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汉能集团主席李河君建议大型公共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汉能集团主席李河君建议大型公共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

尽管目前晶硅依然是“压倒性”主流,但此次两会,李河君依然不忘为薄膜“代言”。

汉能集团主席李河君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京开幕。界面新闻记者从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汉能集团)获悉,该集团董事局主席、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李河君今年共有六项提案,主要为该公司所生产的薄膜太阳能和移动能源产业寻求政策和资金支持。

李河君向住建部和国家能源局建议,国家应制定政策,要求具备条件的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必须安装光伏发电系统,且在不影响建筑景观效果、结构安全、功能和使用寿命的前提下,鼓励对既有建筑进行光伏发电系统加装改造。

其所指的公共建筑包括写字楼、政府办公楼等办公建筑,商场、仓储物流中心等商业建筑,酒店、娱乐场所等旅游建筑,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机构等科教文卫建筑,机场、高铁站、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运输建筑,邮电、通讯等通信建筑以及政府出资建设的保障性用房等。

按照住建部2008年统计的中国公共建筑总量约53亿平方米、占建筑总量36%的比例估算,目前中国既有建筑面积约560亿平方米,公共建筑总量应在200亿平方米左右。

“大型公共建筑耗能较高。”李河君称,中国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面积占城镇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到4%,但其能耗却占到建筑能耗的20%以上,其单位面积耗电量是普通民宅的10-15倍。

李河君在提案中称,近年来中国建筑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达到全社会总能耗30%左右,并有不断递增趋势。“发展太阳能光电建筑,即利用建筑物的屋顶、立面进行太阳能发电,是促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途径,有利于降低建筑能耗、改善建筑用能结构。”他说。

如果政策支持,李河君认为这是一个“近万亿元的市场”。其援引“有关机构”研究数据称,中国玻璃幕墙安装面积的年增长率大于10%,产值以20%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2015年中国幕墙安装面积约为1.5亿平方米,截至2020年,幕墙的潜在累计安装面积约为11.5亿平方米。

“仅以传统玻璃幕墙市场作为光伏发电幕墙潜在目标市场,截至2020年,国内光电建筑可开发市场规模约37GW,同时产生巨大的节能减排效益。”他说。

在倡导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时,李河君表示,常规玻璃基光伏组件的重量约为12kg/㎡,采用支架安装的光伏发电系统总重量约为15-20kg/㎡,超出了中国大多数存量轻钢屋顶的载荷余量范围,而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发电系统的重量仅为5kg/㎡左右,并且可采用直接黏贴等多种安装方式,“使得大规模利用轻钢屋顶进行分布式发电具备了可行性。”

在太阳能光伏领域,晶硅与薄膜的技术路线之争从未停止过。长期研究太阳能电池的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常务副院长庄大明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目前国内薄膜产品的光电转化率在15%-18%,单晶硅的主流产品转化率为19%-21%,多晶硅产品也有17.5%-18.5%。

生产成本上,薄膜产品亦稍逊于晶硅。中国能源学会新能源研究中心秘书长茅建生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目前晶硅组件成本约为3.6元/瓦,而薄膜组件约为3.8元/瓦。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报告显示,目前晶硅仍在市场上占据“压倒性”的主流地位。汉能集团是薄膜路线的坚定拥护者,认为随着转化率的提升和成本不断降低,以及环保特性和柔性优势,薄膜技术“一定会在未来十年内取代多晶硅光伏电池”。

李河君声称,在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薄膜发电产业兼具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五大领域,“对实体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因此,李河君建议设立国家薄膜发电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国家注资、企业投资和社会参与的形式,为先进薄膜发电技术研究、核心装备国产化、重点示范项目建设等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

李河君还提议国家支持移动能源产业。移动能源是以可移动分布式发电技术为基础,通过与储能、控制、信息通信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能源可移动、全天候、高效率的供应。移动能源是分布式发电进一步小型化、分散化的应用形式。

移动能源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常见的服装、箱包、公共设施等能够搭载可移动分布式发电技术的通用产品,自身需要消耗电量的各类电子、通信等智能产品,与交通工具相关的新能源汽车、船舶等产品,以及一些功能特殊、续航要求较高的卫星、无人机等特种产品。

汉能曾于去年2月高调宣布生产全动力太阳能汽车,并表示在八个月后推出3-5款新车型发售,但汉能集团旗下港股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00566.HK,下称汉能薄膜)在5月陷入股价暴跌,被强制停牌后,该公司仅在去年10月展示过仍停留在实验阶段、未能开动的概念车。该产品受到业内人士“科技上成熟,但价钱未成熟”的质疑。

去年9月底,李河君在汉能集团21周年司庆上称,汉能薄膜将向移动能源方向转型,利用薄膜太阳能电池芯片轻便、可折叠、易附加等特点,以该芯片作为技术基础提供开放性平台,让其他产品生产商借助“薄膜芯”获取增值空间。此外,汉能薄膜还将开发全动力太阳能汽车和无人飞机等新产品。

2月26日,汉能薄膜发布公告称,预计2015年度业绩将录得“显著亏损”。其解释称,亏损主要原因在于该公司股票持续停牌带来的负面影响,其若干现有及潜在客户、业务伙伴和供应商,已表示将减少、暂停或延迟与汉能薄膜的合作计划,同时与母公司汉能集团的关联交易同比陡降96%至低于2亿港元(约合1.68亿元人民币),导致其盈利能力深受重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李河君

  • “汉能系”9家公司破产清算,被“首富”拖累的金融机构还好吗?
  • 汉能系九家核心公司集中破产清算:水电、光伏资产均在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汉能集团主席李河君建议大型公共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

尽管目前晶硅依然是“压倒性”主流,但此次两会,李河君依然不忘为薄膜“代言”。

汉能集团主席李河君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京开幕。界面新闻记者从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汉能集团)获悉,该集团董事局主席、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李河君今年共有六项提案,主要为该公司所生产的薄膜太阳能和移动能源产业寻求政策和资金支持。

李河君向住建部和国家能源局建议,国家应制定政策,要求具备条件的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必须安装光伏发电系统,且在不影响建筑景观效果、结构安全、功能和使用寿命的前提下,鼓励对既有建筑进行光伏发电系统加装改造。

其所指的公共建筑包括写字楼、政府办公楼等办公建筑,商场、仓储物流中心等商业建筑,酒店、娱乐场所等旅游建筑,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机构等科教文卫建筑,机场、高铁站、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运输建筑,邮电、通讯等通信建筑以及政府出资建设的保障性用房等。

按照住建部2008年统计的中国公共建筑总量约53亿平方米、占建筑总量36%的比例估算,目前中国既有建筑面积约560亿平方米,公共建筑总量应在200亿平方米左右。

“大型公共建筑耗能较高。”李河君称,中国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面积占城镇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到4%,但其能耗却占到建筑能耗的20%以上,其单位面积耗电量是普通民宅的10-15倍。

李河君在提案中称,近年来中国建筑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达到全社会总能耗30%左右,并有不断递增趋势。“发展太阳能光电建筑,即利用建筑物的屋顶、立面进行太阳能发电,是促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途径,有利于降低建筑能耗、改善建筑用能结构。”他说。

如果政策支持,李河君认为这是一个“近万亿元的市场”。其援引“有关机构”研究数据称,中国玻璃幕墙安装面积的年增长率大于10%,产值以20%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2015年中国幕墙安装面积约为1.5亿平方米,截至2020年,幕墙的潜在累计安装面积约为11.5亿平方米。

“仅以传统玻璃幕墙市场作为光伏发电幕墙潜在目标市场,截至2020年,国内光电建筑可开发市场规模约37GW,同时产生巨大的节能减排效益。”他说。

在倡导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时,李河君表示,常规玻璃基光伏组件的重量约为12kg/㎡,采用支架安装的光伏发电系统总重量约为15-20kg/㎡,超出了中国大多数存量轻钢屋顶的载荷余量范围,而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发电系统的重量仅为5kg/㎡左右,并且可采用直接黏贴等多种安装方式,“使得大规模利用轻钢屋顶进行分布式发电具备了可行性。”

在太阳能光伏领域,晶硅与薄膜的技术路线之争从未停止过。长期研究太阳能电池的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常务副院长庄大明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目前国内薄膜产品的光电转化率在15%-18%,单晶硅的主流产品转化率为19%-21%,多晶硅产品也有17.5%-18.5%。

生产成本上,薄膜产品亦稍逊于晶硅。中国能源学会新能源研究中心秘书长茅建生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目前晶硅组件成本约为3.6元/瓦,而薄膜组件约为3.8元/瓦。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报告显示,目前晶硅仍在市场上占据“压倒性”的主流地位。汉能集团是薄膜路线的坚定拥护者,认为随着转化率的提升和成本不断降低,以及环保特性和柔性优势,薄膜技术“一定会在未来十年内取代多晶硅光伏电池”。

李河君声称,在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薄膜发电产业兼具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五大领域,“对实体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因此,李河君建议设立国家薄膜发电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国家注资、企业投资和社会参与的形式,为先进薄膜发电技术研究、核心装备国产化、重点示范项目建设等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

李河君还提议国家支持移动能源产业。移动能源是以可移动分布式发电技术为基础,通过与储能、控制、信息通信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能源可移动、全天候、高效率的供应。移动能源是分布式发电进一步小型化、分散化的应用形式。

移动能源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常见的服装、箱包、公共设施等能够搭载可移动分布式发电技术的通用产品,自身需要消耗电量的各类电子、通信等智能产品,与交通工具相关的新能源汽车、船舶等产品,以及一些功能特殊、续航要求较高的卫星、无人机等特种产品。

汉能曾于去年2月高调宣布生产全动力太阳能汽车,并表示在八个月后推出3-5款新车型发售,但汉能集团旗下港股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00566.HK,下称汉能薄膜)在5月陷入股价暴跌,被强制停牌后,该公司仅在去年10月展示过仍停留在实验阶段、未能开动的概念车。该产品受到业内人士“科技上成熟,但价钱未成熟”的质疑。

去年9月底,李河君在汉能集团21周年司庆上称,汉能薄膜将向移动能源方向转型,利用薄膜太阳能电池芯片轻便、可折叠、易附加等特点,以该芯片作为技术基础提供开放性平台,让其他产品生产商借助“薄膜芯”获取增值空间。此外,汉能薄膜还将开发全动力太阳能汽车和无人飞机等新产品。

2月26日,汉能薄膜发布公告称,预计2015年度业绩将录得“显著亏损”。其解释称,亏损主要原因在于该公司股票持续停牌带来的负面影响,其若干现有及潜在客户、业务伙伴和供应商,已表示将减少、暂停或延迟与汉能薄膜的合作计划,同时与母公司汉能集团的关联交易同比陡降96%至低于2亿港元(约合1.68亿元人民币),导致其盈利能力深受重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