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联想创投王光熙:机器人赛道正处在批量化落地的拐点,字节美团入场能与硬件团队互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联想创投王光熙:机器人赛道正处在批量化落地的拐点,字节美团入场能与硬件团队互补

从投资角度来讲,某项技术成熟是指,能够在不管是2B还是2C的特定领域,以比较合适的性价比去解决最刚需的问题,这其实也是机器人赛道最核心的逻辑。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于浩

延续了2020年的火爆态势,机器人赛道在2021年第一个月就得到了资本市场的极大认可。

据IT桔子统计,截至发稿前,2021年1月份内已有18家机器人公司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背后的资方不仅包含红衫资本、高瓴创投、启明创投、蓝驰创投等知名风险投资机构,还包含着字节跳动、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以及国联投资、交银国际等具备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

在火爆的背后,机器人赛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商业化落地的情况如何?哪些应用场景更适合机器人,针对这些问题,界面新闻约访到联想创投董事总经理王光熙,聊了聊他对于这些问题的见解。

联想创投成立于2016年,是联想四大业务集团之一,着重关注IoT、边缘计算、云、大数据、人工智能、垂直行业、消费升级等投资方向。自动化领域也是其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联想创投关注并投资了如崧智智能、未来机器人、迦智等多个自动化项目。

王光熙曾任职于波士顿咨询公司洛杉矶分部,于2011年加入联想,负责企业服务,云计算,AR/VR,机器人等领域的风险投资,已成功主导投资了叠云科技,云杉网络,SoReal等20多个优秀项目。

联想创投董事总经理王光熙

界面新闻:相信您最近也有所关注,优艾智合、云鲸、盈合机器人这些项目很受资本市场认可。您是如何看待机器人或者自动化领域现有的发展情况呢?

王光熙:联想创投从三四年前就密切关注机器人赛道,我们总体上是把机器人看作未来各行各业的智能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执行环节,它是一个跟人、跟界面有直接在执行物理层面交互的终端。整个行业,包括投资圈,对机器人的预期是比较乐观的。

从技术投资人的视角来看,在未来几个可能的大变革方向当中,我们一直比较认可机器人的长期价值。大家都认为经过之前二三十年软件、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加上感知、人工智能等软件和算法层面的技术加持,机器人这个大概念应该会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社会、行业、生活等各个方面。

从投资角度来讲,某项技术成熟是指,能够在不管是2B还是2C的特定领域,以比较合适的性价比去解决最刚需的问题,这其实也是机器人赛道最核心的逻辑。

界面新闻:您觉得近几年机器人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王光熙:最近几年发生了几个变化。

第一,创业者的profile和background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很多创始人团队不只是做硬件或者学自动化控制出身的,而有更加复合的人才结构。比如自动化加上视觉、感知、综合算法、神经网络等,这些是软件叠加硬件、具备综合合能力的团队。

第二,从整个市场来讲,对自动化的拥抱程度、自动化的渗透率和商业落地等也逐渐从量变到达了质变,其中包括我们日常能感知到的服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的变迁,也有平常不一定能看得到的,比如电商背后的生产线,仓储、物流、分捡等细分环节。

第三,整个技术层面、核心部件层面也在发生一些变化,即国产化的比例越来越高,产量提升,成本降低。比如,传统的减速机以及相关的激光定位、毫米波、雷达等技术逐渐成熟,其中有些是机器人领域原生的,有些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有一定重合。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运用使一些核心部件能够逐渐低成本化、国产化,然后批量生产化,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场景里使用智能机器人变得更具性价比。例如在智能家电领域,如果既能把机器人的全屋扫描、定位、建图、激光雷达、防撞等智能部分做好,同时也能把价格做到数千块,那进入家庭就比较合适。

从某种意义上讲,后疫情社会发生了很多结构性的变化,无论是2B场景,还是2C居家场景,都会逐渐形成一些新常态。人们在家时间更长了,自然就需要更多的机器人辅助完成一些物理劳动。因为人员流动性受限,工厂制造等环节也需要机器人来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些新常态对于机器人领域而言大部分都是利好,可能会成为让一些行业和个人去采纳自动化方案的最后门槛。

界面新闻:您提到,技术成熟的前提是可以性价比很高的去解决现有问题,那么这个性价比如何定义呢?

王光熙:这个定义在各行各业可能不太一样。

从B端角度来看,判断是否适合自动化替代的逻辑相对来讲比较简单,基本上只有两个推手。

第一个是,对制造的质量、精度、效率等有更高的需求,从而需要使用自动化工具。第二类就是在一条很长的装配线生产线上,这就需要用性价比来决定哪些环节去做自动化。比如包装盒子时要做一个系带的动作,用人手去系带非常快,培训成本也很低,但是要让一个现有的机器人、机械臂去完成这样一个高复杂的非线性多维度动作,代价会非常高。

所以我觉得自动化替代首先要从经济上能够实惠,其次整个制造过程的精度和速度要能够满足产线的需求,这两者当中至少要满足一个,才有可能推动厂家主动推升自动化。

在C端考虑的因素相对多一些,不完全是个人的消费和使用,还会有情感、体验、教育多个因素,不像很多2B的场景可以简单计算投资回报。

总的来讲,我们非常清晰的看到机器人在过去一两年正处于批量化的拐点,其综合价值达到了投入和产出的平衡点,或者已经越过了这个平衡点。在此之前,机器人创业企业的标杆案例,起到的是示范效应,只有越过了综合性价比的门槛,才能让客户非常积极主动地去推广、采购、批量列装,才有可能在一些细分的行业当中批量化推开。

界面新闻:这个拐点出现的背后有哪些技术或者是核心元件上突破?

王光熙:智能自动化运作的机器人其实和人一样,要能够去感知、决策、做高效的执行,过去几年在这些环节上技术都在发生变化。

在执行层面,很多零部件,包括直驱电机、减速机这些技术的革新和国产化的涌现,使大家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同等性能甚至更好性能的产品,整个硬件成本就会显著下降,产业链得到发展。如果上游材料一直是小批量生产的状态,那可能只能用在特别高端的军事等行业中。只有做到足够廉价,才有可能民用或用在消费级的应用上。

从决策角度上来讲,过去几年AI算法、视觉算法等多传感器融合的算法都有了长足进步,能够为很多机器人创业公司所用。

其次,近些年随着AI芯片、 GPU的国产化,我们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将更高效的算法武装在一个小型机器人上面。以上的变化使得机器人能够以更合适的性价比去完成更高级的任务。

界面新闻:联想创投如何看待机器人领域创业团队人才多元化的变化趋势?

王光熙:我认为人才结构的变化有两个趋势。一是近些年从海外归国、在国际行业巨头有产业经验的新生代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加入到创业大潮中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去我们和国际上相对领先的机器人巨头在技术和行业积累方面的巨大差距。

另一方面就是团队成员的多元化。从这点来讲,联想创投跟这些创业者进行更多资源支持、投后互动等就非常有价值。因为联想是IT企业,拥有制造业背景,我们投的一百多家公司中有很多跟IT产业链相关的。机器人到了今天这个时代,已经演变成了跨界多元的综合性智能机器人。联想创投进入机器人领域,既能够从IT的角度对团队的综合能力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判断,同时也能够和机器人创业公司产生更多的交集和互动,给予资源上的协同和支持。

界面新闻:那么对于商业化落地这方面,联想创投是如何去评判一个项目的价值所在的呢?

王光熙:从商业化落地的角度来看,评判维度会比较多,有客户、有收入成长并不一定就是好的,我们会看很多细分的情况。比如我们去年连续投了两轮云迹科技,这个团队是非常跨界组合和综合的团队,联合创始人中有专门做商业的,也有专门做技术的,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产品上都有积累。

做综合性商务的服务机器人的天花板比较高,需要分两方面看商业落地的好与不好:一方面团队要有非常强的技术落地、工程化以及服务客户的能力,这对于早期去打穿一个行业非常重要。如果早期的时候做不好这些事情,可能连切入行业的机会都没有;另一方面,团队又要有能力把整个产品快速的平台化、产品化,去打造一个本地部署的非常标准化的可配置平台,能够把机器人底盘等做到很好地标准化、产品化,才有可能在这个行业里面立足。这两点不仅对于一个机器人创业公司,甚至是对于很多2B行业的创业都是适用的。

界面新闻:自动化项目的应用场景很多,如联想创投投资的云迹科技,它是做酒店或者是生活场景相关的机器人,其次也有做生命科学相关的自动化项目,也有服务工业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在众多应用场景里面您更看好哪个?

王光熙:工业机器人市场很大,不同路线竞争的模式相对比较繁多。而且工业领域细分非常多,客户覆盖很多方面,比如服装、钢铁、汽车等,也更碎片化,想要规模化挑战其实不小。但这是一个非常宽广的赛道,中国国内在这方面有弯道超车的机会,未来更通用和批量化的基础性产品,比如像协作机器人等,还是非常有机会的。

商业服务领域细分也比较多。像酒店、楼宇、医院、餐饮场景,虽然技术有区隔,但是这些场景相互之间有很多共性,整体的体量非常大,而且在这些领域中需要对行业内具体的日常运营进行整合和打通,反而容易产生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类似云迹就在酒店行业绝对领先,所以这个领域非常值得投资。但有些细分领域会比较难,比如教育机器人,本身需求量也非常大,但它的体验更复杂,评价维度很多,也非常难定价。

还有相对更细分一点的场景,一旦技术达到也比较容易做起来,但会有一定的天花板。比如医疗场景的机器人,这个领域本身收入利润能够支撑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各个场景,如腹腔、骨科,横向之间没有很强的可扩展性。

但这些领域都还是有投资价值的。

界面新闻:您是如何看待机器人领域在资本市场受到认可的现状的?

王光熙:机器人目前在资本市场上非常瞩目,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这个赛道未来的成长性和价值被市场所看到,有更多资金能够进入,加速商业化的落地和发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确实不少项目在现阶段呈现出更多泡沫和非理性的估值。我认为还是要适度,过多消费未来的想象力和成长空间,对于很多创业公司不一定是好事。

回到机器人行业,它的挑战是什么?它跟很多国产替代不一样的是,这是一个新的市场,有很多还未被充分商业化去验证的新应用场景。所以一个机器人的创业团队,不仅仅从产品层面做到极致的性价,销售量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在商业上有拓荒的能力,能够逐渐影响行业和客户,梳理发掘新需求和自动化升级的潜在可能,做行业中先驱性的改变。

界面新闻:您觉得目前机器人自动化项目高估值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王光熙:机器人行业受到了更多关注,机器人的需求逐渐增加。从资本的角度看,产生了风口效应。第二,不仅机器人行业,未来一两年可能会持续不断的通货膨胀,或者是有资产升值的趋势。现在我们普遍的看到这些项目的估值和价值,不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其实都有快速上扬的趋势。项目估值高不是核心问题,团队的能力、团队的定位,包括后续商业落地和技术产品的进展,要能够驾驭这个估值。如果驾驭不住,那可能就会成为创业团队未来很大的风险和挑战。

界面新闻:对于腾讯、字节跳动、美团等互联网巨头机器人领域的投资,您是如何看的?

王光熙:我们认为,互联网巨头能够参与进来是一个好事。因为这些公司自身的业务能够为机器人公司带来一个中长期的业务协同和商业化大规模落地的目标场景,提供更多资源支持,比如美团外卖、阿里电商物流等。

第二点,这些互联网巨头在数据、算法层面是有优势的,能够和很多硬件团队互补。对于一些互联网公司来讲,机器人未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流量入口。例如,云迹在很多酒店有自动贩售系统,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直接接触C端客户的流量入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去做机器人相关布局非常符合现有的行业逻辑。总之,更多IT互联网行业公司加入对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应该是非常利好的事情。

界面新闻:联想创投在投资轮次上是如何考量的?

王光熙:作为联想集团的科技产业CVC(企业创投),我们还是以早期科技为主,紧密围绕联想战略,与主营业务相互协同。还有20%不设边界,也会中后期的项目。不同阶段的项目对于联想创投而言,都有不同的生态协同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能够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帮到创业公司的忙。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联想创投王光熙:机器人赛道正处在批量化落地的拐点,字节美团入场能与硬件团队互补

从投资角度来讲,某项技术成熟是指,能够在不管是2B还是2C的特定领域,以比较合适的性价比去解决最刚需的问题,这其实也是机器人赛道最核心的逻辑。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于浩

延续了2020年的火爆态势,机器人赛道在2021年第一个月就得到了资本市场的极大认可。

据IT桔子统计,截至发稿前,2021年1月份内已有18家机器人公司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背后的资方不仅包含红衫资本、高瓴创投、启明创投、蓝驰创投等知名风险投资机构,还包含着字节跳动、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以及国联投资、交银国际等具备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

在火爆的背后,机器人赛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商业化落地的情况如何?哪些应用场景更适合机器人,针对这些问题,界面新闻约访到联想创投董事总经理王光熙,聊了聊他对于这些问题的见解。

联想创投成立于2016年,是联想四大业务集团之一,着重关注IoT、边缘计算、云、大数据、人工智能、垂直行业、消费升级等投资方向。自动化领域也是其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联想创投关注并投资了如崧智智能、未来机器人、迦智等多个自动化项目。

王光熙曾任职于波士顿咨询公司洛杉矶分部,于2011年加入联想,负责企业服务,云计算,AR/VR,机器人等领域的风险投资,已成功主导投资了叠云科技,云杉网络,SoReal等20多个优秀项目。

联想创投董事总经理王光熙

界面新闻:相信您最近也有所关注,优艾智合、云鲸、盈合机器人这些项目很受资本市场认可。您是如何看待机器人或者自动化领域现有的发展情况呢?

王光熙:联想创投从三四年前就密切关注机器人赛道,我们总体上是把机器人看作未来各行各业的智能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执行环节,它是一个跟人、跟界面有直接在执行物理层面交互的终端。整个行业,包括投资圈,对机器人的预期是比较乐观的。

从技术投资人的视角来看,在未来几个可能的大变革方向当中,我们一直比较认可机器人的长期价值。大家都认为经过之前二三十年软件、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加上感知、人工智能等软件和算法层面的技术加持,机器人这个大概念应该会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社会、行业、生活等各个方面。

从投资角度来讲,某项技术成熟是指,能够在不管是2B还是2C的特定领域,以比较合适的性价比去解决最刚需的问题,这其实也是机器人赛道最核心的逻辑。

界面新闻:您觉得近几年机器人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王光熙:最近几年发生了几个变化。

第一,创业者的profile和background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很多创始人团队不只是做硬件或者学自动化控制出身的,而有更加复合的人才结构。比如自动化加上视觉、感知、综合算法、神经网络等,这些是软件叠加硬件、具备综合合能力的团队。

第二,从整个市场来讲,对自动化的拥抱程度、自动化的渗透率和商业落地等也逐渐从量变到达了质变,其中包括我们日常能感知到的服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的变迁,也有平常不一定能看得到的,比如电商背后的生产线,仓储、物流、分捡等细分环节。

第三,整个技术层面、核心部件层面也在发生一些变化,即国产化的比例越来越高,产量提升,成本降低。比如,传统的减速机以及相关的激光定位、毫米波、雷达等技术逐渐成熟,其中有些是机器人领域原生的,有些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有一定重合。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运用使一些核心部件能够逐渐低成本化、国产化,然后批量生产化,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场景里使用智能机器人变得更具性价比。例如在智能家电领域,如果既能把机器人的全屋扫描、定位、建图、激光雷达、防撞等智能部分做好,同时也能把价格做到数千块,那进入家庭就比较合适。

从某种意义上讲,后疫情社会发生了很多结构性的变化,无论是2B场景,还是2C居家场景,都会逐渐形成一些新常态。人们在家时间更长了,自然就需要更多的机器人辅助完成一些物理劳动。因为人员流动性受限,工厂制造等环节也需要机器人来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些新常态对于机器人领域而言大部分都是利好,可能会成为让一些行业和个人去采纳自动化方案的最后门槛。

界面新闻:您提到,技术成熟的前提是可以性价比很高的去解决现有问题,那么这个性价比如何定义呢?

王光熙:这个定义在各行各业可能不太一样。

从B端角度来看,判断是否适合自动化替代的逻辑相对来讲比较简单,基本上只有两个推手。

第一个是,对制造的质量、精度、效率等有更高的需求,从而需要使用自动化工具。第二类就是在一条很长的装配线生产线上,这就需要用性价比来决定哪些环节去做自动化。比如包装盒子时要做一个系带的动作,用人手去系带非常快,培训成本也很低,但是要让一个现有的机器人、机械臂去完成这样一个高复杂的非线性多维度动作,代价会非常高。

所以我觉得自动化替代首先要从经济上能够实惠,其次整个制造过程的精度和速度要能够满足产线的需求,这两者当中至少要满足一个,才有可能推动厂家主动推升自动化。

在C端考虑的因素相对多一些,不完全是个人的消费和使用,还会有情感、体验、教育多个因素,不像很多2B的场景可以简单计算投资回报。

总的来讲,我们非常清晰的看到机器人在过去一两年正处于批量化的拐点,其综合价值达到了投入和产出的平衡点,或者已经越过了这个平衡点。在此之前,机器人创业企业的标杆案例,起到的是示范效应,只有越过了综合性价比的门槛,才能让客户非常积极主动地去推广、采购、批量列装,才有可能在一些细分的行业当中批量化推开。

界面新闻:这个拐点出现的背后有哪些技术或者是核心元件上突破?

王光熙:智能自动化运作的机器人其实和人一样,要能够去感知、决策、做高效的执行,过去几年在这些环节上技术都在发生变化。

在执行层面,很多零部件,包括直驱电机、减速机这些技术的革新和国产化的涌现,使大家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同等性能甚至更好性能的产品,整个硬件成本就会显著下降,产业链得到发展。如果上游材料一直是小批量生产的状态,那可能只能用在特别高端的军事等行业中。只有做到足够廉价,才有可能民用或用在消费级的应用上。

从决策角度上来讲,过去几年AI算法、视觉算法等多传感器融合的算法都有了长足进步,能够为很多机器人创业公司所用。

其次,近些年随着AI芯片、 GPU的国产化,我们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将更高效的算法武装在一个小型机器人上面。以上的变化使得机器人能够以更合适的性价比去完成更高级的任务。

界面新闻:联想创投如何看待机器人领域创业团队人才多元化的变化趋势?

王光熙:我认为人才结构的变化有两个趋势。一是近些年从海外归国、在国际行业巨头有产业经验的新生代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加入到创业大潮中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去我们和国际上相对领先的机器人巨头在技术和行业积累方面的巨大差距。

另一方面就是团队成员的多元化。从这点来讲,联想创投跟这些创业者进行更多资源支持、投后互动等就非常有价值。因为联想是IT企业,拥有制造业背景,我们投的一百多家公司中有很多跟IT产业链相关的。机器人到了今天这个时代,已经演变成了跨界多元的综合性智能机器人。联想创投进入机器人领域,既能够从IT的角度对团队的综合能力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判断,同时也能够和机器人创业公司产生更多的交集和互动,给予资源上的协同和支持。

界面新闻:那么对于商业化落地这方面,联想创投是如何去评判一个项目的价值所在的呢?

王光熙:从商业化落地的角度来看,评判维度会比较多,有客户、有收入成长并不一定就是好的,我们会看很多细分的情况。比如我们去年连续投了两轮云迹科技,这个团队是非常跨界组合和综合的团队,联合创始人中有专门做商业的,也有专门做技术的,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产品上都有积累。

做综合性商务的服务机器人的天花板比较高,需要分两方面看商业落地的好与不好:一方面团队要有非常强的技术落地、工程化以及服务客户的能力,这对于早期去打穿一个行业非常重要。如果早期的时候做不好这些事情,可能连切入行业的机会都没有;另一方面,团队又要有能力把整个产品快速的平台化、产品化,去打造一个本地部署的非常标准化的可配置平台,能够把机器人底盘等做到很好地标准化、产品化,才有可能在这个行业里面立足。这两点不仅对于一个机器人创业公司,甚至是对于很多2B行业的创业都是适用的。

界面新闻:自动化项目的应用场景很多,如联想创投投资的云迹科技,它是做酒店或者是生活场景相关的机器人,其次也有做生命科学相关的自动化项目,也有服务工业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在众多应用场景里面您更看好哪个?

王光熙:工业机器人市场很大,不同路线竞争的模式相对比较繁多。而且工业领域细分非常多,客户覆盖很多方面,比如服装、钢铁、汽车等,也更碎片化,想要规模化挑战其实不小。但这是一个非常宽广的赛道,中国国内在这方面有弯道超车的机会,未来更通用和批量化的基础性产品,比如像协作机器人等,还是非常有机会的。

商业服务领域细分也比较多。像酒店、楼宇、医院、餐饮场景,虽然技术有区隔,但是这些场景相互之间有很多共性,整体的体量非常大,而且在这些领域中需要对行业内具体的日常运营进行整合和打通,反而容易产生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类似云迹就在酒店行业绝对领先,所以这个领域非常值得投资。但有些细分领域会比较难,比如教育机器人,本身需求量也非常大,但它的体验更复杂,评价维度很多,也非常难定价。

还有相对更细分一点的场景,一旦技术达到也比较容易做起来,但会有一定的天花板。比如医疗场景的机器人,这个领域本身收入利润能够支撑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各个场景,如腹腔、骨科,横向之间没有很强的可扩展性。

但这些领域都还是有投资价值的。

界面新闻:您是如何看待机器人领域在资本市场受到认可的现状的?

王光熙:机器人目前在资本市场上非常瞩目,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这个赛道未来的成长性和价值被市场所看到,有更多资金能够进入,加速商业化的落地和发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确实不少项目在现阶段呈现出更多泡沫和非理性的估值。我认为还是要适度,过多消费未来的想象力和成长空间,对于很多创业公司不一定是好事。

回到机器人行业,它的挑战是什么?它跟很多国产替代不一样的是,这是一个新的市场,有很多还未被充分商业化去验证的新应用场景。所以一个机器人的创业团队,不仅仅从产品层面做到极致的性价,销售量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在商业上有拓荒的能力,能够逐渐影响行业和客户,梳理发掘新需求和自动化升级的潜在可能,做行业中先驱性的改变。

界面新闻:您觉得目前机器人自动化项目高估值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王光熙:机器人行业受到了更多关注,机器人的需求逐渐增加。从资本的角度看,产生了风口效应。第二,不仅机器人行业,未来一两年可能会持续不断的通货膨胀,或者是有资产升值的趋势。现在我们普遍的看到这些项目的估值和价值,不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其实都有快速上扬的趋势。项目估值高不是核心问题,团队的能力、团队的定位,包括后续商业落地和技术产品的进展,要能够驾驭这个估值。如果驾驭不住,那可能就会成为创业团队未来很大的风险和挑战。

界面新闻:对于腾讯、字节跳动、美团等互联网巨头机器人领域的投资,您是如何看的?

王光熙:我们认为,互联网巨头能够参与进来是一个好事。因为这些公司自身的业务能够为机器人公司带来一个中长期的业务协同和商业化大规模落地的目标场景,提供更多资源支持,比如美团外卖、阿里电商物流等。

第二点,这些互联网巨头在数据、算法层面是有优势的,能够和很多硬件团队互补。对于一些互联网公司来讲,机器人未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流量入口。例如,云迹在很多酒店有自动贩售系统,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直接接触C端客户的流量入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去做机器人相关布局非常符合现有的行业逻辑。总之,更多IT互联网行业公司加入对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应该是非常利好的事情。

界面新闻:联想创投在投资轮次上是如何考量的?

王光熙:作为联想集团的科技产业CVC(企业创投),我们还是以早期科技为主,紧密围绕联想战略,与主营业务相互协同。还有20%不设边界,也会中后期的项目。不同阶段的项目对于联想创投而言,都有不同的生态协同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能够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帮到创业公司的忙。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