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苹果,这次你真的错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苹果,这次你真的错了

苹果真的是充满道德勇气的英雄吗?榜妹不这么认为。苹果拒绝研发“万能钥匙”虽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用户的隐私权,然而却极有可能导致一些人因恐怖袭击而无辜枉死,这种厄运可能随时降临到每个人的头上。

最近全球的科技媒体都在关注一件事:美国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公开对抗美国政府。自从2月18日传出苹果拒绝美国地方法院要求解锁iPhone的消息以来,大佬扎克伯格、斯诺登以及Google、WhatsApp、华为等组织纷纷力挺苹果,当然也有组织和个人支持法院的决定,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此事件在世界各地引起了极大的分歧。观察了这么多天,榜妹心中多少有些想法。苹果真的是充满道德勇气的英雄吗?榜妹不这么认为。

榜妹最核心的一个看法是“技术中性论”。也就是说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会不会滥用不在技术开发者,而在使用者,也就是权力。不能因为有权力滥用的可能性,就拒绝开发技术。好比为了避免有人撬锁,就杀死所有的开锁匠。人或权力会犯的错误,却把板子打在技术的屁股上,这是苹果最大的问题。

为了把这个道理说清楚,我们先回顾一下整件事的前因后果:去年美国加州发生了一起造成14人死亡的恐怖袭击事件,警方掌握了恐怖分子的苹果手机,但并不能攻破苹果的数据加密。由于政府机构并没有直接指挥个人或者组织的权限,因而警方求助于法院。洛杉矶法院经过评估签发了法庭令,要求苹果必须协助警方破解恐怖分子的手机,从而提取出有用的数据。值得注意的是,警方从未要求苹果未来对iOS系统进行永久修改,仅仅是希望苹果能够破解出恐怖分子所用手机的数据,而且是一次性的。之后再有类似事件,当然也必须由法院来做决定是否授权。但是,即便这样,苹果依然拒绝了,总裁蒂姆·库克的理由是担心创建先例,扩大政府的权力,威胁到所有苹果手机用户的隐私权。苹果更真实的顾虑,是担心消费者失去对他们的信任——既然苹果有技术能力攻破手机,那谁知道以后会不会经常这么干!所以,库克说,我干脆不开这个后门,不开发任何破解信息的技术,对法院的命令也不例外。

库克这么做到底对不对?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说。

一方面,蒂姆·库克的担心确实有道理,其维护用户隐私权的出发点值得尊敬。在手机和网络出现之前,在不侵犯民宅和私拆通信的前提下,如果美国政府想监控全体公民的言行,不得不雇佣类似于东德“斯塔西”这样的全民特务组织。且不说国会绝对不同意,退一万步说,如此耗费甚巨的机构对与东德体制不同的美国来讲,非战时状态,根本运行不了几年就会掏空国库。可是随着手机、个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大量普及,理论上美国政府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实现比“斯塔西”还要全面、深入的全民监控。“老大哥在看着你!”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描写这种场景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你去的任何地方、说的任何话、做的任何事、哪怕你在想什么都可以被监控,想来确实让人不寒而栗。所以,作为一名锁匠,苹果担心有了万能钥匙的之后,全部的锁都不再安全,能这么想,首先我要为锁匠的敬业精神点赞。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另外一面:既然公民隐私权如此重要,是不是就要扔掉手机、砸碎电脑、拔掉网线,拒绝技术的进步呢?答案很明显,并不能。这也是我今天反复提到的一个观点:技术从来都是中性的,它可以毁灭地球,也可以造福人类,关键看谁来用,怎么用。

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同 “万能钥匙”比,核武器更令人恐惧。可如果当时罗斯福总统和奥本·海默“圣母心”泛滥,拒绝研发原子弹,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为首的轴心国必将率先拥有核武,进而统治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人民陷入惨无人道的暴政和被屠杀,直至种族灭绝的命运中。事实上,自从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到今天为止的70多年间,核武器再也没有用于人类战争。确切消息显示,美国政府通过对信息的研判,已经阻止了成百次针对平民目标的恐怖袭击,挽救了数千人的生命,成功挖出了基地组织的二把手,并击毙了本·拉登。

所以,回过头来看,苹果拒绝研发“万能钥匙”虽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用户的隐私权,然而却极有可能导致一些人因恐怖袭击而无辜枉死,这种厄运可能随时降临到每个人的头上。这就好比警察要冲进一所房子抓捕杀人犯或者救人,而这把锁的制造者——苹果公司——拒绝提供钥匙,锁匠认为警察侵犯了房子里杀人犯的隐私权,并且担心警察掌握了钥匙之后可能会侵犯其他人的隐私权。这个道理的荒谬之处是很显然的。如果你担心警察滥用,就应该加强对警察的监督,而不是杀死开锁匠。

英国的《金融时报》对苹果公司的这种逻辑批评的毫不客气:“苹果还有其他科技公司必须认识到,无论它们多么强大,也无论它们的产品多么受欢迎,它们都不是生活在自我创造的道德宇宙中。”蒂姆·库克不要觉得自己是上帝或者弥撒亚,作为一个锁匠,你无权决定“万能钥匙”的归属与使用。你指责政府机构的“手伸得太长”的时候,有没有发现给自己的定位太高了呢?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科米说:关于隐私和安全之间的紧张不应该由以销售产品为生计的企业来解决,它也不应该由以调查为生计的FBI来解决,应该由美国人民解决。同样的,比尔·盖茨在接受采访时也说“FBI应该掌握多大的权力应该由人民和法庭来决定。”

之前,苹果CEO库克发布备忘录称,“收到了来自美国全部50个州的数千人的来信。绝大多数人在其来信中表达了对我们的强烈支持。”紧接着,来自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就无情打脸:此次事件中,民众对法院和警方的支持率远远高于苹果。并且在过去几年涉及到恐怖主义的民调结果都显示:美国公众首先把公共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公民自由权利。可见,把技术交给代表公民并受到国会监督的政府并没有错。

所以,还是那句话,技术是中性的,是无罪的,关键是谁来用、怎么用。美国是一个讲求法治的国家,警方为了获得苹果的支持,并没有直接命令苹果,而是向法院申请,要求命令的签发机关是法院,从程序上来说完全没有问题。蒂姆·库克拒绝执行,选择向最高法院申诉,这是他的权利。在申诉期间,蒂姆·库克仍旧可以每天正常上下班,也不必担心什么。所以,一个社会里对民众真正的保护,是把使用技术的权力装进铁笼子里,而不是把开锁匠关进笼子里。

苹果,这次可能真的是你错了。

本期撰文/但啖旦诞蛋

用户信息泄露过的十大公司

1、棱镜门

说起泄露用户数据,排在榜首的必须是曾经引起全球瞩目的“棱镜门”事件。在这一事件中,谷歌、雅虎、微软、苹果、Facebook、美国在线、PalTalk、Skype、YouTube等九大公司被指控涉嫌向美国国家安全局开放其服务器,使全球上百万网民的网络生活轻而易举地暴露在政府的眼前。

2、Facebook泄露600万用户信息

2013年,Facebook被曝光在过去的一年里向未获授权的观众泄露了600万用户的私人信息,包括电话号码、邮件地址等内容。对此Facebook给出的解释是公司从全球范围的11亿用户收集来的庞大信息文档出现了一个技术漏洞。

3、苹果首次承认存在安全漏洞

2014年7月,苹果首次承认iPhone存在安全漏洞,iPhone用户的深层数据,包括短信、联系人列表以及照片等内容都可以通过特殊技术提取到。几乎同一时间,央视也曝光了苹果手机定位服务默认记录用户“行踪”,很容易从数据中分析出用户的行程及家和单位的地址。

4、Google Apps泄露近30万名用户信息

谷歌在2015年被爆出Google Apps存在软件漏洞,而这一漏洞导致近30万名用户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和邮件地址等信息被泄露。而戏剧性的是,该漏洞早在2013年就已经存在,却在2015年3月才被安全人员发现并修复。这意味着这近30万名用户“裸奔”了近两年。

5、携程泄露用户信息

2014年,继“酒店开房信息遭泄露”、“浏览器泄露用户隐私”之后,携程又被爆出有泄露用户银行卡信息的风险。事后携程承认是公司技术调试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并表示没有出现恶意下载有关数据和用户信用卡被盗刷的情况。但有关专家表示“携程的网站存储了用户信用卡的CVV码,这本身就是企业的基本道德问题。”

6、小米被指800万用户数据泄露

同样在2014年,小米论坛被爆用户数据库泄露,涉及800万小米手机、MIUI系统等小米产品的用户,大量用户资料在网上公开传播且能下载,甚至可以用其访问小米云服务并获取更多隐私信息。事发几天之内,就有大量小米用户反馈称接到了诈骗电话,对方能准确提供姓名、地址、收货地址等信息。

7、京东疑泄露用户信息致用户被骗巨款

2015年初,京东被指因系统漏洞导致用户信息泄露,该漏洞被骗子利用,造成一百多位京东用户受到诈骗,总金额近200万元。而在此次事件中,让用户心寒的是京东的处理态度:对用户反映不回复、对用户信息缺乏保护、对漏洞不整改……

8、网易被指信息泄露致用户iphone被敲诈

2015年,网易的用户数据库疑似泄露,数亿条包括邮箱账号、密码、用户密保在内的数据受到威胁。对此网易持否认态度。但之后,有很多网友表示自己的iCloud账号被黑、绑定的iPhone手机被锁敲诈,而他们的一个共性就是都采用了网易邮箱作为iCloud账号。

9、东方航空被指泄露用户订单信息

2014年底,东方航空被爆“大量用户订单信息泄露”,有资深航空从业人士表示,这样的漏洞会导致旅客姓名、手机号码及航班信息等资料外泄,这给航班短信诈骗的手段提供了几乎完美的途径。

10、智联招聘86万用户简历疑泄露

2014年……为什么总是2014年?好吧就在2014年,智联招聘被爆系统漏洞导致用户简历信息泄露,86万用户的姓名、地址、身份证、户口等详细信息遭到泄露。事后智联招聘称其系统不存在漏洞,泄露的信息所指向的IP地址也并非智联招聘,但这并没能打消网友对智联用户信息安全性的质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苹果

6k
  • 英国拟指定苹果与谷歌在移动平台方面具有“战略市场地位”,或加强监管
  • 苹果有望获欧盟对其应用商店收费和规则的批准,免遭按日罚款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苹果,这次你真的错了

苹果真的是充满道德勇气的英雄吗?榜妹不这么认为。苹果拒绝研发“万能钥匙”虽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用户的隐私权,然而却极有可能导致一些人因恐怖袭击而无辜枉死,这种厄运可能随时降临到每个人的头上。

最近全球的科技媒体都在关注一件事:美国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公开对抗美国政府。自从2月18日传出苹果拒绝美国地方法院要求解锁iPhone的消息以来,大佬扎克伯格、斯诺登以及Google、WhatsApp、华为等组织纷纷力挺苹果,当然也有组织和个人支持法院的决定,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此事件在世界各地引起了极大的分歧。观察了这么多天,榜妹心中多少有些想法。苹果真的是充满道德勇气的英雄吗?榜妹不这么认为。

榜妹最核心的一个看法是“技术中性论”。也就是说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会不会滥用不在技术开发者,而在使用者,也就是权力。不能因为有权力滥用的可能性,就拒绝开发技术。好比为了避免有人撬锁,就杀死所有的开锁匠。人或权力会犯的错误,却把板子打在技术的屁股上,这是苹果最大的问题。

为了把这个道理说清楚,我们先回顾一下整件事的前因后果:去年美国加州发生了一起造成14人死亡的恐怖袭击事件,警方掌握了恐怖分子的苹果手机,但并不能攻破苹果的数据加密。由于政府机构并没有直接指挥个人或者组织的权限,因而警方求助于法院。洛杉矶法院经过评估签发了法庭令,要求苹果必须协助警方破解恐怖分子的手机,从而提取出有用的数据。值得注意的是,警方从未要求苹果未来对iOS系统进行永久修改,仅仅是希望苹果能够破解出恐怖分子所用手机的数据,而且是一次性的。之后再有类似事件,当然也必须由法院来做决定是否授权。但是,即便这样,苹果依然拒绝了,总裁蒂姆·库克的理由是担心创建先例,扩大政府的权力,威胁到所有苹果手机用户的隐私权。苹果更真实的顾虑,是担心消费者失去对他们的信任——既然苹果有技术能力攻破手机,那谁知道以后会不会经常这么干!所以,库克说,我干脆不开这个后门,不开发任何破解信息的技术,对法院的命令也不例外。

库克这么做到底对不对?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说。

一方面,蒂姆·库克的担心确实有道理,其维护用户隐私权的出发点值得尊敬。在手机和网络出现之前,在不侵犯民宅和私拆通信的前提下,如果美国政府想监控全体公民的言行,不得不雇佣类似于东德“斯塔西”这样的全民特务组织。且不说国会绝对不同意,退一万步说,如此耗费甚巨的机构对与东德体制不同的美国来讲,非战时状态,根本运行不了几年就会掏空国库。可是随着手机、个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大量普及,理论上美国政府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实现比“斯塔西”还要全面、深入的全民监控。“老大哥在看着你!”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描写这种场景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你去的任何地方、说的任何话、做的任何事、哪怕你在想什么都可以被监控,想来确实让人不寒而栗。所以,作为一名锁匠,苹果担心有了万能钥匙的之后,全部的锁都不再安全,能这么想,首先我要为锁匠的敬业精神点赞。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另外一面:既然公民隐私权如此重要,是不是就要扔掉手机、砸碎电脑、拔掉网线,拒绝技术的进步呢?答案很明显,并不能。这也是我今天反复提到的一个观点:技术从来都是中性的,它可以毁灭地球,也可以造福人类,关键看谁来用,怎么用。

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同 “万能钥匙”比,核武器更令人恐惧。可如果当时罗斯福总统和奥本·海默“圣母心”泛滥,拒绝研发原子弹,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为首的轴心国必将率先拥有核武,进而统治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人民陷入惨无人道的暴政和被屠杀,直至种族灭绝的命运中。事实上,自从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到今天为止的70多年间,核武器再也没有用于人类战争。确切消息显示,美国政府通过对信息的研判,已经阻止了成百次针对平民目标的恐怖袭击,挽救了数千人的生命,成功挖出了基地组织的二把手,并击毙了本·拉登。

所以,回过头来看,苹果拒绝研发“万能钥匙”虽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用户的隐私权,然而却极有可能导致一些人因恐怖袭击而无辜枉死,这种厄运可能随时降临到每个人的头上。这就好比警察要冲进一所房子抓捕杀人犯或者救人,而这把锁的制造者——苹果公司——拒绝提供钥匙,锁匠认为警察侵犯了房子里杀人犯的隐私权,并且担心警察掌握了钥匙之后可能会侵犯其他人的隐私权。这个道理的荒谬之处是很显然的。如果你担心警察滥用,就应该加强对警察的监督,而不是杀死开锁匠。

英国的《金融时报》对苹果公司的这种逻辑批评的毫不客气:“苹果还有其他科技公司必须认识到,无论它们多么强大,也无论它们的产品多么受欢迎,它们都不是生活在自我创造的道德宇宙中。”蒂姆·库克不要觉得自己是上帝或者弥撒亚,作为一个锁匠,你无权决定“万能钥匙”的归属与使用。你指责政府机构的“手伸得太长”的时候,有没有发现给自己的定位太高了呢?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科米说:关于隐私和安全之间的紧张不应该由以销售产品为生计的企业来解决,它也不应该由以调查为生计的FBI来解决,应该由美国人民解决。同样的,比尔·盖茨在接受采访时也说“FBI应该掌握多大的权力应该由人民和法庭来决定。”

之前,苹果CEO库克发布备忘录称,“收到了来自美国全部50个州的数千人的来信。绝大多数人在其来信中表达了对我们的强烈支持。”紧接着,来自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就无情打脸:此次事件中,民众对法院和警方的支持率远远高于苹果。并且在过去几年涉及到恐怖主义的民调结果都显示:美国公众首先把公共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公民自由权利。可见,把技术交给代表公民并受到国会监督的政府并没有错。

所以,还是那句话,技术是中性的,是无罪的,关键是谁来用、怎么用。美国是一个讲求法治的国家,警方为了获得苹果的支持,并没有直接命令苹果,而是向法院申请,要求命令的签发机关是法院,从程序上来说完全没有问题。蒂姆·库克拒绝执行,选择向最高法院申诉,这是他的权利。在申诉期间,蒂姆·库克仍旧可以每天正常上下班,也不必担心什么。所以,一个社会里对民众真正的保护,是把使用技术的权力装进铁笼子里,而不是把开锁匠关进笼子里。

苹果,这次可能真的是你错了。

本期撰文/但啖旦诞蛋

用户信息泄露过的十大公司

1、棱镜门

说起泄露用户数据,排在榜首的必须是曾经引起全球瞩目的“棱镜门”事件。在这一事件中,谷歌、雅虎、微软、苹果、Facebook、美国在线、PalTalk、Skype、YouTube等九大公司被指控涉嫌向美国国家安全局开放其服务器,使全球上百万网民的网络生活轻而易举地暴露在政府的眼前。

2、Facebook泄露600万用户信息

2013年,Facebook被曝光在过去的一年里向未获授权的观众泄露了600万用户的私人信息,包括电话号码、邮件地址等内容。对此Facebook给出的解释是公司从全球范围的11亿用户收集来的庞大信息文档出现了一个技术漏洞。

3、苹果首次承认存在安全漏洞

2014年7月,苹果首次承认iPhone存在安全漏洞,iPhone用户的深层数据,包括短信、联系人列表以及照片等内容都可以通过特殊技术提取到。几乎同一时间,央视也曝光了苹果手机定位服务默认记录用户“行踪”,很容易从数据中分析出用户的行程及家和单位的地址。

4、Google Apps泄露近30万名用户信息

谷歌在2015年被爆出Google Apps存在软件漏洞,而这一漏洞导致近30万名用户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和邮件地址等信息被泄露。而戏剧性的是,该漏洞早在2013年就已经存在,却在2015年3月才被安全人员发现并修复。这意味着这近30万名用户“裸奔”了近两年。

5、携程泄露用户信息

2014年,继“酒店开房信息遭泄露”、“浏览器泄露用户隐私”之后,携程又被爆出有泄露用户银行卡信息的风险。事后携程承认是公司技术调试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并表示没有出现恶意下载有关数据和用户信用卡被盗刷的情况。但有关专家表示“携程的网站存储了用户信用卡的CVV码,这本身就是企业的基本道德问题。”

6、小米被指800万用户数据泄露

同样在2014年,小米论坛被爆用户数据库泄露,涉及800万小米手机、MIUI系统等小米产品的用户,大量用户资料在网上公开传播且能下载,甚至可以用其访问小米云服务并获取更多隐私信息。事发几天之内,就有大量小米用户反馈称接到了诈骗电话,对方能准确提供姓名、地址、收货地址等信息。

7、京东疑泄露用户信息致用户被骗巨款

2015年初,京东被指因系统漏洞导致用户信息泄露,该漏洞被骗子利用,造成一百多位京东用户受到诈骗,总金额近200万元。而在此次事件中,让用户心寒的是京东的处理态度:对用户反映不回复、对用户信息缺乏保护、对漏洞不整改……

8、网易被指信息泄露致用户iphone被敲诈

2015年,网易的用户数据库疑似泄露,数亿条包括邮箱账号、密码、用户密保在内的数据受到威胁。对此网易持否认态度。但之后,有很多网友表示自己的iCloud账号被黑、绑定的iPhone手机被锁敲诈,而他们的一个共性就是都采用了网易邮箱作为iCloud账号。

9、东方航空被指泄露用户订单信息

2014年底,东方航空被爆“大量用户订单信息泄露”,有资深航空从业人士表示,这样的漏洞会导致旅客姓名、手机号码及航班信息等资料外泄,这给航班短信诈骗的手段提供了几乎完美的途径。

10、智联招聘86万用户简历疑泄露

2014年……为什么总是2014年?好吧就在2014年,智联招聘被爆系统漏洞导致用户简历信息泄露,86万用户的姓名、地址、身份证、户口等详细信息遭到泄露。事后智联招聘称其系统不存在漏洞,泄露的信息所指向的IP地址也并非智联招聘,但这并没能打消网友对智联用户信息安全性的质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