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谈FPD产业“中国式产能过剩”如何破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谈FPD产业“中国式产能过剩”如何破局?

近几年,国内大尺寸面板产能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快速地扩张。本土面板厂商如华星光电、京东方、中电熊猫以及国外三星和LG面板厂商在大陆建设高世代面板线,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跑马圈地,布棋未来大陆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场。

在中国市场,产能过剩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产能过剩,另一种是中国式产能过剩。第一种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充分竞争的自然结果;第二种产能过剩,也就是中国式的产能过剩,并非市场经济水到渠成的自然产物,而是政府驱动投资模式的伴生品。

国内很多产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光伏等产能过剩从一开始就是政府过多地介入到微观经济活动之中,从而扭曲了价格信号,也扭曲了企业的供给曲线和成本结构。如此既放大了企业超过自身能力的扩张,也放大了企业在市场莫测时的风险。一方面地方政府给钱给地给政策,各种明补暗补使劲补,让企业做大做强之心瞬间膨胀;另一方面政府的过度介入,让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都过分相信政府的兜底。尚德之败就是一个教科书般的例子。

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经济体中,产能通常都不会严重过剩,因为严重过剩通常意味着大量企业要被优胜劣汰出市场,从而减少供给。但在我国,却是一个例外。地方政府出于本地GDP、财税和就业的考虑,坚决抗拒市场力量,就不让这些企业倒闭和出局,于是产能过剩就逐渐累积,最后发展成为一个中国经济的痼疾。

从中国光伏产业的衰亡中,人们又担心LED照明是不是下一个“光伏”产业;这种担心又延续到大陆FPD产业上,其实国内的FPD产业的产能过剩表现在国内大力扶持的高世代液晶面板产业和产能扩张急速的触摸屏产业这两个领域;前不久,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微博中表示中国液晶面板业就像两年前的光伏行业一样以大跃进方式飞速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严重产能过剩。

郎咸平对国内液晶面板业的担心引发舆论热议。有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彩电制造业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消耗行业。同时,国内手机、PC制造业,也是消耗液晶面板仅次于国内彩电业的两个行业。而国内液晶面板的实际自给水平还不足三分之一。单独考虑国内市场的需求,本土面板产能还有巨大的缺口存在。不过也有专家认为,我国面板产品尺寸存在单一化趋势,我国企业在新尺寸切割技术方面有待加强,以规避产品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风险。我国本土面板企业在新技术研发、成本竞争和盈利等方面仍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如何合理调整国内产能供求关系,将直接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那么本土高世代液晶面板产业突飞猛进,是中国式产能过剩吗?如何破局呢?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确切地描述了“产能过剩”问题,他认为产能过剩本身并不是坏事。只有适度过剩,才能有企业竞争。如果市场都是短缺,企业就没有发展和竞争的动力。另一情况,如果一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比如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或者70%,就值得警惕,因为这会引发企业间恶性竞争,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在市场经济下,产能过剩是不可避免的,市场经济的常态就是产能过剩。恰到好处的供求平衡几乎是没可能的事情,否则搞计划经济就是了。在市场中,价格就是一个信号,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招呼所有牟利待动的企业去竞争、去供给,从供不应求发展为供过于求,导致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之下,企业要么在压力下出局,要么在动力下在服务和创新上破局。很多时候,充分竞争与产能过剩是纠缠在一起的,想得到充分竞争的好处,就要忍受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最后交由市场去裁定。

国家对于产能过剩的调控一直就没停过,但始终不见成效。因为其调控多以行政手段为主,诸如限制市场准入、严格项目审批、先进产能等量置换落后产能,这些所谓的重拳出击在地方政府的虚与委蛇之下,往往都打不到重点。

近几年,国内大尺寸面板产能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快速地扩张。本土面板厂商如华星光电、京东方、中电熊猫以及国外三星和LG面板厂商在大陆建设高世代面板线,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跑马圈地,布棋未来大陆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场。大陆高世代面板线如全部建成量产,将有十条之多,作为平板显示产业的从业者,从产业未来发展角度来看,是否会出现“中国式的产能过剩”呢?

大陆本土内的面板厂商现状

京东方

京东方作为国内最大的液晶面板制造商,曾因年年亏损,又年年年融资扩产的恶性循环而广受行业人士诟病;现如今京东方已是柳暗花明:2012年京东方实现净利润达2.5亿元;2013年京东方全年实现23.5亿元,增幅达到811%;2014年盈利25.6亿元;预计2015年实现盈利造成定局,这些业绩都是京东方相继建设了4.5代线、5代线、6代线、8.5代线、直到10.5代线,在这些高世代液晶面板线的背后是京东方借助地方政府的资金杠杆扩大自己的产业规模,强劲支撑京东方持续技术研发与创新、产品结构优化以及生产效率提升,绑架地方政府的做法却让人诟病,未来如何解决中国式的液晶面板产能过剩问题,摆在了京东方人的面前。

华星光电

之所以华星光电2012年量产当年便实现了盈利,主要是因为它在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建设上以速度赢得时间和市场。“快”就是华星光电在残酷竞争的液晶面板市场赢得生存空间的不二法宝。

2010年3月华星光电面板厂打桩,2011年10月结束试生产进入量产。量产以后用10个月时间出货量突破100万片,创业内最短记录;之后在7个月时间出货便突破1000万片。 2012年9月,华星光电32英寸面板出货超过了160万片/月,全球市占率接近20%。由于2012年32英寸面板产品开始供不应求,全年销售收入达到72.37亿元,净利润达到3.15亿元。今年华星光电液晶面板和模组的销量目标定为1800万片,面板产品将从32英寸延伸至48英寸、55英寸。

良好的业绩表现,前景大好的面板市场,雄心勃勃的华星光电上马第二条8.5代线,2015年第一季度实现量产,尝到甜头的华星光电把目光投向了中小尺寸LTPS面板,并在武汉投资160亿元人民币建设6代LTPS面板产线,发力智能终端市场。

中电熊猫

在当今的液晶面板市场上,中电熊猫从夏普引进的一条6代线已经不能满足南京建设“液晶谷”的胃口了,为了提升本地的平板显示产业竞争力,南京中电熊猫与日本夏普合作在南京建设了一条8.5代IGZO面板产线。其母公司CEC再接再厉投资280亿元在咸阳建设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已经于2015年12月在咸阳高新区破土开工。中电熊猫要提升企业在本土面板领域的实力需要走务实之路,可以借签京东方、华星光电本土厂商建设8.5代线的已有经验,依靠当地资源和产业迅速壮大自己。

苏州三星和广州LG

三星和LG作为韩国厂商在大陆投资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主要基于大陆庞大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主要原因是大陆本土面板厂商高世代线的建成量产后对其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投资大陆展开贴身肉搏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大陆市场是他们难以忽视的巨大市场。目前,两家韩企高世代面板产线正在建设中,设计月产能分别是9万片和12万片,预计分别将于今年底和明年中量产。这两个高世代面板生产线也成为成国内大尺寸面板产能的一部分。

如果国内十条高世代液晶面板全部量产,将基本上实现国内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场的自给自足。

也说国内大尺寸液晶面板“过剩”问题

随着国内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陆续地投产量产,液晶面板产能会不会过剩,是一个难以给出确切结论的话题。但全球显示市场总体需求依然在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足以支持一部分新的投资。此外,考虑国内投资的市场前景,还需要考虑国内市场的需求状况。

国内十条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全部量产,“过剩”问题成了业界人士担心的问题,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可不必为未来市场担忧。这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事实。

从产能及市场分析

据Quarkdisplay统计,2012年,全球平板电视销售量约2亿台,其中约50%在大陆生产。电脑(含台式、笔记本和平板电脑)销售量约5亿台,其中80%以上也在大陆生产,所以大陆几乎消费了全球70%的面板量。

从全球面板线分布看,韩国有9条,中国台湾11条,日本7条。大陆目前高世代已经达到10条之多,如果全部达到计划的产能,液晶面板将出现过剩的情况。虽然韩国、中国台湾以及日本在全球面液晶板市场还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本土的液晶面板厂商后来居上,虽然全球FPD产业重心转移大陆,再加上面板产品的最大“出海口”的大陆,市场需要消化大部分液晶产能,随着大陆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的相继建成和投产,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本土面板厂商将出现过剩的情况。

但熊另一方面来讲,产能过剩行业的本质竞争是成本竞争——这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谁的成本低,谁就最能够在产能过剩时期掌握市场定价权,并能最终生存下来。这一规律有利于国内下游产业发达、综合制造成本低的液晶面板产业的发展。

所以担心大尺寸液晶面板“过剩”问题的不是本土面板厂商,而是台湾、韩国和日本,当大陆平板显示产业实现了自足自给后,日本、韩国和台湾的面板厂商将难以消化掉当地的高世代面板线产能,产品过剩将成为他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依靠大陆电视品牌厂商讨生活的台湾面板厂商未来的日子过得越来越不好过,韩企三星和LG倒有先见之明,提前布局大陆市场。

作者李文正,FPD产业观察者,执着传播有观点有价值的资讯。希望与业界交流。邮箱:1851812617@qq.com,微信公众号:lwz111130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谈FPD产业“中国式产能过剩”如何破局?

近几年,国内大尺寸面板产能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快速地扩张。本土面板厂商如华星光电、京东方、中电熊猫以及国外三星和LG面板厂商在大陆建设高世代面板线,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跑马圈地,布棋未来大陆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场。

在中国市场,产能过剩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产能过剩,另一种是中国式产能过剩。第一种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充分竞争的自然结果;第二种产能过剩,也就是中国式的产能过剩,并非市场经济水到渠成的自然产物,而是政府驱动投资模式的伴生品。

国内很多产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光伏等产能过剩从一开始就是政府过多地介入到微观经济活动之中,从而扭曲了价格信号,也扭曲了企业的供给曲线和成本结构。如此既放大了企业超过自身能力的扩张,也放大了企业在市场莫测时的风险。一方面地方政府给钱给地给政策,各种明补暗补使劲补,让企业做大做强之心瞬间膨胀;另一方面政府的过度介入,让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都过分相信政府的兜底。尚德之败就是一个教科书般的例子。

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经济体中,产能通常都不会严重过剩,因为严重过剩通常意味着大量企业要被优胜劣汰出市场,从而减少供给。但在我国,却是一个例外。地方政府出于本地GDP、财税和就业的考虑,坚决抗拒市场力量,就不让这些企业倒闭和出局,于是产能过剩就逐渐累积,最后发展成为一个中国经济的痼疾。

从中国光伏产业的衰亡中,人们又担心LED照明是不是下一个“光伏”产业;这种担心又延续到大陆FPD产业上,其实国内的FPD产业的产能过剩表现在国内大力扶持的高世代液晶面板产业和产能扩张急速的触摸屏产业这两个领域;前不久,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微博中表示中国液晶面板业就像两年前的光伏行业一样以大跃进方式飞速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严重产能过剩。

郎咸平对国内液晶面板业的担心引发舆论热议。有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彩电制造业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消耗行业。同时,国内手机、PC制造业,也是消耗液晶面板仅次于国内彩电业的两个行业。而国内液晶面板的实际自给水平还不足三分之一。单独考虑国内市场的需求,本土面板产能还有巨大的缺口存在。不过也有专家认为,我国面板产品尺寸存在单一化趋势,我国企业在新尺寸切割技术方面有待加强,以规避产品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风险。我国本土面板企业在新技术研发、成本竞争和盈利等方面仍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如何合理调整国内产能供求关系,将直接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那么本土高世代液晶面板产业突飞猛进,是中国式产能过剩吗?如何破局呢?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确切地描述了“产能过剩”问题,他认为产能过剩本身并不是坏事。只有适度过剩,才能有企业竞争。如果市场都是短缺,企业就没有发展和竞争的动力。另一情况,如果一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比如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或者70%,就值得警惕,因为这会引发企业间恶性竞争,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在市场经济下,产能过剩是不可避免的,市场经济的常态就是产能过剩。恰到好处的供求平衡几乎是没可能的事情,否则搞计划经济就是了。在市场中,价格就是一个信号,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招呼所有牟利待动的企业去竞争、去供给,从供不应求发展为供过于求,导致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之下,企业要么在压力下出局,要么在动力下在服务和创新上破局。很多时候,充分竞争与产能过剩是纠缠在一起的,想得到充分竞争的好处,就要忍受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最后交由市场去裁定。

国家对于产能过剩的调控一直就没停过,但始终不见成效。因为其调控多以行政手段为主,诸如限制市场准入、严格项目审批、先进产能等量置换落后产能,这些所谓的重拳出击在地方政府的虚与委蛇之下,往往都打不到重点。

近几年,国内大尺寸面板产能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快速地扩张。本土面板厂商如华星光电、京东方、中电熊猫以及国外三星和LG面板厂商在大陆建设高世代面板线,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跑马圈地,布棋未来大陆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场。大陆高世代面板线如全部建成量产,将有十条之多,作为平板显示产业的从业者,从产业未来发展角度来看,是否会出现“中国式的产能过剩”呢?

大陆本土内的面板厂商现状

京东方

京东方作为国内最大的液晶面板制造商,曾因年年亏损,又年年年融资扩产的恶性循环而广受行业人士诟病;现如今京东方已是柳暗花明:2012年京东方实现净利润达2.5亿元;2013年京东方全年实现23.5亿元,增幅达到811%;2014年盈利25.6亿元;预计2015年实现盈利造成定局,这些业绩都是京东方相继建设了4.5代线、5代线、6代线、8.5代线、直到10.5代线,在这些高世代液晶面板线的背后是京东方借助地方政府的资金杠杆扩大自己的产业规模,强劲支撑京东方持续技术研发与创新、产品结构优化以及生产效率提升,绑架地方政府的做法却让人诟病,未来如何解决中国式的液晶面板产能过剩问题,摆在了京东方人的面前。

华星光电

之所以华星光电2012年量产当年便实现了盈利,主要是因为它在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建设上以速度赢得时间和市场。“快”就是华星光电在残酷竞争的液晶面板市场赢得生存空间的不二法宝。

2010年3月华星光电面板厂打桩,2011年10月结束试生产进入量产。量产以后用10个月时间出货量突破100万片,创业内最短记录;之后在7个月时间出货便突破1000万片。 2012年9月,华星光电32英寸面板出货超过了160万片/月,全球市占率接近20%。由于2012年32英寸面板产品开始供不应求,全年销售收入达到72.37亿元,净利润达到3.15亿元。今年华星光电液晶面板和模组的销量目标定为1800万片,面板产品将从32英寸延伸至48英寸、55英寸。

良好的业绩表现,前景大好的面板市场,雄心勃勃的华星光电上马第二条8.5代线,2015年第一季度实现量产,尝到甜头的华星光电把目光投向了中小尺寸LTPS面板,并在武汉投资160亿元人民币建设6代LTPS面板产线,发力智能终端市场。

中电熊猫

在当今的液晶面板市场上,中电熊猫从夏普引进的一条6代线已经不能满足南京建设“液晶谷”的胃口了,为了提升本地的平板显示产业竞争力,南京中电熊猫与日本夏普合作在南京建设了一条8.5代IGZO面板产线。其母公司CEC再接再厉投资280亿元在咸阳建设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已经于2015年12月在咸阳高新区破土开工。中电熊猫要提升企业在本土面板领域的实力需要走务实之路,可以借签京东方、华星光电本土厂商建设8.5代线的已有经验,依靠当地资源和产业迅速壮大自己。

苏州三星和广州LG

三星和LG作为韩国厂商在大陆投资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主要基于大陆庞大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主要原因是大陆本土面板厂商高世代线的建成量产后对其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投资大陆展开贴身肉搏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大陆市场是他们难以忽视的巨大市场。目前,两家韩企高世代面板产线正在建设中,设计月产能分别是9万片和12万片,预计分别将于今年底和明年中量产。这两个高世代面板生产线也成为成国内大尺寸面板产能的一部分。

如果国内十条高世代液晶面板全部量产,将基本上实现国内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场的自给自足。

也说国内大尺寸液晶面板“过剩”问题

随着国内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陆续地投产量产,液晶面板产能会不会过剩,是一个难以给出确切结论的话题。但全球显示市场总体需求依然在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足以支持一部分新的投资。此外,考虑国内投资的市场前景,还需要考虑国内市场的需求状况。

国内十条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全部量产,“过剩”问题成了业界人士担心的问题,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可不必为未来市场担忧。这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事实。

从产能及市场分析

据Quarkdisplay统计,2012年,全球平板电视销售量约2亿台,其中约50%在大陆生产。电脑(含台式、笔记本和平板电脑)销售量约5亿台,其中80%以上也在大陆生产,所以大陆几乎消费了全球70%的面板量。

从全球面板线分布看,韩国有9条,中国台湾11条,日本7条。大陆目前高世代已经达到10条之多,如果全部达到计划的产能,液晶面板将出现过剩的情况。虽然韩国、中国台湾以及日本在全球面液晶板市场还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本土的液晶面板厂商后来居上,虽然全球FPD产业重心转移大陆,再加上面板产品的最大“出海口”的大陆,市场需要消化大部分液晶产能,随着大陆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的相继建成和投产,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本土面板厂商将出现过剩的情况。

但熊另一方面来讲,产能过剩行业的本质竞争是成本竞争——这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谁的成本低,谁就最能够在产能过剩时期掌握市场定价权,并能最终生存下来。这一规律有利于国内下游产业发达、综合制造成本低的液晶面板产业的发展。

所以担心大尺寸液晶面板“过剩”问题的不是本土面板厂商,而是台湾、韩国和日本,当大陆平板显示产业实现了自足自给后,日本、韩国和台湾的面板厂商将难以消化掉当地的高世代面板线产能,产品过剩将成为他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依靠大陆电视品牌厂商讨生活的台湾面板厂商未来的日子过得越来越不好过,韩企三星和LG倒有先见之明,提前布局大陆市场。

作者李文正,FPD产业观察者,执着传播有观点有价值的资讯。希望与业界交流。邮箱:1851812617@qq.com,微信公众号:lwz111130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