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0天两入国家纲要,山东半岛城市群收获新定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0天两入国家纲要,山东半岛城市群收获新定位

10天内两次进入国家纲要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将如何锚定新定位?

文 | 凤凰网青岛微信公众号 于莹

全国两会是观察地方经济发展、区域走向的重要窗口。
 
日前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透露了未来5年乃至15年的国家战略版图。其中,在城市群层面,明确加快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提及各城市群的发展定位时,则明确表示,发展壮大山东半岛
 
这也是继《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山东半岛划入“八组群”后,中央给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又一定位。
 

而从站位上看,站位决定地位,在交通纲要中位列“八组群”中的第二位,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排在“发展壮大”层级第一位。10天内两次进入国家纲要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将如何锚定新定位?

10天内两入国家纲要,山东半岛是何站位?

3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公布,规划纲要草案再次点题“城市群”、“都市圈”,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

在“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层面,明确加快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这“两横三纵”城市群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

第二个层次是,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

第三个层次是,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值得一提的是,在2月24日公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便已赋予山东半岛城市群新的定位。《纲要》提出,按照极、组群、组团之间交通联系强度,打造由主轴、走廊、通道组成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从4个极到8个组群,再到9个组团,基本涵盖了全国主要城市群,而该划分实际上也是综合实力和地位的分类其中,山东半岛被划入包含长江中游、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地区、哈长、辽中南、北部湾和关中平原8个地区在内的“组群”中

这样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十天内便收获了两次进入国家纲要的重大利好。
 
而从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两部纲要的两次站位来看,在交通纲要中排列在“8个组群”中的第二位,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排在“发展壮大”层级第一位
 

由此可见,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站位较为靠前,但从《纲要》对于“发展壮大”的定义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优化提升”层级的城市群来说仍存在差距,但也证明其尚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正如“发展壮大”层级所意味的——城市群介于发展和成熟之间,已经有一定规模和质量,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山东半岛城市群面临的两大问题

山东半岛城市群虽然被列为第六大城市群,但其发展仍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最明显的则体现在政策与区域联动方面。
 
先来看政策方面,首先体现在山东对半岛城市群的范围规划摇摆不定。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概念最早是在2002年被提出,初步定型于2003年。彼时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概念,第一次把济南等中部区域包括了进来。

2003年,山东正式确定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包含青岛、济南、烟台、威海、潍坊、淄博、东营、日照八市行政区域。

2005年,山东半岛变成了“八市+邹平”的格局,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范围仍未最后定型。

2005年版本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因考虑到区位因素,未纳入西部的菏泽、聊城等地市,但随着区域经济的深化发展,西部菏泽、聊城的“腹地连接”作用越来越突出。

2017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由最初的八市扩展到全省17个设区市(莱芜划归济南后是16个设区市),自此,“山东半岛城市群”基本定型。

 
然而,范围规划几经变动的同时,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名字也在一直发生改变,曾用过胶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
 
其次,问题还出在地域限制上,其仅局限于一省。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目前它是我国最具活力、开放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而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南京都市圈便很好地实现了跨区域的协同发展。目前,“南京都市圈”正式成员有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和宣城八个市,及常州溧阳市、常州金坛区。另外,安徽的蚌埠和淮南等城市正在申请加入。
 

从十四五规划“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正处于一纵一横的交汇处,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为此,如何借助区位优势实现区域联动,不乏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实现更好发展的机遇。

山东半岛,何以成“群”?

区域协调发展,始终牵动人心。山东半岛城市群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很像,都属于双核驱动的城市群。

城市群中,除了要处理好核心城市和其他区域之间的关系,让要素和经济流量进得来、出得去,区域内的其他城市也要有足够的实力承载流出的资源;更核心的则是要处理好区域内两个核心城市之间的关系。

相向而行,做好协同发展这篇文章,无疑是城市群最终能否晋级的关键。

对于山东城市群来看,青岛和济南“双核”地位已经无疑,山东的确也需要一个强省会,但从经济驱动力和战略价值来看,青岛都是当之无愧的龙头,尤其是考虑到未来双循环格局之下,青岛的战略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凸显。

而山东也意识到了此前区域内存在过多的无效竞争,目前省内明确支持济南创建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便有助于明确两座城市间的定位,从而实现更合理地配置资源。

具体来看,对于山东来说,首先要发挥济南强省会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且济南地处山东核心位置,能随之更主动参与当前的国家布局,有望拉动省内发展,在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贡献“省会力量”。

而在强省会战略之下的青岛,应“避开”济南主动南下,错位发展。一方面通过铁路建设实现时空距离的缩短;另一方面,又通过加强与深圳、上海的交流对接,在深化自身开放属性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城市影响力。通过与南方“优等生”的积极对接与主动融入,也为青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全球创投风投中心”提供了助力。

此外,要想在接下来的区域发展格局中占得先机,或许可以从青岛在海洋方面的优势入手。

借助自贸区、上合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落地以及蓝谷、金家岭金融区等功能区的设立,青岛可以加大力度发展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创新政策体系,提升营商环境。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带动区域转型发展,从而实现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突围。

而通过着力发展海洋特色产业,青岛的龙头效应将被进一步放大,不仅有助于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也将进一步深化其核心城市属性,在调配资源、与周边城市产业联动方面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作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青岛显然要承担起更重的责任,从而带动提升整个山东半岛的国际影响力。借助各个国际客厅的先后落地,加强与日韩等国的贸易往来,增强青岛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对内,青岛也要着力增强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联通,进一步打造交通枢纽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备,也将有助于青岛吸引来更多的人才、工厂、科技园、大学、商业中心以及文化中心等资源。

随着深圳成为青岛全面对标的对象,通过借鉴吸取深圳40年的发展经验,青岛唯有坚定更高水平、更加全面的对外开放,才能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进而更好地在“双循环”格局中实现各类优质要素的聚集与流动。

 

来源:凤凰网青岛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10天两入国家纲要!山东半岛城市群收获新定位!

最新更新时间:03/09 10:0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0天两入国家纲要,山东半岛城市群收获新定位

10天内两次进入国家纲要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将如何锚定新定位?

文 | 凤凰网青岛微信公众号 于莹

全国两会是观察地方经济发展、区域走向的重要窗口。
 
日前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透露了未来5年乃至15年的国家战略版图。其中,在城市群层面,明确加快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提及各城市群的发展定位时,则明确表示,发展壮大山东半岛
 
这也是继《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山东半岛划入“八组群”后,中央给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又一定位。
 

而从站位上看,站位决定地位,在交通纲要中位列“八组群”中的第二位,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排在“发展壮大”层级第一位。10天内两次进入国家纲要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将如何锚定新定位?

10天内两入国家纲要,山东半岛是何站位?

3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公布,规划纲要草案再次点题“城市群”、“都市圈”,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

在“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层面,明确加快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这“两横三纵”城市群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

第二个层次是,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

第三个层次是,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值得一提的是,在2月24日公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便已赋予山东半岛城市群新的定位。《纲要》提出,按照极、组群、组团之间交通联系强度,打造由主轴、走廊、通道组成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从4个极到8个组群,再到9个组团,基本涵盖了全国主要城市群,而该划分实际上也是综合实力和地位的分类其中,山东半岛被划入包含长江中游、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地区、哈长、辽中南、北部湾和关中平原8个地区在内的“组群”中

这样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十天内便收获了两次进入国家纲要的重大利好。
 
而从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两部纲要的两次站位来看,在交通纲要中排列在“8个组群”中的第二位,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排在“发展壮大”层级第一位
 

由此可见,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站位较为靠前,但从《纲要》对于“发展壮大”的定义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优化提升”层级的城市群来说仍存在差距,但也证明其尚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正如“发展壮大”层级所意味的——城市群介于发展和成熟之间,已经有一定规模和质量,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山东半岛城市群面临的两大问题

山东半岛城市群虽然被列为第六大城市群,但其发展仍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最明显的则体现在政策与区域联动方面。
 
先来看政策方面,首先体现在山东对半岛城市群的范围规划摇摆不定。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概念最早是在2002年被提出,初步定型于2003年。彼时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概念,第一次把济南等中部区域包括了进来。

2003年,山东正式确定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包含青岛、济南、烟台、威海、潍坊、淄博、东营、日照八市行政区域。

2005年,山东半岛变成了“八市+邹平”的格局,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范围仍未最后定型。

2005年版本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因考虑到区位因素,未纳入西部的菏泽、聊城等地市,但随着区域经济的深化发展,西部菏泽、聊城的“腹地连接”作用越来越突出。

2017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由最初的八市扩展到全省17个设区市(莱芜划归济南后是16个设区市),自此,“山东半岛城市群”基本定型。

 
然而,范围规划几经变动的同时,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名字也在一直发生改变,曾用过胶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
 
其次,问题还出在地域限制上,其仅局限于一省。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目前它是我国最具活力、开放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而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南京都市圈便很好地实现了跨区域的协同发展。目前,“南京都市圈”正式成员有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和宣城八个市,及常州溧阳市、常州金坛区。另外,安徽的蚌埠和淮南等城市正在申请加入。
 

从十四五规划“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正处于一纵一横的交汇处,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为此,如何借助区位优势实现区域联动,不乏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实现更好发展的机遇。

山东半岛,何以成“群”?

区域协调发展,始终牵动人心。山东半岛城市群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很像,都属于双核驱动的城市群。

城市群中,除了要处理好核心城市和其他区域之间的关系,让要素和经济流量进得来、出得去,区域内的其他城市也要有足够的实力承载流出的资源;更核心的则是要处理好区域内两个核心城市之间的关系。

相向而行,做好协同发展这篇文章,无疑是城市群最终能否晋级的关键。

对于山东城市群来看,青岛和济南“双核”地位已经无疑,山东的确也需要一个强省会,但从经济驱动力和战略价值来看,青岛都是当之无愧的龙头,尤其是考虑到未来双循环格局之下,青岛的战略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凸显。

而山东也意识到了此前区域内存在过多的无效竞争,目前省内明确支持济南创建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便有助于明确两座城市间的定位,从而实现更合理地配置资源。

具体来看,对于山东来说,首先要发挥济南强省会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且济南地处山东核心位置,能随之更主动参与当前的国家布局,有望拉动省内发展,在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贡献“省会力量”。

而在强省会战略之下的青岛,应“避开”济南主动南下,错位发展。一方面通过铁路建设实现时空距离的缩短;另一方面,又通过加强与深圳、上海的交流对接,在深化自身开放属性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城市影响力。通过与南方“优等生”的积极对接与主动融入,也为青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全球创投风投中心”提供了助力。

此外,要想在接下来的区域发展格局中占得先机,或许可以从青岛在海洋方面的优势入手。

借助自贸区、上合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落地以及蓝谷、金家岭金融区等功能区的设立,青岛可以加大力度发展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创新政策体系,提升营商环境。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带动区域转型发展,从而实现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突围。

而通过着力发展海洋特色产业,青岛的龙头效应将被进一步放大,不仅有助于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也将进一步深化其核心城市属性,在调配资源、与周边城市产业联动方面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作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青岛显然要承担起更重的责任,从而带动提升整个山东半岛的国际影响力。借助各个国际客厅的先后落地,加强与日韩等国的贸易往来,增强青岛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对内,青岛也要着力增强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联通,进一步打造交通枢纽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备,也将有助于青岛吸引来更多的人才、工厂、科技园、大学、商业中心以及文化中心等资源。

随着深圳成为青岛全面对标的对象,通过借鉴吸取深圳40年的发展经验,青岛唯有坚定更高水平、更加全面的对外开放,才能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进而更好地在“双循环”格局中实现各类优质要素的聚集与流动。

 

来源:凤凰网青岛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10天两入国家纲要!山东半岛城市群收获新定位!

最新更新时间:03/09 10:0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