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眼 葱白
1月22日,《南方都市报》报道称,“此前被多名家长投诉疑似致婴儿出现大头娃娃症状的‘戒之馆’婴亲霜,其生产厂家广州恒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取得‘消字号’膏体的批准许可,违规使用‘消字号’液体批号生产涉事婴儿霜,涉嫌超范围生产,已被责令暂停生产有关产品。”
对此,青眼第一时间致电广东卫生监督所得到了证实。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广东省目前不能批准生产‘消字号’膏体产品的许可证。”同时,广东卫生监督所另一工作人员还称,“广东全省已开始进行对‘消字号’企业违规生产婴儿膏霜产品行为的核查工作。”
停产、停售
回顾“戒之馆婴亲霜”事件始末。近期,因#婴儿用抑菌霜后成大头娃娃#一事冲上热搜后,云南申女士发现其女儿出现的脸部肿大、多毛、发育迟缓等症状与当事女婴相似,便怀疑孩子是使用了“戒之馆”婴亲霜的缘故。申女士称,经医院出示的生长发育报告检查结果显示:孩子的体重、身高、头围发育都处于中下水平,遂其向广东卫生监督所进行了投诉。
无独有偶,1月18日,广州朱先生也投诉称,其1岁多的儿子从2020年9月底使用“戒之馆”婴亲霜后,也出现额头汗毛浓密、脸部肿大症状。由此,“戒之馆”婴亲霜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根据“戒之馆”婴亲霜的包装信息显示,该产品的监制企业为广州慕肤护肤品有限公司(下称广州慕肤),生产企业为广州恒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州恒澜),产品卫生许可证号为(粤)卫消证字(2017)第8029号。
▍“戒之馆”婴亲霜外包装
青眼以“戒之馆”为关键词在全国消毒产品网上备案信息服务平台(下称消毒产品备案平台)进行查询,显示共有“戒之馆牌婴亲皮肤抑菌霜”“戒之馆 抑菌膏”两款产品。其中“戒之馆牌婴亲皮肤抑菌霜”的产品备案信息显示,其监制企业为广州慕肤,生产企业为河南康复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卫生许可证号显示为(豫)卫消证字(2008)第80012号,产品分类为第二类消毒产品。但值得一提的是,这款产品在备案平台登记的产品外包装上标有“戒之馆婴亲霜”的宣称。
▍截自全国消毒产品网上备案信息服务平台(1月23日13时)
此外,消毒产品备案平台上仅显示有广州慕肤的营业执照,并未显示该企业相关产品的备案信息;而广州恒澜则在消毒产品备案平台上查询不到任何备案信息。
▍截自全国消毒产品网上备案信息服务平台(1月23日13时)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相关规定,第一类和第二类消毒产品需消毒产品责任单位在产品首次上市前进行卫生安全评价,并将有关卫生安全评价报告录入全国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备案。
青眼发现,目前戒之馆天猫旗舰店内的“戒之馆”婴亲霜已经下架。并且,其店铺首页还发布公告称,“因近期‘消字号’产品负面舆论巨大,接省卫生部门停止销售‘消字号’膏霜产品、行业整顿的通知,决定即日起下架本店‘消字号’产品进行配合,另本品牌已加快产品升级(目前升级的妆字号产品在备案申请流程中,功效如一)。”戒之馆天猫旗舰店的经营资质显示,其运营企业为广州慕肤护肤品有限公司。
▍截自戒之馆天猫旗舰店(1月23日13时)
根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监管部门已对消费者反映的‘戒之馆’婴亲霜问题介入调查,涉事产品已送检,涉事公司已被责令暂停生产、销售有关产品。”
一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行业整顿和响应号召”与“责令暂停生产和销售”的意思大相径庭,一个表示主动,一个表示被动,而上述公告却并没有显示出“其产品是责令下架”的意思。“并且戒之馆天猫旗舰店还声称‘产品升级成妆字号后功效如一’,但事实上,‘妆字号’的市场监管比‘消字号’要更为严格。”
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广州慕肤位于广州花都区,企业成立于2013年4月,其经营范围包括了化妆品及卫生用品零售、化妆品及卫生用品批发、婴儿用品零售、婴儿用品批发等;而广州恒澜则位于广州白云区,企业成立于2017年1月,其经营范围出现多次变更,显示包括消毒用品销售(涉及许可经营的项目除外)、婴儿用品批发零售、保健食品制造、化妆品制造等。另据企查查显示,广州恒澜曾因违反环保有关规定,在2018年11月被广州市白云区环保局处罚3万元。
不存在“消字号”护肤膏霜
南方都市报的报道称,“1月18日,广东卫生监督所已发文要求省内各地市卫生监督所开展相关核查,主要检查事项为,对省内已批准消毒产品生产的企业,进行是否有违规生产婴儿霜产品现象进行核查。”
对此,青眼也第一时间向广东卫生监督所进行核实,一名工作人员告诉青眼,“情况属实,目前正在检查中。”
此外,广东卫生监督所另一位工作人员还向青眼表示,“近年来,广东省已不批准‘消字号’膏体产品的许可证,反正目前是不能批准的,以后能不能批准需要看情况。”并且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中也明确指出了,“涉事企业拿到的是‘消字号’液体产品的许可证,企业是超范围生产。目前已将涉事批次的产品进行送检,正在等待结果。”
不能批准“消字号”膏体产品许可证是广东省特有的规定,还是全国通行?为此,青眼多次拨打国家卫健委电话,截至发稿电话一直处于忙线状态。
所谓的“消字号”产品,实际为消毒剂类、消毒器械类和卫生用品类产品,企业需取得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我国按照消毒产品用途、使用对象的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第一类是具有较高风险,为消毒剂产品,包括了粉剂消毒剂、片剂消毒剂、颗粒剂消毒剂、液体消毒剂、喷雾剂消毒剂、凝胶消毒剂等;第二类具有中度风险,为卫生用品,包括了卫生巾、卫生护垫;卫生栓;尿裤;尿布;隔尿垫;湿巾、卫生湿巾;抗(抑)菌制剂;纸巾等;第三类风险程度较低,为消毒器械类产品。
“消字号”产品大整顿
事实上,就在“戒之馆婴亲霜事件”曝光的前几天,一名5个月大的孩子疑似因为使用了添加激素的宝宝霜“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出现发育迟缓、多毛、脸肿大等症状的事情也被曝光(详见《激素宝宝霜再现 “消字号”乱象多!》)。一时间,由婴儿霜引起的“大头娃娃”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冲上热搜,继而“戒之馆婴亲霜事件”也被曝光。
随后,漳州市卫健委官网正式通报涉事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和“开心森林一抹舒宝宝皮肤抑菌霜”两款产品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属于糖皮质激素类物质),并表示涉事企业所在地卫健部门已将有关线索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已传唤涉事企业主要涉案人员。
▍截自漳州市卫健委官网
由此,乱象频现的“消字号”产品也再次引起关注。据悉,2019年6月,《人民日报》旗下《健康时报》就曾披露了江西省永丰县“消字号”药膏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乱象以及该类产品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
而2020年5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在《网售婴幼儿湿疹相关产品中激素类药物的检测及调查分析》一文亦称,购自电商平台的41批婴幼儿湿疹相关化妆品及消毒剂产品,其中7款“消字号”产品中有4款被检出激素。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称,截至2021年1月18日,我国有近4万家卫生消毒用品相关企业曾出现过经营异常,占相关企业总量的8.25%。值得注意的是,在47万余家卫生消毒用品相关企业中,有近31万家企业的经营范围同时包含“化妆品”,占比达65%;另外,有超11万家企业的经营范围同时包含“婴儿、婴幼儿”,占比达24%。
一位行业人士介绍,“消字号”产品里面的成分是可以不完全标注出来的,所以有一部分“消字号”的面霜、美妆产品是有可能含有激素的。有粉丝曾在青眼公众号相关文章下留言:“‘消字号’产品充当护肤品也是一个毒瘤”“‘消字号’面膜,也应该治理整顿”。
而多位化妆品行业人士也均向青眼表示,对于“消字号”乱象深恶痛绝,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监管力度。“近期‘消字号’母婴产品问题频出,这样一来,消费者对国产母婴用品的信任度又要大打折扣了,真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有行业人士气愤道。
不过,从此次广东卫生监督所和漳州卫健委火速处理的态度上,不难看出,监管部门对“消字号”产品的监管已箭在弦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