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500公里,1500年,云冈石窟终于“走”到了上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500公里,1500年,云冈石窟终于“走”到了上海

云冈石窟“移展”上海的美学意义

疫情影响下的世界按下了暂停键,原本去远方旅行的计划也被迫中止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日复一日,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迫不及待需要一场旅行来填充精神世界,给自己换换脑。作为一枚社畜,既想要“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也想要“山河滚烫、人间理想”。

《国家宝藏》节目照片

最近,大型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播出,节目制作精良,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精神的双重满足,被各大视频网站的网友们喊“良心综艺”。不可置否,节目的明星阵容与呈现形式是其成功的一方面,但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与现代科技结合迸发出的耀眼光芒却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近几年,新技术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探索与尝试如雨后春笋,运用程度也日益熟练。无论是紫禁城上元夜的灯会还是《国家宝藏》的360°全息投影成像展示等,科技正尝试着打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之门。我们可以通过线上综艺节目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充实精神世界,也可以参观一场线下展览,零距离与千年文化对话。

近日,宝龙美术馆的《大美之颂——云冈石窟千年记忆与对话》展览就是科技助力传统文化保护与弘扬的案例。搭技术之船,996和007的社畜也可以足不出沪感受下不可移动文物给心灵带来的巨大震撼,唤醒日益钝化在繁忙生活中的审美力。

《大美之颂——云冈石窟千年记忆与对话》展

VOL.1重生:“行走”的石窟,永不落幕的丝路音乐厅

在山西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1500年前北魏倾国之力开凿的云冈石窟,俯瞰着此后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作为北魏皇家工程,云冈石窟是西来像法在中华大地上开出的第一朵奇葩,也是佛教东传及文化融合的见证。石窟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佛像51000余尊,它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都能对之产生联想和共鸣。

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博事业发展。在当今技术和政策保驾护航下,云冈石窟千年佛像也“活”了起来,走出山西,来到上海。

菩萨立像北魏《大美之颂——云冈石窟千年记忆与对话》展

“我们不仅希望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创新文物保护方式,更希望以这样的展览,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我们云冈石窟的魅力与震撼,了解历史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并能有机会到大同云冈石窟看一看。”从山西大同来到上海负责展览讲解的云冈石窟解说员说。云冈第12窟内保留着1500年前的“交响乐团”形象,足见当时北魏是一个极其开放的时代。据悉,本次展览是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3D打印技术1:1实景还原了全球最大单体石窟云冈12窟音乐窟。虽然近年来,3D打印在古文物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众多博物馆和文物修复工作者开始利用3D扫描技术与3D打印修复文物,但作为可移动的3D打印复制洞窟这应属世界首例。因其可组装,可移动,也被称为“行走的石窟,永不落幕的丝路音乐厅”。

3D打印的云冈12窟音乐窟

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物保护方面技术的突破,也隐含着对当下普遍缺失的精神世界的关照。在2005的《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调查》报告中提到,“‘儒教治国,道教治身,佛教治心’,宗教属于心灵世界,是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对民间信仰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佛教。”佛造像作为宗教文化艺术,以其庞大的体量和精美绝伦的艺术美感给人带来非凡的精神震撼,抚慰着历朝历代信众的内心世界。

此次展览还借助多媒体互动装置唤醒沉睡千年的乐伎,她们身着幻彩络腋灵光再现,手持古乐器灵动演奏。“传神者,气韵生动也”,一场跨千年千里的“交响乐”徐徐展开。“很震撼,仿佛回到1500年前的北魏王朝,感受着丝路文化交融、乐伎翩翩起舞,这种感觉很美妙。想去云冈石窟很久了,一直没有时间,这个展览感觉很不错。”当日的观者与界面艺术交流到。

《大美之颂——云冈石窟千年记忆与对话》展乐伎视频截图

VOL.2涅槃:佛教造像艺术对现实生活的精神超越性

行走的石窟,飞逝的时间。千百年来,数不清多少信众匍匐在大佛前,也数不清多少人曾慨叹于它的宏伟。漠北的黄沙吹散了历史的尘埃,万尊佛像诉说着千年前平城的盛景。北魏至今,一眼千年;东西交融,一步万里。千年石窟前,静静聆听,不知能否感受到当年丝路繁华盛象,感叹文化交相融合之妙,达物我两忘的审美至境。时间不停,石窟不语,佛像依然矗立在武州山前。

3D打印的云冈12窟音乐窟内景局部图

中国美学追求心与物、意与境、神与形、情与景的相融相合,以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的和谐统一为最高审美境界。这其中,经由情感共鸣达到审美境界极致化体验。情感共鸣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审美活动中达到高度契合统一的境界,也可以解释为心理学概念的“心流”,将个人精神力量完全投注到某种活动时产生心流,同时伴随着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现代语境下,古老的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外在形、内在韵与神借助科技手段展现,和现代的观众们产生良好互动,打动观众,让文物走进观众们的内心世界,在时间中扬弃时间,从刹那感受永恒,从而带来视觉上、精神上的双重震撼。

传统中国美学虽然强调主体心中审美情感的引发与审美境界的生成源于外物感召,但更多的还是强调审美主体的通过审美活动实现心灵的抒发与情感共鸣,达到自我实现和超越。《论语·述而》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而后三月不知肉味。虽为夸张说法,但却表现了两千年前艺术对人当下生活超越的一面。佛教东传后,佛学文化不仅造塑造了与大山大地共存的石窟艺术,并且迅速融合了儒、道思想,完成了自我超越,影响了后来的中国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也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零距离感受1500年前工匠依山雕凿之不易,感受巍巍云冈千年佛像的雄伟壮丽,在同一时空下,艺术与科技、音乐与现场、古人与今人对话,沉浸式体验引发内心共鸣,于一窟中感受过去、现在与未来共存,现实、神话和信仰同在的极致化体验。

3D打印的云冈12窟音乐窟内景局部图

从铁凿与山石的碰撞中走出的海天佛国,成就了“一座山的信仰”。徘徊在宗教信仰与帝王象征之间的宏伟雕像,于时空的浩瀚无垠中,云冈石窟以其宏伟壮观的外在形象和饱含的宗教意义给每一位到访者巨大的精神慰藉,引发内在心性的崇高感,赋予个体超越当下的力量。这是包括云冈石窟佛造像在内的诸多佛教造像艺术的精神超越性所在。

VOL.3反思:碎片化信息时代,审美如何走心?

文物领域的现代科技运用如果仅停留在复制层面,那无疑不是成功的,重要的是如何用现代技术和艺术语言将传统文化精神讲出来,发挥它对当今社会的价值。

在时代语境下,艺术家们不断发掘佛学文化新的意义,赋予艺术创作时代内涵。佛学文化以“直指本心”、“明心见性”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内观心灵的视角,强调直觉感悟,由“物”象至心性之象。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更注重观照内心世界,将佛文化对生命的态度与艺术创作融合一体,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参观者在作品《148000秒(41时06分40秒)》前思考

《大美之颂——云冈石窟千年记忆与对话》展另推出十余位艺术家作品,他们以多样化的艺术语言表达自然与人的合一、时间维度转换的过程、有意与无意间的心身贯通三种境界,审视艺术对生命的思考、对个体内心世界的观照。这其实是在体验式经济潮流中试图重新撕开一个“内观”的审美缺口。在空间、时间、意识三层维度的交织中,将传统文脉转化为可视的当代艺术形式,以艺术的张力与视觉冲击力深化思考,对传统文化解构之后重构,进而完成超越化传承。

而对大众来说,在碎片化信息时代中,审美体验也随之碎片化,审美境界的升华变得尤为珍贵。当对审美境界的追求逐渐由心灵体悟向感官体验发展,重新唤醒个体对自我内心精神世界的观照显得尤为重要。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在谈到个体审美体验的时候曾这样写到,“我们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

相比于其他艺术展,宗教艺术展更能触及灵魂,调动审美体验中最深刻的部分,因为它的创作就是关于灵魂世界的终极追问。我们可以不用去教堂或者寺庙,不必皈依于某个宗教,而是通过欣赏它的艺术造型,就可以重新建立与自我心灵的对话和联系,以有限通达无限,依托艺术又超脱艺术,升华为人生观和宇宙观,最终达到心灵净化和治愈的作用。

回看整个展览,一眼千年,一步万里,虽然时光带走了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却留下了灿烂的人类文化艺术瑰宝,带给后人的是审美的无限遐想和精神超脱,这或许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宗教艺术展的最大意义吧。

展讯:《大美之颂——云冈石窟千年记忆与对话》

时间:2020.12.26—2021.03.28

地点:上海市宝龙美术馆五、六展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500公里,1500年,云冈石窟终于“走”到了上海

云冈石窟“移展”上海的美学意义

疫情影响下的世界按下了暂停键,原本去远方旅行的计划也被迫中止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日复一日,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迫不及待需要一场旅行来填充精神世界,给自己换换脑。作为一枚社畜,既想要“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也想要“山河滚烫、人间理想”。

《国家宝藏》节目照片

最近,大型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播出,节目制作精良,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精神的双重满足,被各大视频网站的网友们喊“良心综艺”。不可置否,节目的明星阵容与呈现形式是其成功的一方面,但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与现代科技结合迸发出的耀眼光芒却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近几年,新技术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探索与尝试如雨后春笋,运用程度也日益熟练。无论是紫禁城上元夜的灯会还是《国家宝藏》的360°全息投影成像展示等,科技正尝试着打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之门。我们可以通过线上综艺节目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充实精神世界,也可以参观一场线下展览,零距离与千年文化对话。

近日,宝龙美术馆的《大美之颂——云冈石窟千年记忆与对话》展览就是科技助力传统文化保护与弘扬的案例。搭技术之船,996和007的社畜也可以足不出沪感受下不可移动文物给心灵带来的巨大震撼,唤醒日益钝化在繁忙生活中的审美力。

《大美之颂——云冈石窟千年记忆与对话》展

VOL.1重生:“行走”的石窟,永不落幕的丝路音乐厅

在山西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1500年前北魏倾国之力开凿的云冈石窟,俯瞰着此后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作为北魏皇家工程,云冈石窟是西来像法在中华大地上开出的第一朵奇葩,也是佛教东传及文化融合的见证。石窟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佛像51000余尊,它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都能对之产生联想和共鸣。

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博事业发展。在当今技术和政策保驾护航下,云冈石窟千年佛像也“活”了起来,走出山西,来到上海。

菩萨立像北魏《大美之颂——云冈石窟千年记忆与对话》展

“我们不仅希望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创新文物保护方式,更希望以这样的展览,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我们云冈石窟的魅力与震撼,了解历史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并能有机会到大同云冈石窟看一看。”从山西大同来到上海负责展览讲解的云冈石窟解说员说。云冈第12窟内保留着1500年前的“交响乐团”形象,足见当时北魏是一个极其开放的时代。据悉,本次展览是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3D打印技术1:1实景还原了全球最大单体石窟云冈12窟音乐窟。虽然近年来,3D打印在古文物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众多博物馆和文物修复工作者开始利用3D扫描技术与3D打印修复文物,但作为可移动的3D打印复制洞窟这应属世界首例。因其可组装,可移动,也被称为“行走的石窟,永不落幕的丝路音乐厅”。

3D打印的云冈12窟音乐窟

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物保护方面技术的突破,也隐含着对当下普遍缺失的精神世界的关照。在2005的《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调查》报告中提到,“‘儒教治国,道教治身,佛教治心’,宗教属于心灵世界,是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对民间信仰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佛教。”佛造像作为宗教文化艺术,以其庞大的体量和精美绝伦的艺术美感给人带来非凡的精神震撼,抚慰着历朝历代信众的内心世界。

此次展览还借助多媒体互动装置唤醒沉睡千年的乐伎,她们身着幻彩络腋灵光再现,手持古乐器灵动演奏。“传神者,气韵生动也”,一场跨千年千里的“交响乐”徐徐展开。“很震撼,仿佛回到1500年前的北魏王朝,感受着丝路文化交融、乐伎翩翩起舞,这种感觉很美妙。想去云冈石窟很久了,一直没有时间,这个展览感觉很不错。”当日的观者与界面艺术交流到。

《大美之颂——云冈石窟千年记忆与对话》展乐伎视频截图

VOL.2涅槃:佛教造像艺术对现实生活的精神超越性

行走的石窟,飞逝的时间。千百年来,数不清多少信众匍匐在大佛前,也数不清多少人曾慨叹于它的宏伟。漠北的黄沙吹散了历史的尘埃,万尊佛像诉说着千年前平城的盛景。北魏至今,一眼千年;东西交融,一步万里。千年石窟前,静静聆听,不知能否感受到当年丝路繁华盛象,感叹文化交相融合之妙,达物我两忘的审美至境。时间不停,石窟不语,佛像依然矗立在武州山前。

3D打印的云冈12窟音乐窟内景局部图

中国美学追求心与物、意与境、神与形、情与景的相融相合,以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的和谐统一为最高审美境界。这其中,经由情感共鸣达到审美境界极致化体验。情感共鸣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审美活动中达到高度契合统一的境界,也可以解释为心理学概念的“心流”,将个人精神力量完全投注到某种活动时产生心流,同时伴随着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现代语境下,古老的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外在形、内在韵与神借助科技手段展现,和现代的观众们产生良好互动,打动观众,让文物走进观众们的内心世界,在时间中扬弃时间,从刹那感受永恒,从而带来视觉上、精神上的双重震撼。

传统中国美学虽然强调主体心中审美情感的引发与审美境界的生成源于外物感召,但更多的还是强调审美主体的通过审美活动实现心灵的抒发与情感共鸣,达到自我实现和超越。《论语·述而》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而后三月不知肉味。虽为夸张说法,但却表现了两千年前艺术对人当下生活超越的一面。佛教东传后,佛学文化不仅造塑造了与大山大地共存的石窟艺术,并且迅速融合了儒、道思想,完成了自我超越,影响了后来的中国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也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零距离感受1500年前工匠依山雕凿之不易,感受巍巍云冈千年佛像的雄伟壮丽,在同一时空下,艺术与科技、音乐与现场、古人与今人对话,沉浸式体验引发内心共鸣,于一窟中感受过去、现在与未来共存,现实、神话和信仰同在的极致化体验。

3D打印的云冈12窟音乐窟内景局部图

从铁凿与山石的碰撞中走出的海天佛国,成就了“一座山的信仰”。徘徊在宗教信仰与帝王象征之间的宏伟雕像,于时空的浩瀚无垠中,云冈石窟以其宏伟壮观的外在形象和饱含的宗教意义给每一位到访者巨大的精神慰藉,引发内在心性的崇高感,赋予个体超越当下的力量。这是包括云冈石窟佛造像在内的诸多佛教造像艺术的精神超越性所在。

VOL.3反思:碎片化信息时代,审美如何走心?

文物领域的现代科技运用如果仅停留在复制层面,那无疑不是成功的,重要的是如何用现代技术和艺术语言将传统文化精神讲出来,发挥它对当今社会的价值。

在时代语境下,艺术家们不断发掘佛学文化新的意义,赋予艺术创作时代内涵。佛学文化以“直指本心”、“明心见性”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内观心灵的视角,强调直觉感悟,由“物”象至心性之象。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更注重观照内心世界,将佛文化对生命的态度与艺术创作融合一体,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参观者在作品《148000秒(41时06分40秒)》前思考

《大美之颂——云冈石窟千年记忆与对话》展另推出十余位艺术家作品,他们以多样化的艺术语言表达自然与人的合一、时间维度转换的过程、有意与无意间的心身贯通三种境界,审视艺术对生命的思考、对个体内心世界的观照。这其实是在体验式经济潮流中试图重新撕开一个“内观”的审美缺口。在空间、时间、意识三层维度的交织中,将传统文脉转化为可视的当代艺术形式,以艺术的张力与视觉冲击力深化思考,对传统文化解构之后重构,进而完成超越化传承。

而对大众来说,在碎片化信息时代中,审美体验也随之碎片化,审美境界的升华变得尤为珍贵。当对审美境界的追求逐渐由心灵体悟向感官体验发展,重新唤醒个体对自我内心精神世界的观照显得尤为重要。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在谈到个体审美体验的时候曾这样写到,“我们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

相比于其他艺术展,宗教艺术展更能触及灵魂,调动审美体验中最深刻的部分,因为它的创作就是关于灵魂世界的终极追问。我们可以不用去教堂或者寺庙,不必皈依于某个宗教,而是通过欣赏它的艺术造型,就可以重新建立与自我心灵的对话和联系,以有限通达无限,依托艺术又超脱艺术,升华为人生观和宇宙观,最终达到心灵净化和治愈的作用。

回看整个展览,一眼千年,一步万里,虽然时光带走了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却留下了灿烂的人类文化艺术瑰宝,带给后人的是审美的无限遐想和精神超脱,这或许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宗教艺术展的最大意义吧。

展讯:《大美之颂——云冈石窟千年记忆与对话》

时间:2020.12.26—2021.03.28

地点:上海市宝龙美术馆五、六展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