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问策山东⑥|济泰共建,如何撑起泰安崛起的“雄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问策山东⑥|济泰共建,如何撑起泰安崛起的“雄心”?

然而,如今的泰安正试图在泰山之外,寻找高质量发展的第二条路径。

毫无疑问,泰安曾是山东16地市中最具知名度的城市之一。

“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山东文旅初代版图中,泰安就占据了三分之一,“五岳之尊”的泰山更是出现在古今中外不少名著之中,构成了早期外界对山东的“第一印象”。

然而,如今的泰安正试图在泰山之外,寻找高质量发展的第二条路径。

“泰安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看产业强不强、有没有后劲。”泰安市委书记崔洪刚的话掷地有声,新发展格局下,新时代考验中,产业不仅是泰安打赢“新旧动能转换”战役的主战场,更是泰安释放发展动能与活力的关键所在。

而随着“济泰一体化”与省会经济圈的全面起势,我们也看到泰安突破“产业”的新机遇。

图片来源:摄图网

“继往开来的革命”中,寻找泰安发展的时代密码

2017年,山东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时期”,而这场关系到中国第三经济大省前途与命运的重大工程,不啻于一场“继往开来的革命”。

继往开来,意味着山东16地市要站在先辈的肩膀上,以先辈开创出的事业为基,同时又要勇于改革创新,开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路。

与山东省传统工业为重的“大象经济”有所不同,泰安更早地开启了经济结构转型的脚步。根据泰安市政府发布的《改革开放四十年 泰安产业结构变迁》一文,可以清晰地看到泰安转型的脉络。

1996年,泰安的三次产业结构开始发生本质性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从“二、一、三”结构转为“二、三、一”模式;20年后,泰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也是从这一年起,泰安确立了“三、二、一”产业结构,而这也是目前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产业结构模式。

《泰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中提供了一组数据,以2019年为基准,“十三五”以来,泰安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4%,高于生产总值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泰安第三产业的崛起,自然离不开泰山为基的旅游业。但事实上,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催生出的现代商贸物流也成为了泰安服务业新的亮点。根据泰安市官方数据,2020年前11个月,全市现代物流业10个插旗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5亿元,占全年投资额的94%。泰安也提出了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的发展目标。

服务业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泰安也在第二产业中探索着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

最具代表性的,是纺织产业和新材料产业。

作为泰安市的传统优势产业,纺织业曾为泰安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颇多。但在国际形势变化和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给纺织业换上更具活力的“科创CPU”成为泰安市将传统优势延续下去的必然选择。如康平纳公司牵头创建的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获得工信部批复,成为国内印染领域唯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也让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拥有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而作为泰安市有基础的新优势产业,新材料产业中也涌现出了以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泰开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领军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企业也入选了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库,成为泰安市驱动新材料产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力量”。

根据泰安市官方数据,“四新经济”占GDP比重从2017年的19.58%达到2019年的25.22%,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2017年的29.76%跃升到2019年的44.31%。

回顾“十三五”,泰安无疑走出了一条更具城市特色的发展道路,不盲目追求“新动能”,而是立足于城市本身的优势,一方面激活新动能,一方面转换旧动能,这也让进入省会经济圈的泰安更具底气。

区域协调发展浪潮下,泰安迎来怎样的机与势?

在山东,“济泰一体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尤其在山东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三大经济圈全面起势的当下,“济泰一体化”毫无悬念地成为了省会经济圈的“急先锋”。

不仅如此,在强省会时代,“济泰共建”又为济南迈向“国中”加码,“济泰共建大省会,打造省会城市群的先行发展区,实现济泰区域联动”的战略构想由此诞生。

那么于泰安而言,“济泰一体化”、省会经济圈意味着什么?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城市在加强对外开放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融入、促进国内大循环,而与省会携手的泰安,也具备了更强的开放优势——济南拥有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在济泰一体化的进程中也将辐射至泰安,为泰安敞开对外开放的大门提供更多推动力。

更重要的是,两座城市产业的融合,也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城市经济未来。

从目前来看,城市群的发展无外乎强强联手与优势互补两种模式,而根据济南市人民政府与泰安市人民政府签订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济泰两城将加强工业领域合作,依托依托济南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新兴技术领域的先发优势,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支持两市产业融合、互补,联动发展。

此外,济南与泰安还将实现包括文化旅游产业、医养健康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在内的“三大产业对接”。

对泰安来说,这不能不算是全新的机遇。

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无论是“腾笼”还是“换鸟”,都迫切需要与新一代新兴技术加速融合,济南的优势将为泰安在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打造一批百亿级和500亿级产业集群的历史进程中补齐短板,加快发展。

而在“三大产业”中,同样拥有丰厚文旅资源的济泰两城,可通过产业对接更新文旅版图,以“大文旅”为两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以医养健康为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背景下“重焕光彩”提供新思路。

培育龙头企业,泰安还需要做什么?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济泰一体化或省会经济圈皆为“外力”,想要崛起,泰安仍需要从内部发力。

关键,仍然是企业。

“抓发展必须重视抓产业,抓产业必须重视抓工业、抓大企业”,崔洪刚曾表示,他也在日前到企业调研时表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主要就是抓大项目,抓重点工程。泰安市骨干企业、龙头企业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

从这一角度来说,重视企业在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中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泰安近年来的“共识”。泰安也以“自我革命”的意识和行动,推动流程再造以优化营商环境。

“十三五”以来,针对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时间长、手续办理慢等顽疾,泰安市探索实行“拿地即开工”制度,创新实施重大投资项目“绿卡”服务,打出“数据复用+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组合拳,让部门围着项目转、要素跟着“绿卡”走,审批时间再压减50%以上,为重大项目落地架设“高速公路”、开辟“绿色通道”。

但对泰安而言,优势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数量仍稍显不足。

以现代服务业为例,《泰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曾提到,泰安市服务业领军企业和具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数量较少、实力偏弱,特别是国内领先的现代物流、互联网平台、商务服务企业少,服务业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而在工业中,目前也仅有两家企业列入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库。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工业还是现代服务业,泰安市仍需在培育龙头企业中下足功夫。

营商环境的优化在这一背景下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方面,泰安需要以更有力度的“双招双引”来吸引更多优质项目、企业、人才选择泰安、投资泰安、落户泰安;另一方面,泰安也需要以更具活力的政策等条件,帮助现有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以“行业领军企业”为目标实现发展跃升。

同时,利用好开发区这一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双招双引”的主平台、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让开发区成为更多龙头企业诞生的“热土”。

告别“十三五”,面向“十四五”,泰安,渴望在新发展格局中真正“崛起”。曾以文旅闻名于世的这座城市,如今将目光聚焦“产业”、聚焦“工业”,如果说此前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的“初见成效”,让泰安看到了“强产业、兴城市”的曙光,那么未来,我们也期待积累了丰厚经验的泰安,能够在“济泰一体化”与省会经济圈的双重机遇叠加之下,以“产业”聚集更为强劲的新动能,在山东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未来的同时,找到崛起的新路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问策山东⑥|济泰共建,如何撑起泰安崛起的“雄心”?

然而,如今的泰安正试图在泰山之外,寻找高质量发展的第二条路径。

毫无疑问,泰安曾是山东16地市中最具知名度的城市之一。

“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山东文旅初代版图中,泰安就占据了三分之一,“五岳之尊”的泰山更是出现在古今中外不少名著之中,构成了早期外界对山东的“第一印象”。

然而,如今的泰安正试图在泰山之外,寻找高质量发展的第二条路径。

“泰安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看产业强不强、有没有后劲。”泰安市委书记崔洪刚的话掷地有声,新发展格局下,新时代考验中,产业不仅是泰安打赢“新旧动能转换”战役的主战场,更是泰安释放发展动能与活力的关键所在。

而随着“济泰一体化”与省会经济圈的全面起势,我们也看到泰安突破“产业”的新机遇。

图片来源:摄图网

“继往开来的革命”中,寻找泰安发展的时代密码

2017年,山东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时期”,而这场关系到中国第三经济大省前途与命运的重大工程,不啻于一场“继往开来的革命”。

继往开来,意味着山东16地市要站在先辈的肩膀上,以先辈开创出的事业为基,同时又要勇于改革创新,开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路。

与山东省传统工业为重的“大象经济”有所不同,泰安更早地开启了经济结构转型的脚步。根据泰安市政府发布的《改革开放四十年 泰安产业结构变迁》一文,可以清晰地看到泰安转型的脉络。

1996年,泰安的三次产业结构开始发生本质性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从“二、一、三”结构转为“二、三、一”模式;20年后,泰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也是从这一年起,泰安确立了“三、二、一”产业结构,而这也是目前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产业结构模式。

《泰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中提供了一组数据,以2019年为基准,“十三五”以来,泰安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4%,高于生产总值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泰安第三产业的崛起,自然离不开泰山为基的旅游业。但事实上,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催生出的现代商贸物流也成为了泰安服务业新的亮点。根据泰安市官方数据,2020年前11个月,全市现代物流业10个插旗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5亿元,占全年投资额的94%。泰安也提出了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的发展目标。

服务业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泰安也在第二产业中探索着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

最具代表性的,是纺织产业和新材料产业。

作为泰安市的传统优势产业,纺织业曾为泰安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颇多。但在国际形势变化和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给纺织业换上更具活力的“科创CPU”成为泰安市将传统优势延续下去的必然选择。如康平纳公司牵头创建的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获得工信部批复,成为国内印染领域唯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也让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拥有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而作为泰安市有基础的新优势产业,新材料产业中也涌现出了以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泰开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领军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企业也入选了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库,成为泰安市驱动新材料产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力量”。

根据泰安市官方数据,“四新经济”占GDP比重从2017年的19.58%达到2019年的25.22%,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2017年的29.76%跃升到2019年的44.31%。

回顾“十三五”,泰安无疑走出了一条更具城市特色的发展道路,不盲目追求“新动能”,而是立足于城市本身的优势,一方面激活新动能,一方面转换旧动能,这也让进入省会经济圈的泰安更具底气。

区域协调发展浪潮下,泰安迎来怎样的机与势?

在山东,“济泰一体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尤其在山东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三大经济圈全面起势的当下,“济泰一体化”毫无悬念地成为了省会经济圈的“急先锋”。

不仅如此,在强省会时代,“济泰共建”又为济南迈向“国中”加码,“济泰共建大省会,打造省会城市群的先行发展区,实现济泰区域联动”的战略构想由此诞生。

那么于泰安而言,“济泰一体化”、省会经济圈意味着什么?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城市在加强对外开放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融入、促进国内大循环,而与省会携手的泰安,也具备了更强的开放优势——济南拥有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在济泰一体化的进程中也将辐射至泰安,为泰安敞开对外开放的大门提供更多推动力。

更重要的是,两座城市产业的融合,也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城市经济未来。

从目前来看,城市群的发展无外乎强强联手与优势互补两种模式,而根据济南市人民政府与泰安市人民政府签订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济泰两城将加强工业领域合作,依托依托济南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新兴技术领域的先发优势,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支持两市产业融合、互补,联动发展。

此外,济南与泰安还将实现包括文化旅游产业、医养健康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在内的“三大产业对接”。

对泰安来说,这不能不算是全新的机遇。

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无论是“腾笼”还是“换鸟”,都迫切需要与新一代新兴技术加速融合,济南的优势将为泰安在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打造一批百亿级和500亿级产业集群的历史进程中补齐短板,加快发展。

而在“三大产业”中,同样拥有丰厚文旅资源的济泰两城,可通过产业对接更新文旅版图,以“大文旅”为两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以医养健康为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背景下“重焕光彩”提供新思路。

培育龙头企业,泰安还需要做什么?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济泰一体化或省会经济圈皆为“外力”,想要崛起,泰安仍需要从内部发力。

关键,仍然是企业。

“抓发展必须重视抓产业,抓产业必须重视抓工业、抓大企业”,崔洪刚曾表示,他也在日前到企业调研时表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主要就是抓大项目,抓重点工程。泰安市骨干企业、龙头企业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

从这一角度来说,重视企业在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中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泰安近年来的“共识”。泰安也以“自我革命”的意识和行动,推动流程再造以优化营商环境。

“十三五”以来,针对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时间长、手续办理慢等顽疾,泰安市探索实行“拿地即开工”制度,创新实施重大投资项目“绿卡”服务,打出“数据复用+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组合拳,让部门围着项目转、要素跟着“绿卡”走,审批时间再压减50%以上,为重大项目落地架设“高速公路”、开辟“绿色通道”。

但对泰安而言,优势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数量仍稍显不足。

以现代服务业为例,《泰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曾提到,泰安市服务业领军企业和具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数量较少、实力偏弱,特别是国内领先的现代物流、互联网平台、商务服务企业少,服务业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而在工业中,目前也仅有两家企业列入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库。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工业还是现代服务业,泰安市仍需在培育龙头企业中下足功夫。

营商环境的优化在这一背景下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方面,泰安需要以更有力度的“双招双引”来吸引更多优质项目、企业、人才选择泰安、投资泰安、落户泰安;另一方面,泰安也需要以更具活力的政策等条件,帮助现有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以“行业领军企业”为目标实现发展跃升。

同时,利用好开发区这一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双招双引”的主平台、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让开发区成为更多龙头企业诞生的“热土”。

告别“十三五”,面向“十四五”,泰安,渴望在新发展格局中真正“崛起”。曾以文旅闻名于世的这座城市,如今将目光聚焦“产业”、聚焦“工业”,如果说此前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的“初见成效”,让泰安看到了“强产业、兴城市”的曙光,那么未来,我们也期待积累了丰厚经验的泰安,能够在“济泰一体化”与省会经济圈的双重机遇叠加之下,以“产业”聚集更为强劲的新动能,在山东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未来的同时,找到崛起的新路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