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话枣庄市教育局局长郝荣平 | 坚定教育初心,育人从四方面发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话枣庄市教育局局长郝荣平 | 坚定教育初心,育人从四方面发力

如今的枣庄教育,正重点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谁来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四大方面全面发力,为这座运河古城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驱动力。

文 | 庄建成

山东有各类学校3.77万所,各类在校生1989万人,教职工150万人,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校长,还有培养出许多国之栋梁的名校,为了宣传典型、表彰先进,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凤凰网、界面山东、澎聚传媒共同发起“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系列活动。通过名校巡礼、名师访谈、对话名校长系列主题活动,从济南启动,16个地市巡礼,充分展现各地市各高校的发展历程,分享教书育人的经验成果,发掘办学治校的先进理念,积极打造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点。

待16个地市访谈结束后,将“围绕总结示范新成果,服务山东教育新发展”,做好活动成果的提炼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把“一枝独秀”变成“满园春色”,让高端访谈活动成为响当当的教育宣传品牌。

兰陵贵士谢相逢,济北风生尚回顾。枣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积厚流光的始祖文化与古老厚重的城邦文化相互映衬,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与砥砺奋进的工业文化碰撞融合,造就了底蕴深厚的枣庄文化,也在无形中滋养了这颗“鲁南明珠”的教育土壤。

因煤而建的枣庄有着浓厚的煤文化情结。百年间,这种煤文化陶冶出了一代代枣庄人吃苦耐劳、务实进取、热情质朴、豪放豁达的品格。文化传承,教育为重。近年来,随着枣庄大力推动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枣庄人也将煤文化融入到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近年来,枣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优质公平为主攻方向,教育改革纵深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惠民卓有成效,全市教育事业在追赶超越、内涵发展中实现了新跨越。

“从全市教育工作实际出发,枣庄市教育局强力推进‘科教体制改革攻坚’,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枣庄教育事业。”枣庄市教育局局长郝荣平如是说道。如今的枣庄教育,正重点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谁来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四大方面全面发力,为这座运河古城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驱动力。

聚焦立德树人

坚定正确办学方向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近年来,枣庄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重要课题,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党建引领下,枣庄全市教育系统通过开展万师访万家、小学课后服务、校园手机“两不进”、推倒围墙办学、举办家长开放日、网络征求广大市民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等独具教育特色的“创新动作”,全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并更加坚定教育初心与正确的办学方向。

“现在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需要比过去付出更多的努力。”谈到如今青少年成长环境和教育方法时,郝荣平说道。

2020年是“十三五”全面收官的年份,同样也是枣庄教育收获颇丰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枣庄聚焦五育并举,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坚持德育为先,枣庄先后开展了“教师信仰初心锻造、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育人力量凝聚”三大行动;通过深化推进智育,枣庄树立绿色质量观念,坚决摒弃“见分不见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育模式;通过统筹抓好体育美育劳育,枣庄以抗击疫情为契机,持续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开齐开足体育健康课,开展传统艺术、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建立课堂教学、课后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美育推进机制。

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枣庄,教育质量稳中有进,取得了实效。用郝荣平的话说就是“更多的枣庄学子得以走入知名高等学府,为枣庄未来发展涵养了更多的高精尖人才。”

教育关乎每个家庭和国家未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与当地的教育水平息息相关。显然,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枣庄,已然在实现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人才的高质量,来源于教育的强实力”,在郝荣平看来,人才的质量与教育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围绕着“怎样培养人”这一着力点,枣庄近年来也聚焦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推动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基于枣庄教育公共服务存在的两大“短板”——学前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缺乏,枣庄全市教育系统坚持找准发力点,因案施策、分类施策,全面提升教育工作质量水平。

聚焦教育公平,枣庄加快补齐基础短板。当下的枣庄正在加快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新建改扩建672所幼儿园,新增学位9.2万个以上,让入园难、入园贵不再是老百姓的烦心事。针对“城镇挤”的问题,严格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合理划定招生范围,并在2020年上半年实现了全市“大班额”清零;针对“农村弱”的问题,枣庄加快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创建,持续巩固“全面改薄”成果;针对高中教育特色优势不突出的问题,通过强校扩建、结对帮扶、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在每个区(市)重点打造1至2所高中名校,带动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同时,结合高考改革,枣庄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努力做精做强、做出品牌。

“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需求的转变,让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枣庄教育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郝荣平说道。通过做大学前教育、做实义务教育、做强高中教育,建立区域连研新机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枣庄正向着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前进。

聚焦发展大局,枣庄努力提升教育服务能力。目前枣庄共有各类职业院校、高等院校21所,每年可输出毕业生2.3万人,这些受过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的人才,正是枣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宝贵的财富。通过探索打造“X+1”的枣庄方案,枣庄在中职学校承接高职班、高职院校试办本科班、枣庄学院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每个层次都进一步,构建出了中职、高职、职业教育本科、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确保留住学生的同时,还可以招进优质生源。

作为墨子、鲁班、奚仲的故里,枣庄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工匠精神的诞生地。可以说,枣庄发展职业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以及愈发强烈的现实需求。基于此,枣庄也提出创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卓越匠心文化,打造职教改革发展“枣庄样板”。同时,为充分挖掘枣庄古代职业教育历史资源,提升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枣庄市高标准规划设计了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和职业体验馆。据郝荣平介绍,“两馆”建成后将成为枣庄市地标性建筑物,并对城市知名度、城市品位、城市制造业水平以及城市文旅产业大发展提供助力。

“接下来,枣庄将围绕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瓶颈、顺应市场需求,不忘群众期盼、注重引领示范,发挥典型作用这三大方面持续发力。”郝荣平坚定地说道。

教育工作做得怎样,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截止到2020年9月,枣庄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2所,全市整治居住区配套园治理完成66所,已增加普惠性学位数12757个,公办园学位数2060个,普惠性民办园学位数10697个,老百姓“入好园难”“入好园贵”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进一步夯实了枣庄市学前教育的阵地基础;而在职业教育方面,枣庄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学徒制试点,完成高职院校扩招1557人,为社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1.4万名。

通过对突出短板的针对性补齐,让枣庄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越来越稳定有力。

实现教育现代化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兴国必先强师。新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围绕“谁来培养人”,近年来枣庄积极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利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到教师待遇地位等方式,打造出了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通过全面贯彻《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枣庄市以“抓补充、严师德、提素养、优管理、立尊严”十五字为统领,筑牢师德之魂、夯实专业之本、打造人才梯队,为枣庄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最有力的人才支撑。

通过“抓补充”,枣庄健全教师队伍“公开招考、接收公费师范生、高层次人才引进”多元补充机制,并紧盯紧缺学科,加大招聘力度;通过“严师德”,枣庄积极创建省级第二批师德涵养基地和教师实践教育基地,并完善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全面接受社会、学生、家长对教师师德师风的监督;通过“提素养”,枣庄持续办好“枣庄教育大讲堂”,并积极争创幼儿师资培养基地、大力实施中小学校长素质提升工程。同时,枣庄充分利用全市优秀教师和名师工作室,加强名师培养力度,实施名师领航工程,探索制定名师工作室考核办法;通过“优管理”,枣庄继续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库、建立教师工资与当地公务员工资同步增长机制,并落实好农村教师职称政策,努力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通过“立尊严”,枣庄大力提倡师德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枣庄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在滕州市、市中区率先实现教师工资上收至区(市)财政统一发放的基础上,薛城区、山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乡镇教师工资上收至区级财政统一发放,峄城区、台儿庄区还将教师管理权限移交给教体局统筹管理使用。为体现教师在枣庄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枣庄市还评选了10名首届枣庄教师育人楷模、10名第二届枣庄最美教师,并举办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支撑。”透过郝荣平的表达,我们确实看到了枣庄这座运河古城对教师队伍的重视与尊重。

坚持教育优先

凝聚发展合力

教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党运国运,办好教育事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围绕“为谁培养人”,枣庄市持续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凝聚教育优先发展合力。通过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健全部门协同机制、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以及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四大方面,枣庄全市积极行动起来,努力营造出“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乐”的浓厚氛围。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枣庄全市教育系统迅速行动,第一时间研究部署,组织摸排防控、消毒消杀,班主任每天组织情况上报;开辟四种渠道、九个电视频道,扎实抓好疫情防控期间的“空中课堂”工作,广大教师化身主播、心理健康教师,学生家长全员参与,包括587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在内,实现了“停课不停学”“一个不掉学”,在打造教育信息化样板的同时,“空中课堂”这一创新形式也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

“总结枣庄市线上教学经验,主要体现在‘最早’‘最全’‘最精’‘最通’‘最优’五个特点”,在谈到搭建“空中课堂”的成功经验时,郝荣平总结道。

早在大年初二,枣庄市便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在全省率先启动“空中课堂”工作,在全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网络教学服务,同时枣庄也是全省唯一实现学生与课程全覆盖的地市。

立足于资源“最精”,枣庄精选师资,精心准备高质量课程资源,组建空中课堂学科教研组,及时优化调整授课时间和课程内容。同时,通过联动平台、网络、电视、手机,实现多渠道的空中课堂搭建,在成为全省唯一的基础上,实现多种途径满足不同学习环境学生的需求。

此外,在空中课堂搭建以及运行的过程中,枣庄宣传部、文旅、广电、网络商等多层力量实现协同联动,形成了在全省引领的“市域统筹、多方支持、区域组织、学校实施、教师指导、家庭监管”的空中课堂教学服务体系。在延期开学期间,枣庄“空中课堂”共运行16周,合计授课达到4953课时,满足了全市近64万名学生“停课不停学”的学习需求。同时,枣庄5篇案例入选教育部“停课不停学”优秀案例,占全省入选比例的31%。

回溯来时路,坚持教育优先、坚守教育初心的枣庄教育事业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面向未来,这座以煤而兴的运河古城还将继续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最终目标,围绕高点定位做好教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谋划推进工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形成基础教育新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土壤以及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等六大方面,推动教育工作优化提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话枣庄市教育局局长郝荣平 | 坚定教育初心,育人从四方面发力

如今的枣庄教育,正重点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谁来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四大方面全面发力,为这座运河古城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驱动力。

文 | 庄建成

山东有各类学校3.77万所,各类在校生1989万人,教职工150万人,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校长,还有培养出许多国之栋梁的名校,为了宣传典型、表彰先进,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凤凰网、界面山东、澎聚传媒共同发起“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系列活动。通过名校巡礼、名师访谈、对话名校长系列主题活动,从济南启动,16个地市巡礼,充分展现各地市各高校的发展历程,分享教书育人的经验成果,发掘办学治校的先进理念,积极打造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点。

待16个地市访谈结束后,将“围绕总结示范新成果,服务山东教育新发展”,做好活动成果的提炼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把“一枝独秀”变成“满园春色”,让高端访谈活动成为响当当的教育宣传品牌。

兰陵贵士谢相逢,济北风生尚回顾。枣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积厚流光的始祖文化与古老厚重的城邦文化相互映衬,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与砥砺奋进的工业文化碰撞融合,造就了底蕴深厚的枣庄文化,也在无形中滋养了这颗“鲁南明珠”的教育土壤。

因煤而建的枣庄有着浓厚的煤文化情结。百年间,这种煤文化陶冶出了一代代枣庄人吃苦耐劳、务实进取、热情质朴、豪放豁达的品格。文化传承,教育为重。近年来,随着枣庄大力推动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枣庄人也将煤文化融入到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近年来,枣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优质公平为主攻方向,教育改革纵深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惠民卓有成效,全市教育事业在追赶超越、内涵发展中实现了新跨越。

“从全市教育工作实际出发,枣庄市教育局强力推进‘科教体制改革攻坚’,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枣庄教育事业。”枣庄市教育局局长郝荣平如是说道。如今的枣庄教育,正重点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谁来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四大方面全面发力,为这座运河古城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驱动力。

聚焦立德树人

坚定正确办学方向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近年来,枣庄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重要课题,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党建引领下,枣庄全市教育系统通过开展万师访万家、小学课后服务、校园手机“两不进”、推倒围墙办学、举办家长开放日、网络征求广大市民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等独具教育特色的“创新动作”,全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并更加坚定教育初心与正确的办学方向。

“现在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需要比过去付出更多的努力。”谈到如今青少年成长环境和教育方法时,郝荣平说道。

2020年是“十三五”全面收官的年份,同样也是枣庄教育收获颇丰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枣庄聚焦五育并举,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坚持德育为先,枣庄先后开展了“教师信仰初心锻造、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育人力量凝聚”三大行动;通过深化推进智育,枣庄树立绿色质量观念,坚决摒弃“见分不见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育模式;通过统筹抓好体育美育劳育,枣庄以抗击疫情为契机,持续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开齐开足体育健康课,开展传统艺术、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建立课堂教学、课后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美育推进机制。

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枣庄,教育质量稳中有进,取得了实效。用郝荣平的话说就是“更多的枣庄学子得以走入知名高等学府,为枣庄未来发展涵养了更多的高精尖人才。”

教育关乎每个家庭和国家未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与当地的教育水平息息相关。显然,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枣庄,已然在实现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人才的高质量,来源于教育的强实力”,在郝荣平看来,人才的质量与教育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围绕着“怎样培养人”这一着力点,枣庄近年来也聚焦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推动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基于枣庄教育公共服务存在的两大“短板”——学前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缺乏,枣庄全市教育系统坚持找准发力点,因案施策、分类施策,全面提升教育工作质量水平。

聚焦教育公平,枣庄加快补齐基础短板。当下的枣庄正在加快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新建改扩建672所幼儿园,新增学位9.2万个以上,让入园难、入园贵不再是老百姓的烦心事。针对“城镇挤”的问题,严格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合理划定招生范围,并在2020年上半年实现了全市“大班额”清零;针对“农村弱”的问题,枣庄加快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创建,持续巩固“全面改薄”成果;针对高中教育特色优势不突出的问题,通过强校扩建、结对帮扶、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在每个区(市)重点打造1至2所高中名校,带动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同时,结合高考改革,枣庄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努力做精做强、做出品牌。

“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需求的转变,让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枣庄教育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郝荣平说道。通过做大学前教育、做实义务教育、做强高中教育,建立区域连研新机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枣庄正向着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前进。

聚焦发展大局,枣庄努力提升教育服务能力。目前枣庄共有各类职业院校、高等院校21所,每年可输出毕业生2.3万人,这些受过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的人才,正是枣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宝贵的财富。通过探索打造“X+1”的枣庄方案,枣庄在中职学校承接高职班、高职院校试办本科班、枣庄学院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每个层次都进一步,构建出了中职、高职、职业教育本科、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确保留住学生的同时,还可以招进优质生源。

作为墨子、鲁班、奚仲的故里,枣庄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工匠精神的诞生地。可以说,枣庄发展职业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以及愈发强烈的现实需求。基于此,枣庄也提出创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卓越匠心文化,打造职教改革发展“枣庄样板”。同时,为充分挖掘枣庄古代职业教育历史资源,提升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枣庄市高标准规划设计了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和职业体验馆。据郝荣平介绍,“两馆”建成后将成为枣庄市地标性建筑物,并对城市知名度、城市品位、城市制造业水平以及城市文旅产业大发展提供助力。

“接下来,枣庄将围绕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瓶颈、顺应市场需求,不忘群众期盼、注重引领示范,发挥典型作用这三大方面持续发力。”郝荣平坚定地说道。

教育工作做得怎样,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截止到2020年9月,枣庄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2所,全市整治居住区配套园治理完成66所,已增加普惠性学位数12757个,公办园学位数2060个,普惠性民办园学位数10697个,老百姓“入好园难”“入好园贵”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进一步夯实了枣庄市学前教育的阵地基础;而在职业教育方面,枣庄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学徒制试点,完成高职院校扩招1557人,为社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1.4万名。

通过对突出短板的针对性补齐,让枣庄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越来越稳定有力。

实现教育现代化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兴国必先强师。新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围绕“谁来培养人”,近年来枣庄积极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利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到教师待遇地位等方式,打造出了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通过全面贯彻《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枣庄市以“抓补充、严师德、提素养、优管理、立尊严”十五字为统领,筑牢师德之魂、夯实专业之本、打造人才梯队,为枣庄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最有力的人才支撑。

通过“抓补充”,枣庄健全教师队伍“公开招考、接收公费师范生、高层次人才引进”多元补充机制,并紧盯紧缺学科,加大招聘力度;通过“严师德”,枣庄积极创建省级第二批师德涵养基地和教师实践教育基地,并完善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全面接受社会、学生、家长对教师师德师风的监督;通过“提素养”,枣庄持续办好“枣庄教育大讲堂”,并积极争创幼儿师资培养基地、大力实施中小学校长素质提升工程。同时,枣庄充分利用全市优秀教师和名师工作室,加强名师培养力度,实施名师领航工程,探索制定名师工作室考核办法;通过“优管理”,枣庄继续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库、建立教师工资与当地公务员工资同步增长机制,并落实好农村教师职称政策,努力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通过“立尊严”,枣庄大力提倡师德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枣庄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在滕州市、市中区率先实现教师工资上收至区(市)财政统一发放的基础上,薛城区、山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乡镇教师工资上收至区级财政统一发放,峄城区、台儿庄区还将教师管理权限移交给教体局统筹管理使用。为体现教师在枣庄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枣庄市还评选了10名首届枣庄教师育人楷模、10名第二届枣庄最美教师,并举办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支撑。”透过郝荣平的表达,我们确实看到了枣庄这座运河古城对教师队伍的重视与尊重。

坚持教育优先

凝聚发展合力

教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党运国运,办好教育事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围绕“为谁培养人”,枣庄市持续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凝聚教育优先发展合力。通过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健全部门协同机制、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以及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四大方面,枣庄全市积极行动起来,努力营造出“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乐”的浓厚氛围。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枣庄全市教育系统迅速行动,第一时间研究部署,组织摸排防控、消毒消杀,班主任每天组织情况上报;开辟四种渠道、九个电视频道,扎实抓好疫情防控期间的“空中课堂”工作,广大教师化身主播、心理健康教师,学生家长全员参与,包括587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在内,实现了“停课不停学”“一个不掉学”,在打造教育信息化样板的同时,“空中课堂”这一创新形式也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

“总结枣庄市线上教学经验,主要体现在‘最早’‘最全’‘最精’‘最通’‘最优’五个特点”,在谈到搭建“空中课堂”的成功经验时,郝荣平总结道。

早在大年初二,枣庄市便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在全省率先启动“空中课堂”工作,在全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网络教学服务,同时枣庄也是全省唯一实现学生与课程全覆盖的地市。

立足于资源“最精”,枣庄精选师资,精心准备高质量课程资源,组建空中课堂学科教研组,及时优化调整授课时间和课程内容。同时,通过联动平台、网络、电视、手机,实现多渠道的空中课堂搭建,在成为全省唯一的基础上,实现多种途径满足不同学习环境学生的需求。

此外,在空中课堂搭建以及运行的过程中,枣庄宣传部、文旅、广电、网络商等多层力量实现协同联动,形成了在全省引领的“市域统筹、多方支持、区域组织、学校实施、教师指导、家庭监管”的空中课堂教学服务体系。在延期开学期间,枣庄“空中课堂”共运行16周,合计授课达到4953课时,满足了全市近64万名学生“停课不停学”的学习需求。同时,枣庄5篇案例入选教育部“停课不停学”优秀案例,占全省入选比例的31%。

回溯来时路,坚持教育优先、坚守教育初心的枣庄教育事业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面向未来,这座以煤而兴的运河古城还将继续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最终目标,围绕高点定位做好教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谋划推进工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形成基础教育新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土壤以及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等六大方面,推动教育工作优化提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