活力,正是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初衷。上海经验认为,制度创新就是为了改善制度供给,重在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检验自贸区改革成效,关键看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面对全国自贸区建设,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2月27日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提出,上海要突出协同改革,不断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同时,及早谋划储备后续改革创新举措,要把自贸试验区建设各项改革任务纳入政府目标管理,重点督查督办。

在投资领域,上海将进一步完善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主、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为各类投资主体创造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在贸易领域,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货物状态分类监管等改革举措,切实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并将改革举措实实在在固化为制度安排。

在金融领域,关键要加强自贸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积极稳妥落实好自贸试验区“金改40条”。在事中事后监管领域,各部门不能只看着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就事论事,要立足强化行业整体监管加强系统谋划,着力整合资源力量,探索新的有效的监管制度框架。

3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对涉及行政审批、价格改革等方面的66部行政法规予以修改,分析认为,这为更广泛的自贸区制度改革吹响了前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两会前瞻】上海经验引领第三批自贸区申报 有望两会后获批

界面新闻从接近权威部门的政府顾问处获悉,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很可能落子于包括武汉、西安、郑州、成都等在内的几个内陆城市或城市群,以及一个沿边地区。

图片来源:网络

两会前夕,有关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即将获批的消息再次成为焦点。界面新闻从接近权威部门的政府顾问处获悉,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很可能落子于包括武汉、西安、郑州、成都等在内的几个内陆城市或城市群,以及一个沿边地区,目前最终名单尚未确定。

此前,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数量可能是5至8家,最快有望在两会后获批。

若上半年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推出,则表明中国的自贸区建设将进入快车道。“十三五”规划提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自贸区建设即为开放的核心举措之一。

在即将举行的全国两会上,自贸区建设也可能被重点提及。

致公党中央就在今年的提案中谈到了加快自贸区推广,实现开放升级。提案提出,下一步要放大自贸区“溢出效应”,推动开放型经济提档升级。比如支持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有条件的地区,以及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加强与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的积极对接,进行制度上的先行先试。围绕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建立更加紧密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自贸区改革措施研究,加快复制推广工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也在2月23日的经济每月谈论坛上建议,中国各地可以发展定向自贸区。“在我们具备条件的地方加快复制自贸区,定向自贸区。比如广西可以定向东盟,新疆定向中亚西亚,黑龙江定向俄罗斯、蒙古国。我觉得定向自贸区可以把地方的优势发挥出来。”

对于第三批自贸试验区的功能定位,上述政府顾问表示,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应会延续此前的大政方针,不形成税收上的政策洼地,而是以制度开放为主,促进贸易、投资的自由度。这些制度开放既有复制于前两批的普适性改革措施,也会探索与各自贸易特色相关的新举措。此外,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将承担起与“一带一路”协同效应的作用。

自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已有两批共4个省市开展自贸区试点,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简政放权、负面清单等改革举措逐步向全国推广。

实践表明,这些制度创新对上海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拉动作用。据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最新披露,2015年扩区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以上海1/50的面积,创造了全市1/4的生产总值,在自贸区建设的带动下,2015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增长9.1%,比全市高2.2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近两年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

自贸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市场活力也进一步增强。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自贸区新设企业数1.8万家,同比增长20%,一年新设企业数量相当于浦东开发开放25年来新设企业总数的1/10。其中,有税收记录的新设企业占比在七成左右。

外商投资方面,2015年新设外资企业数量相当于2014年的1.5倍。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占比,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0%,户均注册资本(约1500万美元)相当于内资企业(约5000万元)的两倍。

由于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国内率先实施境外投资备案制,2015年自贸区共办结境外投资项目636个,其中中方投资额229亿美元,相当于2014年的5.5倍,境外实际投资额约占全国的7%。

不依靠税收优惠来招商引资,而是以开放市场和不断完善的事中事后监管来吸引市场主体,激发投资活力,正是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初衷。上海经验认为,制度创新就是为了改善制度供给,重在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检验自贸区改革成效,关键看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面对全国自贸区建设,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2月27日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提出,上海要突出协同改革,不断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同时,及早谋划储备后续改革创新举措,要把自贸试验区建设各项改革任务纳入政府目标管理,重点督查督办。

在投资领域,上海将进一步完善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主、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为各类投资主体创造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在贸易领域,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货物状态分类监管等改革举措,切实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并将改革举措实实在在固化为制度安排。

在金融领域,关键要加强自贸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积极稳妥落实好自贸试验区“金改40条”。在事中事后监管领域,各部门不能只看着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就事论事,要立足强化行业整体监管加强系统谋划,着力整合资源力量,探索新的有效的监管制度框架。

3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对涉及行政审批、价格改革等方面的66部行政法规予以修改,分析认为,这为更广泛的自贸区制度改革吹响了前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