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明一
3月4日,全国“两会”时间正式到来。
作为青岛人,除了关心国家大事,仍旧要留意那些有关山东,以及青岛的提案建议。仔细梳理一番,发现几乎都与“贡献青岛力量”有关。
“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中展现青岛应有的担当和作为”;“青岛将为海洋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努力为全国发展贡献青岛力量”。
繁忙的生活场,似乎许久没有关注过这座城市的发展,这一次,真实感受到青岛的改变:完善自我的同时,逐渐开始担当国家区域发展的龙头带动。
对于青岛的自信,我们可以暂时将视角从“两会”移至青岛市,或许,在青岛,会发现更深层的道理。比如,金融“家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
事实上,“贡献青岛力量”,区域作为担当,其本质就是发挥龙头城市金融在区域的辐射力与贡献度。
那么,青岛金融业发展现状又如何?

实干,抓住经济与服务“双属性”
2月24日,青岛市金融工作座谈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召开,青岛市市长赵豪志亲自主持。这也是青岛迈进“十四五”后,首次召开的重量级金融工作会议,足可见青岛对金融工作的重视。
细心之人会发现,这次会议邀请了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出口信用保险山东分公司、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市分行、建设银行青岛市分行、平安银行青岛分行、青岛银行、青岛农商银行、中信证券(山东)公司、兴华基金、海创汇基金等10家机构围绕落实“项目落地年”决策部署、今年工作安排及意见建议展开座谈交流。
从与会单位的选择可以看出青岛市对金融工作的考虑周全:“政策性金融机构稳定金融运行、防范金融风险、支持大项目建设;商业银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下,进一步做好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而海创汇基金等创投风投基金,则是体现了青岛市对于创投风投、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等方面的侧重。”
作为开年大会,为何金融如此重要?
实际一点说,除了金融业本身的税收经济贡献,更在于其服务属性。去年因为疫情牵绊,各个城市的经济指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2021年是青岛“项目落地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今年山东省“两会”上,赵豪志提出了青岛要实现“四个突破”,尤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工业强市”,无论哪一个层面均需要金融的明确支持,让资金结构流向更趋合理性。
赵豪志亦直言:“要以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感紧迫感,全力以赴做大做强现代金融业,提升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不断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青岛打造成为财富管理高地和创投风投高地。”
青岛,真等不起。GDP万亿俱乐部新晋六城,青岛竞争压力又大了一些。
2020年,青岛市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6%,高于全市GDP增速3.9个百分点;金融业税收增长14%,占全部税收的10%,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全省首个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突破2万亿元的城市,其中贷款增量占全省的1/4。
既然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金融当然不能落后。

城市金融基因的百年升华
青岛是一个具有深厚金融基因的城市。早在30年代,中山路一带银行林立,馆陶路街区有“青岛华尔街”的美誉,彼时,青岛是山东乃至华北地区的金融中心。
2014年,国家批复设立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唯一一个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承担着探索财富管理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富管理体系。自此,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青岛金融业不断实现“倍增跨越”,金融业的重要性被不断凸显。
依托在航运、贸易、金融等方面的优势,2019年,青岛正式发起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努力做优航运、做大贸易、做强金融。在金融攻坚方面,青岛提出要着力建设服务于航运贸易的金融中心、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和面向国际的财富管理中心,并提出到2022年,全市金融服务航运、贸易发展能力显著提升,金融机构达到330家左右,创投风投基金达到800只,上市公司争取达到70家,服务航运贸易的金融机构专营部门或特色分支机构达到10家左右。
此外,201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等6部委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工作的批复》,青岛被列为山东省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城市之一,青岛将围绕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科技深度融合、服务民生、加强监管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青岛围绕金融出台了“1+N”政策“组合拳”,“1”即围绕金融支持“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的总体目标,“N”即明确当前阶段重点支持领域和当前目标,研究出台《金融支持“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从创新发展符合工业互联网建设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体系、发挥直接融资对新技术新模式的孵化培育作用、促进各类金融资源向工业互联网平台聚集等方面助力青岛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自此,青岛金融业的活力被彻底激发和释放,金融业发展多措并举、全面起势、亮点频频,呈现出了全新的发展局面。
扩大对外开放,金融是保障
此时,再回到青岛的区域贡献力。
去年,随着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工作推进会议召开,“胶东五市一体化”被提上了日程,随后烟台、威海、潍坊、日照4市代表团到青岛考察谋划一体化发展路径。胶东经济圈创新创业、文化旅游等12个发展联盟相继成立,金融服务、行政审批、法治一体化等16个合作协议签署完成。
青岛既是胶东经济圈的龙头城市和山东省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又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支点的“双定位”城市。在青岛的发展战略中,对外开放发展始终是核心主题之一。
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和国内东西、南北大循环的“双节点”城市,青岛被给予了更多宝贵的发展机遇。而青岛也紧紧依靠金融业抓手,聚焦开放发展,不断迈向对外开放发展新高地。
事实上,提升青岛金融的辐射能力,服务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就要落实好《胶东经济圈一体化金融战略合作协议》,用好1000亿规模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统筹推进胶东经济圈基础设施、城市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
有数据显示,目前,青岛现有金融机构280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35家,涵盖20余类金融业态。新增上市公司17家,总数达59家,在新三板挂牌公司总数达到81家,在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总数达到1928家。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青岛在发展航运、贸易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而不断激活青岛深厚的金融基因,推动航运、贸易、金融多业态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大力提升青岛在航运、贸易、金融领域的全球影响力,是青岛走向高质量开放发展、实现差异化竞争与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
这些年,青岛以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引擎,扩大金融双向开放,促进跨境投融资,连续6年举办青岛·中国财富论坛,“财富青岛”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并成为国家第二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拥有全部七大类金融牌照(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租赁)。足见得青岛对于发展金融业、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发展的重视。
在浓厚的金融业发展氛围之下,青岛现已成为国内财富管理专业化论坛以及研讨活动最为密集的城市。积极面向境内外开展交流活动,青岛已与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财富管理合作关系,与伦敦金融城、卢森堡、新加坡、韩国等境外区域在机构落户、业务创新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为此,青岛还出台了《青岛市金融业加快对外开放实施方案(2018-2022年)》,拓展对外招商合作,聚集国际优质金融资源。围绕“财富青岛”城市品牌建设,青岛积极搭建各类宣传推广平台,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2021年,青岛已明确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服务功能的新提升。首要服务好重大战略,鼓励各个金融机构制定专门金融服务计划,从加强信贷投放、优惠贷款利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简化业务流程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助力重大战略在青岛落地见效。

发挥服务属性,融入社会经济
2020年12月15日,中国财富管理金家岭指数发布会在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厦举行,在区域财富管理指数体系方面,青岛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进入全国前五,青岛排名第五位。
近年来,青岛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关于支持打造创投风投中心若干政策措施及实施细则》等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金融业“双招双引”政策措施,从聚集金融资源、鼓励金融创新、吸引金融人才等方面为国内外金融机构、高端金融人才来青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政策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我们要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通,实体经济增长才有活力。而青岛在推动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注重服务好实体经济的增长,不断带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优质资源加速在青岛集聚,积极助推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上合示范区和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等建设,拓展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路径。
在“十三五”期间,青岛组织开展了“行长走千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银企对接专项行动”“金融助推15个攻势项目发布与对接会”等金企对接活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融资支持力度。青岛积极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渠道,建立了“金企通”“融资通”等平台,推动金企对接常态化、便利化、高效化。实施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17条措施,2020年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97亿元,增长37%。实施“千名金融服务专员联系万户企业”活动,累计为3286家企业提供融资1172亿元,稳定就业岗位13.25万个。
“鼓励金融企业优化金融服务产品,集中优质资源投入实体经济,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实现总体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这是基于金融服务好实体企业,青岛市市长赵豪志的期望。
于此,青岛将全力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努力实现“两个倍增”。即推动上市公司加大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力度,扩大投入,实现主业规模的倍增;鼓励企业提高企业发展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市值的倍增。
而对于中小微企业,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高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的占比,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服务好重点项目,对符合政策性融资条件的项目,要积极争取政策,利用好政策性贷款、地方专项债等融资手段,发挥在青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形成政策性融资集成效应。
不得不说,属于青岛的金融时代到来了。
做大做强现代金融业,赵豪志还是用到了“两个高于”“两个高地”“两个突破”。扩大产业规模,做到“两个高于”,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要力争高于10%,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力争高于7.5%;塑造优势特色,打造“两个高地”,要建设好财富管理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财富管理高地,要加快创投风投中心建设,打造创投风投高地;加快创新发展,实现“两个突破”,要利用好青岛获批国家金融科技应用试点政策,金融科技尽快实现突破,外汇和跨境人民币改革创新尽快实现突破。
至此,青岛金融自信的讲述,暂告一段落,但是精彩远未结束。
重塑百年发展历史中沉淀的金融基因,青岛正不断激活金融新动能,助推青岛迈向对外开放发展新高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出了强大的发展势能和澎湃的前进动力,可以看出,青岛以此为抓手,加快金融业发展,致力于胶东一体化、海洋强省、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努力为全国发展贡献青岛力量”。

评论