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Design in China】伦敦的WAN YI FANG 厦门的万一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Design in China】伦敦的WAN YI FANG 厦门的万一方

从厦门到伦敦,再从伦敦到厦门,万一方对什么才是好设计的理解一直在变。

WAN YI FANG 2015春夏 图片来源:WAN YI FANG

厦门这间高大开阔的厂房里,缝纫机正在发出轻快的鸣响。打版师傅和工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疾速运作的针尖上,对访客毫不在意。两座带着荒诞夸张意味的猴子雕塑放在陈列室边上,而陈列室内,万一方正和摄影师正在忙着拍摄 WAN YI FANG 2016 秋冬系列的模特上身图。

初次见万一方,可能会觉得她有点冷淡疏离。而后会发现,她只是说话言简意赅,而且还挺会讲冷笑话。其实万一方的简历挺值得骄傲的——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读于设计名校伦敦中央圣马丁;师从该校知名教授 Louise Wilson ;2010年本科毕业时,她的设计获得了本科毕业生时装作品发布会的第一名。

进入三月,地处亚热带的厦门仍然微凉,这天万一方套了一件绿色的长毛衣,看上去很有些年头了。问她平日里都在哪里买衣服,她说很随意,有时穿自己做出来的但又被弃用的设计。

学生时代的万一方并不是一个很会穿衣服的女同学,但她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创意活动。以设计为职业是她一早就想好的,最初她想当的是建筑设计师。不过最后建议万一方走上设计服装这条路的是她父亲。

“我是一个比较心急的人,我父亲就说要盖栋楼你可能要盖个三年五年你还不一定看得到它出现,还不如去学服装,这样你熬一下夜就看到衣服了。”万一方说。

图片来源:WAN YI FANG

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的过程颇为曲折,万一方读了两次本科。

第一个本科在西安工程大学福州服装学院,念的是和供应链、营销相关的服装管理。但这教不会她做衣服,于是在宝姿( Ports )工作了一阵子之后,她申请了伦敦中央圣马丁,又读一次三年本科。对于这个决定,万一方常常能听到别人评价“很厉害”,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大部分人都很心急。但是她自己却不以为然:“相比起漫长的一辈子,三年不是很短吗?”

伦敦为厦门女孩万一方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她在圣马丁读完本科,接着又读完了硕士,出色的毕业设计作品让她初次享受到了成名的滋味。万一方设计风格很明确,无论是裙装还是上衣,又或者是外套,全都是线条利落、剪裁干净。在她的设想里,WAN YI FANG 是一个酷、自信的品牌。

图片来源:WAN YI FANG
图片来源:Yifang Wan
图片来源:WAN YI FANG

2012 年在伦敦成立了个人品牌 Yifang Wan (现已更名为 WAN YI FANG ) 之后,万一方度过了一段非常疯魔的时光。WAN YI FANG 工作室就是她自己的小公寓房间,设计和生产都放在伦敦。

“只要清醒着就是在工作,一直是处于一个工作的状态。但因为我很享受这样一个事情,所以也很亢奋,并不会说有多累。”万一方回忆道。

伦敦是先锋设计师的乐土,它容纳得下任何一种风格,无论创意多么前卫出格,在伦敦都不突兀。不过当独立设计师随着订单量的扩大,伦敦让万一方感受到制肘越来越多。

伦敦并不是一个工业城市,服装工厂也就那么几家。当地很多设计师品牌都选择同样的工厂做大货,由于订单量相对不占优势,工厂在排单的时候就把 WAN YI FANG 排到了较后。但问题是,品牌几乎都是在同一个时间进到零售店里,生产被工厂放到后面对品牌来说会造成许多被动局面。

把工作室从伦敦搬回中国,万一方筹谋了一段时间。一开始是先把生产搬回国。万一方原来的如意算盘打得挺好——把大货生产放在厦门,除了订货和生产阶段回国,其余时间她则继续留在伦敦设计。

不过真正操作起来,想象和现实脱了节。没有设计师在场指导工人,工人做出来的大货常出现货不对版的现象。2015 年上半年,万一方终于决定把自己也从伦敦搬回老家厦门。

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厦门这座海滨城市和时尚并没有什么显而易见的联系。沙茶面店、海鲜餐厅、咖啡馆才是路两边的比比皆是。它市井、随意、慢节奏,更不像上海那样,能轻易找到穿着悉心张扬的人。

然而,也许是因为少了很多功利之心,创意产业在厦门极有活力。中国时装设计师中做得最为有声有色的上官喆、刘旻、万一方等等都把工作室安在了厦门,此外还有独立家居设计师陈福荣。《纽约时报》中文网曾经评价厦门是中国的安特卫普——比利时海港城市安特卫普,同样曾经以黑马之姿向时装界隆重推出过六位日后举足轻重的设计师,合称“安特卫普六君子”。

对厦门创意产业的赞誉和关注度忽然而至,然而在服装工厂和面料供应商云集的厦门,时装设计师在这里扎根其实是个很自然的选择。1980 年代始,一批批台商把他们的服装加工厂开到厦门,也带来了面料工艺技术和生产线。即使今日加工业鼎盛时期已过,但厦门本土的服装品牌很强势,在商场里常常能看见的宝姿和卓雅( Jorya )都来自这座城市。

于设计师而言,厦门的小让他们彼此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从刘旻的工作室到万一方的工作室,开车只要 10 分钟,万一方的针织面料供应商是刘旻介绍的;万一方入驻了上官喆所开的买手店AKP,他们俩也常见面聊天,聊得最多的是“现在工人要多少工钱”;去年万一方刚回到厦门组建工作室时,连找哪位代理商购买缝纫机都不知道,但同在厦门的其他设计师慷慨地填补了她的种种资讯空白。

摄影:大万

如果说生活的城市会给设计师的风格打下印记,那么在万一方身上所体现的也是这样的。

在圣马丁的教育理念里,创意的先锋性被反复强调,穿着者是否觉得舒服和方便反在其次。但回到厦门之后,万一方开始和久未联系的高中同学见面,“曾经很坚持的一些观念会慢慢被他们打动,你会知道说原来真正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她们的需求跟我想象是不一样的。”

一些她原本认为是肤浅需求得以被重新思考,比如说女性希望衣服能帮助自己显瘦、显腿长。万一方开始觉得,这些看似俗气的要求,其实是能让穿着者更有自信。

独立设计师都有他们坚持的那个小世界,但现在万一方也愿意把这个世界的大门打开得更多些。“除了我们自己的档期上面不允许以外,几乎会想要来找我们合作的人我都会和他们坐下来聊,然后都会尝试着去做一点东西。”

在创意工作者集中的厦门,这些跨界合作往往能碰撞出一个个有趣的结果。“烧肉人”是厦门一家日式烤肉店,这里仿佛就是个厦门创意人集合区——店员的工作服是万一方设计的,摆放的佛像是佛像艺术家蒋晟所雕刻,墙壁上大幅的壁画则是由AKIRA设计所的邵天启所完成。

除了更多的跨界合作,万一方对零售终端也有了更多的倾听,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设计师愈发成熟的表现。她想知道顾客对自己衣服反响如何,所以她也会看销售单对货款,跑去卖她衣服的买手店了解销售。深圳买手店“苔藓”就是万一方常交流的零售商之一。1 月末深圳最寒冷的那几天,万一方特意来找苔藓的主理人刘谦。

“基本上我们见面都会直说,会告诉她之前某某款的白色面料太透了,如果设计时不考虑这个,之后卖起来就会很麻烦。”刘谦说。

WAN YI FANG 的 2015 秋冬和 2016 春夏系列上,你会看到很多变化。比如,万一方在颜色有更多突破了。墨绿、深蓝、黑、白......从 WAN YI FANG 的陈列室望过去,基本上都是过去的每个系列都使用了这些冷色系的颜色。不过 2016 春夏系列,万一方做了很多红色和粉红色的裙衫。再比如,衣服变得更实穿和更有亲和力,不再对穿着者的身材有那么高的要求。

图片来源:WAN YI FANG

“之前我比较随心所欲,我想要这个廓形,你就得忍受这件衣服。也许它的版型比较奇怪,或者这个面料它就是不能洗,那我爱这个形态,你就要忍受它不能洗这件事情,”万一方曾经一度非常执着,“但是现在我会觉得服装它更多地是要跟你的生活在一起,所以它还是要有很多人性化上面的考量。”

零售商明白地感受到这些不一样。刘谦第一次订 WAN YI FANG 的衣服时,万一方还在伦敦,他认为那时的万一方更前卫、更自我。但是随着团队日益壮大,要考虑的市场因素越来越多,妥协在所难免。外界对独立时装设计师有许多充满光环的解读,不过说到底,这还是盘需要在残酷市场历炼的生意,设计师需要同时对销售和设计负责,不仅仅有诗和远方。

但诗和远方仍然很重要,对于以创意为生的设计师而言,旅行和不断接触新的刺激总是必须的。每年 12 个月,万一方大约只有一半时间会在厦门,她形容自己是“流动人口”,伦敦时装周和巴黎时装周是必然会打卡的两站,而时装周的空档则会去旅行。

“旅行时你会看什么?”这是一个俗气的、专问设计师的问题。

“什么都会看啊,就是享受没有fashion的时光。”万一方给了一个不太标准的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Design in China】伦敦的WAN YI FANG 厦门的万一方

从厦门到伦敦,再从伦敦到厦门,万一方对什么才是好设计的理解一直在变。

WAN YI FANG 2015春夏 图片来源:WAN YI FANG

厦门这间高大开阔的厂房里,缝纫机正在发出轻快的鸣响。打版师傅和工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疾速运作的针尖上,对访客毫不在意。两座带着荒诞夸张意味的猴子雕塑放在陈列室边上,而陈列室内,万一方正和摄影师正在忙着拍摄 WAN YI FANG 2016 秋冬系列的模特上身图。

初次见万一方,可能会觉得她有点冷淡疏离。而后会发现,她只是说话言简意赅,而且还挺会讲冷笑话。其实万一方的简历挺值得骄傲的——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读于设计名校伦敦中央圣马丁;师从该校知名教授 Louise Wilson ;2010年本科毕业时,她的设计获得了本科毕业生时装作品发布会的第一名。

进入三月,地处亚热带的厦门仍然微凉,这天万一方套了一件绿色的长毛衣,看上去很有些年头了。问她平日里都在哪里买衣服,她说很随意,有时穿自己做出来的但又被弃用的设计。

学生时代的万一方并不是一个很会穿衣服的女同学,但她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创意活动。以设计为职业是她一早就想好的,最初她想当的是建筑设计师。不过最后建议万一方走上设计服装这条路的是她父亲。

“我是一个比较心急的人,我父亲就说要盖栋楼你可能要盖个三年五年你还不一定看得到它出现,还不如去学服装,这样你熬一下夜就看到衣服了。”万一方说。

图片来源:WAN YI FANG

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的过程颇为曲折,万一方读了两次本科。

第一个本科在西安工程大学福州服装学院,念的是和供应链、营销相关的服装管理。但这教不会她做衣服,于是在宝姿( Ports )工作了一阵子之后,她申请了伦敦中央圣马丁,又读一次三年本科。对于这个决定,万一方常常能听到别人评价“很厉害”,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大部分人都很心急。但是她自己却不以为然:“相比起漫长的一辈子,三年不是很短吗?”

伦敦为厦门女孩万一方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她在圣马丁读完本科,接着又读完了硕士,出色的毕业设计作品让她初次享受到了成名的滋味。万一方设计风格很明确,无论是裙装还是上衣,又或者是外套,全都是线条利落、剪裁干净。在她的设想里,WAN YI FANG 是一个酷、自信的品牌。

图片来源:WAN YI FANG
图片来源:Yifang Wan
图片来源:WAN YI FANG

2012 年在伦敦成立了个人品牌 Yifang Wan (现已更名为 WAN YI FANG ) 之后,万一方度过了一段非常疯魔的时光。WAN YI FANG 工作室就是她自己的小公寓房间,设计和生产都放在伦敦。

“只要清醒着就是在工作,一直是处于一个工作的状态。但因为我很享受这样一个事情,所以也很亢奋,并不会说有多累。”万一方回忆道。

伦敦是先锋设计师的乐土,它容纳得下任何一种风格,无论创意多么前卫出格,在伦敦都不突兀。不过当独立设计师随着订单量的扩大,伦敦让万一方感受到制肘越来越多。

伦敦并不是一个工业城市,服装工厂也就那么几家。当地很多设计师品牌都选择同样的工厂做大货,由于订单量相对不占优势,工厂在排单的时候就把 WAN YI FANG 排到了较后。但问题是,品牌几乎都是在同一个时间进到零售店里,生产被工厂放到后面对品牌来说会造成许多被动局面。

把工作室从伦敦搬回中国,万一方筹谋了一段时间。一开始是先把生产搬回国。万一方原来的如意算盘打得挺好——把大货生产放在厦门,除了订货和生产阶段回国,其余时间她则继续留在伦敦设计。

不过真正操作起来,想象和现实脱了节。没有设计师在场指导工人,工人做出来的大货常出现货不对版的现象。2015 年上半年,万一方终于决定把自己也从伦敦搬回老家厦门。

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厦门这座海滨城市和时尚并没有什么显而易见的联系。沙茶面店、海鲜餐厅、咖啡馆才是路两边的比比皆是。它市井、随意、慢节奏,更不像上海那样,能轻易找到穿着悉心张扬的人。

然而,也许是因为少了很多功利之心,创意产业在厦门极有活力。中国时装设计师中做得最为有声有色的上官喆、刘旻、万一方等等都把工作室安在了厦门,此外还有独立家居设计师陈福荣。《纽约时报》中文网曾经评价厦门是中国的安特卫普——比利时海港城市安特卫普,同样曾经以黑马之姿向时装界隆重推出过六位日后举足轻重的设计师,合称“安特卫普六君子”。

对厦门创意产业的赞誉和关注度忽然而至,然而在服装工厂和面料供应商云集的厦门,时装设计师在这里扎根其实是个很自然的选择。1980 年代始,一批批台商把他们的服装加工厂开到厦门,也带来了面料工艺技术和生产线。即使今日加工业鼎盛时期已过,但厦门本土的服装品牌很强势,在商场里常常能看见的宝姿和卓雅( Jorya )都来自这座城市。

于设计师而言,厦门的小让他们彼此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从刘旻的工作室到万一方的工作室,开车只要 10 分钟,万一方的针织面料供应商是刘旻介绍的;万一方入驻了上官喆所开的买手店AKP,他们俩也常见面聊天,聊得最多的是“现在工人要多少工钱”;去年万一方刚回到厦门组建工作室时,连找哪位代理商购买缝纫机都不知道,但同在厦门的其他设计师慷慨地填补了她的种种资讯空白。

摄影:大万

如果说生活的城市会给设计师的风格打下印记,那么在万一方身上所体现的也是这样的。

在圣马丁的教育理念里,创意的先锋性被反复强调,穿着者是否觉得舒服和方便反在其次。但回到厦门之后,万一方开始和久未联系的高中同学见面,“曾经很坚持的一些观念会慢慢被他们打动,你会知道说原来真正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她们的需求跟我想象是不一样的。”

一些她原本认为是肤浅需求得以被重新思考,比如说女性希望衣服能帮助自己显瘦、显腿长。万一方开始觉得,这些看似俗气的要求,其实是能让穿着者更有自信。

独立设计师都有他们坚持的那个小世界,但现在万一方也愿意把这个世界的大门打开得更多些。“除了我们自己的档期上面不允许以外,几乎会想要来找我们合作的人我都会和他们坐下来聊,然后都会尝试着去做一点东西。”

在创意工作者集中的厦门,这些跨界合作往往能碰撞出一个个有趣的结果。“烧肉人”是厦门一家日式烤肉店,这里仿佛就是个厦门创意人集合区——店员的工作服是万一方设计的,摆放的佛像是佛像艺术家蒋晟所雕刻,墙壁上大幅的壁画则是由AKIRA设计所的邵天启所完成。

除了更多的跨界合作,万一方对零售终端也有了更多的倾听,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设计师愈发成熟的表现。她想知道顾客对自己衣服反响如何,所以她也会看销售单对货款,跑去卖她衣服的买手店了解销售。深圳买手店“苔藓”就是万一方常交流的零售商之一。1 月末深圳最寒冷的那几天,万一方特意来找苔藓的主理人刘谦。

“基本上我们见面都会直说,会告诉她之前某某款的白色面料太透了,如果设计时不考虑这个,之后卖起来就会很麻烦。”刘谦说。

WAN YI FANG 的 2015 秋冬和 2016 春夏系列上,你会看到很多变化。比如,万一方在颜色有更多突破了。墨绿、深蓝、黑、白......从 WAN YI FANG 的陈列室望过去,基本上都是过去的每个系列都使用了这些冷色系的颜色。不过 2016 春夏系列,万一方做了很多红色和粉红色的裙衫。再比如,衣服变得更实穿和更有亲和力,不再对穿着者的身材有那么高的要求。

图片来源:WAN YI FANG

“之前我比较随心所欲,我想要这个廓形,你就得忍受这件衣服。也许它的版型比较奇怪,或者这个面料它就是不能洗,那我爱这个形态,你就要忍受它不能洗这件事情,”万一方曾经一度非常执着,“但是现在我会觉得服装它更多地是要跟你的生活在一起,所以它还是要有很多人性化上面的考量。”

零售商明白地感受到这些不一样。刘谦第一次订 WAN YI FANG 的衣服时,万一方还在伦敦,他认为那时的万一方更前卫、更自我。但是随着团队日益壮大,要考虑的市场因素越来越多,妥协在所难免。外界对独立时装设计师有许多充满光环的解读,不过说到底,这还是盘需要在残酷市场历炼的生意,设计师需要同时对销售和设计负责,不仅仅有诗和远方。

但诗和远方仍然很重要,对于以创意为生的设计师而言,旅行和不断接触新的刺激总是必须的。每年 12 个月,万一方大约只有一半时间会在厦门,她形容自己是“流动人口”,伦敦时装周和巴黎时装周是必然会打卡的两站,而时装周的空档则会去旅行。

“旅行时你会看什么?”这是一个俗气的、专问设计师的问题。

“什么都会看啊,就是享受没有fashion的时光。”万一方给了一个不太标准的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