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话滨州市教育局局长刘春国 | 兴学育才,为追梦人创造圆梦的途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话滨州市教育局局长刘春国 | 兴学育才,为追梦人创造圆梦的途径

本期对话滨州市教育局局长刘春国,带来“兴学育才”的深刻见解。

文 | 徐佳

摄影 | 王金奎、刘红朝

山东有各类学校3.77万所,各类在校生1989万人,教职工150万人,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校长,还有培养出许多国之栋梁的名校,为了宣传典型、表彰先进,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凤凰网、界面新闻、澎聚传媒共同发起“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系列活动。通过名校巡礼、名师访谈、对话名校长系列主题活动,从济南启动,16个地市巡礼,充分展现各地市各高校的发展历程,分享教书育人的经验成果,发掘办学治校的先进理念,积极打造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点。

待16个地市访谈结束后,将“围绕总结示范新成果,服务山东教育新发展”,做好活动成果的提炼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把“一枝独秀”变成“满园春色”,让高端访谈活动成为响当当的教育宣传品牌。

前行,是每座城市亘古不变的主题。城市需要不停的前行,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给予生存的养分,而在滨州市,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成为了助推这座城市向前迈进的坚实动力。

滨州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山东省的北大门”,同时享有“渤海雄邦”的美誉。正因如此,滨州教育也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熠熠生辉。

擘画发展蓝图、规划富强路线,近年来,滨州着眼发展大局,以担当促奋进,以实效惠民生,以改革赋新能,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以优质均衡为主线的教育发展路径也搅动了滨州大地的“一池春水”,吹响了滨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令”。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基础性与先导性一直在这座城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如滨州市教育局局长刘春国所说:“多年来,滨州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根本目的就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补短板重均衡,以实效惠民生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一端连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端连着老百姓对优质均衡教育的热切期盼。区域内优质资源均衡、学生们都能健康成长、教育教学质量高、群众满意度高……这是人民群众所期待的教育新生态,也正是为着人民的这一份期盼,让滨州教育发展有了源动力。

近年来,滨州市委、市政府秉持“民之富,富在教育振兴”的发展理念,坚持优先保障,发力教育改革,不断加大投入,五年来全市划拨公共财政教育支出300余亿元,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746所、幼儿园475所,中小学、幼儿园的面貌焕然一新,各类教育都有长足进步。

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发展,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7.7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3.76%;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10个县市区及市属开发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2020年底,滨州市所有中小学56人及以上大班额实现全部“清零”;普通高中各有办学特色,北镇中学等提升了名校品牌,县市区高中形成了各自优势,外引了一批优质高中资源;职业教育担当起“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建设主力军,全力打造“职教名城”,“五院十校N基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十三五”时期,滨州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全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国家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全面达标城市、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家校社共育优秀实践区等荣誉称号,从各方面反映出滨州教育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的态势。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均衡是最大的社会公平。”滨州市教育局局长刘春国如是说道。近年来,滨州加大力度,下苦功夫,补短板重均衡,以实效惠民生,走出了一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多元改革齐头并进

兴学育才助推滨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群众的期待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刘春国局长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在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滨州市正以自己的先行先试走在发展的最前列。

从老旧的教室、简陋的教学设备、传统的教学手段到宏伟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互联网+教育”。现在,“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在滨州已经成为现实。怀揣为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一份初心,滨州教育人每一次谋划首先回应教育为民的朴素情怀,每一项决策尽力书写步履踏实的“教育答卷”。

近年来,滨州市聚焦发力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创新和高效课堂建设,在教育内涵品质提升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接续实施教学改革行动。十年来,滨州市相继实施了“有效教学行动”、“教学创新行动”及“深化教学创新行动”,探索教学改革的步伐始终不停。

重点抓好“高效课堂”建设。2018年起滨州开始实施“高效课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问题设计为关键、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合作为核心、展示交流为特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目前,滨州全市中学段以学校为主体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比例达75%以上,小学段引导各学科探索“1+N”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参与教师覆盖面达80%以上。

推进“作业革命”。作业成为社会、家长热议的焦点,屡屡登上热议话题榜榜首。针对这一难题,近年来,滨州以问题为导向,严格对作业进行管控,建立“课外作业设计、遴选优化及优质作业共享”机制。发布义务教育课外作业负面清单,推行“学校无作业日”“学科零作业”等做法,以“作业革命”撬动“课堂革命”,落实“减负增效”目标。10月份调查显示,与2019年全省测评数据比较,“书面作业”符合规定时间的比例,小学由43.9%提升到84.1%,初中由52.3%提升到81.1%。学生睡眠时间明显改善,学生体质显著提高。

构建“学科育人”机制。当前,滨州正在规划实施中小学“学科育人工程”,并开展“学科育人”课题评选和研究,积极探索构建学科育人有效机制,推动五育并举,力争让所有孩子都能在优质的教育环境下,全面成长。

产教融合

打造职业教育发展的滨州样板

教育要创造这样一个机会:人人有梦想,人人都有圆梦的途径,可以让人各尽其能,各尽其才。

近年来,滨州高扬改革与发展主题,与基础教育相协调,职业教育踏着滨州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节拍,一路高歌猛进,奏响了统筹、融合、创新的新乐章,拉开了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序幕。

“滨州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一直是高看一眼,厚爱一层。近年来,滨州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全面起势’的劲头。”刘春国说。当下,滨州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全省第一梯队,教育成果也十分亮眼。

一是内涵建设成效显著。作为滨州的本土院校,滨州职业学院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全市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改革示范学校3所、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6所、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5所、省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2所。全省中职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连续三年成绩位居全省第一。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进入全省第一梯队。2020年招生的职普比例接近40:6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校企合作相得益彰。多年来,滨州深入推行“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各职业院校共与283家国内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年培养培训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近2万人,本地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企业满意度均超过85%。

三是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滨州谋划实施“五院十校N基地”的产教融合发展格局,鼓励骨干企业与院校联合举办应用型大学,渤海科技大学应运而生,京博集团创造出产教融合的“京博模式”,30所院校的500名师生在“N1N”基地开展学习实训。与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紧密对接的14个中职专业、3个高职专业群被列为山东省职业院校品牌专业(群)建设项目。

接下来滨州将继续以建设“双型”城市为切入点,聚焦全市产业发展需求,探索职业教育和产业要素的集聚融合、融汇贯通、协同推进,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职教名城”。

“滨州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一批批学子们也将进一步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刘春国局长的表述,我们也看到了一座城市与人才的共生共荣,而这也成为了滨州打造职教名城的信心和底气。

兴校强教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兴国必先强师,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

“强国必先强师。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学术造诣深厚、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也成为了这些年我们一直在着力抓的重点工作。”谈起近年来滨州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刘春国局长说道。在他看来,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的根本,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教师队伍培养上,滨州首先做的就是扩增量,补充教师新鲜血液。“十三五”时期,滨州市通过招聘、引进等方式补充教师4508人,并在全省率先实施委托高校培养师范生和定向培养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学前教育教师,选拔688名后备教师人才。

其次就是提素质。构建起市、县、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选拔培养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三名工程”人选600名。先后成立两批“名师工作室”,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引领作用。五年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培训教师10万余人次。

最后是促活力。多年来,滨州通过体制机制改革,310名中小学领导干部完成去行政化,校长职级薪酬纳入绩效工资发放;教师全员聘任,滨州成功跻身全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6228名校长、教师优化交流,交流轮岗实现常态化;实施绩效工资增量改革,调动了教师积极性;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工程,设置“名师”岗位657个,促进了师资队伍优质均衡发展。

改革正未有穷期,不负重托,不负期待。在加快建设现代教育治理体系道路上,滨州教育人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实施素质教育,向着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不懈奋斗。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这些“教育人”的努力,必将能为这座文化之城,铺洒一片优质的教育阳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话滨州市教育局局长刘春国 | 兴学育才,为追梦人创造圆梦的途径

本期对话滨州市教育局局长刘春国,带来“兴学育才”的深刻见解。

文 | 徐佳

摄影 | 王金奎、刘红朝

山东有各类学校3.77万所,各类在校生1989万人,教职工150万人,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校长,还有培养出许多国之栋梁的名校,为了宣传典型、表彰先进,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凤凰网、界面新闻、澎聚传媒共同发起“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系列活动。通过名校巡礼、名师访谈、对话名校长系列主题活动,从济南启动,16个地市巡礼,充分展现各地市各高校的发展历程,分享教书育人的经验成果,发掘办学治校的先进理念,积极打造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点。

待16个地市访谈结束后,将“围绕总结示范新成果,服务山东教育新发展”,做好活动成果的提炼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把“一枝独秀”变成“满园春色”,让高端访谈活动成为响当当的教育宣传品牌。

前行,是每座城市亘古不变的主题。城市需要不停的前行,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给予生存的养分,而在滨州市,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成为了助推这座城市向前迈进的坚实动力。

滨州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山东省的北大门”,同时享有“渤海雄邦”的美誉。正因如此,滨州教育也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熠熠生辉。

擘画发展蓝图、规划富强路线,近年来,滨州着眼发展大局,以担当促奋进,以实效惠民生,以改革赋新能,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以优质均衡为主线的教育发展路径也搅动了滨州大地的“一池春水”,吹响了滨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令”。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基础性与先导性一直在这座城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如滨州市教育局局长刘春国所说:“多年来,滨州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根本目的就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补短板重均衡,以实效惠民生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一端连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端连着老百姓对优质均衡教育的热切期盼。区域内优质资源均衡、学生们都能健康成长、教育教学质量高、群众满意度高……这是人民群众所期待的教育新生态,也正是为着人民的这一份期盼,让滨州教育发展有了源动力。

近年来,滨州市委、市政府秉持“民之富,富在教育振兴”的发展理念,坚持优先保障,发力教育改革,不断加大投入,五年来全市划拨公共财政教育支出300余亿元,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746所、幼儿园475所,中小学、幼儿园的面貌焕然一新,各类教育都有长足进步。

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发展,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7.7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3.76%;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10个县市区及市属开发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2020年底,滨州市所有中小学56人及以上大班额实现全部“清零”;普通高中各有办学特色,北镇中学等提升了名校品牌,县市区高中形成了各自优势,外引了一批优质高中资源;职业教育担当起“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建设主力军,全力打造“职教名城”,“五院十校N基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十三五”时期,滨州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全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国家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全面达标城市、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家校社共育优秀实践区等荣誉称号,从各方面反映出滨州教育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的态势。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均衡是最大的社会公平。”滨州市教育局局长刘春国如是说道。近年来,滨州加大力度,下苦功夫,补短板重均衡,以实效惠民生,走出了一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多元改革齐头并进

兴学育才助推滨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群众的期待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刘春国局长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在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滨州市正以自己的先行先试走在发展的最前列。

从老旧的教室、简陋的教学设备、传统的教学手段到宏伟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互联网+教育”。现在,“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在滨州已经成为现实。怀揣为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一份初心,滨州教育人每一次谋划首先回应教育为民的朴素情怀,每一项决策尽力书写步履踏实的“教育答卷”。

近年来,滨州市聚焦发力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创新和高效课堂建设,在教育内涵品质提升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接续实施教学改革行动。十年来,滨州市相继实施了“有效教学行动”、“教学创新行动”及“深化教学创新行动”,探索教学改革的步伐始终不停。

重点抓好“高效课堂”建设。2018年起滨州开始实施“高效课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问题设计为关键、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合作为核心、展示交流为特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目前,滨州全市中学段以学校为主体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比例达75%以上,小学段引导各学科探索“1+N”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参与教师覆盖面达80%以上。

推进“作业革命”。作业成为社会、家长热议的焦点,屡屡登上热议话题榜榜首。针对这一难题,近年来,滨州以问题为导向,严格对作业进行管控,建立“课外作业设计、遴选优化及优质作业共享”机制。发布义务教育课外作业负面清单,推行“学校无作业日”“学科零作业”等做法,以“作业革命”撬动“课堂革命”,落实“减负增效”目标。10月份调查显示,与2019年全省测评数据比较,“书面作业”符合规定时间的比例,小学由43.9%提升到84.1%,初中由52.3%提升到81.1%。学生睡眠时间明显改善,学生体质显著提高。

构建“学科育人”机制。当前,滨州正在规划实施中小学“学科育人工程”,并开展“学科育人”课题评选和研究,积极探索构建学科育人有效机制,推动五育并举,力争让所有孩子都能在优质的教育环境下,全面成长。

产教融合

打造职业教育发展的滨州样板

教育要创造这样一个机会:人人有梦想,人人都有圆梦的途径,可以让人各尽其能,各尽其才。

近年来,滨州高扬改革与发展主题,与基础教育相协调,职业教育踏着滨州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节拍,一路高歌猛进,奏响了统筹、融合、创新的新乐章,拉开了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序幕。

“滨州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一直是高看一眼,厚爱一层。近年来,滨州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全面起势’的劲头。”刘春国说。当下,滨州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全省第一梯队,教育成果也十分亮眼。

一是内涵建设成效显著。作为滨州的本土院校,滨州职业学院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全市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改革示范学校3所、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6所、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5所、省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2所。全省中职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连续三年成绩位居全省第一。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进入全省第一梯队。2020年招生的职普比例接近40:6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校企合作相得益彰。多年来,滨州深入推行“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各职业院校共与283家国内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年培养培训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近2万人,本地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企业满意度均超过85%。

三是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滨州谋划实施“五院十校N基地”的产教融合发展格局,鼓励骨干企业与院校联合举办应用型大学,渤海科技大学应运而生,京博集团创造出产教融合的“京博模式”,30所院校的500名师生在“N1N”基地开展学习实训。与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紧密对接的14个中职专业、3个高职专业群被列为山东省职业院校品牌专业(群)建设项目。

接下来滨州将继续以建设“双型”城市为切入点,聚焦全市产业发展需求,探索职业教育和产业要素的集聚融合、融汇贯通、协同推进,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职教名城”。

“滨州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一批批学子们也将进一步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刘春国局长的表述,我们也看到了一座城市与人才的共生共荣,而这也成为了滨州打造职教名城的信心和底气。

兴校强教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兴国必先强师,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

“强国必先强师。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学术造诣深厚、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也成为了这些年我们一直在着力抓的重点工作。”谈起近年来滨州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刘春国局长说道。在他看来,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的根本,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教师队伍培养上,滨州首先做的就是扩增量,补充教师新鲜血液。“十三五”时期,滨州市通过招聘、引进等方式补充教师4508人,并在全省率先实施委托高校培养师范生和定向培养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学前教育教师,选拔688名后备教师人才。

其次就是提素质。构建起市、县、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选拔培养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三名工程”人选600名。先后成立两批“名师工作室”,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引领作用。五年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培训教师10万余人次。

最后是促活力。多年来,滨州通过体制机制改革,310名中小学领导干部完成去行政化,校长职级薪酬纳入绩效工资发放;教师全员聘任,滨州成功跻身全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6228名校长、教师优化交流,交流轮岗实现常态化;实施绩效工资增量改革,调动了教师积极性;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工程,设置“名师”岗位657个,促进了师资队伍优质均衡发展。

改革正未有穷期,不负重托,不负期待。在加快建设现代教育治理体系道路上,滨州教育人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实施素质教育,向着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不懈奋斗。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这些“教育人”的努力,必将能为这座文化之城,铺洒一片优质的教育阳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