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环保部长:中国污染排放量居高不下 仍有干部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环保部长:中国污染排放量居高不下 仍有干部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

3月11日,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针对雾霾治理、“土十条”、环境垂直执法、水污染治理、机构调整和环境税等公众关心的问题,陈吉宁做出详细回答。

图片来源:新华网

3月11日,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针对雾霾治理、“土十条”、环境垂直执法、水污染治理、机构调整和环境税等公众关心的问题,陈吉宁做出详细回答。

回应“到底是人厉害还是风厉害?”

记者会上有记者请陈吉宁评价这一年来的治霾成果,以及“铁腕治霾”是否找到了有效办法。

对此,陈吉宁先回答说“今天天很好,我以为记者问的第一个问题不会是和大气有关的问题。我们确实到了一个阶段,大家看到去年年底三次大范围、长时间的重污染天气,今年1、2月份,一直到3月份又出现了很多蓝天,有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到底怎么看?也有人问这个问题,到底是人厉害还是风厉害?”

陈吉宁指出,污染治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污染的排放量超过环境的容量,这个阶段付出再大的努力也只能见到很小的效果;第二个阶段是我们持续地治理,但是我们受到很多自然的边界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情况下,这个表现就更为突出;第三个阶段是我们进一步的治理污染排放,不再受这些气候条件、水文条件、边界条件的影响,我们就把环境问题解决了。陈吉宁称,目前中国大气环境治理正处在第二个阶段,走向第三个阶段。

陈吉宁指出,从大气十条实施以来,优良天数、重污染天数和全年PM2.5浓度这三项指标都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比如去年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1%。美国NASA卫星也观测到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出现了颗粒物的降低。

“我把最近几年PM2.5降低的情况和世界各国在这样一个时期降低的情况做了一个对比。我可以坦率告诉大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之中,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取得这样的进步是很少有的。”陈吉宁说。他同时指出,去年珠三角整个区域全年的PM2.5浓度达标,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增加了环保部门治污的信心。

“土十条”已修改50多稿 报批后即将实施

关于“土十条”的出台,陈吉宁指出,“土十条”研究工作始于2013年5月,两年多来,环保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大概到目前已经修改了50多稿。环保部也三次征求省(区、市)的意见和地方的意见,另外5次征求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目前文稿已经基本成熟,下一步按照程序报批后就可以实施。

有外媒记者问,为什么在土壤污染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的意见这么困难?“土十条”为什么会推迟了一年?

陈吉宁指出,一是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二是基础非常薄弱。它和大气、水不一样,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现在还没有一部法律规范,相关的工作也很分散。土壤的问题又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它和用途是密切相关的,比如靠近饮用水源,也与空间位置密切相关,所以界定起来非常困难。但是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土十条”编制中,环保部主要的思路是问题导向、底线思维、突出重点、有限目标,立足于中国当前的国情,立足于经济发展的全局,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地进行管控和治理,我们特别强调风险管控,重点是要夯实“两个基础”、突出“两大重点”、推进“三大任务”、强化“三大保障”。

“两大基础”,一是要摸清底数。我们要开展详细的土壤污染详查,要摸清家底。二是要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两大重点”,重点解决农用地和污染的建设用地,要提出明确的管控要求。“三大任务”,分别是对未污染的土地怎么办、怎么保护好,正在污染的土地怎么处理,已经污染的土地如何做好风险管控,在风险管控的条件下做好修复。“三大保障”,我们要解决科学技术问题,提高科技保障能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目标考核。

“仍有一部分干部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

关于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陈吉宁指出,环境问题既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也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总书记是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也提出了“绿色发展”这样一个理念,指出环境就是民生,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陈吉宁说,“我们今天仍然有一部分干部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所以今天开场我就讲了,它不是对立的。还有部分人认为环保是包袱,抓环保就会影响GDP,就会影响发展,存在着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的问题。”

陈吉宁表示,“从来没有污染的产业,只有污染的企业”,今天的技术快速发展,生产规模得以迅速的扩张,只有让那些污染的企业退出市场,才能给好的企业留出发展的空间,这些企业才能够专注于其他的创新,专注于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够避免在我们的发展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陈吉宁说,环保与发展并不对立,现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就是要解决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这样一个变化。但是他认为这个“质”不仅仅是经济质量的“质”,好的经济质量也是好的环境质量,同时它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这样的质量。我们过去经济一枝独秀,其他发展滞后,存在突出短板,这条路已经走不下去了。所以要看到我们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要用好环保这个抓手,推动我们经济转型升级。大家看到环境今天是短板,但是它也是机遇。

力争2018年前完成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陈吉宁指出,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这是党中央在生态环保领域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对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是改革完善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实现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大举措。

现在我们实行的是以块为主的环保管理体制,这个体制面临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重发展轻环保,发展硬、环保软,有些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环保的责任不落实,往往地方政府的责任成为地方环保部门的责任,同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大量存在,所以必须进行改革。

陈吉宁说,目前已经有17个省(区、市)提出全面试点或部分试点的意向,环保部正在抓紧编制试点指导意见。大概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试点工作,力争在2018年本届政府换届之前完成这项改革。

陈吉宁强调,这项改革不仅仅是一个监测监察执法的改革,还涉及到省、部之间一些关系的重新界定,涉及到一些审批权限的重新梳理,所以它是一个牵动全身的工作。

新环保法实施一年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陈吉宁称,从一年实施情况来看,新环保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的成果。

在落实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上,去年环保部加大了督政和公开约谈的力度,环保部对33个市(区)开展了综合督察,公开约谈了15个市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不只是环保部部里这样做,我们也督促各省(区、市)对3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进行了环保督察,对31个市进行了约谈、20个市(县)实施了区域限批、176个问题挂牌督办。通过这些督察、约谈、督办,应该讲,有力推动了地方政府环保责任的落实,也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使区域环境质量得到了提升。

在环境执法上,去年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715件,大家说环保法长牙齿,这是其中长牙齿的一块,罚款数额是5.69亿元,查封扣押4191件,各级环保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9.7万余份,罚款42.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34%。去年共检查企业177万家,查处各类违法企业19.1万家,责令关停取缔2万家、停产3.4万家、限期改正8.9万家。

此外,陈吉宁指出,从过去一年新环保法实施的情况来看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包括还有相当一部分地方的党委政府及部门环境保护责任不落实,环保的压力层层衰减,越到基层责任越不清楚、责任越不落实。另外,企业的环保主体责任也不落实,企业违法问题还是屡禁不止,特别是一些地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不够详实。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基层执法能力过弱,不论是人员配备上还是装备配备上,有些执法部门连车都没有,有很多不足。

高度赞赏最高法对腾格里沙漠污染案裁定

陈吉宁称,我们配合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推动公益诉讼,让污染排放者、污染者不仅仅受到行政处罚,还要付出环境损害赔偿,使环境受害者得到赔偿。去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53件,其中民事公益诉讼案件47件,另外还有行政公益诉讼案件6件。

陈吉宁表示,去年也有一些典型案件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腾格里沙漠污染案。大家可能注意到,中国绿发会对这个案件最终提起公益诉讼,宁夏中卫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1月28日最高法做出了终审裁定,要求中卫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我们对高法的裁定高度赞赏,将要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当前长江流域开发和生态安全保护之间矛盾尖锐

陈吉宁指出,当前长江流域开发和生态安全保护之间存在着非常尖锐的矛盾,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流域的整体性保护不足,破碎化、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在加剧。第二,污染物的排放量大,风险隐患大,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压力大。第三,重点区域的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重点湖泊富营养化,一些城市群的大气污染形势严峻。

陈吉宁称,环保部正在抓紧编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流域的统筹,还是要守住空间、总量、准入三条红线,首先不能出现结构性和规模性的问题,率先划定沿江各省市生态保护红线,确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上限和阶段性目标,根据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状况提出差别化的环境准入条件,制定重点区域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

此外是要深化环保体制机制改革,保障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强化风险管理以及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

“整个规划方案出台之后,会抓紧分解落实,切实把总书记要求的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落到实处。”陈吉宁说。

新成立气土水三司经过一年多工作才形成操作方案

记者提问称,今年3月初,环保部新成立了气、土、水三司,替代原来的污染防治和总量司,有人评价说这是为了解决环保部部内九龙治水或者考核标准不一的问题,不知道这种调整的背后有什么考虑?未来会给环境治理带来什么变化?在更高的领域有没有可能也改变这种环保工作齐抓共管但是相互制肘的情况?

陈吉宁表示,去年2月,中编办给环保部一个批复,撤销污染防治司和总量司,建立水、土、气三个司,我们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广泛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形成了一个可操作的方案,这项工作近期已经启动。但是这项工作涉及面非常广,不仅仅是两个司变三个司的问题,涉及到一些流程的重构,涉及到与其他改革的衔接,比如环评制度改革的衔接。所以,这项工作还在进行之中。

陈吉宁强调称,此项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强化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环保工作的核心,通过水、土、气三个有明确质量要求的环境介质作为我们的核心业务司,强化我们的工作目标怎么样围绕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的好转和改善来梳理我们的业务,强化我们的工作要求,提高我们的工作质量。这是在“十三五”时期,我们适应新的形势完成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这个目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举措。

正在积极配合财政部推进起草环境保护税法

关于环保税的问题,陈吉宁表示,全国人大正在起草环境保护税法,核心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税,是为了更好地建立一个机制,鼓励企业少排污染物,多排多付税,少排少付税。“这项工作在国务院分工中是财政部牵头,据我所知,现在整个工作正在积极推进,环保部下一步会配合财政部做好相关的工作。这项工作也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的意见,尽快从过去传统上环保收费的体制转到从税的角度解决环境问题。”

目前中国的污染排放量仍然居高不下

关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难处,陈吉宁还指出,目前中国的污染排放量仍然居高不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基本上在1800到1900万吨左右,根本好转还要大幅度的削减,此外,削减什么污染物变得非常复杂,过去我们是削减4个污染物就解决了,大气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但是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国又提出了要削减挥发性有机物(VOCs),而VOCs的削减和氮氧化物要协同削减才能见效果,怎么协同?什么样的比例?各地情况又不一样,所以科学决策的要求大幅度提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环保部长:中国污染排放量居高不下 仍有干部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

3月11日,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针对雾霾治理、“土十条”、环境垂直执法、水污染治理、机构调整和环境税等公众关心的问题,陈吉宁做出详细回答。

图片来源:新华网

3月11日,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针对雾霾治理、“土十条”、环境垂直执法、水污染治理、机构调整和环境税等公众关心的问题,陈吉宁做出详细回答。

回应“到底是人厉害还是风厉害?”

记者会上有记者请陈吉宁评价这一年来的治霾成果,以及“铁腕治霾”是否找到了有效办法。

对此,陈吉宁先回答说“今天天很好,我以为记者问的第一个问题不会是和大气有关的问题。我们确实到了一个阶段,大家看到去年年底三次大范围、长时间的重污染天气,今年1、2月份,一直到3月份又出现了很多蓝天,有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到底怎么看?也有人问这个问题,到底是人厉害还是风厉害?”

陈吉宁指出,污染治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污染的排放量超过环境的容量,这个阶段付出再大的努力也只能见到很小的效果;第二个阶段是我们持续地治理,但是我们受到很多自然的边界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情况下,这个表现就更为突出;第三个阶段是我们进一步的治理污染排放,不再受这些气候条件、水文条件、边界条件的影响,我们就把环境问题解决了。陈吉宁称,目前中国大气环境治理正处在第二个阶段,走向第三个阶段。

陈吉宁指出,从大气十条实施以来,优良天数、重污染天数和全年PM2.5浓度这三项指标都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比如去年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1%。美国NASA卫星也观测到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出现了颗粒物的降低。

“我把最近几年PM2.5降低的情况和世界各国在这样一个时期降低的情况做了一个对比。我可以坦率告诉大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之中,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取得这样的进步是很少有的。”陈吉宁说。他同时指出,去年珠三角整个区域全年的PM2.5浓度达标,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增加了环保部门治污的信心。

“土十条”已修改50多稿 报批后即将实施

关于“土十条”的出台,陈吉宁指出,“土十条”研究工作始于2013年5月,两年多来,环保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大概到目前已经修改了50多稿。环保部也三次征求省(区、市)的意见和地方的意见,另外5次征求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目前文稿已经基本成熟,下一步按照程序报批后就可以实施。

有外媒记者问,为什么在土壤污染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的意见这么困难?“土十条”为什么会推迟了一年?

陈吉宁指出,一是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二是基础非常薄弱。它和大气、水不一样,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现在还没有一部法律规范,相关的工作也很分散。土壤的问题又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它和用途是密切相关的,比如靠近饮用水源,也与空间位置密切相关,所以界定起来非常困难。但是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土十条”编制中,环保部主要的思路是问题导向、底线思维、突出重点、有限目标,立足于中国当前的国情,立足于经济发展的全局,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地进行管控和治理,我们特别强调风险管控,重点是要夯实“两个基础”、突出“两大重点”、推进“三大任务”、强化“三大保障”。

“两大基础”,一是要摸清底数。我们要开展详细的土壤污染详查,要摸清家底。二是要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两大重点”,重点解决农用地和污染的建设用地,要提出明确的管控要求。“三大任务”,分别是对未污染的土地怎么办、怎么保护好,正在污染的土地怎么处理,已经污染的土地如何做好风险管控,在风险管控的条件下做好修复。“三大保障”,我们要解决科学技术问题,提高科技保障能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目标考核。

“仍有一部分干部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

关于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陈吉宁指出,环境问题既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也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总书记是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也提出了“绿色发展”这样一个理念,指出环境就是民生,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陈吉宁说,“我们今天仍然有一部分干部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所以今天开场我就讲了,它不是对立的。还有部分人认为环保是包袱,抓环保就会影响GDP,就会影响发展,存在着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的问题。”

陈吉宁表示,“从来没有污染的产业,只有污染的企业”,今天的技术快速发展,生产规模得以迅速的扩张,只有让那些污染的企业退出市场,才能给好的企业留出发展的空间,这些企业才能够专注于其他的创新,专注于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够避免在我们的发展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陈吉宁说,环保与发展并不对立,现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就是要解决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这样一个变化。但是他认为这个“质”不仅仅是经济质量的“质”,好的经济质量也是好的环境质量,同时它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这样的质量。我们过去经济一枝独秀,其他发展滞后,存在突出短板,这条路已经走不下去了。所以要看到我们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要用好环保这个抓手,推动我们经济转型升级。大家看到环境今天是短板,但是它也是机遇。

力争2018年前完成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陈吉宁指出,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这是党中央在生态环保领域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对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是改革完善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实现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大举措。

现在我们实行的是以块为主的环保管理体制,这个体制面临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重发展轻环保,发展硬、环保软,有些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环保的责任不落实,往往地方政府的责任成为地方环保部门的责任,同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大量存在,所以必须进行改革。

陈吉宁说,目前已经有17个省(区、市)提出全面试点或部分试点的意向,环保部正在抓紧编制试点指导意见。大概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试点工作,力争在2018年本届政府换届之前完成这项改革。

陈吉宁强调,这项改革不仅仅是一个监测监察执法的改革,还涉及到省、部之间一些关系的重新界定,涉及到一些审批权限的重新梳理,所以它是一个牵动全身的工作。

新环保法实施一年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陈吉宁称,从一年实施情况来看,新环保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的成果。

在落实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上,去年环保部加大了督政和公开约谈的力度,环保部对33个市(区)开展了综合督察,公开约谈了15个市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不只是环保部部里这样做,我们也督促各省(区、市)对3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进行了环保督察,对31个市进行了约谈、20个市(县)实施了区域限批、176个问题挂牌督办。通过这些督察、约谈、督办,应该讲,有力推动了地方政府环保责任的落实,也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使区域环境质量得到了提升。

在环境执法上,去年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715件,大家说环保法长牙齿,这是其中长牙齿的一块,罚款数额是5.69亿元,查封扣押4191件,各级环保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9.7万余份,罚款42.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34%。去年共检查企业177万家,查处各类违法企业19.1万家,责令关停取缔2万家、停产3.4万家、限期改正8.9万家。

此外,陈吉宁指出,从过去一年新环保法实施的情况来看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包括还有相当一部分地方的党委政府及部门环境保护责任不落实,环保的压力层层衰减,越到基层责任越不清楚、责任越不落实。另外,企业的环保主体责任也不落实,企业违法问题还是屡禁不止,特别是一些地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不够详实。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基层执法能力过弱,不论是人员配备上还是装备配备上,有些执法部门连车都没有,有很多不足。

高度赞赏最高法对腾格里沙漠污染案裁定

陈吉宁称,我们配合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推动公益诉讼,让污染排放者、污染者不仅仅受到行政处罚,还要付出环境损害赔偿,使环境受害者得到赔偿。去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53件,其中民事公益诉讼案件47件,另外还有行政公益诉讼案件6件。

陈吉宁表示,去年也有一些典型案件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腾格里沙漠污染案。大家可能注意到,中国绿发会对这个案件最终提起公益诉讼,宁夏中卫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1月28日最高法做出了终审裁定,要求中卫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我们对高法的裁定高度赞赏,将要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当前长江流域开发和生态安全保护之间矛盾尖锐

陈吉宁指出,当前长江流域开发和生态安全保护之间存在着非常尖锐的矛盾,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流域的整体性保护不足,破碎化、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在加剧。第二,污染物的排放量大,风险隐患大,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压力大。第三,重点区域的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重点湖泊富营养化,一些城市群的大气污染形势严峻。

陈吉宁称,环保部正在抓紧编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流域的统筹,还是要守住空间、总量、准入三条红线,首先不能出现结构性和规模性的问题,率先划定沿江各省市生态保护红线,确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上限和阶段性目标,根据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状况提出差别化的环境准入条件,制定重点区域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

此外是要深化环保体制机制改革,保障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强化风险管理以及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

“整个规划方案出台之后,会抓紧分解落实,切实把总书记要求的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落到实处。”陈吉宁说。

新成立气土水三司经过一年多工作才形成操作方案

记者提问称,今年3月初,环保部新成立了气、土、水三司,替代原来的污染防治和总量司,有人评价说这是为了解决环保部部内九龙治水或者考核标准不一的问题,不知道这种调整的背后有什么考虑?未来会给环境治理带来什么变化?在更高的领域有没有可能也改变这种环保工作齐抓共管但是相互制肘的情况?

陈吉宁表示,去年2月,中编办给环保部一个批复,撤销污染防治司和总量司,建立水、土、气三个司,我们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广泛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形成了一个可操作的方案,这项工作近期已经启动。但是这项工作涉及面非常广,不仅仅是两个司变三个司的问题,涉及到一些流程的重构,涉及到与其他改革的衔接,比如环评制度改革的衔接。所以,这项工作还在进行之中。

陈吉宁强调称,此项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强化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环保工作的核心,通过水、土、气三个有明确质量要求的环境介质作为我们的核心业务司,强化我们的工作目标怎么样围绕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的好转和改善来梳理我们的业务,强化我们的工作要求,提高我们的工作质量。这是在“十三五”时期,我们适应新的形势完成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这个目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举措。

正在积极配合财政部推进起草环境保护税法

关于环保税的问题,陈吉宁表示,全国人大正在起草环境保护税法,核心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税,是为了更好地建立一个机制,鼓励企业少排污染物,多排多付税,少排少付税。“这项工作在国务院分工中是财政部牵头,据我所知,现在整个工作正在积极推进,环保部下一步会配合财政部做好相关的工作。这项工作也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的意见,尽快从过去传统上环保收费的体制转到从税的角度解决环境问题。”

目前中国的污染排放量仍然居高不下

关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难处,陈吉宁还指出,目前中国的污染排放量仍然居高不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基本上在1800到1900万吨左右,根本好转还要大幅度的削减,此外,削减什么污染物变得非常复杂,过去我们是削减4个污染物就解决了,大气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但是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国又提出了要削减挥发性有机物(VOCs),而VOCs的削减和氮氧化物要协同削减才能见效果,怎么协同?什么样的比例?各地情况又不一样,所以科学决策的要求大幅度提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