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雄心勃勃意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但是有多少电影票购买者是真正的观众呢?
《叶问3》(一部中国武术电影,麦克·泰森在其中扮演阴险的房地产商)上映后,票房高达4.7亿元,约7200万美元。然而,首映周后,中国相关监管者称本周他们将调查是否存在投资方购买“幽灵票”来繁荣电影票房市场的情况。
通过采访二十多位业内人士,我们发现通过票房注水来为一部电影造势是中国常用的市场战略。这一做法无疑会使得中国的票房数目虚假高涨,与此同时,同期上映的外国电影在票房上将处于劣势。
业内人士称,尽管当前正处于监察之下,一些中国公司还是会暗箱操作,为票房注水,从而在电影市场取得惊人成绩。据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称,二月份,中国电影票房遥遥领先,达到10.5亿美元(约68.32亿元),较北美票房大约高出2.5亿美元(约16.27亿元)。
全球各大电影公司更加关注在中国电影票房的增长,尽管在特定时期如中国农历新年,外国电影将受到更加严格的配额限制,无法上映。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电影在今年2月份票房高涨,远超外国影片。
对进口电影进行限制是为了在票房市场中给予中国电影更大优惠。监管者称,电影《美人鱼》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一部影片,高达5亿美元(约32.52亿元)——这在电影票房中是史无前例的。而中国春节期间禁止上映进口影片则无形中确保了近期之内任何外国电影都无法赶超《美人鱼》的票房销量。
中国电影监管者称,尽管进口电影有所限制,2012年外国电影还是占据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半壁江山。然而从那以后,好莱坞便逐渐失去了在中国的阵脚,去年票房总量为67亿(约为435.97亿元),仅占中国票房总量的38%。
1月份,中国监管者宣布了一项防止票房欺诈的新规定。《华尔街日报》上的一则消息显示,本周一中国监管者采取了新行动,要求《叶问3》的投资商快鹿集团出示与网上售票商的合同。《新华社》也称监管者对开发商的电影销售记录提出了质疑。
快鹿集团对于监管者的质疑并未作出回应,监管者对于各方评论也未作出立即回应。
中国网友在网上发布了一张电影售票截图,上面显示一些影院在午夜时分每隔10分钟便排映一场《叶问3》,而该电影的正常放映时间是105分钟,显而易见这是不可能的。此外,该影院在此段时间卖出了31张票,且此段时间的电影票价格是其他放映时间的3倍,以推动票房销量的增长。
中国最大的国有电影投资商中国电影集团下属的影院监管机构在一则声明中称,其在武汉的一家影院确实存在重复卖票行为,本周日《叶问3》存在无效放映,并称将会对这家影院所有者进行惩罚。
业内人士称,很多电影公司都相信票房注水比广告宣传更为有效,因为电影票通常会重复卖给网上分销商,投资商的支出也能够得到补偿。
Christopher Bremble是视觉特效公司Base FX北京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经常与电影公司及影片发行投资商进行合作,他认为,“这是一种短期战略,一部影片是否成功,观众最终将会见分晓。”
去年11月,中国乐视影业在给影院业主的一封信中谈到了电影《消失的凶手》的发行,称公司花费了1000万元来买票,几乎占了电影最终收入的13%。乐视影业拒绝对此封信作出评论。
这一举动引起了好莱坞的担忧,一些电影公司认为他们不为票房注水会导致电影票房无法和中国本土电影票房匹敌,因为中国很多电影公司会人为为票房销量助力。
好莱坞中国运行公司的制片人和娱乐产业顾问Rob Cain认为,随着好莱坞电影市场份额在中国的下降,他们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不透明化,很难知道中国电影票房的确切数字是多少。
国外投资商和电影公司同样对监管者抱怨说,一些中国影院会少报收入从而减少交税或者避免给予电影公司他们的票房收入份额。
中国国有电影发行业及展览协会的一份黑名单显示,电影院,尤其是一些小城市的电影院通常会少报票房收入。一些影院连锁机构称电子和移动购票有助于解决少报收入这一行为。
去年,好莱坞电影公司与中国监管机构和中国电影公司达成了一项协议,要求形成新的审计机制来确保他们在票房市场中占据合理份额。
周日,电影监管部门的喉舌报刊《中国电影报道》在社交媒体上公布,“近来个别电影和影院存在‘影子票房’及票房虚报现象。”监管部门将对这一现象展开调查,并称如有任何有违规定的行为,将会取消其电影票房销量数据。
一些行业高管相信,淘汰小型电影公司,使大型电影公司占据主导地位将会提高电影的透明度。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总裁——媒体大亨黎瑞刚近日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称,”情况正在有所改善,市场将逐步走向一种人人透明可信的境况。”
翻译:宋晓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