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何独角兽企业的股权融资刷爆了我的朋友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何独角兽企业的股权融资刷爆了我的朋友圈?

买卖独角兽企业股权的行为,因其会对投资者极大的诱导,同时这样的融资方式,极易穿透出资人200人的上限,亟待证监会的严格监管和引导。

近期,A股市场上持续暴跌行情,与此同时,全国楼市非理性暴涨市场过热,而独角兽企业股权融资信息则在网上满天飞。在这种到处是雷,满地是坑的阶段,留给个人投资者的机会看似很多,但实则非常有限。那么,投资机会到底在哪里?

在这个股票不敢买,房子买不起的时候,是否轮到投资独角兽了呢?

独角兽企业股权信息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独角兽企业的股权投资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其中包括拆VIE回归的中概股以及一些未上市的行业巨头的私募融资。

蚂蚁金服B轮融资股权投资基金保本保收益12%/年;100万投资京东金融股权A轮融资;10万就做新美大股东;360拆VIE回归A股乐观收益57%......

类似这样的消息刷爆了笔者的朋友圈,读者朋友也或多或少见到过。对个人投资者来说,独角兽的确是充满了诱惑。而很多独角兽企业对坊间流传的融资BP和五花八门的投资计划书不置可否,在投资者眼中无疑成为了默许和真实性的侧面验证。

独角兽企业股权融资信息何以蔓延?

这些原本在公众心目中的高大上企业一下子就接了地气。

据悉,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公开传播独角兽企业融资信息的工具。热门的社交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其中,微信朋友圈和各种群里的融资信息最为泛滥。

除了社交网络上独角兽企业融资信息爆炸,更有股权众筹平台帮助分销独角兽企业融资股权的分额。股权众筹平台相较社交网络上的消息发布,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更具可信度和投资安全保障,从而成为独角兽企业融资信息扩散和个人投资者参投的新渠道。

最早进入笔者视野的独角兽融资计划的是新美大项目。新美大的融资计划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并且有多个众筹平台参与新美大的这轮融资,随后一个项目在多个平台融资已经成为业内默契的做法。

有些平台则直接上线独角兽投资计划,号称所谓“独家共享若干‘十亿美金估值’项目”。其中就包括蚂蚁金服及美团。

终于有企业站出来否认了

2月29日,蚂蚁金服官方微博发消息称:“深圳展亚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利得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内的几家机构,以参与蚂蚁金服B轮融资的名义,招揽投资者进行专项私募基金募集。蚂蚁金服的融资以引入战略性的机构投资为主,我们从未与深圳展亚以及类似第三方机构开展任何出售投资份额的合作,拟入股的战略投资者根据协议也无法进行收益权转让。蚂蚁金服正准备进一步追究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据笔者了解,蚂蚁金服是目前上述相关企业中,唯一公开否认与私募机构和第三方机构合作向投资者募资的一家。

加之日前,新美大公开宣布完成了本轮33亿美元融资,但是在这家平台上,仍旧有美团项目融资。那么刚才提到的所谓“独家共享若干‘十亿美金估值’项目”到底是真是假?

背后的水有多深?

笔者并不认为平台是在欺骗投资者。那么,这背后的真相到底是怎样,想来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此前,京东金融A轮融资之时,网络上也出现了大量出售京东金融股权的信息。京东相关人士对笔者表示消息不实。京东并未向除红杉等他们公开发布的信息上提到的特定几家机构外的其他机构和个人募资。

但随后,红杉资本的相关人士对众筹家表达了苦恼。红杉的相关人士表示,那些网上出售京东金融融资份额的私募机构打出了“借红杉的通道”这一说法,给红杉造成了极大困扰,但是却投诉无门,因为他们根本就找不到是哪家机构在传播类似的消息。

是部分机构拿到了这些独角兽股权融资的份额,然后以私募基金的形式再卖给个人投资者,坐收管理费,还是一些机构甚至是一些不法分子完全是以投资这些独角兽的名义非法集资,欺骗投资人?甚至说融资方有意隐瞒融资渠道?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融资方、领投方、跟投方哪一方有问题,其他几方面完全无从知晓。最终利益损害最大的,还是个人投资者。

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所投的钱最终是不是真的投向目标企业,还是参与到了非法集资活动之中。

证监会该出来管管了

股权众筹的出现能够极大地消除信息不对称。但是由于目前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健全,在投资独角兽企业过程中,股权众筹平台或将冒着参与非法集资的风险。

在相关事件中,互相不知道其他方真实情况的现状,已然成为网络上肆意流传相关信息的温床。而买卖独角兽企业股权的行为,因其会对投资者极大的诱导,亟待证监会的严格监管和引导。

在相关事件中,互相不知道其他方真实情况的现状,已然成为网络上肆意流传相关信息的温床。而买卖独角兽企业股权的行为,因其会对投资者极大的诱导,同时这样的融资方式,极易穿透出资人200人的上限,亟待证监会的严格监管和引导。

但是为什么现在向个人投资者出售独角兽股份的行为如此泛滥?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对于投资者来说,独角兽企业的股权对于他们非常大的吸引力。很多缺乏投资经验的投资者一味看到独角兽的光环,而看不到其成长空间非常有限的事实。新美大完成33亿美元没多久,就传来马云75折套现新美大股权的消息,这难道不足以从收益上给愿意冒着非法集资风险,也要知道“做独角兽股东是种怎样的体验”的投资者一些警示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何独角兽企业的股权融资刷爆了我的朋友圈?

买卖独角兽企业股权的行为,因其会对投资者极大的诱导,同时这样的融资方式,极易穿透出资人200人的上限,亟待证监会的严格监管和引导。

近期,A股市场上持续暴跌行情,与此同时,全国楼市非理性暴涨市场过热,而独角兽企业股权融资信息则在网上满天飞。在这种到处是雷,满地是坑的阶段,留给个人投资者的机会看似很多,但实则非常有限。那么,投资机会到底在哪里?

在这个股票不敢买,房子买不起的时候,是否轮到投资独角兽了呢?

独角兽企业股权信息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独角兽企业的股权投资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其中包括拆VIE回归的中概股以及一些未上市的行业巨头的私募融资。

蚂蚁金服B轮融资股权投资基金保本保收益12%/年;100万投资京东金融股权A轮融资;10万就做新美大股东;360拆VIE回归A股乐观收益57%......

类似这样的消息刷爆了笔者的朋友圈,读者朋友也或多或少见到过。对个人投资者来说,独角兽的确是充满了诱惑。而很多独角兽企业对坊间流传的融资BP和五花八门的投资计划书不置可否,在投资者眼中无疑成为了默许和真实性的侧面验证。

独角兽企业股权融资信息何以蔓延?

这些原本在公众心目中的高大上企业一下子就接了地气。

据悉,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公开传播独角兽企业融资信息的工具。热门的社交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其中,微信朋友圈和各种群里的融资信息最为泛滥。

除了社交网络上独角兽企业融资信息爆炸,更有股权众筹平台帮助分销独角兽企业融资股权的分额。股权众筹平台相较社交网络上的消息发布,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更具可信度和投资安全保障,从而成为独角兽企业融资信息扩散和个人投资者参投的新渠道。

最早进入笔者视野的独角兽融资计划的是新美大项目。新美大的融资计划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并且有多个众筹平台参与新美大的这轮融资,随后一个项目在多个平台融资已经成为业内默契的做法。

有些平台则直接上线独角兽投资计划,号称所谓“独家共享若干‘十亿美金估值’项目”。其中就包括蚂蚁金服及美团。

终于有企业站出来否认了

2月29日,蚂蚁金服官方微博发消息称:“深圳展亚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利得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内的几家机构,以参与蚂蚁金服B轮融资的名义,招揽投资者进行专项私募基金募集。蚂蚁金服的融资以引入战略性的机构投资为主,我们从未与深圳展亚以及类似第三方机构开展任何出售投资份额的合作,拟入股的战略投资者根据协议也无法进行收益权转让。蚂蚁金服正准备进一步追究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据笔者了解,蚂蚁金服是目前上述相关企业中,唯一公开否认与私募机构和第三方机构合作向投资者募资的一家。

加之日前,新美大公开宣布完成了本轮33亿美元融资,但是在这家平台上,仍旧有美团项目融资。那么刚才提到的所谓“独家共享若干‘十亿美金估值’项目”到底是真是假?

背后的水有多深?

笔者并不认为平台是在欺骗投资者。那么,这背后的真相到底是怎样,想来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此前,京东金融A轮融资之时,网络上也出现了大量出售京东金融股权的信息。京东相关人士对笔者表示消息不实。京东并未向除红杉等他们公开发布的信息上提到的特定几家机构外的其他机构和个人募资。

但随后,红杉资本的相关人士对众筹家表达了苦恼。红杉的相关人士表示,那些网上出售京东金融融资份额的私募机构打出了“借红杉的通道”这一说法,给红杉造成了极大困扰,但是却投诉无门,因为他们根本就找不到是哪家机构在传播类似的消息。

是部分机构拿到了这些独角兽股权融资的份额,然后以私募基金的形式再卖给个人投资者,坐收管理费,还是一些机构甚至是一些不法分子完全是以投资这些独角兽的名义非法集资,欺骗投资人?甚至说融资方有意隐瞒融资渠道?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融资方、领投方、跟投方哪一方有问题,其他几方面完全无从知晓。最终利益损害最大的,还是个人投资者。

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所投的钱最终是不是真的投向目标企业,还是参与到了非法集资活动之中。

证监会该出来管管了

股权众筹的出现能够极大地消除信息不对称。但是由于目前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健全,在投资独角兽企业过程中,股权众筹平台或将冒着参与非法集资的风险。

在相关事件中,互相不知道其他方真实情况的现状,已然成为网络上肆意流传相关信息的温床。而买卖独角兽企业股权的行为,因其会对投资者极大的诱导,亟待证监会的严格监管和引导。

在相关事件中,互相不知道其他方真实情况的现状,已然成为网络上肆意流传相关信息的温床。而买卖独角兽企业股权的行为,因其会对投资者极大的诱导,同时这样的融资方式,极易穿透出资人200人的上限,亟待证监会的严格监管和引导。

但是为什么现在向个人投资者出售独角兽股份的行为如此泛滥?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对于投资者来说,独角兽企业的股权对于他们非常大的吸引力。很多缺乏投资经验的投资者一味看到独角兽的光环,而看不到其成长空间非常有限的事实。新美大完成33亿美元没多久,就传来马云75折套现新美大股权的消息,这难道不足以从收益上给愿意冒着非法集资风险,也要知道“做独角兽股东是种怎样的体验”的投资者一些警示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