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陈卫东详解中国石油公司改革三大难题:国内产能过剩、海外不良资产、消解小社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陈卫东详解中国石油公司改革三大难题:国内产能过剩、海外不良资产、消解小社会

此轮低油价让中国一贯坚持的石油安全战略受到挑战,石油公司的低效率、高成本、产能过剩等问题暴露地更为突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持续快两年的油价下跌,让石油公司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尤其对于中国的石油公司而言,这种压力更为强烈。

此轮低油价让中国一贯坚持的石油安全战略受到挑战,石油公司的低效率、高成本、产能过剩等问题暴露地更为突出。未来,中国石油公司将会面对着怎样的境况?公司战略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界面新闻记者专访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原首席研究员、东帆石能源咨询公司董事长陈卫东。

陈卫东在石油行业从业逾30年,曾任中海油服执行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首席战略官,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中海石油物探公司总经理;原油服公司副总经理。同时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专家委员。

从争夺资源转向争夺市场

问:您多次在不同场合说过,石油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您如何得出这一判断?

答:过去200年里,能源转型的轨迹就是从高碳到低碳的转型。煤炭和石油都是高碳能源,不论是美国的页岩气革命还是德国的新能源革命,都是在“革”高碳能源的“命”。

与以往的下跌不同,这一次的油价下跌是结构性的,必然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目前30多美元/桶不是平衡价格,肯定会回归均衡,但石油价格的定价机制已经发生了改变,主要原因是美国的非常规油气革命。

在两次石油危机后,也就是从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无论是OPEC还是国际能源署,都认识到油价平稳对各方都有利,所以设定了一个标杆油价,比如说20-40美元之间,以至于国际油价在很长时间里维持在二三十美元之间。

为了维持这个标杆油价,需要一个机动生产者的角色,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调整原油产量平抑油价。油价高了就增加产量,油价低了就减少产量。很长时间内,机动生产者的角色由OPEC国家承担,沙特是关键。在两次石油危机中,沙特尽心尽责,最大限度降低产量,但结果是两次都吃了大亏。

如今的油价暴跌,如果不是有了美国的页岩油气,或许沙特还会继续扮演机动生产者的角色,拉几个产油国一起维持油价,但这次其他OPEC国家不听他的了。因为过去五年里,非常规油气革命帮助美国成为油气产量增加最多的国家。

美国的页岩油气革命又是谁促成的?是中国原油消费的增加,它直接推动了国际油价的增长。国际油价从40美元/桶涨到140美元/桶,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很快回到了100美元/桶的上方,这成为推动美国非常规油气革命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美国已经具备开发页岩油气的技术,但是如果没有油价的爆炸性上涨,技术不会得以大规模推广,也不会出现产量的爆炸性增长。

美国的非常规油气革命直接导致了国际原油市场供给的大幅增加,更重要的是,原来只能从储层找油的认识,变为可以从生油岩中获得油气,全球可利用的资源量大大增加。现在,油气不再是稀缺资源了。

所以,这次的油价下跌,沙特坚持不减产,把这个机动生产者的角色推给了美国,想利用自己的低成本优势将美国的非常规油气挤出市场。

而美国的油气开发不是国家意愿可以控制的,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为,边际成本和边际利润才是决定它产量的主要杠杆。只要油价到了边际利润以上,市场上的原油供应就增加;供应就增加,价格自然会下降,油价波动的幅度会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所以油价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疯狂的上涨到100多美元以上。产量和价格的有效调整使原油的政治属性大大减弱,回到了真正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上。

作为主要能源燃料的石油还会延续很长的时间,30年、5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里,石油不会消失,但是它的重要性会降低,天然气的黄金时代回到来。

从资源的角度讲,天然气更丰富,与石油一样容易获得,同样有大批量、成本可承受、可以大规模全球贸易(LNG)的大宗商品的自然属性。天然气的优势在于更洁净和用途更广泛,而石油主要用于交通运输。电动汽车和天然气(LNG)是已经出现的对石油替代的技术上可能,下一次能源革命将是储能技术的重大突破,这是人类知识积累爆炸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技术进步需求的结果。

过去两百年能源转型的的道路告诉我们,能源转型就是从高碳到低碳,从低密度到高密度的发展轨迹,沿着这条道路,石油的份额一定会减少,新能源的比重一定会增加。这一轮低油价是石油的一次历史挂拐点,消费量绝对值还会增加,但其资源属性之外的政治属性和金融属性将会逐渐减弱,其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问:石油已经失去战略资源的地位,哪种能源可以取代石油,成为新的争夺对象?

答:如今,原油行业的重心已经从争夺资源转向争夺市场了,供大于求。现在是买方市场,你是买家,你就是上帝。之前,俄罗斯等产油国,会利用油气大棒,制裁其他油气进口国,但现在这个手段已经不管用了。沙特、俄罗斯这些资源大国们的日子反而最不好过。同时,亚洲地区消费者的地位被大大提高。尤其是中国,作为目前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能源消费市场,应该是未来资源国激烈竞争的市场。未来,中国只要充分利用好消费能力,发挥买方的作用就可以了。这就是国内部分人士一直期望获得的话语权。

可以说,中国的消费市场就是话语权,中国的购买力就是话语权,我们应该学会用好这个话语权。能源转型为的是保护人类的家园,为了一个洁净的地球,中国必须参与其中。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一半以上的煤炭消费在中国,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架构中的比例只有6%,中国能源结构不转型整个世界能源转型就转不动。中国一定是天然气的大买家,就像石油一样,中国市场就是全球供应商争夺的焦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问:中国的石油公司是否已经意识到这样的转变?

答:很多人没有看到这种转变。问题的核心是观念的转变,但是观念根深蒂固,转变非常困难。石油工业体系还是延续之前的石油安全战略思维,认为要自给自足的保障原油供应安全是最重要的。

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担心石油对外依存率高、马六甲通道的风险问题。这是没有意义的。中国向全世界出口大量的产品,为什么在出口这些产品的时候没有战略安全的考虑,而到了进口能源的时候,就要讲战略安全了呢?贸易是双向的,进来和出去是对等的,进不来也就出不去了。不进口能源,又怎能支持出口呢?反之亦然,没有大量的出口,也就不需要如此大量的能源进口。

之前经常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三驾马车”——投资拉动、出口拉动、消费拉动。出口,中国已经做到了,没有出口,中国也不能像今天这样发展。但是消费呢?还是过于保守。很多人看不到,二战之后美国之所以能领导世界几十年,他的能力和权力都是买出来的,买是为了其国内消费的。

担心对外依存率高,是以自给自足才安全的理念为前提的。国土封闭,不能实现国际交换,还是小农经济的思维。在国内无法实现能源自给自足时,进口能源才能保障能源供给安全。而且,买原油不行,买油田却行。在这种观念的统治下,此前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接收了很多昂贵的资源。现在市场环境发生逆转,可以利用现在的国际原油市场保障原油供应了,那原来的投资怎么办?

问:现在该怎么办?

答:未来中国石油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该如何处置这些高价购买而来的海外资产。这些资产,都是油价在100美元/桶以上时并购而来。当时中海油买尼克森时,有人问会成功,美国政府会批准吗。我说美国政府一定批。在2009-2013年这一轮抄底中,三桶油在海外并购了约1100亿美元的资产,目前至少已经贬值一半。

现在市场上堆满了要出售的油气资源。壳牌、雪弗龙、道达尔、BP计划在2016-2018年期间,要卖掉550亿美元的资产,埃克森美孚在过去的10年卖掉了460亿美元的资产,将来还还会继续出售。还会有很多独立公司,也需要售卖资产。

大家都认识到油价很难回到高位,中国这些海外石油资产的出路在哪儿,谁敢接手?印度吗?很难。那卖掉这些资产的公司还会回头购买吗?更不会了。目前看,是看不到有谁能够接手了。即使现在有人接手,国内的三桶油也不能卖。因为是国有资产,卖了有贱卖之嫌,有国资流失的风险。

放开上游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问:中国一直在进行油气体制改革,这一改革会给石油公司带来哪些变化?

答:油价下降,中国石油公司的外部压力很大,政府、职工、社会对其都有不满,其实内部也有很多矛盾。但是改革的临界点还没到。

油气体制改革方向之一是要放开上游。但我认为,目前放开上游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根据之前众多地质学家的调查,中国油气资源禀赋,是陆相成油。原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陆相成油说明水体不会很大,来源不会很丰富。也就是说,中国本就不是个原油丰富的国家。

之前通过会战模式、铁人精神,让中国建立了庞大的石油工业体系,加上当时中国的原油消费量并不高,甚至还有富余的石油可以出口。但是中国本身的资源禀赋,不可能随着人力、物力的投入而改变。除了大庆油田,至今再也没发现一个资源如此丰富的区块了。

可采1亿吨的油田在中国看来是大油田,但是中国现在的每天的石油消费量就是200多万吨。1亿吨的储量,大约只能产出30%。3000万吨的产量,只够中国消费十多天。

截至2014年底,全国探明未动用(未开发)地质储量83.6亿吨,天然气3万亿方,分别占历年累计探明储量的23%和40.5%,按发现成本2美元的桶油当量成本计,约有1万亿元的资源埋在地下。这些资源是否能在当前的成本环境下开发?有没有开发价值?不能只有量的概念,而没有价值的概念。

中国的地质勘探人员是很努力并且有成效的,但现有的中国石油开发模式是一个不可持续的、不经济的模式。此轮油价下跌,就将这一模式的问题暴露出来了。

现在即使将上游都放开,也是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的。因为上游资源禀赋的客观现实摆在那儿。如果还像原来一样依靠投入,不计成本去开发,产量是会上来,但在市场经济中,要讲究利润,那就办不到了,就不可持续。所以,放开上游并不会给中国石油体系带来根本的变化。过去六十年,中国石油人是努力的,尽责的,资源禀赋是天生的,要讲经济规律,要讲投入产出,要讲可持续发展。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快速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开放和融入世界,高的石油进口依存度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的“安全”保障,而非不安全的因素,不是制约我们发展的因素。

非常规油气的放开的意义也不太大。第三轮页岩气招标的出发点是好的,想撕开一个口子,但这个尝试是失败的。

现在的民营企业逐渐看明白了,好资源没放出来,没有几个人愿意进去的。非常规资源开发的成本更高,除去三桶油和延长石油,中国本来就没有什么像样的石油公司,在没有经验、没有人才、没有可持续现金流的模式下,不会有多少民营企业敢于往里投钱的。就是几家特许的跨国石油公司也先后退出了中国的非常规油气市场。价格、成本、投入、产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

油气改革的另外一个领域是要对中石油进行管道拆分。我认为,可以试,但还不是当前石油工业改革最迫切最关键的事情。管道、油田服务、基地服务的分拆,解体石油城市的小社会结构符合“社会分工推进社会进步”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拆的方向是对的。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即使拆分后,也只能服务中石油这一个客户,而且管道的容量也是中石油根据自身的需求制定的,根本没有第三方进入的市场空间。中国市场化改革成功的经验是把存量和增量分开,发展增量用新机制,然后增量资产在和存量资产相互融合。优点是比较平稳,不足是需要较长的时间。

问:您刚才说,此轮油价下跌,原有模式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具体指的是哪些问题?

答:现在谈论最多的是煤炭、钢铁的产能过剩,对于石油工业的产能过剩很少人提及。实际上,下游炼厂的产能过剩,并不比钢铁轻松,而且目前还有新产能在建设。上游的产能过剩,也非常严重。这是未来中国石油公司将要面临的另一大问题。

国内的石油产量只有需求的40%,可以说“供给不足”,这是资源禀赋决定的。但是中国的石油公司的生产能力是过剩的,因此效率低下。同样是维持1亿吨/年的石油产能,埃克森美孚每年只需要打50口左右的探井,但是中国需要打1000口。中国的石油产量只占全球的5%,却有2000台钻机,占全球数量的30%。拥有300万的石油工人,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全部加起来还多。高油价的时候,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这些弊端都被遮盖了。

问:产能过剩迟早会面临去产能的问题。现在钢铁、煤炭行业都开始分流,但石油行业的分流会在近期出现吗?

答:石油工业暂时还没有这种情况。因为目前还能挣到钱。石油工业,迟早也要为过去不可持续模式下创造的辉煌买单,“摊薄性粗放增长的弊病在这轮低油价中充分暴露出来。”

而且石油工业的去产能会更加困难。因为石油工业的体系市场化改革进程非常缓慢,先有油田后有城市,是个“综合性一体化的小社会”。

这跟之前的纺织、轻工业下岗还不一样,它们依托的是城市,有很多创业的机会,难度相对较小。但是油田本身就是个社会,涉及几代人,大量的人员,还有依附石油产业上的其他产业,随着资源的枯竭,转型谈何容易。这是中国的石油公司未来将要面对的第三大问题。

问:放开下游市场的放开会不会带来改变?

答:油气改革的希望是在下游。下游的放开,带来的是自然冲击,形成一种对上游的倒逼。现在政府也有逐渐放开下游市场的趋势,让外资、民资进来参加竞争,从而冲击上游,让三桶油不得不想办法提高运行效率。

下游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是民资如何承接这块资产,如何使这块资产的价值不完全损毁。 油气下游的民资一直被压抑着,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之前,为了加强国企的控制,收了一大批民企的加油站,压制了民营资本,虽然民营加油站的数量也不少,但是总量上跟国有的差距还是很大。

除了加油站,还有炼厂。山东地炼一直没有退出,但它的生存其实是很艰难的,因为没有进口权,所用的多为劣质的资源。即使如此,地炼的盈利还不错,说明有很强的生命力。所以如果真的是能够下游放开,会有民营企业的一片天地,同时也会冲击到三桶油,从下游开始倒逼上游。

下游放开,炼厂以后有会有好的油源。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会在短时间内加剧重复建设。因为原来已经审批的项目还要继续建。真的放开后,地炼一定会加大改造,或者扩大自己的产能,因为国企那块资产它暂时不能拿过来,所以一定会要继续扩大产能。这将加剧产能过剩,然后迫使低效率的产能退出。一定会有这一个过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国石油

4.4k
  • 中国最大油气田累产油气当量突破10亿吨
  • 我国最大油气田累产油气当量突破10亿吨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陈卫东详解中国石油公司改革三大难题:国内产能过剩、海外不良资产、消解小社会

此轮低油价让中国一贯坚持的石油安全战略受到挑战,石油公司的低效率、高成本、产能过剩等问题暴露地更为突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持续快两年的油价下跌,让石油公司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尤其对于中国的石油公司而言,这种压力更为强烈。

此轮低油价让中国一贯坚持的石油安全战略受到挑战,石油公司的低效率、高成本、产能过剩等问题暴露地更为突出。未来,中国石油公司将会面对着怎样的境况?公司战略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界面新闻记者专访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原首席研究员、东帆石能源咨询公司董事长陈卫东。

陈卫东在石油行业从业逾30年,曾任中海油服执行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首席战略官,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中海石油物探公司总经理;原油服公司副总经理。同时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专家委员。

从争夺资源转向争夺市场

问:您多次在不同场合说过,石油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您如何得出这一判断?

答:过去200年里,能源转型的轨迹就是从高碳到低碳的转型。煤炭和石油都是高碳能源,不论是美国的页岩气革命还是德国的新能源革命,都是在“革”高碳能源的“命”。

与以往的下跌不同,这一次的油价下跌是结构性的,必然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目前30多美元/桶不是平衡价格,肯定会回归均衡,但石油价格的定价机制已经发生了改变,主要原因是美国的非常规油气革命。

在两次石油危机后,也就是从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无论是OPEC还是国际能源署,都认识到油价平稳对各方都有利,所以设定了一个标杆油价,比如说20-40美元之间,以至于国际油价在很长时间里维持在二三十美元之间。

为了维持这个标杆油价,需要一个机动生产者的角色,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调整原油产量平抑油价。油价高了就增加产量,油价低了就减少产量。很长时间内,机动生产者的角色由OPEC国家承担,沙特是关键。在两次石油危机中,沙特尽心尽责,最大限度降低产量,但结果是两次都吃了大亏。

如今的油价暴跌,如果不是有了美国的页岩油气,或许沙特还会继续扮演机动生产者的角色,拉几个产油国一起维持油价,但这次其他OPEC国家不听他的了。因为过去五年里,非常规油气革命帮助美国成为油气产量增加最多的国家。

美国的页岩油气革命又是谁促成的?是中国原油消费的增加,它直接推动了国际油价的增长。国际油价从40美元/桶涨到140美元/桶,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很快回到了100美元/桶的上方,这成为推动美国非常规油气革命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美国已经具备开发页岩油气的技术,但是如果没有油价的爆炸性上涨,技术不会得以大规模推广,也不会出现产量的爆炸性增长。

美国的非常规油气革命直接导致了国际原油市场供给的大幅增加,更重要的是,原来只能从储层找油的认识,变为可以从生油岩中获得油气,全球可利用的资源量大大增加。现在,油气不再是稀缺资源了。

所以,这次的油价下跌,沙特坚持不减产,把这个机动生产者的角色推给了美国,想利用自己的低成本优势将美国的非常规油气挤出市场。

而美国的油气开发不是国家意愿可以控制的,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为,边际成本和边际利润才是决定它产量的主要杠杆。只要油价到了边际利润以上,市场上的原油供应就增加;供应就增加,价格自然会下降,油价波动的幅度会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所以油价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疯狂的上涨到100多美元以上。产量和价格的有效调整使原油的政治属性大大减弱,回到了真正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上。

作为主要能源燃料的石油还会延续很长的时间,30年、5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里,石油不会消失,但是它的重要性会降低,天然气的黄金时代回到来。

从资源的角度讲,天然气更丰富,与石油一样容易获得,同样有大批量、成本可承受、可以大规模全球贸易(LNG)的大宗商品的自然属性。天然气的优势在于更洁净和用途更广泛,而石油主要用于交通运输。电动汽车和天然气(LNG)是已经出现的对石油替代的技术上可能,下一次能源革命将是储能技术的重大突破,这是人类知识积累爆炸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技术进步需求的结果。

过去两百年能源转型的的道路告诉我们,能源转型就是从高碳到低碳,从低密度到高密度的发展轨迹,沿着这条道路,石油的份额一定会减少,新能源的比重一定会增加。这一轮低油价是石油的一次历史挂拐点,消费量绝对值还会增加,但其资源属性之外的政治属性和金融属性将会逐渐减弱,其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问:石油已经失去战略资源的地位,哪种能源可以取代石油,成为新的争夺对象?

答:如今,原油行业的重心已经从争夺资源转向争夺市场了,供大于求。现在是买方市场,你是买家,你就是上帝。之前,俄罗斯等产油国,会利用油气大棒,制裁其他油气进口国,但现在这个手段已经不管用了。沙特、俄罗斯这些资源大国们的日子反而最不好过。同时,亚洲地区消费者的地位被大大提高。尤其是中国,作为目前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能源消费市场,应该是未来资源国激烈竞争的市场。未来,中国只要充分利用好消费能力,发挥买方的作用就可以了。这就是国内部分人士一直期望获得的话语权。

可以说,中国的消费市场就是话语权,中国的购买力就是话语权,我们应该学会用好这个话语权。能源转型为的是保护人类的家园,为了一个洁净的地球,中国必须参与其中。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一半以上的煤炭消费在中国,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架构中的比例只有6%,中国能源结构不转型整个世界能源转型就转不动。中国一定是天然气的大买家,就像石油一样,中国市场就是全球供应商争夺的焦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问:中国的石油公司是否已经意识到这样的转变?

答:很多人没有看到这种转变。问题的核心是观念的转变,但是观念根深蒂固,转变非常困难。石油工业体系还是延续之前的石油安全战略思维,认为要自给自足的保障原油供应安全是最重要的。

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担心石油对外依存率高、马六甲通道的风险问题。这是没有意义的。中国向全世界出口大量的产品,为什么在出口这些产品的时候没有战略安全的考虑,而到了进口能源的时候,就要讲战略安全了呢?贸易是双向的,进来和出去是对等的,进不来也就出不去了。不进口能源,又怎能支持出口呢?反之亦然,没有大量的出口,也就不需要如此大量的能源进口。

之前经常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三驾马车”——投资拉动、出口拉动、消费拉动。出口,中国已经做到了,没有出口,中国也不能像今天这样发展。但是消费呢?还是过于保守。很多人看不到,二战之后美国之所以能领导世界几十年,他的能力和权力都是买出来的,买是为了其国内消费的。

担心对外依存率高,是以自给自足才安全的理念为前提的。国土封闭,不能实现国际交换,还是小农经济的思维。在国内无法实现能源自给自足时,进口能源才能保障能源供给安全。而且,买原油不行,买油田却行。在这种观念的统治下,此前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接收了很多昂贵的资源。现在市场环境发生逆转,可以利用现在的国际原油市场保障原油供应了,那原来的投资怎么办?

问:现在该怎么办?

答:未来中国石油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该如何处置这些高价购买而来的海外资产。这些资产,都是油价在100美元/桶以上时并购而来。当时中海油买尼克森时,有人问会成功,美国政府会批准吗。我说美国政府一定批。在2009-2013年这一轮抄底中,三桶油在海外并购了约1100亿美元的资产,目前至少已经贬值一半。

现在市场上堆满了要出售的油气资源。壳牌、雪弗龙、道达尔、BP计划在2016-2018年期间,要卖掉550亿美元的资产,埃克森美孚在过去的10年卖掉了460亿美元的资产,将来还还会继续出售。还会有很多独立公司,也需要售卖资产。

大家都认识到油价很难回到高位,中国这些海外石油资产的出路在哪儿,谁敢接手?印度吗?很难。那卖掉这些资产的公司还会回头购买吗?更不会了。目前看,是看不到有谁能够接手了。即使现在有人接手,国内的三桶油也不能卖。因为是国有资产,卖了有贱卖之嫌,有国资流失的风险。

放开上游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问:中国一直在进行油气体制改革,这一改革会给石油公司带来哪些变化?

答:油价下降,中国石油公司的外部压力很大,政府、职工、社会对其都有不满,其实内部也有很多矛盾。但是改革的临界点还没到。

油气体制改革方向之一是要放开上游。但我认为,目前放开上游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根据之前众多地质学家的调查,中国油气资源禀赋,是陆相成油。原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陆相成油说明水体不会很大,来源不会很丰富。也就是说,中国本就不是个原油丰富的国家。

之前通过会战模式、铁人精神,让中国建立了庞大的石油工业体系,加上当时中国的原油消费量并不高,甚至还有富余的石油可以出口。但是中国本身的资源禀赋,不可能随着人力、物力的投入而改变。除了大庆油田,至今再也没发现一个资源如此丰富的区块了。

可采1亿吨的油田在中国看来是大油田,但是中国现在的每天的石油消费量就是200多万吨。1亿吨的储量,大约只能产出30%。3000万吨的产量,只够中国消费十多天。

截至2014年底,全国探明未动用(未开发)地质储量83.6亿吨,天然气3万亿方,分别占历年累计探明储量的23%和40.5%,按发现成本2美元的桶油当量成本计,约有1万亿元的资源埋在地下。这些资源是否能在当前的成本环境下开发?有没有开发价值?不能只有量的概念,而没有价值的概念。

中国的地质勘探人员是很努力并且有成效的,但现有的中国石油开发模式是一个不可持续的、不经济的模式。此轮油价下跌,就将这一模式的问题暴露出来了。

现在即使将上游都放开,也是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的。因为上游资源禀赋的客观现实摆在那儿。如果还像原来一样依靠投入,不计成本去开发,产量是会上来,但在市场经济中,要讲究利润,那就办不到了,就不可持续。所以,放开上游并不会给中国石油体系带来根本的变化。过去六十年,中国石油人是努力的,尽责的,资源禀赋是天生的,要讲经济规律,要讲投入产出,要讲可持续发展。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快速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开放和融入世界,高的石油进口依存度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的“安全”保障,而非不安全的因素,不是制约我们发展的因素。

非常规油气的放开的意义也不太大。第三轮页岩气招标的出发点是好的,想撕开一个口子,但这个尝试是失败的。

现在的民营企业逐渐看明白了,好资源没放出来,没有几个人愿意进去的。非常规资源开发的成本更高,除去三桶油和延长石油,中国本来就没有什么像样的石油公司,在没有经验、没有人才、没有可持续现金流的模式下,不会有多少民营企业敢于往里投钱的。就是几家特许的跨国石油公司也先后退出了中国的非常规油气市场。价格、成本、投入、产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

油气改革的另外一个领域是要对中石油进行管道拆分。我认为,可以试,但还不是当前石油工业改革最迫切最关键的事情。管道、油田服务、基地服务的分拆,解体石油城市的小社会结构符合“社会分工推进社会进步”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拆的方向是对的。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即使拆分后,也只能服务中石油这一个客户,而且管道的容量也是中石油根据自身的需求制定的,根本没有第三方进入的市场空间。中国市场化改革成功的经验是把存量和增量分开,发展增量用新机制,然后增量资产在和存量资产相互融合。优点是比较平稳,不足是需要较长的时间。

问:您刚才说,此轮油价下跌,原有模式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具体指的是哪些问题?

答:现在谈论最多的是煤炭、钢铁的产能过剩,对于石油工业的产能过剩很少人提及。实际上,下游炼厂的产能过剩,并不比钢铁轻松,而且目前还有新产能在建设。上游的产能过剩,也非常严重。这是未来中国石油公司将要面临的另一大问题。

国内的石油产量只有需求的40%,可以说“供给不足”,这是资源禀赋决定的。但是中国的石油公司的生产能力是过剩的,因此效率低下。同样是维持1亿吨/年的石油产能,埃克森美孚每年只需要打50口左右的探井,但是中国需要打1000口。中国的石油产量只占全球的5%,却有2000台钻机,占全球数量的30%。拥有300万的石油工人,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全部加起来还多。高油价的时候,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这些弊端都被遮盖了。

问:产能过剩迟早会面临去产能的问题。现在钢铁、煤炭行业都开始分流,但石油行业的分流会在近期出现吗?

答:石油工业暂时还没有这种情况。因为目前还能挣到钱。石油工业,迟早也要为过去不可持续模式下创造的辉煌买单,“摊薄性粗放增长的弊病在这轮低油价中充分暴露出来。”

而且石油工业的去产能会更加困难。因为石油工业的体系市场化改革进程非常缓慢,先有油田后有城市,是个“综合性一体化的小社会”。

这跟之前的纺织、轻工业下岗还不一样,它们依托的是城市,有很多创业的机会,难度相对较小。但是油田本身就是个社会,涉及几代人,大量的人员,还有依附石油产业上的其他产业,随着资源的枯竭,转型谈何容易。这是中国的石油公司未来将要面对的第三大问题。

问:放开下游市场的放开会不会带来改变?

答:油气改革的希望是在下游。下游的放开,带来的是自然冲击,形成一种对上游的倒逼。现在政府也有逐渐放开下游市场的趋势,让外资、民资进来参加竞争,从而冲击上游,让三桶油不得不想办法提高运行效率。

下游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是民资如何承接这块资产,如何使这块资产的价值不完全损毁。 油气下游的民资一直被压抑着,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之前,为了加强国企的控制,收了一大批民企的加油站,压制了民营资本,虽然民营加油站的数量也不少,但是总量上跟国有的差距还是很大。

除了加油站,还有炼厂。山东地炼一直没有退出,但它的生存其实是很艰难的,因为没有进口权,所用的多为劣质的资源。即使如此,地炼的盈利还不错,说明有很强的生命力。所以如果真的是能够下游放开,会有民营企业的一片天地,同时也会冲击到三桶油,从下游开始倒逼上游。

下游放开,炼厂以后有会有好的油源。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会在短时间内加剧重复建设。因为原来已经审批的项目还要继续建。真的放开后,地炼一定会加大改造,或者扩大自己的产能,因为国企那块资产它暂时不能拿过来,所以一定会要继续扩大产能。这将加剧产能过剩,然后迫使低效率的产能退出。一定会有这一个过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