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不可同日而语的漫威,靠什么红利再崛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不可同日而语的漫威,靠什么红利再崛起?

退一步,漫威还剩下什么?

文|影视前哨 戴桃疆

好莱坞著名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曾经向漫威开炮,认为漫威电影算不得电影,只能算是“主题公园”产品。彼时电影院还没有遭遇全球性的疫情重创,电影院能够给予都市人的仪式感仍未散去,许多追崇电影艺术性的电影爱好者都站在了大导演一边——尽管战队并不妨碍他们观看并热爱漫威宇宙的院线产物。由于疫情对电影产业的毁灭性打击,美国多数院线作品已经放弃了对都市仪式感的追求,转而通过线上播出。

脱离了电影院的院线电影魅力大打折扣,失去了电影院宁静又黑暗的空间庇护,坐在电脑前面的观众终于发现看电影竟然可以是这么挑战专注力的事情。费心费神的艺术电影是如此,凭借特效和大明星加持的无往不胜的商业电影也是如此,失去了大银幕的硬件支持,特效的魅力大打折扣,商业电影叙事逻辑和人物塑造上的问题全然暴露出来,观众开始诟病商业电影的娱乐性不足,人物转变生硬,缺乏人物弧光,等等。与电影光环的消减相对应的是电视剧的崛起。而在电视剧中,没有什么题材能比漫威这个“主题公园”的衍生品能令人期待、更具备人气、能够拥有更长久寿命的了。

消失的边界

观众转向电视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下优质电视剧的质量并不输于电影。电影行业的式微不仅仅表现在院线的不景气上,也表现在电影本身的质量和其他娱乐产品的差距逐渐缩小。受制于总体经济状况和全球性的影视行业萧条,大量电影从业者转向电视剧创作。国内大小影帝影后“下凡”演出电视剧也是整体趋势的结果——虽然诱使影帝影后“下凡”的直接原因在于电视剧给出的高片酬,不过另一个侧面说明电影行业无法给出相应的价格,或是无法提供更诱人的工作,以至于足够强大到低于金钱的低俗诱惑。

欧美大量优质电影创作者投身电视剧创作带来的改变在于电视剧整体风格和创作理念上的改变,优质电视剧的普遍共性在于单集时长更长,叙事结构更加复杂,人物被赋予了更多的层次,对演员的表演要求更高。当两种体裁放到同样的介质上时,优质电影能够给观众带来的视听享受和心灵震颤,优质电视剧同样能够提供。尤其是像网飞(Netflix)这样一次性放出全部资源的平台,许多优质电视剧对于观众而言就是超长时长的电影。

对于漫威这个吸金能力满满的招牌而言,“粉丝向”的自我定位是非常明显的。马丁·斯科塞斯尽管在没有看过任何一部漫威电影的情况下就对漫威开炮,不过“主题公园”这个形容在一点上是正确的,那就是非常强的服务精神:掏钱的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粉丝向作品的一大需求在于作品本身与粉丝文化的互动,非一次性放送全部的模式拉长了战线,却会给观众留下充足的关于剧情和人物的讨论空间,方便粉丝创作和粉丝文化对外的进一步扩散。只要同人圈里还有创作者,同人就会源源不断地为作品提供“自来水”,宣传不断扩散,不愁没有观众。对于漫威而言,在院线红利消失之后转向电视剧市场也算得上是一笔不亏的选择。在院线衰落的大趋势下,漫威电影仍然是院线票房的霸主,但这种称霸的地位并不会长久,漫威的吸金能力也处在一个尴尬的转折路口,开发电视剧是救命稻草,是漫威退一步的海阔天空。

漫威威风不再

“粉丝向”作品往往容易在满足粉丝需求的路上越走越偏,创作者鲜有自觉悬崖勒马,最终结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曾经掀起过一波同人作品创作热潮的英国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第三季中许多故事宛如同人文影视化,作品评价呈现出两极趋势,有观众觉得自己的想象得到了满足,有观众角色官方搞崩了人设。满足粉丝往往是创作者灵感枯竭的表现。另一种枯竭的表现则是毁掉所有,重新来过。漫威选择的是后者。

《复仇者联盟4》中的“大屠杀”显然有意让观众在“意难平”中延续对角色的爱,同时招募新的演员重建阵容以应对既有演员阵容“天增岁月人增寿”的问题。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复仇者联盟的重生计划进行得并不顺利,漫威并不能只靠商业上的成功在文化市场上为所欲为,它的全球扩张策略必然要受到外力的干扰和影响,以亚裔为主要受众的《上气》前景堪忧,受制于院线的整体行情,漫威也无力快速打造一套全新的、年轻化的演员阵容再创辉煌。如果说曾经以“神盾局”这个超级英雄故事中的龙套机构做主角推出电视剧是一种在电影创作间歇“塞牙缝”的行为,那么从今年开始包括正在播出的《旺达与幻视》等一系列漫威衍生电视剧,才到了真正的吃红利的环节。

围绕着《旺达幻视》的一点争议在于这部作品是否对非漫威影迷友好,对于漫威影迷而言,旺达和幻视两个超级英雄角色虽然在电影中的出场并不多,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视剧围绕两个角色展开,丰满角色之余也是在巩固角色在既有观众心目中的印象。而对于新观众而言,许多“梗”是无法被第一时间捕捉的。对于这类作品,最大的可能是相对少数的忠实粉丝创造出较高的讨论热度,依靠热爱和推崇为剧集打造出“高分”和“良好口碑”的,并靠“高评分”吸引好奇的观众。在漫威之前更早被视为“主题公园”电影的星球大战系列已经推出了两季衍生剧集《曼达洛人》,评分都很高,明年还有《欧比旺》等待和观众见面。漫威的《猎鹰与冬兵》《洛基》《鹰眼》等也都在排队填满这个院线行情仍然变幻莫测的牛年。

院线IP转向电视剧市场,一方面反映了院线的整体衰落,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大IP”的真正含义。“大IP”这个概念在国内已经被用烂了,不过从2015年到现在它总体上仍然在围绕着网络文学打转,剧集播过就过了,启用的演员能够赚粉成名就成,不能成就当无事发生,完全没有实现大IP的真正意义——即当没有新的市场刺激的时候,它还能为创作者提供长久的、取之不竭的红利和讨论热度。

成因当然是多样的,“大IP”热度最高的那几年国产影视工业何尝没有尝试过影剧联动策略,但成果大多不尽如人意,除了角色设定缺乏延展性外,制作水平上的差距也使得同一“IP”难以稳定观众获得长情的收视群体,各自为战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无法“合成大西瓜”,最终只能隔空吃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漫威

4.4k
  • 漫威与《复仇者联盟》大反派“征服者康”演员中止合作,后者被判袭击和骚扰罪
  • 《银河护卫队3》国内冲击5亿票房,或是“漫威电影宇宙”的最后高光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不可同日而语的漫威,靠什么红利再崛起?

退一步,漫威还剩下什么?

文|影视前哨 戴桃疆

好莱坞著名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曾经向漫威开炮,认为漫威电影算不得电影,只能算是“主题公园”产品。彼时电影院还没有遭遇全球性的疫情重创,电影院能够给予都市人的仪式感仍未散去,许多追崇电影艺术性的电影爱好者都站在了大导演一边——尽管战队并不妨碍他们观看并热爱漫威宇宙的院线产物。由于疫情对电影产业的毁灭性打击,美国多数院线作品已经放弃了对都市仪式感的追求,转而通过线上播出。

脱离了电影院的院线电影魅力大打折扣,失去了电影院宁静又黑暗的空间庇护,坐在电脑前面的观众终于发现看电影竟然可以是这么挑战专注力的事情。费心费神的艺术电影是如此,凭借特效和大明星加持的无往不胜的商业电影也是如此,失去了大银幕的硬件支持,特效的魅力大打折扣,商业电影叙事逻辑和人物塑造上的问题全然暴露出来,观众开始诟病商业电影的娱乐性不足,人物转变生硬,缺乏人物弧光,等等。与电影光环的消减相对应的是电视剧的崛起。而在电视剧中,没有什么题材能比漫威这个“主题公园”的衍生品能令人期待、更具备人气、能够拥有更长久寿命的了。

消失的边界

观众转向电视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下优质电视剧的质量并不输于电影。电影行业的式微不仅仅表现在院线的不景气上,也表现在电影本身的质量和其他娱乐产品的差距逐渐缩小。受制于总体经济状况和全球性的影视行业萧条,大量电影从业者转向电视剧创作。国内大小影帝影后“下凡”演出电视剧也是整体趋势的结果——虽然诱使影帝影后“下凡”的直接原因在于电视剧给出的高片酬,不过另一个侧面说明电影行业无法给出相应的价格,或是无法提供更诱人的工作,以至于足够强大到低于金钱的低俗诱惑。

欧美大量优质电影创作者投身电视剧创作带来的改变在于电视剧整体风格和创作理念上的改变,优质电视剧的普遍共性在于单集时长更长,叙事结构更加复杂,人物被赋予了更多的层次,对演员的表演要求更高。当两种体裁放到同样的介质上时,优质电影能够给观众带来的视听享受和心灵震颤,优质电视剧同样能够提供。尤其是像网飞(Netflix)这样一次性放出全部资源的平台,许多优质电视剧对于观众而言就是超长时长的电影。

对于漫威这个吸金能力满满的招牌而言,“粉丝向”的自我定位是非常明显的。马丁·斯科塞斯尽管在没有看过任何一部漫威电影的情况下就对漫威开炮,不过“主题公园”这个形容在一点上是正确的,那就是非常强的服务精神:掏钱的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粉丝向作品的一大需求在于作品本身与粉丝文化的互动,非一次性放送全部的模式拉长了战线,却会给观众留下充足的关于剧情和人物的讨论空间,方便粉丝创作和粉丝文化对外的进一步扩散。只要同人圈里还有创作者,同人就会源源不断地为作品提供“自来水”,宣传不断扩散,不愁没有观众。对于漫威而言,在院线红利消失之后转向电视剧市场也算得上是一笔不亏的选择。在院线衰落的大趋势下,漫威电影仍然是院线票房的霸主,但这种称霸的地位并不会长久,漫威的吸金能力也处在一个尴尬的转折路口,开发电视剧是救命稻草,是漫威退一步的海阔天空。

漫威威风不再

“粉丝向”作品往往容易在满足粉丝需求的路上越走越偏,创作者鲜有自觉悬崖勒马,最终结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曾经掀起过一波同人作品创作热潮的英国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第三季中许多故事宛如同人文影视化,作品评价呈现出两极趋势,有观众觉得自己的想象得到了满足,有观众角色官方搞崩了人设。满足粉丝往往是创作者灵感枯竭的表现。另一种枯竭的表现则是毁掉所有,重新来过。漫威选择的是后者。

《复仇者联盟4》中的“大屠杀”显然有意让观众在“意难平”中延续对角色的爱,同时招募新的演员重建阵容以应对既有演员阵容“天增岁月人增寿”的问题。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复仇者联盟的重生计划进行得并不顺利,漫威并不能只靠商业上的成功在文化市场上为所欲为,它的全球扩张策略必然要受到外力的干扰和影响,以亚裔为主要受众的《上气》前景堪忧,受制于院线的整体行情,漫威也无力快速打造一套全新的、年轻化的演员阵容再创辉煌。如果说曾经以“神盾局”这个超级英雄故事中的龙套机构做主角推出电视剧是一种在电影创作间歇“塞牙缝”的行为,那么从今年开始包括正在播出的《旺达与幻视》等一系列漫威衍生电视剧,才到了真正的吃红利的环节。

围绕着《旺达幻视》的一点争议在于这部作品是否对非漫威影迷友好,对于漫威影迷而言,旺达和幻视两个超级英雄角色虽然在电影中的出场并不多,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视剧围绕两个角色展开,丰满角色之余也是在巩固角色在既有观众心目中的印象。而对于新观众而言,许多“梗”是无法被第一时间捕捉的。对于这类作品,最大的可能是相对少数的忠实粉丝创造出较高的讨论热度,依靠热爱和推崇为剧集打造出“高分”和“良好口碑”的,并靠“高评分”吸引好奇的观众。在漫威之前更早被视为“主题公园”电影的星球大战系列已经推出了两季衍生剧集《曼达洛人》,评分都很高,明年还有《欧比旺》等待和观众见面。漫威的《猎鹰与冬兵》《洛基》《鹰眼》等也都在排队填满这个院线行情仍然变幻莫测的牛年。

院线IP转向电视剧市场,一方面反映了院线的整体衰落,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大IP”的真正含义。“大IP”这个概念在国内已经被用烂了,不过从2015年到现在它总体上仍然在围绕着网络文学打转,剧集播过就过了,启用的演员能够赚粉成名就成,不能成就当无事发生,完全没有实现大IP的真正意义——即当没有新的市场刺激的时候,它还能为创作者提供长久的、取之不竭的红利和讨论热度。

成因当然是多样的,“大IP”热度最高的那几年国产影视工业何尝没有尝试过影剧联动策略,但成果大多不尽如人意,除了角色设定缺乏延展性外,制作水平上的差距也使得同一“IP”难以稳定观众获得长情的收视群体,各自为战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无法“合成大西瓜”,最终只能隔空吃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