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20成绩揭晓:成都冲刺2万亿,绵阳、乐山、广元晋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0成绩揭晓:成都冲刺2万亿,绵阳、乐山、广元晋级

成都之外,川内其他多个城市也在2020年取得突破性发展。

文丨西部城事 西部菌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这是成都在特殊的2020年,交上的经济答卷。

从排位来看,成都GDP依然稳居全国城市第七位,在省会城市中,仅次于广州。

分指标来看,在机场吞吐量,轨道交通,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外贸等多个方面,成都都在2020年的逆势中跑出了加速度。

成都之外,川内其他多个城市也在2020年取得突破性发展。

01 加速冲刺2万亿俱乐部

首先看成都。

逆境更显英雄本色。2020年成都GDP增速达到4.0%,高于全国大盘1.7个百分点,高于四川全省0.2个百分点。

在目前已经公布增速的8个GDP十强城市中,成都的增速仅次于南京。

在GDP总量上,排名第七的成都与第八的杭州拉开了1600亿的差距。而多年来与成都“你追我赶”的武汉,受“黑天鹅”影响,GDP出现了负增长,与成都的差距扩大到2000亿以上。

不过,随着武汉的逐步恢复,2021年,成都与武汉之间的比拼大概率将回归以往的常态。成都要建立绝对的优势,还需要好好加油。

2020年上半年,成都与苏州的GDP差距缩小至800亿左右。但从全年数据看,差距在2019年的基础上有所扩大,大概相当于一个德阳的体量。

随着苏州GDP站上2万亿台阶,目前成都成了距离2万亿最近的城市。

在2020年GDP万亿俱乐部大扩容的大背景下,成都向2万亿俱乐部进军的速度还需要加快。

02 首个万亿产业诞生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55.2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418.5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643.0亿元,增长3.6%。三次产业结构为3.7:30.6:65.7。

第二产业增速最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12月更是增长9.4%。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2%、16.7%。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经信局透露,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0065.7亿元,同比增长19.8%,成为成都首个产值破万亿的产业。也如期实现了2018年7月公布的《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所提出的目标。

不过,第三产业的增速虽然低于第二产,但现代服务业的增势非常亮眼。

其中,1—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7%、16.0%、11.6%,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更是增长78.0%、37.3%。

成都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达到65.7%,现代服务业的支撑非常重要,相关产业在逆势下跑出加速度,这是个好消息。

此外,成都的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位居全国第三。前几天召开的成都新经济共享大会,发布了《成都城市场景机会清单》,涵盖城市十大共享机遇,1000多个场景释放约1.9万亿元机会。

当前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新阶段,对成都来讲,要真正筑牢竞争护城河,除了强化工业的基本盘,建立新的赛道优势,是无法绕开的一环。新经济应该就是成都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杠杆。

03 外贸逆势上扬,机场繁忙指数全球第八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成都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在这一点上,成都在2020年有几个大的动作。

一是,成都统计发布的通告中首次披露,中欧国际交易所西部中心已落户成都。这对于成都打造“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是一个重要利好。此外,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升至43位。

二是,在全球疫情影响之下,依然新开通6条国际航线,国际航线规模稳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

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4074.2万人次,居全国机场第二;起降架次量和总客运航班数均居全球机场第八。

随着天府国际机场将在今年通航,成都的航空枢纽地位将继续升级。

在对外交往方面,外国获批在蓉设立的领事机构达到20家。

此外,外贸增长逆势上扬。202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154.2亿元,同比增长22.4%,比全国1.9%的增速足足高出了20个百分点以上。

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进出口总额2226.6亿元,增长29.9%;对欧盟、东盟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0.1%、20.0%。

这反映出成都在向“一带一路”和欧洲开放中的地位与战略优势正在不断显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成都的这一优势,应该会继续强化。

能不能建成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城市在全球资源中的配置能力。

成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已经明确:

发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用好“双机场”和国际铁路港的比较优势,畅通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循环。

应该说,在2020年的逆境测试下,成都在对外开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为实现上述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信心。

04 轨道交通“第四城”,新增首店全国第三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9%。其中,工业投资方面,电子信息、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6.5%、13.2%。这说明,重点产业依然保持了较快的投入力度。

民生保障方面,公共服务投资增长29.8%,连续10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教育、卫生投资增长23.4%、44.5%。

这反映出,成都经济体量壮大的同时,市民可以切身体验的获得感也在持续提升。

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个重要定位就是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实现这一点,除了成都本身的文化魅力,必然离不开在公共服务的完善上加大投入力度。

事实上,生活方面的“高性价比”,也是成都吸引外来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成都就应该要继续突出自己的优势。

2020年,成都新开通运营5条地铁线路,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58公里,成为全国轨道交通“第四城”,这也是市民生活便利上的加分。

在重点区域投资方面,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依然处于领先地位,增速达到15.0%,而“东进”区域,为8.4%。

作为成都“东进”标志性工程的天府国际机场将在今年上半年通航,东进区域的发展必然进一步加快。届时,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和东部新区这两大引擎对成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更加突显。

此外,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18.5亿元,同比下降2.3%,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2.4个百分点,当月增速自8月以来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

全年新增落户首店386家,位居全国第三。

新发展格局下,消费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成都消费潜力的挖掘,还需要继续加力。

05 绵阳、乐山、广元晋级

成都之外,今年四川其他地级市,也有几个比较大的亮点。

一是,绵阳GDP首破3000亿。下一个应该就是宜宾了。

二是,新增2000亿城市一个——乐山。

到2020年底,四川的2000亿城市达到6个,分别为宜宾、德阳、南充、泸州、达州、乐山。

其中,德阳和南充的距离非常接近。2021年,两个城市的排位是不是会有变化,悬念不小。

三是,千亿城市达到16个——新增广元。

来源:川观新闻

目前来看,在经济副中心的争夺中,单论经济体量,绵阳、宜宾的优势进一步扩大。

不过,随着一批省级新区以及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平台的建设,各城市的竞争还将加剧。

2020年,四川相继设立了四大省级新区——宜宾三江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南充临江新区后、绵阳科技城新区。

另外,川渝还将共建9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其中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川渝高竹新区已获批设立。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成都之外,川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动静”也明显加大,这意味着川内城市的洗牌将加速。而对整个川渝地区的发展来说,这是好事。

作为成渝双圈建设元年,同时又遭遇黑天鹅影响,相信2020年的变化,还仅仅只是开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0成绩揭晓:成都冲刺2万亿,绵阳、乐山、广元晋级

成都之外,川内其他多个城市也在2020年取得突破性发展。

文丨西部城事 西部菌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这是成都在特殊的2020年,交上的经济答卷。

从排位来看,成都GDP依然稳居全国城市第七位,在省会城市中,仅次于广州。

分指标来看,在机场吞吐量,轨道交通,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外贸等多个方面,成都都在2020年的逆势中跑出了加速度。

成都之外,川内其他多个城市也在2020年取得突破性发展。

01 加速冲刺2万亿俱乐部

首先看成都。

逆境更显英雄本色。2020年成都GDP增速达到4.0%,高于全国大盘1.7个百分点,高于四川全省0.2个百分点。

在目前已经公布增速的8个GDP十强城市中,成都的增速仅次于南京。

在GDP总量上,排名第七的成都与第八的杭州拉开了1600亿的差距。而多年来与成都“你追我赶”的武汉,受“黑天鹅”影响,GDP出现了负增长,与成都的差距扩大到2000亿以上。

不过,随着武汉的逐步恢复,2021年,成都与武汉之间的比拼大概率将回归以往的常态。成都要建立绝对的优势,还需要好好加油。

2020年上半年,成都与苏州的GDP差距缩小至800亿左右。但从全年数据看,差距在2019年的基础上有所扩大,大概相当于一个德阳的体量。

随着苏州GDP站上2万亿台阶,目前成都成了距离2万亿最近的城市。

在2020年GDP万亿俱乐部大扩容的大背景下,成都向2万亿俱乐部进军的速度还需要加快。

02 首个万亿产业诞生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55.2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418.5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643.0亿元,增长3.6%。三次产业结构为3.7:30.6:65.7。

第二产业增速最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12月更是增长9.4%。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2%、16.7%。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经信局透露,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0065.7亿元,同比增长19.8%,成为成都首个产值破万亿的产业。也如期实现了2018年7月公布的《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所提出的目标。

不过,第三产业的增速虽然低于第二产,但现代服务业的增势非常亮眼。

其中,1—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7%、16.0%、11.6%,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更是增长78.0%、37.3%。

成都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达到65.7%,现代服务业的支撑非常重要,相关产业在逆势下跑出加速度,这是个好消息。

此外,成都的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位居全国第三。前几天召开的成都新经济共享大会,发布了《成都城市场景机会清单》,涵盖城市十大共享机遇,1000多个场景释放约1.9万亿元机会。

当前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新阶段,对成都来讲,要真正筑牢竞争护城河,除了强化工业的基本盘,建立新的赛道优势,是无法绕开的一环。新经济应该就是成都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杠杆。

03 外贸逆势上扬,机场繁忙指数全球第八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成都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在这一点上,成都在2020年有几个大的动作。

一是,成都统计发布的通告中首次披露,中欧国际交易所西部中心已落户成都。这对于成都打造“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是一个重要利好。此外,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升至43位。

二是,在全球疫情影响之下,依然新开通6条国际航线,国际航线规模稳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

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4074.2万人次,居全国机场第二;起降架次量和总客运航班数均居全球机场第八。

随着天府国际机场将在今年通航,成都的航空枢纽地位将继续升级。

在对外交往方面,外国获批在蓉设立的领事机构达到20家。

此外,外贸增长逆势上扬。202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154.2亿元,同比增长22.4%,比全国1.9%的增速足足高出了20个百分点以上。

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进出口总额2226.6亿元,增长29.9%;对欧盟、东盟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0.1%、20.0%。

这反映出成都在向“一带一路”和欧洲开放中的地位与战略优势正在不断显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成都的这一优势,应该会继续强化。

能不能建成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城市在全球资源中的配置能力。

成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已经明确:

发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用好“双机场”和国际铁路港的比较优势,畅通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循环。

应该说,在2020年的逆境测试下,成都在对外开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为实现上述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信心。

04 轨道交通“第四城”,新增首店全国第三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9%。其中,工业投资方面,电子信息、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6.5%、13.2%。这说明,重点产业依然保持了较快的投入力度。

民生保障方面,公共服务投资增长29.8%,连续10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教育、卫生投资增长23.4%、44.5%。

这反映出,成都经济体量壮大的同时,市民可以切身体验的获得感也在持续提升。

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个重要定位就是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实现这一点,除了成都本身的文化魅力,必然离不开在公共服务的完善上加大投入力度。

事实上,生活方面的“高性价比”,也是成都吸引外来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成都就应该要继续突出自己的优势。

2020年,成都新开通运营5条地铁线路,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58公里,成为全国轨道交通“第四城”,这也是市民生活便利上的加分。

在重点区域投资方面,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依然处于领先地位,增速达到15.0%,而“东进”区域,为8.4%。

作为成都“东进”标志性工程的天府国际机场将在今年上半年通航,东进区域的发展必然进一步加快。届时,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和东部新区这两大引擎对成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更加突显。

此外,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18.5亿元,同比下降2.3%,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2.4个百分点,当月增速自8月以来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

全年新增落户首店386家,位居全国第三。

新发展格局下,消费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成都消费潜力的挖掘,还需要继续加力。

05 绵阳、乐山、广元晋级

成都之外,今年四川其他地级市,也有几个比较大的亮点。

一是,绵阳GDP首破3000亿。下一个应该就是宜宾了。

二是,新增2000亿城市一个——乐山。

到2020年底,四川的2000亿城市达到6个,分别为宜宾、德阳、南充、泸州、达州、乐山。

其中,德阳和南充的距离非常接近。2021年,两个城市的排位是不是会有变化,悬念不小。

三是,千亿城市达到16个——新增广元。

来源:川观新闻

目前来看,在经济副中心的争夺中,单论经济体量,绵阳、宜宾的优势进一步扩大。

不过,随着一批省级新区以及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平台的建设,各城市的竞争还将加剧。

2020年,四川相继设立了四大省级新区——宜宾三江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南充临江新区后、绵阳科技城新区。

另外,川渝还将共建9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其中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川渝高竹新区已获批设立。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成都之外,川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动静”也明显加大,这意味着川内城市的洗牌将加速。而对整个川渝地区的发展来说,这是好事。

作为成渝双圈建设元年,同时又遭遇黑天鹅影响,相信2020年的变化,还仅仅只是开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